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自由化产生的风险与有效防治

2010-08-15 00:45
大连大学学报 2010年1期
关键词:自由化金融机构利率

柯 健

(中共江西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江西南昌 330003)

金融自由化产生的风险与有效防治

柯 健

(中共江西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江西南昌 330003)

金融自由化已成为一种世界潮流,推动了金融全球化的发展。金融全球化需要建立各国经济和政策的协调机制,需要金融监管的国际合作。目前这种约束机制的发展远远滞后于自由化的发展速度,这是造成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推进金融自由化,必须加强对本国金融监管,这是化解金融自由化风险的重要手段,消除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是控制金融自由化风险的有力保证,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是控制金融自由化风险的关键环节。

金融;自由化;风险;对策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朝着自由化方向发展的金融改革,已形成一股强大的金融自由化潮流。它不仅对金融业自身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而且越来越开始左右着整个世界。金融自由化在促进国际金融市场发展的同时,也为金融危机的发生理下了隐患。必须建立一个良好的防范和化解金融自由化产生风险的应对策略,以防止金融危机的发生。

一、金融自由化风险的产生

金融自由化是相对金融管制(又称金融抑制)而言的。金融自由化又称金融管制自由化,主要是指金融当局通过金融改革,放松或解除金融市场的各种行政管制措施,从而为金融市场交易提供一个更为宽松自由的管理环境。金融自由化来源于货币主义、供给学派等各新自由主义学派,特别是以罗纳德·I·麦金农和爱德华·S·肖为代表的金融抑制理论和金融深化理论为代表。该理论认为:要想实行经济的迅速增长,将必须实行一系列的金融自由化政策。因为一个受市场经济调控的金融体系的效率要远远高于受人为干预的金融体系。他们主张放松金融机构过度严格的管制,特别是解除金融机构利率水平、业务范围和经营的地域选择等方面限制,让金融体系充分发挥其有效的配置资金作用,恢复金融业的竞争,以提高金融业的效率[1]。

(一)金融自由化的内容及其特征

所谓金融自由化的内容主要是指:(1)汇率和利率的自由化。(2)资本流动的自由化。(3)银行分业管理制度的逐步解除。其中又以汇率与利率的自由化最为主要和根本。

金融自由化有着非常显著的特征:(1)金融市场的一体化程度加深。各个地区之间的,以及全球不同类型的全球市场相互贯通,联系密切,金融风险的“传染”效应增大。(2)私人资本流动成为国际资本流动的主力,大约占全球资本流动的3/4,其中相当一部分流向了新兴的发展地区。(3)跨国银行呈现出“全能化”发展趋势,业务趋于综合化。(4)大规模的银行兼并风起云涌,据有关统计数据,仅1999年就发生了7起大规模的金融兼并案。

(二)金融自由化的积极作用

金融自由化初期典型的无序的经济环境与金融的和非金融的政策改革共同构成了自由化的一个插曲,正是鉴于这样一种情况,实证估计所推导的从金融自由化所能获得的净经济福利水平就很难实现了。同时,尽管储蓄总量没有呈系统性的增加,但计量经济研究表明信贷分配得到了改善。由此,很清楚的一点是,金融自由化本身比一个过渡时期的影响重要的多。

金融自由化的作用主要表现在:(1)金融自由化无疑增强了金融市场的竞争性,提高了世界金融市场的效率,促进了世界银行业的发展。尤其是分业管理制度的逐步解除,为商业银行在盈利性与安全性之间的平衡选择提供了条件和手段。(2)人们普遍认为在金融自由化的条件下,金融信息更具公开性,能够更为准确,更为快速地反映市场的供求状况,亦即资金的稀缺程度,形成更为有效的价格信号体系。(3)金融自由化推动了世界性的金融一体化,随着各国日益敞开本国金融市场的大门,资本流动的速度不断加快;同时也为金融企业提供了更多的盈利机会。

(三)金融自由化产生的风险

金融自由化也绝非尽善尽美,应该看到,金融自由化同时也加大了客户和金融业本身的危险。利率和汇率管制的解除将导致市场波动幅度加剧,商业银行大量涉及高风险的业务范围,资产风险将明显增多。

金融自由化的风险主要表现在:(1)金融自由化在某些方面提高了金融市场效率的同时,却在其他方面也有其降低金融市场效率的作用。比如说,银行在实行严厉金融管制的条件下,金融机构,尤其时商业银行被迫不断推出新的金融产品,以便绕开金融管制。而现在,在金融自由化进程中,银行致力于金融创新的动力明显下降。又如,银行客户面对极端复杂的衍生金融工具,茫然不知所措,只能听从银行的建议,由此而生的银行员工诈骗案件频频出现。而且在实行金融自由化之后,尽管商业银行获得了更多的盈利机会,但垄断地位的丧失和竞争的加剧,却又导致商业银行利润率出现下降苗头。(2)在金融自由化之后,银行之间、商业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之间以及各国金融市场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单一企业财务危机冲击金融体系稳定性的危险加大。在不完善的金融监管体系下,游资的冲击也会造成危机甚至整个金融体系的瓦解。(3)最为明显得,也是最少有争议得当然就是,金融自由化加大了客户和金融业自身的风险。

因此,金融自由化在增强金融市场效率得同时,往往在其他方面又具有降低金融市场效率的消极作用;在提供了安全性的金融工具的同时又时增加风险的因素,金融自由化之后金融风险加大的现象早已引起了金融界,尤其时各国中央银行以及国际清算银行的高度重视。

(四)金融自由化风险的成因

全球金融自由化走过了艰难的历程,在其步履蹒跚的推进过程中出现了种种不尽如人意的现象。在所谓“充分发达状态”遥遥无期所引起的急躁情绪之中,仓促出台的金融改革措施难免失当[2]。事实上,在任何时间,任何金融体系中,金融体系改革必然是利弊交措的。一方面,一种形式的危机导致许多国家实行金融自由化。另一方面,实行金融自由化的国家又经常遭受到随之而来的更为有害的危机。

形成以上这种循环有以下这些原因:(1)部分是因为金融自由化的环境使过去信贷分配的无效率和失败得以暴露。(2)部分是因为金融自由化过程中操作不当,特别使没有改善银行业初始的脆弱状况。(3)更为重要的是没有能迅速地建立强有力的法律、制度和监管的框架,这是在金融自由化初始阶段遇到的一个障碍,即监管制度、监管手段和法律体系不适应以市场为基础的环境。(4)金融自由化的弊病也会由于放松管制的次序不当而更为恶化,特别是在金融自由化不当的情况。(5)由于部分国家政府对金融服务的开放速度太快,监督太少,导致一些短期游资迅速增多,从而引发了金融危机。(6)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力量对比太悬殊,在进入经济全球化、金融自由化的过程中,发展中国家处于劣势,再加上有的国家本身再经济结构不合理,经济发展政策有缺陷,金融监管松懈,公务员效率低(这一点在我国特别显著),所以要求发展中国家在短期内实现金融服务自由化是很困难的。(7)金融监管与协调的严重滞后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金融市场实质是“零和游戏”,具有极大的投机风险,因此建立完善的风险监督体系也是很有必要的。

二、金融自由化加速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形成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与世界范围内大规模金融自由化浪潮相伴到来的,是愈演愈烈的金融危机,这已为历史所证实。当前,一场严重的金融危机再次促使我们深入探究金融自由化同金融危机产生之间的关联,并从中获得警醒与启示。

(一)金融自由化浪潮加剧了世界金融动荡与不安

金融自由化在实践中主要集中在价格的自由化、业务经营自由化、市场准入自由化和资本流动自由化等几个方面。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相继放松金融管制,发展中国家则先后展开了以金融自由放任为特点的金融深化和金融发展为旗帜的金融体制改革。拉美国家为了得到国际经济组织和西方国家的援助以摆脱债务危机,东亚和东南亚国家为了更好地实施出口导向战略,转轨国家为了加快市场化步伐,都在推进金融自由化改革和金融开放政策。不少国家原本企望金融自由市场化改革能够带来经济繁荣,然而事与愿违,自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后开始显现的国际金融动荡,伴随着金融自由化的进程而日益加剧,大大小小的金融危机频繁发生,破坏程度不断加深。一系列惨痛的现实促使人们展开反思,尝试在理论上分析金融自由化与金融不稳定及金融危机之间的内在联系,提出了“金融约束”等新一代金融发展理论,发展中国家金融自由化改革的实践步伐也趋于审慎。

(二)金融自由化导致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进一步激化

金融自由化进程的继续深化,加剧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激化。

1.金融自由化导致利益更多向资本家倾斜,工人的所得下降

在新自由主义条件下,工人在与资本的博弈中处于弱势地位,企业利润不断上涨,工资却不升反降。而金融自由化使得工人在与资本的力量对比中处境更加不利。发达国家的过剩资本为了追逐更多利润,到广大发展中国家寻找廉价的劳动力,大量的制造业生产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这有利于压低全世界、特别是西方国家这些原高工资国家工人的谈判能力。加之美国奉行新自由主义政策,国内工人工资被打压、社会福利被削减,导致贫富分化加剧,矛盾趋于尖锐[3]。

2.金融自由化导致利益更多地向金融垄断资本倾斜,实体部门利润下降

对于美国来说,大量产业转移出去之后自身就形成了空心化,因而必须在发展金融产业和虚拟经济方面确立绝对优势,并从中获取更多的利润。美国国内金融自由化改革正是符合了这一目标,满足金融资本自由逐利的要求。自由化环境导致金融机构为了追逐利润而过度竞争,并转向投机业务和金融创新,增大了金融体系风险。为了获取高额利润,投资银行不遗余力地开发出一系列高杠杆率的金融衍生产品。美国的金融自由化不仅弱化了监管、增大了金融系统性风险,而且导致社会财富向金融部门集中,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脱节日益严重。

3.金融自由化导致利益更多地向美国等发达国家倾斜,发展中国家地位相对下降

新自由主义主导下的经济全球化,必然要推行金融自由化的全球化。金融垄断资本是垄断资本的高级形态,它现在已不再满足于通过资本自由流动,以股权和技术垄断等手段层层控制子公司、孙公司,而是要进一步通过国家战略,利用在国际金融市场和国际货币体系中的控制权或主动权,大力推动各国金融自由化,这样就可以在必要时对别国货币政策、汇率政策、中央银行的行动乃至整个金融体系施加影响,进而影响到该国的实体经济。作为世界上经济最为强大的国家,美国不仅要通过金融机制在全球配置资源,还要通过金融霸权在全球争夺资源。在当前世界金融体系下,发展中国家难以摆脱来自外部的压力,实际上仍在延续金融开放和自由化的进程,并处于不利地位。金融自由化,加大了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此进程中的获益大大超过发展中国家,全世界的收入和财富的不平等急剧扩大。美国主导的金融自由化加剧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预示着一场新的经济危机必然到来。

(三)金融自由化直接助长了美国“次贷”泡沫的累积

1.金融自由化鼓励了消费信贷尤其是次级房贷的膨胀

通过发展借贷消费,家庭消费支出可以实现远高于可支配收入的增速,从而减缓经济衰退。实际上,正是得益于居民债务的快速扩张,美国才能较为平稳和迅速地从本世纪初的衰退中重返一派繁荣景象。这主要是通过美联储大幅降息、增加货币投放实现的,同时也是在金融自由化加剧了银行间竞争的条件下进行的。激烈的竞争促使银行开展高回报、高风险的业务,这在住房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尤为明显。在监管缺失的情况下,美国贷款发放机构为追求短期效益、抢占市场份额,降低了住房抵押贷款标准,并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购房无需提供首付,可从银行获得全部资金;贷款的前几年可以只偿还利息,不用偿还本金;采用浮动利率;等等。这样一来,次级按揭规模迅速膨胀,掠夺性贷款不可避免地发生,众多低收入家庭陷入了债务链条。

2.金融自由化助长了金融资产泡沫尤其是“次贷”衍生产品泡沫

依靠增加的消费支出拉动经济增长还仅仅是一个开始,只有当居民举债消费的是大宗耐用消费品,进而金融机构将这一消费信贷进行证券化,并且进一步衍生出利润更为丰厚的金融创新产品时,才能使同一笔债务幻化出多重存在,最大限度地为大资本家们创造盈利,而能够完成这一使命非房地产及其金融化莫属。现代经济运行中的房地产部门吸附了巨额的储蓄和贷款,可以视为泛金融部门,而美国更是把房地产的金融化推向极致。通过所谓金融创新,美国以有限的有形住宅产品,衍生出可以反复出售并且具有高杠杆率的虚拟金融产品行销全球,为华尔街的金融大亨们带来巨额财富。面对虚拟经济的过度膨胀,号称金融市场最为成熟、监管最为完善的美国却没能提出预警和加强监管,这是值得思考的[4]。一方面,美国政府和美联储所代表并维护的正是金融垄断资本的利益,它不可能进行严格监管。另一方面,金融自由化促进了经济的深度金融化和金融的经营混合化,从而使得金融业与非金融业、金融部门内部各种业务的界限趋于模糊,在客观上也增加了金融监管的难度。泡沫是注定无法长久持续的,2004年以来美国利率提高并触发房价下跌,成为引发“次贷”危机的导火索。

(四)金融自由化埋下了国际金融危机恶性扩散的隐患

金融自由化不仅助长了“次贷”泡沫,而且埋下了危机在各国间加速传播的隐患。美国利用已经确立的金融优势,大力推动各国的金融自由化,使许多国家日益与国际金融市场相依存,从而便于对别国的金融运行乃至实体经济运行施加影响,进而获得现实利益或是转嫁危机损失。随着美国“次贷”危机发展成全球金融危机,美国作为世界最大的债务国,已将它的各类债权人深深拖入泥潭而无法自拔,轻者一举一动受到牵制、唯恐美元资产缩水,重者金融稳定遭到侵蚀、甚至经济安全遭受破坏[5]。新兴市场国家自身的金融运行和经济状况原本尚属良好,但由于出口依存度或外资依存度较高,正日益感受到巨大的压力。在国际信贷市场冻结的情况下,一些依赖外部融资的国家,例如经常账户赤字、外汇储备又不足的波罗的海三国,负有大量外债特别是近期需要偿还大量短期外债的韩国,都面临着资金来源难以接续的困境。而美国有可能趁其他国家因为缺乏流动性、难以偿还美元债务之机,通过抄底其他国家资产,或通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借债给陷入困境的国家,加强对其他国家的金融控制。

三、我国防治金融自由化风险的应对策略

在金融自由化成为主流的今天,如何加强金融监管,防范金融风险,创造稳定的外部条件,已成为世界各国金融监管部门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完善我国金融立法,使我国金融业向法治化、制度化、规范化方向发展

入世以来,面对全方位的国际竞争,我国金融服务业当前的综合性立法和单项管理法都失之完整,无法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服务市场准入之下金融服务业扩大开放的需要。因此,急需参照WTO和GATS(服务贸易总协定)规则,对我国金融业立法做出立、改、废:(1)抓紧填补商业银行的立法真空,如我国商业银行尚未开展的金融租赁和新兴金融衍生工具等新金融业务的立法。(2)加快出台或修改以规范外资金融机构的立法,如《外资银行法》、《合资银行法》、《外资财务公司法》以及与此配套的《外资金融机构违法经营处罚条例》等的立法。(3)加紧制定调节金融市场所需的立法,如《非银行金融机构外汇业务管理规定》、《境内机构对外提供外汇担保管理办法》及其实施细则等法规。(4)其他立法,诸如再保险管理规定、合作金融管理、金融机构合并重组、金融机构的关、停、破产运作等方面的立法监督真空也急待补白。

(二)加强对金融业的有效监管,是化解金融自由化风险的重要手段

面对金融创新和金融自由化,以保护措施和预防措施为主要内容的金融监管则越来越受到重视。

1.谨慎性手段。谨慎控制是为了减小系统失灵的风险并避免由金融危机而引起的各种波动。众所周知,监管者的任务是保证金融机构谨慎经营,防止个别风险演变成系统风险,并且,在保证金融机构风险处于可控状态的前提下鼓励公平竞争。因此,金融监管当局应从市场准入、资本充足率、流动性、业务活动及市场退出等方面对金融机构加以监管,并建立适宜的风险管理机制,包括高效的信贷审批流程、信用保证机制、风险预警系统、不良资产处置机制和内控机制,形成以中央银行为监管核心,商业银行内部监管为监管基础,社会监管为监管补充,并联合证监会、保监会和存款保险基金的全方位立体型监管体系,以增强金融机构抵御风险的能力,保证整个金融体系的安全。

为提高我国金融监管的有效性,充分发挥预防、控制和化解风险的功能,我国的金融监管方式也必须使非现场监测和现场检查成为有机的整体,成为监管连续过程的相互补充的两个重要环节。非现场监测要为现场检查提供风险信息和目标导向。

2.保护性手段。保护性管制主要是为了解决那些会影响金融机构和顾客,特别是与其广大小顾客有关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作为涉及到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多方利益的金融机构,其信息披露尤为重要,法律对其要求也更为严格。公开披露的信息应能满足所有市场参与者的需要,包括目前及潜在的持股人和债券持有人,其他银行、存款人、其他贷款人、其他交易方以及公众。同时,金融机构的信息披露制度要能使市场参与者及时、同步、准确、全面地获得包括资产质量、内部控制机制、治理机构、财务状况等各方面信息。然而,由于银行业务的特点,银行信息披露或受到自身安全和竞争的制约,或出于替客户保密等需要,目前银行业财务信息的公开程度不高。对此,我国有必要改进现有会计制度规范,加强商业银行的表外会计信息和非会计信息的披露;有必要针对金融业制定更多的补充信息披露指引,彻底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防止大股东利用内幕消息进行炒作,防止银行将债务负担转嫁给普通投资者。另外,对金融机构违反信息披露管理办法的行为,法律还要加重惩罚和救济力度,严格追究金融机构以及责任人的责任,对因此受损的股东、投资者提供完备的救济方式。

3.明确操作规则。为了保护众多社会成员的利益,尽量减少社会动荡,有必要建立完善的有问题金融机构事后救济法律制度以及金融机构退出市场的操作规则[6]。如“明确金融监管部门对有问题金融机构的处置权,建立以救助为主的处置体系;建立存款保证基金制度,一旦问题金融机构发生倒闭、清盘,由该基金偿付存款人一定额度的存款;建立问题金融机构资产管理公司制度,由该公司作为问题金融机构或倒闭或清算的过渡机构,接受并处置机构不良资产及债务”等。对于上市金融机构退出市场的条件,应较之其他上市公司更严格,且要贯彻中小股东权益优先这一原则。

(三)消除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是控制金融自由化风险的有力保证

1.金融脆弱性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银行体系内高额不良贷款的累积。一国在进行金融自由化改革之前,如果银行业积累了大量的不良资产,一旦进行金融自由化改革,这些不良资产很快就会暴露,危及金融系统的稳定。对于已经形成的不良资产,需要在金融自由化之前予以消除,这构成了一国金融自由化改革的前提条件之一。但就一些发展中国家而言,在金融自由化改革之前往往难以彻底消除本国银行体系内的不良资产,而是寄希望于在金融自由化的过程中予以逐步消化,这种现象往往被称之为“边做边学”[7]。

2.大量不良资产的存在,使银行无法按照市场的原则来经营。而且银行背负着沉重的不良资产包袱,需要中央银行不断予以信贷支持。这样,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受到政府的约束。银行已经发生的贷款成为企业不断获得新融资的“资产人质”,银行为保证过去融资归还的可能性不得不向企业提供不断的高风险融资。如果由于企业破产机制不健全,譬如形成内部人控制结构,融资道德风险就会演变为严重的企业对银行的融资道德公害,在微观和宏观上形成资金寻租和货币漏损现象,进而削弱货币政策的效率。即使企业破产机制是正常的,关系型融资的道德风险也会导致企业破产逃债行为的泛滥。

3.东南亚国家在推进金融自由化时,大量的滞存不良债权未能及时处理。韩国、泰国银行不良债权比例分别高达14%和18%,却没有增加贷款的损失准备金。菲律宾在1994~1996年间银行贷款增加了38%,而贷款损失准备金在贷款总额中的比重却从3.3%减到1. 5%。如此孱弱的金融体系,必然难以承受来自国内或国外的冲击,也容易被国际投机者所利用。相反,1997年中国台湾银行体系的不良贷款比率仅为4%,台湾银行凭借充足的盈余抵挡住了金融危机,遏制了实体经济的衰退。

(四)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是控制金融自由化风险的关键环节

从利率市场化与资源配置效率的理论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处在完全竞争市场上的利率市场化对资源配置是完全有效的。在不完全竞争市场,由于存在人为制度等方面干扰因素,比如利率管制,市场过度竞争行为会引起市场利率波动,从而造成市场资源配置是低效或无效率。如果利率变化是由非经济因素造成的,且没有真正反映出资金的客观需求,就是一种虚假信号。多年来,中国的利率主要是由官方调节的,逐步放弃利率管制,建立由市场资金供求双方共同决定利率的金融产品定价机制,使之真实反映资金成本与供求关系,灵活有效的发挥其经济杠杆作用,中国深化金融改革的任务之一。从利率管制到利率市场化是一个制度变迁的过程,由于制度变迁的长期性、复杂性和曲折性,所以在向利率市场化转变的过程中必须重视路径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不仅要由国有产权向分散化的产权制度转变以及建立合理的信用制度以降低交易成本,而且还要注意相关配套制度的建设。主要是解决权利寻租和信息不对称问题:目前我国的市场属于带有垄断性的非完全竞争的市场状态,垄断性带来了权力寻租,非完全竞争产生了信息不对称,所以利率市场化所面临的两个直接问题是权利寻租和信息的不对称。利率市场化的配套制度建设就是要解决这两个问题。目前,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工作着力点应放在这样几个方面:

1.建立金融市场竞争和风险管理机制,把提高商业银行效率作为重点。利率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地位加强了,基准利率对市场才能起到有效的传导作用。

2.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快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成为对利率变动反应灵敏的市场主体。

3.强化中央银行干预经济并进行宏观调控的独立职能。

4.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市场利率体系。选择同业拆借利率作为基准利率,最终建立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基础,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市场体系。

5.发挥非正式金融和民间金融组织的作用,加强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减少信息不对称。从本质上讲,利率市场化的真谛就是将资金真正作为一种商品,将它以市场价格直接借贷给需求者。考虑到目前中国经济处于一个特殊的转型期,为避免利率的过度波动产生的负面影响,利率市场化应是渐进式的。

2003年,央行公布了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遵循的总体思路是“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按照这一精神,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水平的利率形成机制,中央银行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调控和引导市场利率,使市场机制在金融资源配置中发挥主导作用[8]。改革的基本原则是正确处理好利率市场化改革与金融市场稳定和金融业健康发展的关系,正确处理好本、外币利率政策的协调关系,逐步淡化利率政策承担的财政职能。同时要把握好利率市场化与金融业开放的关系,吸收东亚地区利率市场化的经验教训,在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时,一定要把握好金融业对外开放的节奏。

[1]柯健.金融创新的风险及其控制策略分析[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72-76.

[2]刘逖.跨国银行与金融自由化[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4:45-47.

[3]郝琳.西方金融监管的发展趋势与我国的金融监管[J].上海金融,2001(3):16-18.

[4]米什金.货币金融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34-35.

[5]王晓芳.中国金融发展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89-90.

[6]柯健.金融创新的风险及其防范与化解[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2009(6):48-52.

[7]刘崇明.金融热点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7:106-107.

Risks Arising from Financial liberalization and Effective Countermeasure aga inst them

KE Jian

(Economics Teaching and Research Department,Jiangxi Party School of CPC,Nanchang330003,China)

Financial liberalization has become a world trend,and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of financial globalization,in which countries need to establish economic and policy co-ordination mechanis m,and to cooperate in financial supervision.At present,the development of this mechanis m is far behind the pace of liberalization,which is the major factor that resulted in the current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risis,To promote financial liberalization,a country needs to strengthen its domestic financial control,which is an important means to reduce the risk of financial liberalization.The elimination of non-perfor ming assets of financial institutions is the premise of controlling the risk.The steady process of market-oriented interest rate is the crucial procedure in the risk control.

finance;liberalization;risk;counter measures

F831.0

A

1008-2395(2010)01-0119-05

2009-06-27

柯健(1967-),男,中共江西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副教授,主要从事金融理论与对策研究。

猜你喜欢
自由化金融机构利率
为何会有负利率
金融机构共商共建“一带一路”
探索实行更高水平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措施
负利率存款作用几何
负利率:现在、过去与未来
我国金融机构股价和主要财务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略谈金融自由化
资金结算中心:集团公司的金融机构
解决小微金融机构的风控难题
欧美对华纺织品设限一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