王文革
(大理学院附属医院,云南大理 671000)
颌下区肿块的临床分析与鉴别诊断
——附119例报告
王文革
(大理学院附属医院,云南大理 671000)
目的:探讨颌下区肿块的临床特点和鉴别诊断的方法。方法:对颌下肿块的临床物理性状、病理类型等进行比较(如比较诊断符合率等)和临床分析。结果:颌下肿块病理类型复杂,术前明确诊断较困难。结论:颌下区肿块的病理类型较复杂,应采取多种检查、诊断方法,在鉴别诊断时应开阔思路。
颌下肿块;多形性腺瘤;转移性肿块;鉴别诊断
在口腔颌面外科临床工作中颌下肿块是十分常见的体征之一,颌下肿块的组织来源多样、病理性质复杂,可能是炎症,也可能是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其鉴别诊断较困难。我院自1999年至2008年间诊治首诊表现为颌下肿块病例共119例,现总结报道如下。
1.1 性别与年龄 男性69例,女性50例,男女比例大约为1∶1;发病年龄最小2岁,最大68岁,以25~50岁多见(72/119例,约占64%)。
1.2 肿块分布及范围 左侧59例,右侧60例,其中有27例首诊表现为颌下肿块,但实际肿块已超出颌下区的范围。
1.3 病理类型 本组病例中,颌下腺多形性腺瘤35例,转移性肿块17例,血管瘤12例,颌下间隙感染10例,慢性颌下腺炎9例,淋巴管瘤8例,结核性淋巴结炎7例,舌下囊肿颌外型4例,腮裂囊肿4例,颈动脉体瘤3例,淋巴肉瘤3例,脂肪瘤3例,恶性血管内皮瘤2例,异物致颌下腺炎性坏死1例,猫抓病1例。从病理类型分,颌下肿块以颌下腺多形性腺瘤为最多见,其次是转移性肿块,再次是软组织来源的良性肿瘤(如血管瘤、淋巴管瘤等)。
1.4 临床症状及检查 临床症状以渐增性实性肿块最为常见(69/119例),其次是疼痛(31/119例),再次肿块伴疼痛(20/119例),然后为囊性肿块。对颌下肿块的患者体检时需做常规的口腔全面检查,首先明确口腔内是否有相应的原发病灶;其次做双合诊检查明确肿块与颌下腺的关系;再次是辅助检查,常用的是B超;对于囊性肿块还可行局部穿刺,穿刺内容物可作涂片检查等;必要时可做CT扫描,以明确肿块的范围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并对肿块的基本性质作出判断。
1.5 诊断符合率 颌下肿块诊断应结合病史、体检和辅助检查而进行,对于行手术治疗的患者在术后常规做病理学检查,以明确颌下肿块的性质,并与术前诊断相比较。本组119例,有76例(包括10例颌下间隙感染)临床诊断符合病理诊断,诊断符合率达到69%。
1.6 治疗 10例颌下间隙感染经抗感染治疗后(其中7例行切开引流)治愈。12例血管瘤明确诊断后,均先行平阳霉素局部瘤腔内注射,其中有3例颌下血管瘤经平阳霉素局部注射后肿块消失。1例为鼻咽部的转移性肿块波及颌下淋巴结,其余59例(包括6例平阳霉素局部注射后局限的血管瘤)都行肿块摘除术。其中3例颈动脉体瘤是在手术中发现的,1例予以摘除,2例未能予以完全摘除;另3例淋巴肉瘤术后明确诊断后转科作进一步后续治疗。除3例淋巴肉瘤、17例转移性肿块和2例颈动脉体瘤外,其余病人随访2~4年不等,均未见肿块复发。
颌下区是指上界为下颌骨下缘,前下界为二腹肌前腹,后下界为二腹肌后腹的解剖区域,是属于颈上区。颌下区内的组织主要是颌下腺、淋巴结等组织〔1〕,颌下肿块的病理分型组织来源也体现这一特点,但是临床上颌下肿块的来源不仅限于颌下区内的颌下腺和淋巴组织,其中还有其间软组织来源的肿块,如血管瘤、脂肪瘤、淋巴管瘤等,以及周围组织来源的肿块也会生长进入此区,如:舌下囊肿颌外型、颈动脉体瘤、腮裂囊肿等等〔2〕。
根据这一临床解剖特点在对颌下肿块作鉴别诊断时,首先应当明确其与颌下腺的关系,这一点可以通过体格检查、双合诊、挤压颌下腺和B超来进行鉴别。如颌下腺炎的体征有颌下腺导管口溢脓等,可以对肿块的性质作出初步的判断。颌下腺的恶性肿瘤通常有神经症状,如:舌部麻木、疼痛。同时B超对于囊性肿块如血管瘤、淋巴管瘤有很好的鉴别诊断意义。必要时可行CT或MRI扫描,如果肿块的范围超出了颌下区,则应扩大扫描的范围,尽可能地明确其可能的组织来源。在作物理检查和辅助检查时应当遵循从简到难的原则,但是无论是何种辅助检查都很难对肿块的病理性质作出明确诊断。
其次,对于颌下肿块的鉴别诊断还应当排除来源于口腔的转移性肿块,如舌癌等,对此可以通过详细的口腔检查来进行。同时转移性肿块也有自身的特点,如:一般质地较硬,活动度差等;再次,来源于软组织的肿块通常表现为囊性,一般质地较软,可以进行局部穿刺,根据穿刺内容物可对肿块的性质作一初步判断〔3〕;而血管瘤有体位移动实验阳性,淋巴管瘤还有一特点——透光实验阳性。
有些患者的颈内、外动脉分叉处较高,此处生长的颈动脉体瘤向前可突入颌下区,此时可以表现为颌下肿块;来源于鼻咽部的转移性肿块也有同样的表现,因此在作鉴别诊断时要特别注意〔4〕。
总之,颌下肿块组织来源、病理类型比较复杂,对颌下肿块诊断需要结合体征、各种检查方法等综合进行,方能提高诊断符合率,减少患者的痛苦。
〔1〕皮昕.口腔生理解剖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158-160.
〔2〕邱蔚六,张震康,王大章.口腔颌面外科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705-765.
〔3〕黄雪蕾,林朝朗.颌下孤立性肿块30例临床诊断分析〔J〕.口腔医学研究,2003(4):130-134.
〔4〕郭军,张玉珍.颌面肿块的超声诊断〔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1997,13(8):60-64.
(责任编辑 张 焕)
Clinical Analysis and Differential Diagnoses of 119 Cases of Submandibular Tumour
WANGWen'g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Dali University,Dali,Yunnan 671000,China)
Objective:To study the clinical features and the differential diagnoses of the submandibular tumour.Methods:One hundred and nineteen patientswere selected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feature and compare the diagnostic coincidental rates.Results:The pathologic typing of the submandibular tumour is complicated and the diagnostic coincidental rate was low.Conclusion:The submandibular tumour should be examined through various diagnose.
submandibular tumour;polymorphonuclear tumour;metastatic tumour;differential diagnoses
R739.8
B
1672-2345(2010)12-0038-02
2010-10-17
王文革,副主任医师,主要从事口腔外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