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宝童,亢志勇
(1.河南大学外语学院,河南开封 475001;2.黄河科技学院,河南郑州 450063)
英译《弟子规》感悟
王宝童1,亢志勇2
(1.河南大学外语学院,河南开封 475001;2.黄河科技学院,河南郑州 450063)
《弟子规》是中华文化精华的一部分。英译《弟子规》属于文化翻译,在方法上应该是“异化”和“归化”的统一。英译《弟子规》的指导思想是亦步亦趋、追步原作。方法是以抑扬格二音步代替原文的三言二顿,使用通俗流畅的英语以期略与原作风格相合,酌用具体化语言以增加趣味。
《弟子规》;文化;翻译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原作者李毓秀(1662-1722)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以《论语》((学而篇)“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中心。分为五个部分,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后来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训蒙文》,并改名《弟子规》。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敦伦尽份、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弟子规》是中华传统文化精华的一部分。
从形式上看,《弟子规》三字一句(一句相当于英诗的一行),上口押韵,是诗体,相当于英诗的verse或rhyme,故用诗体翻译之。我们译《弟子规》的指导思想可以称作亦步亦趋、追步原作。现把我们操作过程中的一些做法和感悟说出来,向诸位请教。
最近看了《中国翻译》2008年第4期刊出孙艺风教授的文章,该文提出“文化翻译”的概念;也读过该刊讨论“归化”(即民族化)和“异化”的一些文章。个人感觉,“异化”是对原作负责,而“归化”则是为译入语读者着想。把《弟子规》介绍到世界,应该就是一种文化翻译,这种翻译既需要“异化”译法,也需要“归化”译法。在具体操作的时候,要突出表现《弟子规》的中华文化内涵、它独特的三言二顿格式和丰富而优美的声韵,这些对于目的语来说就属于“异化”;而把汉语诗译成英语诗,则要尽量使用英诗中最为广泛接受的传统诗体、节奏形式,并使其总体美学价值尽量接近原作,这些对于译入语读者来说就属于“归化”。这些做法,就是我们所说的亦步亦趋、追步原作。
《弟子规》和《三字经》一样,都是三字一句、三言二顿,与英诗中的二音步诗行大体相当(在后者为双音节音步情况下,只是比前者多一个音节)。但汉诗多韵易韵、英诗则少韵难韵,英诗节奏异彩纷呈,汉诗节奏则相对固定;中西诗歌这种美学上的明显特点在翻译上可以互补,使原诗的总体美学价值大体不减。具体做法是:以抑扬格二音步(iambic d imeter)为主旋律,译介原文的三言二顿;仿照原文隔行押韵;押韵力求自然,但由于英语较汉语难韵,若完全韵不可得,则以不完全韵变通,而以建构译稿的节奏美补充之,力求译稿在总体美学价值上与原作相当。例如:
85 路遇长,When meeting an elder,
疾趋揖;Bow with cupped hands.
长无言,If they are silent,
退恭立。Draw back and stand.
骑下马,Dis mount from your horse,
90 乘下车;Get off your chaise,
过犹待,And see them move on
百步余。A hundred-odd paces.
长者立,While elders are standing,
幼勿坐。You must stand around
95 长者坐,Till they take their seats
命乃坐。And ask you to sit down.
(注:左边数字表示行数,即该行诗在全诗中的位置,以便參阅。后同)
其中hands-stand、chaise-paces、arounddown都属于slant rhymes。英译稿连续12行一个Full rhyme都没有,在音韵上逊于原作;但是原文相当于英诗“音步”的“顿”(即音组)只有一字顿、二字顿两种,而从译稿的重音分布看(粗体部分表示重读元音),在主旋律iamb音步之外,还有trochee、anapeast、amphibrach等音步类型作为配合旋律,这就使译文在节奏形式上比原文丰富多了,因而产生的节奏美可能略大于原作,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译文音韵逊于原作之不足。
遇到描写性状的词语,不必遍查词典寻求对应译法,而应当用通俗流畅的常用词语描写性状。例如:
步从容,Walk with ease,
立端正;And stand erect.
揖深圆,Bow to the full
140 拜恭敬。And kneelwith respect.
从容、端正、深圆、恭敬各词若查汉英字典,那里多数译法要么与上下文语气不合,要么用词太多,无法借用,使得译者只好体会原意临时创造。
我们发现,英语中的常用词语都有很强的分解、组合能力,用常用词语译出的东西有时比词典上现成的译文甚至更有表现力。上举四行译文中的斜体部分是不是可以证明这一观点呢?人说英语词汇虽已超过百万,但是最常用、活动能力最强的词语只在2000-4000之间,圆熟使用这部分词语,一般翻译中的许多问题都能解决。我们深以为然。我们阅读英美文学作品,常常感到作家用词好似顺手拈来,却能成就千古名篇;他们并没有使用很多生涩冷僻的词语。既然如此,我们翻译文学作品,也应该以最有表现力的常用词语为主。
《弟子规》说教口气重,就像父母、师长在教导儿童。说教是需要的,但易概念化。译者若能变概念化为具体化,则会增加趣味。
165 人问谁,To“Who are you,please?”
对以名,Give the name you are using.
吾与我,But“Me”or”Myself”
不分明。Would be quite confusing.
“问”译文颇具画意,使情景如在眼前,但却并没有离开原文之意。诸位朋友以为何如?
9 父母呼,When parents call,
应勿缓,At once reply.
父母命,When they demand,
行勿懒。Be quick to comply.
父母教,To their instructions
须敬听;Lend a due ear.
10 父母责,To their reproach
须顺承。Just bow with cheer.
“顺承”在原文是概念化,在译文则是具体化。
《弟子规》全文虽然只有区区1080个字,但对译者却构成不小的挑战。例如《弟子规》第三部分说:“过能改,归于无,傥掩饰,增一辜”。照字面意思,不难翻译:
If you can correct yourmistakes,
They will be reduced to zero.
But if you conceal them
You willmake another.
然而如果这样译,原文的节奏没有了,原文的韵式也没有了,虽然读起来还算自然,但是用字太多,这样的文字只是解释,无法代表原作,也不能算翻译。怎么办呢?整整一天时间,我们都在“口而诵,心而惟,朝于斯,夕于斯”(《三字经》),冥思苦想、搜索枯肠,通过电子邮件互相交换译稿,试了多种方案都不满意。歇歇脑子干点别的吧!就在此时,几个词语突然划过脑际,把这几句译为:
A fault corrected
Comes to naught,
But once concealed
Will add a fault.
反复吟咏,觉得很是不错。但是仔细考察,仍然不能满意:原文用“过”、“辜”两个不同的字表示同一个意思,而我们却都译成了fault,读起来给人重复之感。于是我们把第一个fault换成wrong,读起来就好多了:
过能改,A wrong corrected
归于无,Comes to naught,
235 傥掩饰,But once concealed
增一辜。Will add to fault.
整整一天,弄得头大目眩,才译出这四句话、12个字,觉得自己真笨!但是学力如此,想快也快不了,还是一步一个脚印的好。以真心做事,力求止于至善,便是修真养性,只译出这些已经够满足了。做什么事情都应该是这样,投以真心便会有满足,岂止满足,简直是甘之如饴!有苦有乐呀。我们不但“孤芳自赏”,还要读给我们的师长、朋友一起赏玩,或许他们会有更好的译法呢!个中乐趣真是妙不可言!
[1]木子.百家姓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M].乌鲁木齐:新疆青少年出版社,1996.
[2]孙艺风.翻译与多元之美[J].中国翻译,2008(4).
Reflections on Rendering The Pupils’Guide into English
WANGBao-tong1,KANG Zhi-yong2
(1.Foreign Studies College,Henan University,Kaifeng475001,China; 2.Huanghe S&T College,Zhengzhou450063,China)
The Pupils’Guide is one of the treasure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Translating it into English is a culturalwork calling for both foreignization and naturalization in practice.Under the guiding principle of emulating the original asmuch as possible,we use iambic dimeter for the three-character line,everyday English to match the original style,and occasionally descriptive language to catch some fun.The effort,though s mall,proves tough but rewarding.
The Pupils’Guide;culture;translation
H059
A
1008-2395(2010)01-0143-02
2009-10-10
王宝童(1940-),男,河南大学外语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诗歌和翻译研究。亢志勇(1971-),男,黄河科技学院教师,主要从事文学和诗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