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当前生产观教育内容的人本建构

2010-08-15 00:49王智慧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年8期
关键词:文明生态生产

王智慧

(许昌学院法政学院,河南 许昌 461000)

我国当前生产观教育内容的人本建构

王智慧

(许昌学院法政学院,河南 许昌 461000)

当前“人本”生产观教育内容主要体现为安全生产观教育和生态生产观教育。安全生产观教育主要表现为安全文化、安全法制、安全责任、安全科技、安全投入的教育。生态文明统领下的生产观即是生态生产观,这种生产观教育包括生态环景观、生产目的观、生态产业观教育。

安全生产观教育;生态生产观教育;人本

一、安全生产观教育

当前我国处于工业化关键时期,中央作出了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决策,就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但在实际工业生产过程中,一些人并没有按照中央决策进行生产,为追求个人利益,违规操作时有发生,造成一系列的安全生产事故。据统计,我国每年发生近100万起安全事故,死亡10多万人,伤残70多万人,如果加上职业危害的话,每年就有近100万家庭因为安全生产事故遭遇了不幸。与国际相比,我国1亿GDP死亡1人,是美国的20倍;1万居民里死亡1人,是美国的2.6倍。每年因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2500亿元,占了GDP2%。

事故多发、安全生产形势严峻的根本原因是违背生产过程的科学规律造成的。针对生产的安全现状,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提出了安全生产“五要素”,即安全文化、安全法制、安全责任、安全科技、安全投入。安全生产五要素的提出引起了安全生产界极大的关注,体现了解决安全生产问题的新思维、新理念、新举措。安全文化作为安全生产的第一要素,可以认为它是安全生产的核心与灵魂。只有把安全生产提高到安全文化的高度来认识,安全生产严峻形势才会出现根本好转的势头。没有安全文化的劳动者,是拿自己生命作赌注的冒险者。安全法制包含了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技术标准等,是处理违法违章生产的利器。安全责任是指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和员工对生产活动应尽的责任。安全科技是安全生产的动力和技术手段。安全投入是安全生产的经济保障。这五要素比较全面地规范了安全生产,这五要素要真正发生实效,就要调动安全生产主体的积极性,落实到生产主体的人身上,而人的问题的解决,关键靠教育,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

有人把安全生产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比作安全生产的“催化剂”,“搞好安全思想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启迪职工的思想,增强其安全意识和遵章守法的自觉性,提高自主保安技能。”安全生产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最直接目标是要求生产主体树立安全生产观念。其具体内容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诸方面。首先,安全思想教育。就是要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统领安全生产,树立安全为本、安全为天、安全第一、安全优先的“安全第一公理”观念。在生产中,人的安全优于物的安全,人是安全的核心。其次,安全生产中的政治教育。“安全是一个政治问题,是能否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贯彻党中央以人为本,亲民爱民,构建和谐社会的原则问题。”每一次重大安全事故的调整处理都牵动着中央领导的心。温家宝总理亲自到铜川陈家山矿深入井下慰问工亡家属,就很能说明问题。第三,安全法制教育。我国于2002年11月起开始实施《安全生产法》,标志着我国安全生产步入法制轨道。其目的是加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防止和减少安全生产事故,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和谐发展。国务院于2004年1月9日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中指出:搞好安全生产,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体现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加强安全生产法制建设,是历史的必然、人民的呼唤,是实施依法治国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安全生产法》的实施使安全责任落到实处,人们安全生产法制观念的增强会使国家关于安全生产的意志深入人心。上述三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安全生产的观念深入人心,这三层观念一步一步由抽象到具体,以人为本贯穿始终。安全,尤其是人的生命安全是整个生产的根本原则。

二、生态生产观教育

工业文明的基本价值取向是最大量的生产,诚如韩国学者赵永植所说:“我们所生活的社会对生产的价值毫不重视。生产什么,为什么生产等都不被认为是问题。不论是什么,只要能最大量生产就有最高价值。生产是手段而非目的,但这个社会却只强调生产。……这种思考方式的结果,根本不考虑地球资源是会逐渐枯竭耗尽的。”我国工业化过程中也存在这种状况,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面对这种情况,中共十六大作出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决策。中共十七大在此基础作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决策,提出要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强调要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这是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

自从人类在地球上诞生以来,历经了几次文明形态——渔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但工业文明却使人类陷入了空前的生态危机之中,科学史家、生态学家卡洛琳·默琼特(Carolyn Merchant)就明确指出,西方的生产观把自然视作死的、惰性的,可从外部操纵,可为利益而剥削的东西。“自然之死”,使得对它的支配变得合法化。殖民地式地榨取资源伴之以工业污染和不可再生资源的过度消耗,把整个地球推向了生态毁灭的边缘。要化解这次危机,历史呼唤着新的文明形态的到来,这种新的文明就是生态文明。这种文明又称绿色文明、环境文明,是依赖人类自身智力和信息资源,在生态自然平衡基础上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文明。

生态文明统领下的生产观即是生态生产观。而生态生产观的树立要求进行生态生产观教育,这种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第一,生态生产观教育应引导受教育者认识到生态环境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作用。现代社会生产是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的统一,此前,经济系统颇受重视,但生态系统长期处在人类视野之外。社会生产的过程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人类社会不断地从自然界提取自然物质,投入到经济生产中加工成物质产品。可见,生态系统是经济系统的基础。如果没有阳光、水分和空气,人类无法生存;没有土地、森林、矿产等,就没有可供加工的资料,生产将无法进行。劳动仅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另一方面,生产过程又不断产出各种废弃物,投入到自然生态系统中要生态系统进行净化。当生产废气物超出了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时,经济生产系统就会陷入混乱,生态失衡,社会生产也就无法进行。近几年来我国连发的非典、禽流感、洪水灾害以及我国南方的冰灾,都是生态系统失衡的表现。第二,生态生产观教育要培养受教育者正确的生产目的观。传统生产目的教育只是要让人们认识到生产就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物质、文化需要,而忽略了生态需要。生态生产观教育要引导人们认识生态需要和经济需要的统一性。人作为自然存在的人,是自然界生态系统中的一部分,因此人要服从生态规律,对生态系统有强烈的需求。而人作为社会存在物,又是经济系统的生产者,人们结成经济系统进行生产劳动,是为了取得自然生态系统不能直接提供的使用价值。在人类的生存资料、享受资料和发展资料的生产中,均要服从经济需要和生态需要规律的支配。这双重需要的满足就是生态生产的目的观,片面的生产目的观造成了生态失衡。第三,生态生产观教育还要培养受教育者正确的产业观。这种产业观就是生态产业观。产业可分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四产业等。这里主要探讨作为一、二产业即农业与工业。工业文明下的农业生产单纯依靠自然力,并利用农业机械开发自然力,而没有把自然的开发与保护结合起来。而生态农业则是指在生态学原理指导下,促进资源、能源和环境的和谐发展的现代农业,这种农业不是古代有机农业的复归,而是高效益与环保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工业文明下的工业生产以占有自然资源为基础,追求生产效率的最大化,导致生态系统失衡。生态工业则把生态学原理同工业结合起来。它是一种新的工业程序,要把能源的投入以及废弃物的排出减到最小化。

F27

A

1673-0046(2010)8-0081-02

猜你喜欢
文明生态生产
请文明演绎
“生态养生”娱晚年
用旧的生产新的!
漫说文明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三夏”生产 如火如荼
代工生产或将“松绑”
S-76D在华首架机实现生产交付
对不文明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