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生
(淮南师范学院推剧研究所,安徽淮南232001)
推剧民营剧团研究
周朝生
(淮南师范学院推剧研究所,安徽淮南232001)
推剧艺术演出团体由县级剧团和民营剧团组成。前者功能重在提高,后者功能重在普及,各有千秋,缺一不可。尤其后者,需要加强对他们的重视和研究。在多年体验生活、深入实际调研基础上,通过对众多民营剧团生存状况的调查报告,展示他们的生活、工作、思想及精神。在此基础上,阐述他们对推剧传承的重要作用,进而设计出对民营剧团的保护措施。
推剧;民营剧团;传承;保护
推剧,作为流行于淮河流域中部的国家稀有剧种,至今已走过近百个年头。在这个漫长发展进程中,民间业余演出团体——民营剧团,一直作为推剧艺术演出活动主力军而存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达到全盛,仅凤台县境内民营剧团就有40多个,民间素有“九英加一娥,死人能唱活”之类对民营剧团演员的赞语。从清未花鼓灯后场小戏,到民国时代的“捂地拍子”;从建国前的“草台班子”直到今天活跃在淮河乡间广大区域的民营剧团,对推剧的演变、形成、发展、传承,起了重要作用,对于这些可爱的同志,政府、社会和人民应当重视他们,关心他们,保护他们。使他们得以良好发育,健康成长,自然长存。基于此,本文从三个方面对“推剧民营剧团研究”这一课题予以阐说和论述:1、民营剧团生存状况调查报告;2、民营剧团在推剧传承中的重要作用;3、民营剧团保护措施设计。
(一)基本情况:1、剧团数量。每年春节前夕至来年五月农忙前,为推剧演出旺季,各剧团组织者纷纷“招兵买马”,整顿阵容,赴各乡镇村庄演出,除颍上、寿县、霍邱、怀远以外,仅淮南市域内剧团达十几个。其余时间为演出淡季,随着插秧、麦收、秋收秋种来临,劳动力忙于生计,观众群缩小。市域内常年演出、剧团稳定的仅为四家:①淮新剧团,固定演出基地在田家庵“花戏楼”;②淮凤剧团,活动重心在田家庵三和乡;③金传剧团,活动中心在凤台县丁集;④群艺剧团,活动基地在田家庵洞山中路96处居民小区。2、演职员人数;每团约12至15人,旺季总数约150至200人,淡季约60人。3、年龄结构,20至30岁,1人;30至40岁,无;40至50岁,80人;50至60岁,80人;60岁以上,30人。上世纪80年代进团的最年轻演员,如今也已40岁以上,现已严重断层。4、性别结构,女性为总数60%,全为演员;男性为总数40%,其中20%为演员,20%为伴奏乐手。
(二)生活状况:革命导师早就指出:“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1](P776)。我们先来看看他们的生活状况。总的生活状况比较艰苦。1、居住。由于剧团长年演出在外,居无定所,演在哪里就住在哪里。往往住在村中一处闲置房屋,由于剧团常为若干家庭组成,每家居住仅若干平方米空间,冬天寒冷,只能多垫些被褥,各家之间则以床单或塑料布隔开,算作墙壁。2、饮食。一般情况下都是各家自己做饭,以降低生活成本。一旦炉灶有限,也只能轮流做饭,为节省时间,饭食都比较简单。3、穿衣。由于长年演出,甚至每天1—2场,戏装常在身上,夏天炎热,冬天寒冷,冬天内衣不能穿得过多,夏天内衣不能穿得过少,否则会影响戏装效果。4、行路。由于地处偏僻乡村,交通不方便,有的驻地距公路遥远,如淮凤剧团常驻三和乡邹大郢子,步行至公路近1小时,其间不通车辆。5、收入。民营剧团在纯市场运作机制下,全靠演出收入生存。每场价格一般在500元上下,淡季低一些,旺季高一些,但在低于300元一场以下,每人仅得十几元,就仅够个吃喝了。回顾革命导师科学论断,令人不禁对他们肃然起敬,在如此简朴的生活条件下,展示戏曲艺术,乐呵着父老乡亲,保护着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能不让人感受到这是人民大众的“孺子牛”,“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牛奶”[2]。
(三)精神状况。说到他们的精神状况,也就是演职员们的喜、怒、哀、乐。1、喜悦快乐。①“唱着过”。这是演职员们最感到欣慰快乐的艺术人生,圈内外称之为“唱着过”。生活在艺术环境中的他们,往往也都是推剧的热情爱好者,热爱中的艺术人生,使他们看起来,个个都比实际年龄年轻很多,气质、神韵显得格外不同,这对于女性演员尤为重要。②工作自由随意。演职员们工作有忙有闲,演出任务到了就出发赶场,演出完毕就回家休息;戏不够了就排排戏,戏够了就联系下面的场子。这种自由职业生活,令他们颇感自由快活。演员在剧团之间,也常常随意“跳槽”,不象正规剧团那样,有人事组织关系的严格约束。当然这种“跳槽”必须事先提出,安排妥当。③接触社会各阶层。由于这种特殊职业的关系,他们得以接触社会各阶层,接触广大观众群。那里,有“高贵者”或“低贱者”,有高尚者或庸俗者,有文雅者或粗鲁者,有男女老少或高矮胖瘦等等。都使他们眼界大开,阅尽人间,感受各色人等,不失为人生一大乐事。④容易出名。演员历来是最易出名的职业之一,“凤台县推剧团,就数扬敏和小韩”的赞语当年流行民间,快炙人口。民营剧团也不例外,“九英加一娥,死人能唱活”,广为淮河人民传颂。今天即使在推剧处于中低位运行状态下,他们中仍然涌现出一批优秀演职员,如苏传秀(老旦)、周生华(小生)、王大俊(小生)、朱传秀(青衣)、王殿辉(小生)、张西娥(花旦)、余明格(花旦)、蔡士东(净角)等都是演技不凡、大家喜爱的演员;张少启(板鼓)、张廷利(板胡)、孙多怀(三弦)、邹成国(笛子)、王焕(笛子)等技艺不凡,都是大家喜爱的乐手。2、埋怨伤感。①收入偏低。近些年来,由于其它艺术形式冲击和观众群的分流,推剧和其它剧种一样,处于偏低运行状态,导致演员收入偏低,而且也不稳定。旺季还好些,淡季收入就仅够糊口了。这对于他们托家带口的生活负担来说,就显得有些沉重,月平均收入达不到城市最低收入标准。②演出在外,无法照顾家庭。如今的他们,难关总算挺过来了,若在10年、20年前,孩子尚小,最他们最难的日子。演出长年在外,生活动荡,无法照顾家中孩子或老人,只能狠心将孩子丢在老人身边,牺牲了天伦之乐、团圆之欢,如今孩子长大成人,但这份艰辛却终生难忘。并且只要推剧民营剧团存在,这份艰辛还会继续下去。③各单不入正册。他们与市、县正规剧团在工作内容、业务性质、社会贡献等方面完全相同,但在各类待遇上的差别可就大了,首先是人事劳动名单不能列入正册,甭说加加工资,发发奖金,分分住房,就是医疗报销,失业保险之类也无从谈起,这不能不是他们的后顾之忧。④投入大,成才周期长。戏曲演员和影视演员不同,投入成本相对较大,技艺要求却不低。相声演员侯耀文曾说:“戏曲演员那一招一式可都是真家伙!”确实如此,在观者众目睽睽下,唱、念、做、打、舞,口、眼、身、法、步,招招式式含糊不得。而影视演员借助重拍、剪辑、组接、替身、假唱等现代技术手段,水分颇多,成长周期也相对较短。在观众群悬殊情况下,收入自然悬殊了。
(四)素质评价。1、可贵之处。推剧民营剧团演职员们,在推剧传承中起着重要作用,他们不愧是淮河好儿女,是淮河人的精英。何以言之?①若没有对推剧传承的忠诚和对推剧艺术的热爱,干不了。②若没有对推剧艺术的审美、鉴赏能力,干不了。③若没有艺术表演的灵气和智慧,干不了。④扮相上若是歪鼻子斜眼,不成形象,干不了。2、不足之处。①表演技艺缺乏理论引领,缺乏专家指导,艺术境界难以高屋建瓴,“更上一层楼”。②知识文化水平偏低,学历一般在小学、初中上下,很多人看不懂乐谱,更不懂曲式分析。③部分演职员身上不同程度存在着旧思想、旧观念,因循守旧,艺人相轻,喜欢突出自己,压抑别人。
(一)磨炼演职员多才多艺、适应性强的能力和本领。这种磨炼环境主要来自他们在市场运作机制下的生存压力。每场收入就那么多,团里不会多养一个闲人,而把演职员数量压到最低,要求每个人必须多才多艺,一专多能。旦角可演花旦、青衣、老旦、彩旦,甚至小花旦、娃娃生;生角可演小生、老生、甚至净角、丑角,至于跑龙套,更是人人都得上。这在县级推剧团是不可能的,基本上各扮一角,各司其职,追求专精。于是在民营剧团,会有一部分上不了水平、达不上层次的人被自然淘汰,站稳舞台、脱颖而出的,自然是那些多才多艺、适应胜强、经得起市场机制考验的佼佼者。2004年,县剧团一次就从他们中引进了五位优秀演员,如果没有他们,县剧团由于断层,将无法排演大型剧目。如今这五位同志都是县剧团重要骨干。
(二)培植观众群,普及推剧艺术。自推剧诞生以来,民营剧团一天也没有停止它的艺术活动,从“捂地拍子”到“草台班子”,直到今天的民营剧团,演出达半个多世纪,剧目不下五百部,且基本上都被制作成影像碟片,发行、流传于淮河流域,甚至大江南北、黄河上下。《游春》、《送香茶》、《王昭君》、《大宋金球记》、《穆桂英挂帅》、《罗元下山》、《白金哥私访》、《回龙传》、《五女兴唐传》、《郑小姣》、《百蛇传》等百余部,更是其中优秀代表,至今还为淮河人民传看、歌唱和喜欢。上世纪80年代中期,推剧受各种因素影响,和其它剧种一样,进入曲折滑坡,甚至在县剧团停止活动时,民营剧团都没有一天停止演出,仍辛勤奔波于凤、寿、颖、怀、霍等地,将优美的推剧声腔,象种子、花蕾一样,撒播于淮河两岸,父老乡亲一天也没有中断聆听推剧声腔,使“四句推子”的旋律牢牢扎根于这片土地。所以当2000年后的推剧再起,县剧团恢复演出活动之时,推剧艺术的传承才没有中断。假若没有民营剧团,推剧声腔将被民间遗忘,艺术传承将会中断,后果不堪设想,唐代韩愈评价睢阳保卫战,“天下之不亡,其谁之功也”?[3](P56)同样道理,推剧之不亡,民营剧团之功也!
(三)在市场动作环境中,能最佳观察到人民审美态度。民营剧团半个多世纪以来,身处纯粹市场运作环境,全靠自己在市场中的打拼,全靠自己的艺术产品,我演出,你付钱;演得好,你多付;演得不好,就少付或不付。这是赤裸裸的现实,生存要求剧团拿出人们最想要的东西,看到最想看到的,听到最想听到的。这种环境中,剧团会仔细观察、认真研究人们喜欢听什么样的唱腔和道白,喜欢看什么样的做打表演,而后编排出相应的节目。原汁原味的四句声腔,幽默逗乐的插科打诨,生动精彩的角色表演,地方色彩的对话道白,等等。都是经过市场运行机制的筛选,证明是父老乡亲真心喜欢的东西,这就是淮河山寨草野对推剧的审美态度。
(一)强化立法保护。淮河流域花鼓灯艺术是推剧的母体,自它被列为市级保护立法后,受到各级政府重视,保护效果极好。如今,人人都知道花鼓灯、欣赏花鼓灯、热爱花鼓灯。但推剧境况与之相比,则相形见绌。虽然在市级立法中花鼓灯保护条例里提到了花鼓灯的分支后场——“小戏”,但一带而过,仍视推剧为附着在花鼓灯身上的“皮毛”,这种看法确实存在着局限性。如今推剧已与花鼓灯分道扬镳,推剧这个花鼓灯的“儿子”已与“老子”分家立户,各成门庭。从艺术形式上也大相径庭,花鼓灯是歌舞,推剧是戏曲,两种截然不同艺术形式不能扯在一起。同时,推剧在淮南地方文化这座棋盘上分量沉重,它不象花鼓灯,还有蚌埠诸县来与之“平分秋色”,魅力共享。推剧则为地方独有,市域特有,核心区域在凤台,流行区域在以淮南为中心的淮河流域中部一带,最能代表淮南地方文化特征,是淮南人民引为骄傲的“淮南戏”。鉴于此,市级立法可以在保护条例中专项提及,强调“淮南戏”的保护。甚至对推剧单独予以立法,给予保护。如今,国剧京剧,昆剧且不说,河南立法早已将豫剧予以保护,安庆立法早已将黄梅戏予以保护,就连巢湖市一种民间小调都被立法予以保护,并明确规定在全市所有中小学音乐课中,每年必须有不少于4课时教学时间,专门用于这种民歌乐调的教学。这些确实都是保护地方文化,地方精魂的明智之举。相信一旦如此立法后的推剧将成为淮南人民重要的文化符号,成为飘扬在能源域上空的“淮南魂”。
(二)媒体多做宣传。新闻媒体如报纸、电台、电视台等是党和政府的重要喉舌和宣传工具,也是人民表达情感、服务于人民的重要窗口,也是展示艺术的重要平台。然而近二、三十年来,媒体对推剧艺术的宣传显得不够,报章杂志,仅断断续续出现过几方“豆腐块”,电台、电视,只算是“犹抱琵琶半遮面”。至于学术界研究论文,更是一片空白,可喜近年来,由于一批推剧学者、文化精英的介入,更由于地方党委、政府的重视,媒体对推剧艺术的宣传日渐增多,《趣话推剧》、《推剧艺术杂谈》、《推剧经典“女儿桥”创作始末》等系列文章持续见于报端,《守望推剧》、《走进推剧》等几组系列推剧电视节目相继制作播出,社会效果空前见好。但美中不足的是,推剧民营剧团仍是一块被人遗忘的角落,宣传他们,歌唱他们、展示他们、显扬他们,乃是社会的责任,也是父老乡亲们的心声。
(三)财政适当投入。在推剧处于低谷环境条件下,本着特事特办原则,采取某些特殊政策是必要的,以使他们尽快走出低谷,进入良性循环。比如:给予民营剧团每场演出以一定补贴,给予新进团小演员以一定的培养资助,给予出类拔萃的名角以一定的物质或精神奖励,帮助民营剧团建立几个相对固定的演出场所……这些都有待于政府适当的财政投入。目前一批民营剧团正苦于演出设施简陋、演出场所得不到固定,期盼政府能够适当予以财政投入,修缮设施,固定场所,为演出提供一个良好的观赏环境,让父老乡亲多乐呵乐呵,可谓政府为民办的一件大好事。计划经济机制下那种养人式的保护断然不必要,但给予民营剧团以养事式的支持,还是必要的。
(四)理论给予引领。民营剧团的同志多才多艺,但他们最大的软肋就是缺乏理论引领,从而导致信息缺乏、方向不明,技艺难以提高,境界难以上升。有的演员竟20年一种唱法,30年一档水平,这一方面来自思想上、观念上的固步自封、因循守旧,另一方面也实出于无奈,苦于缺乏专家、指导,给予理论层面上的精辟剖析、前进方向上的策划引领。推剧多年来发展缓慢与此不无关系。在地方党委和政府部门关怀下,市推剧研究会和高校推剧研究所相继成立,这象征着过去那种民营剧团单打独斗、自由发展式的山野草根时代正式结束,推剧发展从此进入一个“专家谋划、理论引领、智库支撑、资料大全”的新时代。发表了一批推剧学术论文,写出了一批推剧宣传文章,制作出一批推剧电视节目,编排出一批推剧歌舞节目,建立了经注册定名为“中国推剧”的官方网站,这些都使民营剧团耳目一新,倍受振奋和鼓舞。
(五)自身苦练内功。“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4](P302)。外部环境支持是变化的条件,剧团苦练内功、自身建设是变化的依据和关键。深入学习,多多思考,加强自身建设,提高演职员素质,多出新品,多出精品,在市场竞争中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力求让每一个节目都为父老乡亲所喜欢,使每一个市场演出机遇都不会从眼前滑过丢失。当好淮河人民离不开的“孺子牛”和贴心剧团。
综上所述,1、列入安微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推剧,多年来精心抚爱它的这支民营演出队伍,主观上是在获得收入,谋取生存,客观上在为这一国家稀有剧种保驾护航,延续香火。他们终年在为推剧艺术挥洒着汗水,播种着辛勤,装点着美丽,是推剧传承的有功之臣。尽管他们身上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不足或缺点,但他们确实称得上淮河好儿女,是淮河人的精英,是推剧传承保护事业中的一群可爱的人,因此,他们首先应该得到全社会的保护。2、众所周知,没有绿色草原,就没有鲜艳花朵;没有艺术普及,就没有艺术的提高。试设想,一旦民营剧团有什么闪失,或者全军覆没,县级剧团将成为一座冰山孤岛,不久也将寿终正寝。那时,这一国家稀有剧种将遭到毁灭终绝性的打击,那是人民不愿意看到,最为痛心的结果。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许广平.欣慰的纪念[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2.
[3]徐中玉,金启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第四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4]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
The Research of Tui Drama Civilian Deal in Troupe
ZHOU Chao-sheng
(Institution of Tui D ram a,H uainan N orm al Unirersity,Huainn 232001,China)
Members of Tui drama art perfo rmance aremade up w ith country troupe and civilian deal in troupe.The fo rmer is fo r imp rovement,w hile the latter’s function is fo r dissemination.They have their ow n advantage so that both of them should coexist.And the latter should be paid more attention and research.The paper is based on many years life experience and tho rough fact research.Due to investigation of the comp lexion of many civilian deal in troupe and their life,wo rk and idea aswell as spirit,the paper can illustrate the importance of inheriting Tui D rama as well as some p rotective methods.
Tui Drama;civilian deal in troupe;inherit;p rotect
J892.4
A
1009-9735(2010)04-0094-04
2010-03-31
安徽省社科联项目(B2009011)。
周朝生(1956-),男,安徽淮南人,淮南师范学院中文系副教授,推剧研究所常务副所长,淮南市推剧研究会会长,研究方向:推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