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小丽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山西 太原 030027)
教师知识管理分析
侯小丽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山西 太原 030027)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成为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核心资源,“信息爆炸”已是不争的事实,“知识爆炸”也即将到来。知识是学校的核心资源,如何实现教师知识的共享和如何把教师头脑中的知识以最佳的方式教给学生,这些都需要知识管理来实现。文章从教师知识的定义、教师知识的分类、教师知识的转化、教师知识管理的过程等方面分析了教师知识的管理。
教师知识;知识管理;教师知识管理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类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社会,人们如何根据自身的需要对海量的知识信息进行有效的管理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而作为知识工作者的教师,也就成了教育领域知识管理的重中之重。教师知识管理不仅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由之路。
由于研究角度的不同,对教师知识这个概念的定义,国内外还没有达成共识。也许人们会说,教师知识就是教师所拥有的知识。但是,从一个专业术语的角度来定义的话,教师知识应该能体现教学这个过程的独特性和教师知识形成过程中的特殊性与不可替代性。
李翠玲认为,“教师知识是教师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专业活动所必备的理论与实践知识,它依赖于具体的教学情境,教师的个人经验,在教师知识的承载方式上体现为一些具体的知识形态、价值观念和智慧技能。”
台湾师范大学林进材博士认为,“教师知识指的是教师在某一教学情境中,为达到有效教学所必需具备的一系列理解、知识、技能与特质等。”
笔者认为,教师知识是教师个人在过去多年累计的教学活动中,为完成其教学任务自我建构和长期积累所形成的一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知识。教师知识不仅强调学科专业知识,而且更加关注教师的反思得到的教学经验等实践知识,优秀教师在长期的教学理论研究与实践中,随着不断积累所产生的教学知识便可升华为教学智慧,也就是一种更高层次上的“教师知识”。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和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传统意义上的专业知识型教师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教师作为专业知识的传播者、教学行为的反思者、教学活动的研究者的新理念诠释着教师知识的演进。教师不仅需要有广博的学科知识、教育学知识、心理学知识等理论技能,而且更需要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广阔的文化视角。教师知识已朝着多元化、综合化、形象化、复杂化的方向发展,不再是传统的单一的结构。
教师知识的分类方法有多种,该文从知识管理研究的角度,将教师知识分为教师显性知识和教师隐性知识。
教师的显性知识是指教师通过主动学习和有意识的自我内化而形成的,能够清楚地进行表述的与教育教学密切相关的内容知识,它是能够用数字化符号进行编码的结构化的知识。教师通过学习外在的已经编码化的知识体系来获得教师的学科知识、课程知识、教学法知识与教育理念。教师的显性知识可以组织成为文字、图形、图像、音频、视频、动画等数字化产品来进行知识的传播与共享,如教师的授课进度计划、教案、教学参考书、教学刊物、教育杂志、教育讲座、教学报告、科研论文、教材、教育教学专著、教学笔记、教学光盘、电子课件、数字化期刊等都可以作为教师显性知识的承载方式。
教师的隐性知识是指教师个人在教学活动中所积累的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建构起来的,不能明确表述的内隐知识,包括教师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技能、课堂教学组织管理能力、教师对自我的认知和心理调节能力、教师应对学生的沟通能力、教师应对复杂教学环境的掌控能力、教师日常工作中的自我批评和反思能力等。它不是来源于外在已有的知识体系,而是教师个人在实践教学活动中通过与教学情境的交流和不断反思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是教师个人拥有的独特性的经验。
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教师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分类并不是绝对的,因为在教师的具体教学活动中,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之间互相转化,并在转化的过程中实现教师知识的螺旋式提升,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
教师知识转化是指教师显性知识之间、教师隐性知识之间以及教师显性知识和教师隐性知识之间的转换。根据野中郁次郎和竹内弘高提出的SECI模型,论文从下面四个方面来谈教师知识的转化。
1.教师知识的社会化
教师知识的社会化就是教师间隐性知识的传递过程,实现“隐性知识”向“隐性知识”的转化过程。教师知识的社会化可以通过教研活动、经验分享、教学反思等方式实现。
教研活动包括同步或异步的教学活动观摩,最常见的表现方式是师徒传授式教学。新教师通过观察老教师的教学活动,讨论教学内容,向优秀教师学习教学经验和教学风格,从而帮助新教师建构自己的知识,实现隐性知识的交流。
经验分享可以通过聊天室、邮件等在线交流平台,在谈话中分享自己的教学经验、教学技巧,在潜移默化中实现隐性知识的传递。
教学反思主要是教师课后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发现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修正自己的教学不足,再重构自己的教学风格以实现自身隐性知识的传递。
2.教师知识的外化
教师知识的外化就是实现教师“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这是教师知识转化的核心。主要通过教师反思提炼和各种技术平台的支持,将植根于教师头脑中的无形的、难以明确表述的隐性知识转化成有形的、能够表述的显性知识。
具体来说,就是创造良好的学校环境和校园文化,建立良好的激励制度,鼓励教师反思、总结个人教学经验和体会等,通过各种技术平台,使教师能够随时随地将其隐性知识得以显性化。教师可以通过撰写科研论文、出版学术论著、展示个人教案、以电子化文档形式公开发表教学经验和技巧等方式显性化自己的隐性知识。
3.教师知识的组合化
教师知识的组合化,就是将教师零散的显性知识系统化、组织化,实现“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转化。这个过程主要是通过技术支持的教师知识管理系统对教师上传的教案、论文等显性知识进行整理、提炼,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汇总成教师知识库。
4.教师知识的内化
教师知识内化就是指教师将获得的新的显性知识,经过消化吸收、具体应用后,反思总结出新的隐性知识的过程,实现“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化。
具体来说,就是教师将学到的教学方法、教学技巧等各种新的教学理念,运用到教学活动过程中进行实践,并在实践过程中形成新的教学经验和教学理念。
教师知识在内化达到知识创新后,又开始新一轮的社会化、外化、组合化、内化,教师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不断转化提升,形成螺旋式上升的知识运动过程,使教师知识不断创新,最终提高教师的授课水平和专业素养。
教师知识管理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体现了终身学习的理念。论文从下面五个阶段来谈教师知识管理的过程。
1.知识获取阶段
知识获取阶段是教师获取自己所需知识的过程。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教研活动、专题演讲、杂志、教师之间的交流等方式,从学校内部及外部及时获取所需的信息和资料。知识获取的目的是丰富教师知识,是知识的共享及创新的基础保证。
2.知识存储阶段
知识存储阶段是教师将专业的教学知识、教学经验等个人知识进行分类、整理,将其书面化或数字化后以系统化的结构存储在教师知识本体库的过程。所有的教师个人知识本体库又构成了教师共同体的知识本体库。知识存储的目的有两个:一是知识系统化的存储有利于教师和学生的方便提取和有效利用;二是存储知识以本体建模的形式呈现有利于知识的共享和检索。
3.知识共享阶段
知识共享阶段是教师之间分享知识的过程。教师知识的共享分为教师显性知识的共享和隐性知识的共享。显性知识共享是知识的结合化过程,主要途径是教师主动上传资源;隐性知识共享是知识的社会化过程,主要途径是教师之间通过在线交流平台沟通和合作。知识只有经过共享才能产生知识增值的效果,教师知识共享可以打破教师个人思维和知识领域封闭的现状,激发教师的创新能力。知识共享的目的是希望每一位教师都能够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隐形知识和积累的显性知识拿出来给大家分享,所以知识共享的研究除了探讨知识共享的形式、方法和场所外,更重要的是研究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或激励机制,使组织内每一位教师能够积极地参与知识共享。
4.知识应用阶段
知识应用阶段是教师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相互循环转化的过程,是知识的外化和内化的过程。教师在吸收与学习新知识,通过内隐和外化应用到教学和研究上,从而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
5.知识创新阶段
教师知识管理的最终目标就是要通过对教师知识的利用来创造新知识和更多的价值,即驱动以创新为目的的知识生产,所以知识创新是教师知识管理的核心理念。知识创新阶段是教师应用已有知识发现新的知识和规律,不断更新自己的现有知识体系的过程。教师的知识创新不仅能扩展教师自身专业知识的广度与深度,同时也能为学校创造新的组织文化提供契机,更好地服务社会。
G64
A
1673-0046(2010)11-009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