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峥
(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公安基础教研部,河南郑州450053)
网络英文言语身份识别探析
葛峥
(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公安基础教研部,河南郑州450053)
在信息量庞大的互联网上,有网民使用网络言语进行沟通,也有人利用网络实施语言暴力。网络言语能够从一定程度上体现言语者的身份背景,而英文言语的使用是中国互联网上的一个显著特点。从网络英文言语使用现状、网络英文元素词汇分类和特点,及言语者身份的分类和特点等方面,对网络英文言语身份的识别进行分析,有助于为网络案件侦查提供客观依据。
网络言语;英文;身份识别
网络言语是书面言语的一种。在信息量庞大的互联网上,网民使用网络言语进行沟通,也有人利用网络的自由性、虚拟性和隐蔽性实施语言暴力。同人类原有的口头言语和书面言语一样,网络言语能够从一定程度上体现言语者的地域性、时代性、社会性及个体心理特征。在中国网民的网络言语中,英文言语的使用是一个显著特点。如果能从网络英文言语方面对言语者的身份进行识别,就可以给网络案件侦查提供一些客观依据。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于2009年1月发布的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显示:“截至2008年12月31日,中国网民规模达到2.98亿人,普及率达到22.6%,超过全球平均水平;网民规模较2007年增长8800万人,年增长率为41.9%。”[1]网络是网民发表言论的庞大场所,其信息量之大、沟通范围之广,在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而中国网民发表言语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借用英文来表达。
20世纪80年代之前,中国人普遍不大接受在中文中夹杂外文的表达方式,即使今天广为接受的“X光”这样的英文字母缩略语,在当时也要被音译为“爱克斯光”。20世纪80年代以后,科技的飞速发展、全球信息和商业的交流与沟通,使中国人开始大量接触外来词语,加上英语教育的普及,英文字母和词汇越来越多地被中国人所乐于使用。1996年,大陆商务印书馆全面修订的《现代汉语词典》在附录中列出39个“西文字母开头的词语”[2],这标志着国内语言学界对西文字母进入汉语语言的肯定和接纳。到2005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在附录中收录的“西文字母开头的词语”已达182个[3](P1831),其中既包括借词,也包括缩略语,虽然仍处于“附录”中,但已经可以有力地证明当今语言的发展变化和现代汉语宽广的包容性。
有了代表汉语语言权威的《现代汉语词典》的认可,中国大众使用的外语词汇有了基本的“合法性”。而互联网的自由化、个性化的独特性质又使得中国网民在“合法”的西文言语基础上有了进一步发挥,甚至可以说是在创造性地继续吸收外来语汇。由于美国是国际互联网的发起者,英语在网络言语上就有了先入为主的优势,加上英语是目前国际上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而对中国人来说,英文又是最为普及的一种外语,因此在中国互联网络上出现的西文言语中以英文元素构成为多。本文仅就中国互联网络上以英文字母和词汇构成为特色的言语及其使用者身份作一尝试性分析。
在2005年的《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所收录的182个“西文字母开头的词语”中,“有的是借词,有的是外语缩略语”[3](P1835)。这里所谓借词,即指外来词,按照《辞海》的定义:“外来词,也叫‘借词’或‘外来语’,一种语言从别种语言里吸收来的词语。”“外来词”和“借词”本身就是外来的,前者来自英语“foreign word”的意译,后者则是英语“loan word”的意译。外来词被借用的形式主要有音译、意译、音译兼意译等等。网络上出现的英语词汇和英语元素言语出现了不同于以往书面或口头语言表达的特点,本文将它们分为以下四类。
字母词大多属缩略语,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展极快,起初以科技用语居多,近年来则扩展至各个领域。“在今天的大陆,如果不懂‘eMEX、IT、GHz、QQ、TIM、IBM、PC e经济、IT业、ST(企业)’等字母词的含义那就简直没法看今天的科技、商业类报纸了”[4]。同样,如果不懂这些字母词,要想上网浏览信息、查寻资料、与人聊天交流也会成为十分困难的事。中国网民常用的字母词主要分为如下两种。
1.源自英文拼写的字母词。
⑴一种字母词是组成某词语的各个英文单词的首字母缩略形式,如:
ABS—anti-lock braking system,制动防抱死装置;
BBS—bulletin board system,电子公告牌系统;
或bulletin board service,电子公告牌服务;
BTW—by the way,顺便说一下;
BB—bye bye,再见;
BF—boy friend,男朋友;
GF—girl friend,女朋友;
DIY—do it yourself,自己动手;
CBD—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中央商务区;
SOHO—small office home office,小型家居办公室,或在家办公;
有些词一词多义,如:OL—
①Office Lady,即白领女性,常见的用语有:OL一族,OL时装;
②Online,通常指游戏网络版,或叫做网络游戏(简称“网游”),常见的词语有“希望OL”、“仙剑OL”等。
③Ollie,意思是遇到障碍物时跃起,是滑板运动的一个基本动作。
又如:PK—引申发展为“对决”等含义,原意包括:
①Player Killing,源于在20世纪90年代初流行的各类MUD(一种文字网络游戏),原指在游戏中高等级玩家随意杀害低等级玩家的行为;
②penalty kick,指足球比赛里的罚点球;
此外,PK版游戏则指威力加强版(Power Up kit edition)游戏,一般多见于电脑及电视游戏。
⑵另一种字母词取的是单词的部分字母,如:
Add.—address,地址;
No.—number,号码;
Pro.—professor,教授;
Pls—please,请;
MSG—message,信息;
Re—reply,回复;
2.源自汉语拼音缩略形式的字母词,如:
D或ding—顶,在论坛上发言时表示支持之意;
LZ或lz—楼主,即在某个论坛里最先发帖的人(在台湾地区叫做“版大”);
GG—哥哥;
DD—弟弟;
MM或mm—妹妹或美眉,指漂亮姑娘;
PPMM—漂漂美眉,意即漂亮美眉;
LG—老公;
LP—老婆;
BC—白痴;
BT—变态;
PMP—拍马屁;
SK—烧烤;
GXGX—恭喜恭喜;
JJWW—唧唧歪歪;
WBD—王八蛋;
还有象声词haha—哈哈、xixi—嘻嘻,等等。
1.原意借音,就是以音译形式使用英语词汇,其中不少都以谐音方式转译。
例如:粉丝—音译自fans,早先意译为“迷”,都指某人或某事物的热情崇拜者或拥护者。明星李宇春的追捧者被称作“玉米”,“玉”字是“宇”的谐音,而“米”字来自fans的意译词“迷”的谐音;张靓影的歌迷称作“凉粉”,“凉”字是“靓”的谐音,“粉”字则出自fans的音译“粉丝”;相声演员郭德刚的“粉丝”又叫做“钢丝”。
又如:
猫—音译自modem,即“调制解调器”;
荡—down,下载;
伊妹儿—e-mail,电子邮件;
烘焙机—homepage,个人主页;
瘟都死—windows,视窗操作系统;
闷骚—man show,指外表冷静、沉默而实际富有思想和内涵的人;
黑客—hacker,通常指专门闯入电脑和入侵电脑系统的人;
黑漆板凳—husband,丈夫;
爱老虎油—I love you,我爱你。
2.新意谐音,是指借用英文字母或单词的原有发音来指称新的同音语义。
⑴单字母类有:
C—代指“see”,意为“看,或明白”;
U—代指“you”,意为“你”;
Q—代指“queue”,意为“排队”;
R—代指“are”,意为“是”;
T—代指“tea”,意为“茶”;
Y—代指“why?”,意为“为什么?”;
I—代指汉字“爱”。
⑵词语类:
OIC—代表“oh,I see”的发音,意为“哦,我明白了”;
KTV—原意是指配有卡拉OK和电视设备的包间,新意表示剋(K)你一顿、踢(T)你一脚,再摆一个胜利(Victory)的手势;
me too—原意“我也是”,新意谐音“我吐”,意思是表示反对、不屑等态度;
TMD—原意“战区导弹防御系统”,即theatre missile defence的字母缩略语,而中国网民却常用来指“他妈的”,取的是这个汉语词汇拼音首字母的缩略形式;
沙发—原意当然是指家具中供人坐的软椅,但在网络言语中则是英文“so fast”(如此快速)的谐音,在BBS中第一个回复帖子的人就是“坐沙发”。
混合词类似于汉语原有的借用英文词汇的方法之一,即使用字母加意译的合成词,如《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所收录的词条“AA制”、“B超”“、T恤衫”等就是这样的合成词。而在网络上大量涌现的英汉混合词大多属于网民自造言语,随意性较强,主要有下面两种。
1.字母+汉字:
E时代或e时代—最初用来指电子(electronic)时代,原因是在当今时代-Email、微软的“浏览e”、电子商务对传统新闻报纸、书籍、视听及商务交易造成了颠覆性改变。后也有人用此代表经济(economy)时代、环境(environment)时代、快乐(enjoyment)时代。
com经济—com原为company简称,表示公司企业。此词汇所使用的com取自“.com”,即最早的通用顶级域名,它是目前国际最广泛流行的通用域名格式,全球的用户超过1000万个,所有国际化公司都会注册.com域名。因此,所谓“com经济”就是指网络上的经济活动。
小case—小事一桩,case词义很多,这里取“情况”之义。
I服了U—我服了你。
还有一种典型构成形式是“汉字+ing”。“-ing”是英语语法中动词的进行时态形式,表示正在做某事。中国网民把它不仅加在动词后面,也常加在名词或动宾词组之后,如:哭ing,电话ing,唧唧歪歪ing,感动ing,郁闷ing,痛苦ing,失恋ing,等等。
2.字母+数字:
网民常以数字拟音,就是用数字来代替读音相似的英文,如用2代替to或too、3代替语音【θ】、4代替对应单词four或语音【fэ:】、88代替bye-bye,一个8则因其在英文中对应单词eight而代替语音【eit】,等等。于是,在数字拟音的基础上,就有了下列语汇:
3ks或3X—thanks,谢谢;
3KU或3Q—thank you,谢谢你;
F2F—face to face的缩写,意为面对面;
B4—before,以前;
4U—for you,为了你;
M2—me too,我也是;
U2—you too,你也是;
L8ly—lately,最近;
Cul8tr—See you later,稍后再见;
Cu2moro—See you tomorrow,明天见。
I love U 4ever—I love you forever,我永远爱你。
另有一词K4,则是采用4在中文里的读音,代表kiss(亲吻)。
此外还有“字母+符号”的用法,如“+U”(加油)等等。在这些混合词的基础上,就形成了一部分网民英汉夹杂的言语表达方式。
这类字母不再表示英文或汉语的字形、字音,而是成为表情符号,具有了形象的意义,如:∶-D表示哈哈大笑,1—P表示捧腹大笑,Zzzz表示呼呼大睡,O.O或∶-O表示惊讶,∶-Q表示吐舌头,T-T表示流泪,p(^o^)q表示双手握拳,等等。
目前中国大陆网络上常见的英文元素词汇具有如下特点。
夏中华先生认为,流行语具有时段性、新奇性、高频性和违规性的特点[5]。虽然网络言语并不都是流行语,但上文所列举的词语几乎都产生于某个网民的标新立异,又得到其他网民的认同和接受,在一定时间内、在一定数量的网民中流行过。
网络英文言语与方言一样,也可以表现出言语者的区域特征。一些在中国互联网上经常使用的英文词语,其实在其他国家或地区并不具有普遍性。例如中国大陆、台湾地区常用的PK一词,英文字典里并无解释,在以英语为官方语言的国家中,也几乎无人使用;又如中国人常用来指“卫生间”的词WC,其实是一个很大的误解,因为它在英文里是一个过时的俗语,意思相当于“茅厕”;而大陆地区使用的“荡”(down,下载)在台湾地区则用为“当”。还有些人有意或无意地使用Chinglish,即Chinese English,中式英语,例如:horse horse tiger tiger马马虎虎;good good study,day day up,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等等。这样的“英语”外国人恐怕是看不懂的,只有有一点英文知识的中国人才能看明白。
网络言语的流行性也造成了它们的不稳定性,曾经流行的一些词语会很快过时,如一度出现频率颇高的LOL(laugh out loud,大笑)、OMG(oh my God,噢,我的上帝)等,现在已不多见。“流行语的发展前途只能有两种:一是消失,即在使用中被淘汰;二是被接纳,进入一般词汇”[6]。《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的“西文字母开头的词语”和“新词新义”两个附录中都没有收录网络词语,理由就是网络语言不符合词典收词标准的普遍性和稳定性,而只有ABS、IP地址等那些跟网络和计算机相关的通用专有名词才能保留下来,并得到词典的认可。
包括字母的大、小写随意,如把原本需要大写的专有名词BBS写成bbs,人称代词I写作i;缩略语用法随意,比如thanks(谢谢)的写法有THX、3KS、3X等多种;英汉混用的比例随意,比如一个留学生的帖子里写道:“大家都知道伦敦交通费用昂贵,如果用student oyster photocard则有30%off for 7days,monthly and longer period travelcard and bus&train pass season tickets,例如买zones 1-4的月票可以省£42.70……”选择哪一种写法,完全是言语者根据自己喜好而定,这种随心所欲的表达一方面是言语者个性的体现,另一方面却也造成了语言的不稳定,以及沟通上的障碍。
互联网的复杂性造成了网民身份的复杂性和隐蔽性,对网民身份的识别无疑是一个难题。从网民使用的英文言语上,笔者认为大致可以把网民分为下列几种情况。
在中国互联网上出现的这部分网民除了以英语为母语的人群之外,还包括英语水平等同于上述人群的华人。他们所使用的英文言语特点是表达自然、流利,拼写和语法准确,缩略语运用合理。但总体来说,涉足纯英文网页或论坛的中国人,尤其中国大陆网民还只是很少一部分。
这部分网民的构成更为复杂,主要有:
1.侨居海外者,包括以各种原因、通过各种途径居住在海外的移民、侨民和留学生。他们的博客和帖子内容常常涉及海外生活见闻和中西方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对比,他们所使用的英文为西方常见生活用语,拼写和语法错误较少,缩略合理。双重语言文化背景使得他们往往形成英汉夹杂的表达方式,他们习惯于不加翻译地使用英语原文专有名词,即某人、地方、国家、机构的名称,以及一些他们认为尽人皆知的词汇,例如一个自述为“我在国外求学多年”的网民在博客中写道:
他就是一个uncle,一个长得很帅的uncle而已。……我希望自己嫁给一个高大英挺又绅士的漂亮的外国男生,或者是ABC,会说英文的。”
(注:uncle指叔叔;ABC指American born Chinese,即出生在美国的华人)
在海外求学的学子们最常涉足的是中国留学生网(CNoverseas.com)、海外留学生论坛(www.haiwai9.cn)等各种专为留学生设置的网站或论坛。另如一个留学生在“美国华人论坛”的“留学论坛”(http://www.ushuaren.com/bbs/)上留言:
请教个问题:我今年年底毕业。打算明年秋季开始PHD。中间有半年的时间我准备参加OPT。我明年的暑假还想回一次国。请问我是不是应该在回国前把transfer学校的手续办好,还是回国了后重新申请F1签证?
(注:PHD是Doctor of Philosophy的缩写,指博士学位;OPT是Optional Practical Training的缩写,指美国F1学生签证毕业后的实习期;transfer学校指转学;F1签证指美国发给自费留学者的留学签证)
显然,这样的言语只有与留言者英语水平大致相当、有相似生活经验的人才能够理解。
使用这种英汉夹杂表达方式的原因有三:一是双语文化背景造成表达者跳跃式的言语表达习惯,二是长期生活在异域的华人有时找不到合适的汉语来表达英文中的词语,三是表达者认为其言语受众多为同样有双语文化背景者。
也有些英汉夹杂表达者会在英文后加中文注释,或在中文译词后加英文注释,显现出严谨的言语表达态度。例如:
*要换第三辆火车是特制的爬山型勃朗峰快线MONT BLANC EXPRESS”;
*本人申请的是教育学系的博士生。几经权衡,最终选择了加州克莱蒙研究生院(Claremont Graduate University,California)。……我在汉廷顿博物馆(Huntington Library)找到一个兼职工作。……第三个学年,写了一份科研经费申请(grant application)。
留学生网民中也不乏英文程度较差、态度随意者,会出现拼写和语法错误。例如一个自称“混在Canada”(即“混在加拿大”)的网民留帖说:
You said it's true,I lived in Canada,It's almost same.
But you don't sad,our China is improving,I believed that China must overrun them after 20-30 years.
Let's work hard and well from ourself.
这段英文错误百出,因而有另一网络“游客”立刻指出:
你这个英语那么烂的家伙,真不知道你怎么在CANADA混的,还好意思在这里显摆——我无语了……
2.居住大陆者
(1)英语高知阶层,包括海归者、外企员工和拥有跨国婚姻者,他们的英文程度较高,英语表达流利,拼写和语法准确,缩略语运用合理。
如一位网友的博客中有这样的句子:
我不是一个精细的妈妈,我性格中有些man(注:男人)。
老P(注:指其老公)甚至还故意把小人弄脏,说,这样更cute(注:可爱)了!
小人吃饭……吃到high(注:兴奋)处,手舞足蹈。
Ok,讲了这么多,原则就在于我们希望女儿成为一个tough(注:坚韧的)的人……女儿以后能否成为一个tasty(注:高雅的,大方的)的女孩,一大关键因素就是当妈的言传身教。
这种言语表达方式呈现出与前文所述侨居海外者近似的特征,使用的英文是常见生活用语,并习惯于不加翻译。
但是,很多英文水平很高的高知阶层的人并不喜欢频繁地使用英文语汇,即便使用,也多为词典已收录、社会认同度高或发展比较稳定的专有词汇,如BBC(英国广播公司)、WTO(世界贸易组织)、NBA(全美篮球协会)、CEO(首席执行官),等等。偶尔使用流行用语时,也会加中文注释。在中国白领网(http://www.cnbail.com.cn/)的论坛上,发表博客和帖子的言语中,英文字符的使用频率明显不高。这可能与白领们长期受较高层次教育背景的影响所形成的比较规范的表达习惯有关。
(2)一般英文程度者,包括大、中学生,或有中学以上学历者。在中国大陆,英语教育已经成为基础教育的一部分。20世纪70年代以后出生的人,在学校开始学习英语的年龄多为12~13岁(初中阶段),“80后”、“90后”一代人的英语学习则提早到8~9岁(小学三年级),到今天,有些家庭条件许可的孩子甚至从幼儿园就开始接受双语教育。可以说,不断发展的英语教育是英汉夹杂的网络言语在21世纪的中国得以大行其道的先决条件之一,而从小就接触英语的年轻人一直是网民群体的主要力量。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9年,“中国网民群体继续向低学历人群渗透。……小学及以下网民群体增长超过整体网民增速,目前占到网民整体的8.8%……高中学历网民占比也略微提升,大专及以上学历网民占比继续降低,网民学历结构更为均衡”。连手机网民的年龄也呈年轻状态,“在10-29岁年龄段的分布最为集中,占到了整体手机网民的73.2%。与整体网民相比,手机上网更多地吸引了年轻群体,尤其是青少年群体。……学历对比来看,手机网民中低学历群体所占比例更大,初中和高中学历的手机网民所占比例较总体网民在该年龄段的比例高出2.3个百分点”。而非网民不上网的原因之一是“不懂英文”[1]。
总体来说,学历较高的网民英文水平相对较高,词汇量较大,用词的灵活性更强。一些学历较低的网民使用英文或英文字符发表言语的目的无非是讲求时尚、跟随潮流,或是有炫耀、卖弄之意,言语中常常出现中式英语、拼写和语法错误、大小写和缩略语的运用过于随意,例如“都跑这来了,我out(注:不入流)了”,“RT(注:right,对),估计最近就要出结果了”,“nike:just挂it!(注:“奈克牌:就是要挂起来!”模仿广告语,意指考试不及格)”等等。甚至不乏言语粗俗者,如:“CAO,有一些,被洗脑了还在这里乱叫?”“ZTMD(真他妈的)厉害厉害。”这类言语多见于各校园网站的论坛、贴吧或一般地方性论坛。不过,由于目前中国不同地区的英语教学水平仍有很大差异,因而网民的英语水平也会有跟其学历不成正比的情况。
虽然英文字母和词汇以不同方式进入了汉语,但对如何吸收英文词语和规范汉语言文字的问题,语言学界一直存在争议。有学者认为,现在汉语中的外来词出现“意译‘快餐化’、音译‘娱乐化’、语码使用随意化”的倾向,会使“书写歧异增多”[7]。而把外来词称作“异文化的使者”的史有为教授则把外来词的引进称作是“特殊的文化表现”,形成了“两种语言文化的融合”,认为“无论从语言还是狭义的文化角度看,外来词的产生和存在、发展都是有益的,对本语言和本民族来说都是值得欢迎的”[8]。同时还有学者认为“外来语是语言接触的必然结果,是一种不可避免也不可缺少的语言现象,是语言丰富、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如要观察一个社会的演变,再没有观察语言更细致的了”[9]。无论如何,网络言语的高度繁荣也是当今这个时代的一种特殊表现,它同人类原有的说话、文字等表达形式一样,代表着言语者的心理状态,反映了言语者的行为背景。
作为中国网民的一种重要言语方式,网络英文言语的使用该如何规范,语言暴力又该如何控制和管理,值得研究者们做进一步更深入的探讨,而对言语使用者身份识别的研究也必将有助于日益增加的网络案件的侦查。
[1]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http://www.cnnic.net.cn.
[2]现代汉语词典(修订版)[Z].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1690-1691.
[3]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4]曹炜.现代汉语词汇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96.
[5]夏中华.中国当代流行语全览[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7.642-644.
[6]劲松.流行语新探[J].语文建设,1999,(3).
[7]杨锡彭.汉语外来词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187-188.
[8]史有为.外来词—异文化的使者[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271.
[9]万红.当代汉语的社会语言学观照[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7.103.
责任编辑:马克
D918
A
1009-3192(2010)05-0054-05
2010-04-27
葛峥,女,河南郑州人,硕士,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公安基础教研部副教授。
本文为公安部理论及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网络虚拟社区犯罪语言行为特点研究”(项目编号:2008LLYJTJGZ094)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