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校本两《唐书》官爵名正误

2010-08-15 00:44尤炜祥
台州学院学报 2010年4期
关键词:华州新唐书旧唐书

尤炜祥

(浙江警察学院,浙江 杭州 310053)

点校本两《唐书》官爵名正误

尤炜祥

(浙江警察学院,浙江 杭州 310053)

中华书局点校本两《唐书》是研究唐代历史和阅读唐代历史的权威版本,但由于种种原因,内中的差错也不少。原因主要表现在:校勘不够精审,或拘泥于校对错,而不顾及是非;或只重视汲取前人成果,而忽视了从本书中发现问题。其实从本书出发,纪、传对校,或新旧《唐书》互勘是能发现不少问题的。

点校本;两《唐书》;官爵名;正误

在我国现存的“二十四史”中,两部史书有新旧之分,它们是《新唐书》、《旧唐书》,《新五代史》、《旧五代史》。《旧唐书》开修于后晋天福六年(941),成书于后晋开运二年(945),先后凡4年。由于宋人不满意《旧唐书》的编撰,故宋仁宗庆历四年(1044)下诏重修,宋嘉佑五年(1060)书成,先后凡17年。后人乃有新旧《唐书》之分。

两《唐书》作为历史典籍,在流传中辗转翻刻,又几经兵燹,差错难免不少,有幸的是,自两《唐书》问世以来,一直就有前辈学者对此孜孜,加以校勘、补正。其中荦荦大者有宋吴缜的《新唐书纠谬》、清沈炳震《新旧唐书合抄》、清赵绍祖《新旧唐书互证》、清罗士琳等《旧唐书校勘记》、张森楷《旧唐书校勘记》、龚道耕《旧唐书补校》等,其他像清钱大昕《廿二史考异》、清王鸣盛《十七史商榷》、清赵翼《廿二史札记》等著作中也有较大篇幅涉及。笔者在此主要是讨论1975年中华书局出版(点校本)的两《唐书》中存在的差错,也就是说,点校本两《唐书》在点校、整理时就以上书籍已经汲取了的有关成果,笔者不再论及。

《新唐书》卷一 《高祖本纪》

按:“狄道公”,意不明确,唐代的封爵制度沿袭隋代,分为九等,即国王、郡王、国公、郡公、县公、侯、伯、子、男九等。公爵有国公、郡公、县公之分,现在“狄道公”,到底属国公、郡公,还是县公?狄道,县名。秦置,属陇西郡。两汉因之,西晋改为武始县,北朝因之。隋复为狄道县,属兰州,唐因之,亦属兰州。《旧唐书》卷一《高祖本纪》作:“狄道县公”,即“(董)纯赠柱国、狄道县公”[1]7可见,“狄道公”,当为“狄道县公”之误,“狄道”下夺“县”字。

《新唐书》卷一 《高祖本纪》

(武德二年)九月辛未,杀户部尚书刘文静。(第9页)

“户部尚书”,当作“民部尚书”。《旧唐书》卷一《高祖本纪》:“(武德二年)冬十月己亥……杀民部尚书、鲁国公刘文静。”[1]10刘文静是唐高祖李渊晋阳起兵的主谋之一,曾以功授大丞相府司马,进光禄大夫、鲁国公。后因率兵与薛举战于泾州,兵败,被除名。“俄又从太宗讨(薛)举,平之,以功复其爵邑,拜民部尚书,领陕东道行台左仆射。”[1]2293本书卷八十八《刘文静传》记载为:“与讨(薛)仁杲,平之,复爵邑,授民部尚书,陕东道行台左仆射。”[2]3735三个书证均为“民部尚书”。

“民部尚书”,官名,由晋至南北朝时的度支尚书沿革而来。隋开皇三年(583)改度支尚书为民部尚书,唐贞观二十三年(649)又改为户部尚书。因此,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尚没有户部尚书一说,很显然刘文静应该是民部尚书。很显然,这是后辈学者不知唐初官职仍因袭隋设民部尚书,妄改所致。刘文静最后被杀是因为“谋反”。

《新唐书》卷二 《太宗本纪》

(贞观)二十二年正月庚寅,马周薨。戊戌,幸温汤。己亥,中书舍人崔仁师为中书侍郎,参知机务。丙午,左武卫大将军薛万彻为青丘道行军大总管,以伐高丽。(第47页)

“左武卫大将军薛万彻”,本书卷二百二十《东夷传》作“右武卫大将军薛万彻”[2]6195。薛万彻,两《唐书》均有传。《旧唐书》卷六十九《薛万彻传》:贞观“十八年,(薛万彻)授左卫将军,尚丹阳公主,拜驸马都尉。寻迁右卫大将军,转杭州刺史,迁代州都督,复召拜右武卫大将军。”[1]2518本书卷九十四《薛万彻传》附在其兄《薛万均传》之后,生平记载与《旧唐书》大致相同,只是更简略些,没有标明年代,“改左卫将军,尚丹阳公主,加驸马都尉。迁代州都督、 右武卫大将军。”[2]3831可见薛万彻并没有担任过左武卫大将军。其实,这时期担任左武卫大将军的另有其人,他就是跟随唐太宗南征北战的牛进达。左武卫大将军相当于今天的中央警卫局局长,掌管宫廷警卫之事。东汉末,曹操置有武卫营。晋朝及南朝置有建武、奋武、武烈、武毅等将军。至隋朝采诸武之名,置左右武卫府。唐沿隋制,除府置左右武卫,有大将军一人,将军各二人。牛进达,两《唐书》没立专传,生平事迹散见两《唐书》中,但据《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八《唐纪》十四记载,至少在唐太宗贞观二十一年(647)还担任左武卫大将军。“(贞观二十一年)三月,以左武卫大将军牛进达为青丘道行军大总管,右武候将军李海岸副之。发兵万余人, 乘楼船自莱州泛海而入。”[3]1331后因征伐高丽有功,封琅邪郡公。唐太宗从贞观十八年开始,一直御驾亲征高丽,贞观二十二年是最后一次。这次是以右武卫大将军薛万彻率兵。“丙午,诏以右武卫大将军薛万彻为青丘道行军大总管,右卫将军裴行方副之,将兵三万余人及楼船战舰自莱州泛海,以击高丽。”[3]1333青丘道,在今辽东半岛沿海一带;行军大总管,隋唐称为某种特定军事意图而派出的野战部队为“行军”,设总管为统兵大将,总领数支行军的将军称大总管。也就是说,这次征伐高丽,以薛万彻取代牛进达为青丘道行军大总管,而牛进达仍然担任着左武卫大将军。“左武卫大将军薛万彻”当作“右武卫大将军薛万彻”,“左”当是“右”之形近误。

《新唐书》卷八十三 《诸帝公主传》

时宰相七人,五出主门下。又左羽林大将军常元楷、知羽林军李慈皆私谒主。主内忌太子明,又宰相皆其党,乃有逆谋。(第3651页)

“主”是指太平公主。“知羽林军”之“知”当是“主持”,“代理”的意思,但唐代羽林军分左右羽林军,各设大将军一人,将军二人。前面已经有“左羽林大将军常元楷”,李慈不可能主持左羽林军,那只有主持右羽林军,因此“知”下当夺“右”字。这段史实《旧唐书》卷八《玄宗纪上》也有记载:“先天二年七月三日,尚书左仆射窦怀贞、侍中岑羲、中书令萧至忠、崔,雍州长史李晋、左羽林大将军常元楷、右羽林将军李慈等与太平公主同谋,期以其月四日以羽林军作乱。”[1]169可证确实有“右”字,而且表明了李慈的官爵是右羽林将军。但《旧唐书》也有误,因为,这时李慈并没有被正式任命为右羽林将军,而是“知”,即“主持”或“代理”右羽林将军事。唐代这种情况很多,如“知兵部尚书事”,即以他官兼掌兵部尚书之职事。本书卷一百九十一《忠义传上》:“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令、知兵部尚书事、齐国公魏元忠。”[2]5514“知节度留后事”,指节度使之子侄或将士代行节度使职务者。一般事后多由朝廷补行任命,旋即升任节度使。本书卷一百三十三《牛仙客传》:“(牛仙客)稍迁太仆少卿,判凉州别驾,知节度留后事,俄为节度使。”[2]4555

李慈知右羽林将军事见《资治通鉴》卷二百十《唐纪》二十六记载:“太平公主依上皇之势,擅权用事,与上有隙,宰相七人,五出其门。文武之臣,太半附之。与窦怀贞、岑羲、萧至忠、崔及太子少保薛稷、雍州长史新兴王晋、左羽林大将军常元楷、知右羽林将军事李慈、左金吾将军李钦、中书舍人李猷、右散骑常侍贾膺福、鸿胪卿唐及僧慧范等谋废立。”[3]1423至于为什么李慈是知右羽林将军事,而没有被正式任命为右羽林将军,可能与当时宫廷内的斗争有关。羽林军是负责皇帝安全的禁卫军,地位十分重要。因此,一般都是皇帝的亲信担任羽林将军一职。唐玄宗发动宫廷政变,废掉韦后,拥父亲李旦复位称帝(睿宗),靠的就是掌握了羽林军中的精锐。在粉碎太平公主宫廷政变前,右羽林将军一职由唐玄宗在东宫为太子时就伴随在左右的张担任。唐玄宗先天二年(713)七月,太平公主与四宰相窦怀贞、岑羲、萧至忠、崔结党,准备废掉刚刚登基的唐玄宗。这之前唐玄宗的手下曾准备先发制人,当时,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刘幽求“与右羽林将军张 定计,使 说玄宗曰:‘(崔等皆太平(公主)党与,日夜阴计,若不早图,且产大害,太上不得高枕矣。臣请督羽林兵除之。’帝许之,未发也,而漏言于侍御史邓光宾,帝惧,即列其状。睿宗以(刘)幽求等属吏,劾奏以疏间亲,罪应死。帝密申右之,乃流幽求于封州、于峰州、光宾于绣州。明年,太平公主诛,即日召复旧官,知军国事,还封户,赐锦衣一袭。”[2]4328是时,唐玄宗之所以“惧”,一方面是顾及太上皇睿宗的关系,因为太平公主毕竟是睿宗的妹妹,唐玄宗的姑姑;另一方面可能还没有完全准备好。因此,走漏消息后,只好先搪塞过去,把主事者均流放于岭外,但暗中还是作了保护。从这段史实看,当时的右羽林将军是张,削职后被流放于 “峰州”。李慈不是唐玄宗的人,唐玄宗是绝不会任命他担任右羽林将军的,作为一种与太平公主的妥协,让李慈知右羽林将军事是可能的。果然,当太平公主图谋宫廷政变时,李慈倒向了太平公主。因此,“知羽林军李慈”,应从《资治通鉴》,改为“知右羽林将军事李慈”。这从太平公主被诛后,张“再除为左羽林大将军”[1]3248也可以间接证明唐玄宗是一定要把亲信安排在羽林将军位子上的。

《新唐书》卷一百十二 《蒋 传》

“渭桥运出纳使”当是“渭桥河运出纳使”之误,“渭桥”下夺一“河”字。《旧唐书·良吏传》:“(蒋)稍迁长安令、刑部郎中兼侍御史,领渭桥河运出纳使。”[1]4827当是。除了“河运”,还有“水运”, 《旧唐书》卷一百六十六《白行简传》:“长庆末,振武奏水运营田使贺拔志言营田数过实,诏令(白)行简按覆之。”[1]4358“渭桥”,汉唐时代长安附近渭水上的桥梁,东、中、西共有三座。渭水是当时东南租赋、粮食等河运抵京城长安的主要通道。唐高宗时始置渭桥仓,派御史王师顺转运晋、绛之粟,以解决长安粮仓供给不足。特别是东渭桥仓,当时有天下北仓之称,在国家财政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唐肃宗乾元年间(758-760),蒋任此职,掌管由晋、绛到渭桥仓之间的漕运事物。

《新唐书》卷二百二十五上 《逆臣传上》

右金吾大将军薛景仙曰:“我若不胜,请以勇士二万椎锋死贼。”帝曰:“壮矣!”右金吾大将军长孙全绪曰:“贼若背城战,破之必矣;若闭城留死,未可取也。且回纥短于攻城,持久势且沮。我若休士张势以缀贼,使光弼取陈留,抱玉捣河北,先断其手足,然后纵间贼中,彼胁从者相疑,则灭可待。”帝曰:“善。”(第6433页)

这段史实中出现了两个 “右金吾大将军”,一个是“右金吾大将军薛景仙”,一个是“右金吾大将军长孙全绪”。按《旧唐书》卷四十四《职官三》记载,左右金吾卫设大将军各一员,正三品,将军各两员,从三品。[1]1901可见当时不可能同时出现两个“右金吾大将军”。这段史实,《册府元龟》卷一百零四《帝王部·访问》的记载更为详尽:“右金吾大将军薛景仙进曰:‘臣素无略,傥或退衄,臣愿募勇士一二万人摧锋先死耳。’帝曰:‘忠壮之言也。卿昔凤翔之功,何尝一日忘之。’左金吾大将军长孙全绪进曰:‘陛下忧深谋远,询于刍荛。臣愚以为,贼若出城交战,破之必矣。若入河阳城,不得与战,回纥不晓攻城,相持旬月,则恐离贰。须先为之图。何者?贼已受围,官军且休养士卒,张势以守之,或以交锋,贼自然退,陈留援绝,河北气沮。乃分命光弼等军南取汴州,抱玉等军往收河北,不出旬日,必捷书继至,是先断其手足也。然后纵间城中元恶之与胁从必相疑贰,则殄灭之势固可知也。’帝曰:‘卿言甚善,可条以进来。’”按《册府元龟》记载,长孙全绪当为“左金吾大将军”。

又,“椎锋”不词,当是“摧锋”之误,摧锋陷阵的意思。“椎”当是“摧”之形近误。《册府元龟》“椎锋”正作“摧锋”。

《新唐书》卷二百二十五下 《逆臣传下》

(朱)温既降,(王)重荣遇之厚,故李详亦献款,贼觉,斩之于赤水,更以黄思邺为刺史……华(州)卒逐黄思邺,(黄)巢以王遇为刺史,遇降河中。(第6461页)

“黄思邺”,一作“黄邺”,为黄巢弟弟。朱温曾追随黄巢起义,被黄巢任命为同州刺史,唐僖宗中和二年(882)九月,朱温向唐代大臣王重荣投降。《旧唐书》卷二百下《黄巢传》:“九月,贼将同州刺史朱温降(王)重荣。”[1]1762这时,黄巢发现素与朱温友善的华州刺史李详也有投降唐军的倾向,便派兵杀之,以弟黄邺取代李详为华州刺史。“九月,贼以黄邺为华州刺史。初,贼以李详守华州,详与朱温素善,及温归河中,黄巢遣阉官……至华(州)杀(李)详,以邺代归(当作之)。”[1]713后来发生了“李详旧卒共逐黄思邺,推华阴镇使王遇为主,以华州降于王重荣。王铎承制以遇为刺史。”[3]1763这是《资治通鉴》的记载。《旧唐书》卷一百六十四《王铎传》:“其年秋,贼将朱温降,收同州。十一月,贼华州戍卒七千来奔。”[1]4284《旧唐书》卷十九下《僖宗本纪》则记载为:“(中和二年)十一月……贼将李详下牙队斩守将归明(当作顺),王铎用其部将王遇为华州刺史。”[1]713从中可以看出,很明显是华州原李详的手下投降了唐军,这时王遇并没有被黄巢任命为华州刺史,否则的话,是不可能不写到华州刺史王遇率部来降。应该是王遇在李详旧部的拥戴下投降唐军后,被唐将王铎承制授为刺史,所谓承制是秉承皇上的御旨。

那么,王遇有没有可能在李详旧部驱逐了华州刺史黄邺后,被黄巢任命为华州刺史,然后又率部投降唐军呢?这样的可能几乎没有,黄邺是黄巢的弟弟,正是黄巢发现李详有可能随朱温投降唐军时,才以黄邺取代李详。现在,李详的旧部驱逐黄邺,拥戴王遇为主,说明已经有了反叛之心。黄巢又怎么会去任命一个已与自己离心的将领为华州刺史呢?所以《资治通鉴》从《旧唐书》,记载为“王铎承制以(王)遇为刺史”,而《新唐书》记载为“巢以王遇为刺史”,于情于理都不合逻辑,也是不确的。

《旧唐书》卷五十九 《任环传》

《旧唐书》卷六十九 《李君羡传》

太宗即位,累迁华州刺史,封武连郡公。(第2524页)

这段史实讲的是唐代大将李君羡。但“武连郡公”,《新唐书·李君羡传》作“武连县公”,即“(唐)太宗曰‘使者如(李)君羡者,虏何足忧!’改左武侯中郎将,封武连县公,北门长上。”[2]3836武连,历史上从未设置为郡。隋大业三年(607)改始州为普安郡,领普安、永归、黄安、安寿、武连、胡原、临津、阴平七县。元泰定帝泰定中(1324-1328),省武连县入梓潼县,剑州领普安、梓潼两县,属四川行中书省广元路。《通鉴》卷一九九、《册府元龟》卷三八四皆作“县公”,可证。故当以《新唐书》所载为是。

《旧唐书》卷一百七十三 《郑覃传》

帝曰:“此事亦难户晓,但去其泰甚,自以俭德化之。朕闻前时内库唯二锦袍,饰以金鸟,一袍玄宗幸温汤御之,一即与贵妃。当时贵重如此,如今奢靡,岂复贵之?料今富家往往皆有。左卫副使张元昌便用金唾壶,昨因李训已诛之矣。”(第4493页)

按:这段史实《新唐书》卷一百三十一《宗室宰相传》作:“帝曰:‘不然。张元昌为左街副使,而用金唾壶,比坐事诛之。吾闻禁中有金鸟锦袍二,昔玄宗幸温泉,与杨贵妃衣之,今富人时时有之。’”[2]4514新旧《唐书》的史实基本一致,讲唐文宗崇尚节俭,对当时奢靡的时尚表示忧虑,并举唐玄宗时期,宫中只有两件绣有金鸟的锦袍,一件唐玄宗泡温泉时用,一件给了杨贵妃,但现在富豪人家这种锦袍几乎家家都有,甚至张元昌唾痰的唾壶都用金子做的为例来加以说明。张元昌是什么官衔,《旧唐书》作“左卫副使”,《新唐书》作“左街副使”,孰是?当以《新唐书》为是。

唐代没有设置左卫使一职,只有 “左卫郎”、“左卫率”,前者是“左卫郎将”的省称,后者掌管太子门卫。唐代设置左右金吾卫,掌宫禁、京城巡警,并充皇上车驾前驱、后卫,各置大将军一人,将军二人。属下有左右翊中郎将、左右街使等职。唐长安城凡六街,左三街,右三街,简称左右街,各置街使一人,掌分察六街徼巡,即治安巡逻。“左街副使”,当是左街使的副职。唐代的左右街使,往往以金吾大将军充任,故亦称金吾街使。本书卷一百六十九《李训传》:“太府卿韩约为金吾街使。”[1]4379本书卷十五《宪宗本纪下》:“丁酋,以原王傅郑权为右金吾大将军,充右街使。”[1]471本书卷一百五十一《高承简传》:“(承简)俄迁检校工部尚书、义成军节度、郑滑颍等州观察处置等使。就加检校尚书右仆射。入拜右金吾卫大将军,充右街使。”[1]4054唐代左右街使,以金吾大将军充任的做法,也为五代所沿袭。《旧五代史》卷十五《孙德昭传》:“(孙德昭)开平四年,拜左金吾大将军,充街使。”[4]213《新五代史》卷四十九《萧光邺传》:“汉高祖入京师,改右领军卫大将军、左金吾大将军,充街使。”[5]553

这段史实,《册府元龟》卷三百十四《宰辅部·谋猷第四》作:“帝曰:‘如左街副使张元昌便用金唾盂,何奢侈之甚!昨因李训事已斩矣。’(郑)覃对曰:‘如张元昌事宜付有司诫约,此辈则人自惕惧。’帝曰:‘此事亦难,家至户到诫饬,但要以自俭约化之。朕尝闻前时内库有两领锦暖子,其上饰以金乌,一领玄宗皇帝幸温汤时著,一领与杨贵妃著,当时贵重如此,如今奢靡岂复贵之,料今富家亦应往往而有。’”史实与两《唐书》大致相同,张元昌官名正作“左街副使”,可谓确证。

同时,唐文宗大和九年(835)发生的“甘露之变”也能为此作一佐证。当年,27岁的唐文宗想依靠李训、郑注等人一举歼灭宦官集团,重新夺回已被宦官控制的皇权。参与李、郑之事的当时还有兼金吾街使的左金吾大将军韩约,《新唐书》卷一百七十九《韩约传》:“(韩约)大和九年,代崔鄯为左金吾卫大将军,居四日,起事。”[2]5324起事,即指爆发“甘露之变”。张元昌作为左街副使,是左金吾卫大将军韩约的下属,当然也参与其中。“甘露之变”最后以李训、郑注等一千余人被杀告终,故有唐文宗:“左卫副使张元昌便用金唾壶,昨因李训已诛之矣”之说。“卫”的繁体字为“卫”,当是“街”之形近误。“左卫副使”当作“左街副使”。

又,“左卫副使张元昌便用金唾壶”之“便”字,当是“使”之形近误,否则讲不通。因为“唾壶”也好。《册府元龟》中的“唾盂”也好,都是用来唾痰的器具,是不可能用来大小便的。《新唐书》注意到这一点,所以就没有用“便”字。两《唐书》中“使”字因形近而误成“便”字的,尚有几处。《新唐书》卷一百二十一 《王琚传》:“太子命坐, 且泣曰:‘计将安便?’”[2]4332“便”当是“使”之形近误,“计将安使”,即如何使用计谋。

《旧唐书》卷七十六 《太宗诸子传》

按:“豳州都督”,当是“幽州都督”之误,“豳”当为“幽”之形近误。幽州,在今河北北部及辽宁一带。战国时属燕国,故历史上往往幽燕并称,实为一地。前文讲到封燕王,当以授幽州都督为是,虽然是“累转”,但只能理解为李刚封燕王时并没有被授幽州都督,是后来加授的。李一直是燕王,这可从本书卷三《太宗本纪下》:“(贞观)十年春正月壬子……癸丑,徙封赵王元景为荆王,鲁王元昌为汉王,郑王元礼为徐王,徐王元嘉为韩王,荆王元则为彭王,滕王元懿为郑王,吴王元轨为霍王,豳王元凤为虢王,陈王元庆为道王,魏王灵夔为燕王,蜀王恪为吴王,越王泰为魏王,燕王为齐王,梁王为蜀王,郯王为蒋王,汉王贞为越王,申王慎为纪王。”[1]45得到佐证。 也就是说, 直至贞观十年(636),李才从燕王改封为齐王,并被授齐州都督。那么之后燕王又是谁呢?燕王由魏王李灵夔改封。据本书卷六十四《高祖二十二子传》记载:“(贞观)十年,(魏王李灵夔)改封为燕王,赐实封八百户,授幽州都督。”[1]2423很显然,李改封齐王后,他原来的燕王、幽州都督完全由李灵夔取代了。无疑,贞观二年(628),李徙封燕王期间,最后累转的应是“幽州都督”而不是“豳州都督”。

[2]欧阳修,宋祁.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3]司马光.资治通鉴[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

[4]薛居正.旧五代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6.

[5]欧阳修.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Correction of Official Post in the Punctuated Text of Tang Shu

You Weixiang
(Zhejiang Police College,Hangzhou,Zhejiang 310053)

The old and punctuated editions of Tang Shu published by Chinese Publishing House ar e the authoritative versions that are studied on Tang Dynasty history.However,there aresome errors in the punctuated text.The main reasons are careless checking or neglect of meaning,and too limit to the predecessor’s achievement to find the problems in this book.It is a good way to find some problems by proofreading the punctuated text with the original version.

the punctuated text;two versions of Tang Shu;name of official post;correction

K237.1

A

1672-3708(2010)04-0045-05

2010-05-18

尤炜祥(1953- ),男,江苏无锡人,浙江警察学院《公安学刊》编辑部副编审。

猜你喜欢
华州新唐书旧唐书
例谈同角三角函数基本关系式的应用
TINTIN’S CHINESE CHANGE-UP
王华州案:无罪辩护跨越29年
睿智与稳健:解读两唐书中的狄仁杰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之唐贞休世系再考
《旧唐书》与《新唐书》“突厥传”之比较
述往思来:《新唐书》的编纂思想和特点
安武县地望与南北石窟寺名称的由来
“独柳之祸”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