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昕
(河南信阳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信阳 464000)
当代工笔花鸟画创作中的“制作”现象浅议
张 昕
(河南信阳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信阳 464000)
针对近几年各类中国画大展工笔画制作成风的现象及其流行趋势,文章探析“制作性”强而“创作性”不强的背景、成因及问题,指出当代工笔花鸟画创作含有个性“做”的成分是由工笔画创作的特点决定的。但如何做得恰当,做得有灵韵,有中国画的丰富内涵、境界与格调,还需要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素养。当代工笔花鸟画创作,传承不是目的,唯有发展才是硬道理。
工笔花鸟画;制作;传承;创新
有千余年发展历史的中国工笔花鸟画,在宋代达到一个高峰期。自宋元以后,由于各种历史文化原因,工笔画的发展渐趋势微。历经数百年的沉寂,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工笔画又步入一个繁荣发展时期。尤其在近些年的全国美展和重大的中国画展中,工笔画作品数量不仅越来越多,而且作品尺寸也越来越大,在历届全国画展获奖作品中,工笔画所占比例也呈逐年递增。这其中不乏题材新颖、绘制精美,而且构思巧妙、意境隽永的作品,有的技法丰富多彩,有的追寻传统,有的注重画材的使用,还有的在色彩方面有所拓展。另有不少的工笔画作品在工具、媒材上突破了旧有的范畴,大胆地借鉴油画、版画、日本画及水彩画的创作技法,特别是在民族绘画传统与日本重彩画技法相互融合中所产生的岩彩画,也越来越受到关注。但同样从近几年全国美展和全国各类中国画大展中,呈现出的工笔画“制作”成风的“繁荣”景象及其流行趋势也应当引起我们的深刻思考与反思。
问题主要是“制作性”强而“创作性”不强。突出表现在四方面:一是拿传统技法的重复来从事今天的花鸟画创作。很多年轻一代的画家在当下学宋人一路的工笔花鸟,从传统花鸟画的学习过程中学了一些表现技法,只是在形式上追求一种古意古味,因而画面的形象与情境都流于概念和空洞。二是充分利用信息数码时代的图像与技术资源画“题材”,画前人没见过的花、鸟、草等等,以精细制作、对肌理细之又细的精心刻画,无数次的皴染、涂抹,逼真细腻的大自然描摹,或反其道的另类夸张、变异、“矫情”,但缺少笔墨、情趣、境界,没有神韵意趣的表达,更谈不上独特的笔墨特征。三是以设计制作取代创作,淡化生活感受和创作内涵,热衷于套用西方现代绘画样式,一味关注技巧,过分沉迷形式的创新和新材料新技法的综合表现,以至失去了中国画笔、线的意境及其审美价值,中国画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被大幅度地削减,暴露出作者笔墨内涵技巧和绘画功力的苍弱。四是作品追求大而满、大而奇。一方面出于作者为了作品醒目突出、参展、获奖的急功近利之心,追求大画面、大制作的所谓“震撼”视觉效应,另一方面也有市场的因素,国画的售价常以尺幅大小计算,这不可能不对一些画家在画幅大小的选择上产生影响。这些对技术层面的过度追求,对非艺术因素以及美展环境语境的过分注重,导致作品精神层面的深度欠缺,而使画面的内涵浅薄,技术表层的细腻也难掩深层精神内涵的苍白,与传统书写性审美宗旨大相径庭。作品除了画幅大之外,看不出有何可取之处,不仅丧失了艺术作品深刻灵动的丰富精神内涵和审美属性,而且丢失了艺术表现的本质特性,不利于现代花鸟画的健康发展。
至于工笔画成风的现象,一是不少画者认为工笔相对而言容易出效果,主要靠勾线皴染来表现,用笔作画比较单纯且相对容易掌握,可以慢慢“制作”,只要技术程序完成了,作品也就完成了。二是画写意作品相对太难了,不仅要有深厚的传统文化修养与娴熟、精湛的技法功力,还要有过人的艺术胆识。写意层次的高低能直接反映一个画家真实的功力与修养,尤其是大写意。三是画展评委们的审美价值导向影响,如以画得像、谁下的功夫大来评选获奖作品,在某些方面也起到了引领美术创作样式的导向作用。当然,也有作者源于对当代艺术现状的困惑不满,向往过去的淡泊与超脱、纯净与雅致,逃避与回避今天艺术的复杂与矛盾,因而倡“古意”而深鄙“近世”。加上在仿古、收藏界、展览等工笔画有一定市场,因而在外界被看好摹追。这些客观因素导致不少年轻的画者认为画工笔画容易成功,容易达到一种比较好的画面效果,能靠时间与精力的堆砌和新技法、新材料的时尚(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掩盖笔墨功力的欠缺来参展。这种“技术主义”倾向,实质上是艺术本性的弱化和偏失,不仅丧失了艺术作品的天趣、率性、灵气与性情,也与古代工笔画注重笔墨的传统有了很大偏差。
唐宋时期的花鸟画,看起来很写实,事实上是画家苦心经营创作出来的结果,决不是照搬自然和简单描摹自然,工笔中同样包含有写意。作品非常强调笔墨结构和色彩关系的运用,绝非简单地描摹细抠对象。宋花鸟画注重以大自然为师,尤其注重深入生活和感受生活,避免陈陈相因的公式化、概念化的弊端,重视观察写生,注重生活美、艺术美,因而宋花鸟画令人产生亲切感、平易感、愉悦感。
当代花鸟画要创新,没有传统不行,但我们所说的学习传统是研究传承传统精华,不是因袭成规学习其样式而丢掉其本质,不是落在其陈旧的窠臼中,而是要敢于突破陈旧的程式,发展传统,也唯有发展才是硬道理。我们现在的时代环境跟古人大不一样,传统的旧技法、旧笔墨也很难表现新的生活、新的题材,笔墨技巧也必须与时俱进。但如何贴近今天实际生活,以真情实感创造今天形式多样、风格各异的表现技法,离不开写生实践。重写生是中国画一大特色。写生即写其生机、写其生气。在如今信息数码时代,很多画者觉得出去收集素材拍些照片就可以替代写生回来搞创作了,因而“行万里路,拍万卷片”。然而很多的东西从照片中是感受不来的,有形乏神。作为画家与生活的“对话”,写生不仅是一次再创造的过程,也是大胆探索、开拓创新,创造新的表现手法和笔墨程式的重要途径。要用今天的画笔表现今天的新观念,画家必须要到生活中去观察、体验、感悟与提炼,从生活中发现前人未能发现的美,由写生得其神韵,再通过深厚的传统功力拓展与表现今天我们生活的新感受、新体验、新思想,创造出具有今天鲜明新时代特征的花鸟新“意象”。所以由写生铺垫进入创作,仍是当代花鸟画创作的重要基础。
作为中国画四大家的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他们的共同之处就是既有深厚的传统根底,又有巨大的创造性。他们都能从传统自身和时代感应中把新的审美要求和经验注入作品,创造自己独有的风格,再不同程度超越和突破古典规范而向现代形态过渡,在艺术上达到了个人气质、文化学养、生活经验和绘画表现力的高度结合。如吴昌硕通过融金石笔法之拙气,使花鸟画形式雄浑大气,去掉文人画中的萎靡忧郁,代之以雄浑挺健风格;齐白石也从金石遗产中历练感悟出古拙的笔墨表现力,创造出一个簇新的、自然追求和平生活的花鸟画新风。所以除了传承传统技法和写生,还要广闻博览学习借鉴其他艺术的表现方法。
在一切强调创新的当代,“中西结合”、“中西调和”、“中西互补”应是在开放的文化环境与多元的艺术交流中,加强艺术大语言意识,研究、吸收西方和现代各种艺术中有益的技巧营养成分来拓展与增强自己笔墨的现代表现性,并将这些丰富的审美因素自然融合生长到自己的创造中,赋予作品今天独特的精神境界和人格气质,而不是强调刻意做作的添加迎合。其前提应是在发挥中国传统绘画语言特色基础上的借鉴,而不是以削弱或取消自己文化的传统特色为代价的挪用;是转化为中国画意境内涵的精神追求而非外在样式的比拼。如果不抓住这个根本,就会出现当前工笔画创作中出现的制作化、工艺化倾向,表面的繁荣与形式多样实则掩盖不住内涵的空虚与肤浅。“大气”也向来不是刻意做作来的,不是大尺度、大场面、大制作的作品就大气,大画不等于大手笔,大也并不代表作品的力量。“大气”是个人整体的学养、文化内涵、气度格调与个性气质的体现,是极为丰富的学识修养(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和超人的艺术悟性及非凡的艺术胆识,是生命意识的直接灌入而“书写”出来的。
当代工笔画创作不排除个性的制作,含有“做”的成分,是工笔画精勾细染的语言样式的创作特点决定的。但如何做得恰当,做得有灵韵,做得匠心独运,有中国画的丰富内涵、境界与格调,还需要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素养。“画者,文之极也”。
J5
A
1673-0046(2010)8-015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