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2010-08-15 00:45唐明贵朱玉超
大连大学学报 2010年1期
关键词:文明科学农民

唐明贵,朱玉超

(聊城大学 哲学系,山东 聊城 252059)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党的十七大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最根本的就是,突出实践特色,通过创新体制机制,推动农业生产发展出现“新”格局,农村建设呈现“新”风貌,农民生活水平凸现“新”提高。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一精辟概括,集中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精髓,不仅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战略指导思想,而且也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指导思想。可以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理念的提出,本身就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结果。所谓“新农村”,就是指“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 20个字展示了农村发展的美好蓝图,体现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发展布局,具有深刻的科学内涵和鲜明的时代特征。所谓“生产发展”,就是要打牢物质基础,既要注意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又要注意增长的速度;“生活宽裕”,就是要千方百计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这是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的着力点;“乡风文明”,就是要在农村形成文明健康的精神风貌,培养较高素质的新型农民;“村容整洁”,就是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使其发展得到合理规划;“管理民主”,就是要加强和完善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创造和谐的发展环境。其中,“生产发展”是硬道理,它意味着农村经济的振兴和农民收入的增加;“生活宽裕”是硬指标,它意味着农民财富的富余和生活的宽裕;“乡风文明”是硬要求,它意味着精神文明的进步和社会风气的改善;“村容整洁”是硬形象,它意味着农村环境的大改观;“管理民主”是硬规范,它意味着农村民主自治、民主选举、民主监督机制的落实和完善。[1]这 20个字既包括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也包括了农村生产关系的完善;既包括了农村物质文明的建设,也包括了农村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和谐社会的建设;既包括了农村综合改革的深化,也包括了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既有发展农村经济的内容,又有发展农村社会事业的内容;既有改变村容村貌的内容,又有提高农民思想、文化、科技等自身素质的内容;既是对广大农村群众提出的目标和任务,也是对全国人民提出的目标和要求,更是对政府宏观管理和公共服务提出的崭新课题。它把发展农业生产、保证粮食安全、提升农村经济和提高农民素质有机统一起来,从内力和外力两个方面,实现城乡统筹、工农互动,在全局统筹考虑整体激活农村经济模块,是一个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目标。[2]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统筹谋划和解决“三农”问题,适应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的客观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一项事关现代化建设全局和惠及亿万农民的伟大事业,必须从实际出发,科学规划,稳步推进,全面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一)培育新型农民,凸显主体地位

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是发展农村的主力军。在农业日益现代化的背景下,新农村建设要求建设主体的素质和生产技术水平逐渐提高。因此,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地位就必须培育新型农民,通过各种渠道大力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从而不断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和农业生产的效益。

首先,要抓好农民的文化知识和职业技能培训。当前农民知识水平低、素质不高是收入增长缓慢的重要原因之一,这就要求我们要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民教育和培训,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因此我们要整合现有的教育培训资源,构建适合农民不同层次需求、符合劳动力市场要求的农民教育和培训体系。这个教育培训体系应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引导性培训,即主要开展基本权益保护、法律知识、城市生活常识、寻找就业岗位等方面的培训。二是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根据国家职业标准和不同行业、不同工种、不同岗位对从业人员基本技能和操作规程的要求,以定点定向培养为主,重点是家政服务、餐饮、酒店、保健、建筑、制造业等行业的培训。三是开展农民科技文化教育培训。这种教育培训主要是以推动农业综合开发以及农业产业化、现代化为核心的实用技术培训。[3]在构筑农民教育培训体系时,要让农民感到适合自己学,能够学到东西,愿意参加培训。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开展“职业教育富民”工程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要增强培训的适用性和针对性,围绕城市产业发展所需,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开展“订单”培训,将农村劳动力尽可能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要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调动和激发广大农民学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性。

其次,要抓好农民的思想道德和社会公德教育。通过加强对农民的思想道德和社会公德教育,树立和培养文明新风。对普通农民群体,加强传统美德教育和科学文化教育,以“小家”的和谐构筑“大家”的和谐。对率先富裕起来的农民骨干,加强形势政策教育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使其始终走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前沿,同时教育他们增强社会责任意识,为家乡建设和群众富裕多做贡献。对农村党员干部,着重加强党的基本政策、路线、方针教育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增强他们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和民主法制意识。同时,加强市场经济知识培训,不断增强农村党员干部带领群众发家致富的本领,使他们想干事、敢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真正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带头人。[4]

(二)增加农民收入,发展新兴产业

农民增收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核心环节,而要实现农民增收,当务之急就是一方面要大力培植农村新产业,不断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尽快转变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方式;另一方面要积极探索农业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的有效途径,着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农业生产、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的有机结合。

首先,调整优化农村经济结构。积极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是新形势下增加我国广大农民收入的关键措施。近年来,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围绕市场需求,因地制宜调整了农业生产结构,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无论从所有制来看,还是从区域布局来看;无论是从产业来看,还是从成品来看,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着不足。因此,广大农村要坚定不移地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主动适应大中城市农产品需求,调整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品种结构,形成具有地方特色和竞争优势的农业生产体系。在实际工作中,应该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大力发展高效农业。要围绕市场需求,坚持种养结构、品种结构、品质结构一起调,使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综合商品率和经济效益都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二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发展的综合素质和效益。在狠抓龙头企业和搞活农产品流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特色产品、优质产品、无公害产品和精深加工产品,通过科学规划,实行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企业化经营,创造一批名产区、名产品、名品牌,形成一批种养业带和出口创汇基地。三是要突破传统观念,大力发展都市农业、休闲农业、观光农业。[5]

其次,发展循环经济,建立生态农业。北京大学厉以宁教授指出,生态农业是依靠农业系统内部来维持土壤肥力,促使农业稳定、持续生产的一种农业。它的优点在于导致生态的良性循环,使社会既能稳定地、持续地取得丰富的农产品,又能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使社会生活质量提高。它绝不是回到传统农业或者回归自然,它是农业发展向生态合理方向转化,是一种农业发展模式。[6]因此,我们要坚持“经济循环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发展理念,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基本原则,发展“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农业循环经济,促进再生资源的循环利用和非再生资源的节约利用。通过培育和完善农业产业链,逐步实现农业生产过程的清洁化、资源化和产品的无害化。各地区应根据实际构建农业产业链,如“粮食种植―畜禽养殖―畜产品精深加工―废弃物处理再利用”生态循环链、“畜禽养殖―粪便―沼气(或粪便生化处理加工)―有机肥―无公害农产品生产”链、“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生态循环链等。同时按照“提高认识、依法监管、加大投入、防治并举”的原则,加大农业污染防治力度,加快规模养殖场粪便净化和生活污水净化处理设施建设,以期有效遏制和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实施农村环境清洁工程,改善农民生活环境。[7]

(三)加快农村改革,组建新型组织

在新形势下,加快农村改革步伐,组建和发展新型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不仅有利于广大农民增收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且有助于转变政府职能,提高农民的市场化程度,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因此,各级政府要从实际出发,紧紧依托和围绕当地的资源和主导产业、新兴产业和特色产业,突破地域、行业和所有制界限,有效整合各类经济组织和相关部门的力量,形成多模式、网络化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体系。一是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围绕本地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采取引导农民自办、农村能人领办、与龙头企业合办、依托基层供销社主办等方式创办合作社,帮助农民摆脱信息、市场、技术及资金等方面的制约,解决一家一户的“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二是积极组建农产品行业协会。围绕主导产品,依托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批发市场,广泛联合生产、加工、销售等各方面的企业、组织和个人,积极组建各类农产品行业协会。三是积极推动农民经纪人组织建设。发挥农村贩运大户、经销大户等“乡土人才”的作用,围绕发展“合同农业”,创办农民经纪人协会,使经纪人个体变成能人群体,扩大规模、形成合力。四是发挥供销社在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中的“引领”作用。供销合作社姓农属商,擅长流通,因此在新农村建设中,要充分发挥其经营、人才、网络优势,引导或联合农民发展各类合作经济组织,通过广泛吸收农村种植、养殖、加工、运销大户、经纪人人股,改变资本结构,形成“龙头企业 +专业合作组织 +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格局。五是围绕主导产业、龙头企业、订单农业和特色产业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立足各地资源优势,按照产业类型和产业布局,引导农民发展优势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合作经济组织,促进农产品向“专、精、特、优、新”的方向发展。[8]

(四)以和谐社会为载体,塑造乡风文明新风尚

乡风文明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建设农村和谐社会的重要体现。乡风文明是指农民群众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不断提高,在农村形成崇尚文明、崇尚科学的社会风气,农村的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发展逐步适应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需求。乡风文明建设不仅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精神动力,而且还可以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新鲜血液。[9]乡风文明建设需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紧贴实际,与生产文明、生活文明、环境文明和文化文明建设相结合,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作用。为此,一是要加强“思想文明”建设。这主要是指在广大农民中树立爱党爱国、遵纪守法、崇尚道德、开拓创新的意识和观念。通过建立和创办有线广播、宣传栏、黑板报、村报村刊、局域网等宣传载体,紧扣政策和形势,对农民进行党和政府关于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措施、法律法规、公民道德建设和各地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等方面的教育。二是要加强“环境文明”建设。这主要是指在广大农民中倡导自觉维护及美化环境的意识和行动。要引导农民逐步实现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理、生活污水循环利用、改造厕所、清洁房屋墙面、有序摆放院内物品及室内家具等;要通过宣传教育和创新管理制度,如采取公共场所划分“责任区”、可回收垃圾换日常生活用品、建立保洁员队伍等措施,在广大村民中逐步树立起爱村如家的意识,引导他们自觉维护村容村貌的实际行动。三是加强“文化文明”建设。这主要是指让广大农民享受科学、健康、文明、向上的文化生活。要立足本村实际,不断创新农村文化活动的载体和节目,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满足农民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潜移默化地提高广大农民的综合素质。四是要加强“家庭文明”建设。这主要是指营造尊老爱幼、奋斗致富、勤俭节约的和谐家庭氛围。要妥善处理好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建设礼仪之家、友善之家、和睦之家;要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建设学习之家、健康之家、节约之家;要倡导积极的生产方式,在勤劳致富的路上越走越好,建设富裕之家、小康之家。五是要加强“邻里文明”建设。这主要是指营造互敬互爱、互帮互助、宽人严己的和谐邻里氛围。邻里之间为人处事要态度宽和,多体谅、理解别人,不要斤斤计较。六是要加强“服务文明”建设。这主要是指营造热情待客、诚实守信、清洁卫生的和谐服务氛围。对前来参观游玩的客人,要热情周道,要诚实守信,要保质保量,要清洁卫生,让客人吃好住好,以便吸引更多的游客了解农村、关注农村、支援农村。[10]

上述措施,集中完整地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同时有机地统一在科学发展观思想体系之中。

第一,坚持以农民为主体,集中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价值理念。胡锦涛同志指出,广大农民群众是推动生产力发展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败的关键。而把农民作为建设新农村的主体,恰恰贯彻和落实了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即以人为本的根本要求。只有把农民视为建设新农村的基本依靠力量,才能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农民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新农村建设的每一个目标,都是紧紧围绕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以增加农民收入、保障农民权益、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改善农民生活条件和生活环境、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切实保障广大农民的合法权益,确保让农民真正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受益者等等这些关系农民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处处体现了以农民为本的思想。[11]

第二,坚持以生产发展为中心,集中体现了“发展是硬道理”的观念。发展农村经济,统筹城乡发展,是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始终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根本问题,因此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中心环节。只有农村经济发展了,农民收入增加了,才能真正提高农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水平、促进农村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的良性互动和和谐发展;才能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物质基础。

第三,坚持体制机制创新,集中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战略思想。如通过发展和创新农村经济组织,把先进的生产方式、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运用于农业生产各个环节,加速了现代生产要素的积累,从而实现了农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高度统一,促进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这种以改革为途径、改革为动力、促进新农村建设的战略思想,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强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12]

第四,坚持规划优先、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集中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方法论。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各地坚持从实际出发,在搞好科学规划和抓好试点示范的基础之上,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量力而行、循序渐进,摈弃了强求一律、盲目攀比、急于求成等思想倾向,不搞形式主义,使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

总之,践行科学发展观,努力探索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科学发展之路,必将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出现新局面,而农村的繁荣富强,也必将推动整个国家的和谐发展。

[1]边积步.近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观点述要[J].前进,2006(3):36-37.

[2]孙续功.科学发展观助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前进,2006(3):24-25.

[3]刘艺红.关于农民培训的几个问题 [J].经济论坛,2005(10):101-102.

[4]吴前进.在全市新农村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EB/OL].(2006-03-07)[2006-03-09].http://www.tongchuandaily.com/bdyw_article.asp?id=733.

[5]湖北省统计局:调整湖北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思考[EB/OL].(2003-06-25)[2009-05-06].http://www.stats.gov.cn/was40/gjtjj_detail.jsp?channelid=33728&record=1839.

[6]厉以宁.农村城市化与可持续发展[N].光明日报,2001-01-11(1).

[7]刘俊文.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提升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EB/OL].(2006-03-21)[2009-06-06].http://www.dl.gov.cn/gov/mayor/13051_118649.htm.

[8]杨连卫:隆阳区加快发展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思考[EB/OL].(2008-05-04)[2009-08-02].http://www.lyxw.gov.cn/sy/ShowArticle.asp?

[9]王滔:乡风文明:建设和谐新农村[EB/OL].(2006-03-09)[2008-07-27].http://www.lwlm.com/html/2008-07/98203.htm.

[10]北京市农村工作委员会:乡风文明:不能不干的六件事[EB∕ OL〗.(2009-6-8)[2009-08-02].http://www.bjnw.gov.cn/xncjs/xncjszw/200708/t20070801_83872.html#.

[11]何丽芬: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EB∕ OL].(2008-06-02)[2009-03-04].http://www.lw lm.com/(sndr3145mpbqlz32w5kbx wfx)/Socialis m/200903/275420.htm#.

[12]郑杭生,等.以科学发展观引领新农村建设[N].南方日报,2006-03-23(1).

猜你喜欢
文明科学农民
请文明演绎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漫说文明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
科学拔牙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