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克顺
(皖西学院 中文系,安徽 六 安 2 37012)
皖西民间朱元璋传说探析
黄克顺
(皖西学院 中文系,安徽 六 安 2 37012)
皖西民间流传着大量有关明太祖朱元璋的传说。这些传说具有内容的神秘性、结构的系列性、流传的广泛性和发生时段的集中性等多方面特点。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它的出现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有关历史在民间的沉淀、洪武年间官方的宣扬、民众情感观念的自然选择以及朱元璋经历本身的传奇色彩等是其中的主要因素。皖西民间有关朱元璋的传说是民间文学中的一棵奇葩,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皖西;朱元璋;传说
皖西民间流传着大量有关明太祖朱元璋的传说。这些传说,构思精巧,形象生动,内容丰富多彩,颇有神秘意味。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他当皇帝时,年号洪武。因为避皇帝的讳,民间就直接称之为朱洪武或洪武爷。皖西民间有关朱元璋的传说相当丰富,皖西乡间的农家院里葡萄架下,老祖父老祖母们对孩子讲的故事,多半说的是洪武爷放牛时的种种传奇。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几百位皇帝,为什么只有明太祖朱元璋的故事在皖西广泛流传呢?难道仅仅因为明太祖是安徽人的缘故吗?这是一种较为独特的文化现象,它的出现绝不是偶然的,其中似乎隐藏着一定的文化密码,等待有人去揭示。皖西民间有关朱元璋的传说具体有哪些内容?它们具有什么特点?其形成并流传至今的秘密何在?这些是本文将要探讨的问题。
皖西民间有关朱元璋的传说内容丰富,流传广泛,特别是今天的舒城、霍山和霍邱三县,以及金安和裕安两区的中南部、金寨县的北部等地民间有关朱元璋的传说故事尤其多。上述地区的不少地名来历也都与朱元璋有关,相关的地名故事在民间也广泛传播,如金安区毛坦厂的球场岭、霍山县黑石渡和落儿岭、舒城县晓天(相传明朝朱元璋做皇帝之前,曾夜宿此处山地,拂晓醒来,体形似“天”字,遂名“晓天”)等。这些故事情节曲折,但主要围绕朱元璋出生、放牛、牧鹅、当和尚时和做皇帝后的种种琐事展开,表现了朱元璋各阶段的富有传奇色彩的生活。这些传说把朱元璋的性格,尤其是当皇帝前的顽皮、睿智的性格刻画得惟妙惟肖。现简要叙述如下:
天子降生。传说在元末,天师托梦给元朝皇帝,天子将要出生在霍山。于是便派一位将军带兵前来霍山,欲将霍山境内怀孕即将临产的妇女全部杀掉,以绝后患。而此时临盆在即的朱元璋之母正在霍山,得知消息,匆匆逃命。逃难途中屡遇艰险,但每次都神奇地化险为夷。于是便在霍山与湖北省交界处五十多公里的山路上留下了黑石渡、鹿吐石铺、落儿岭、洗儿塘、道士冲、太子庙、烂泥坳、土地岭、漫水河、将军岭、回头岭等一串有趣的地名。
天子闯关。元代末年,元朝军师算定某日中午,“真命天子”将头顶绿阳伞、身穿紫红袍、骑匹白龙马从河南固始跨过泉河进入霍邱县临水集。于是便在路上设下重重关卡,但没有见到一个有“天子”气派的人经过。眼看午时将过,只见一个要饭的孩子翻越河堤走来。这小要饭的左手举一片荷叶当作遮阳伞,右手攥一根去过皮的白柳条夹在裆下当马骑,浑身一丝不挂,晒得紫红紫红的,嘴里一会儿学着唢呐声“哇鲁、鲁哇”地乱吹,一会儿学着锣鼓响“冬冬锵、冬冬锵”地乱打,身上还散发着浓重的腥臊味。把关的士兵不加盘问便放他过了关卡。这样朱元璋没受任何盘查,安然渡过泉河来到了霍邱临水集。
朱元璋生病。朱元璋从合肥云游到六安时,已是面黄肌瘦,浑身疮痍,加上路上又受了风寒,穿过六安州城后,支撑不住,晕倒在六安城南的十里桥,被住在附近的一对老夫妇发现并收留,于是留在老夫妇家中养病。一日在老夫妇家门口的湖边闲走,结果踩在湖边的松土上,掉进了湖里。说来也怪,顷刻黑云密布,风雨大作,湖中掀起巨浪。待朱元璋从湖中爬上来时又归于风平浪静,而且朱元璋感到身上的疮也好了许多。以后他每天用湖水洗澡,不久病就全好了。
以上几则传说都有特定的地点,而以下的传说则在皖西各地广泛流传(部分故事在安徽甚至全国的其他地区也有流传),其中故事发生的具体地点可随讲述人的不同而有变化,一般为讲述人居住的村落或附近的某个地点。
扮演皇帝。朱元璋当牧童时,经常同伙伴们扮演皇帝。他坐在石阶上,让其他孩子装文武百官向他叩头,他安然无事稳稳地坐着。但轮到别的孩子扮皇帝、他在下面叩头时,这些孩子都要一个个地从上面滚下来。
牛犊钻山。朱元璋小时候给六安的舅父家放牛时把一头小牛犊杀了,和小伙伴们饱餐了一顿。为了回去后有个交代,便将牛头放在山的东面,将牛尾放在山的西面。回去后说牛钻到山里去了,拉不出来了。舅舅不信,朱元璋带着去看,舅舅一拉牛尾巴,山那边的牛头还“哞哞”地叫唤。后来朱元璋就被舅舅辞掉了。
朱元璋放鹅。朱元璋还在六安某地的舅舅家放过鹅。放鹅时伙同几个孩子把鹅全都杀吃了。晚上回家,把田野里飞的一阵白鹭赶了回去,关进笼子。第二天舅母开笼门时,白鹭呼啦拉全飞走了。
天明一阵黑。传说朱元璋放牛时把牛杀了,从村里偷了一口锅用。吃完后天已亮了。还锅时他担心被人发现,就自言自语一声:要是老天爷黑一阵,让我把锅还回去就好了。说来也怪,话音刚落,天就又黑下来了。这样朱元璋就趁黑把锅给送了回去。从此以后,天亮时总要黑一阵子。
扫神龛。朱元璋在皖西某寺庙做和尚时,天天要扫神龛。他嫌泥菩萨碍事,就说了一句:要是佛爷能走出去让我打扫就好了。结果众菩萨都站到了院子里让他打扫。扫完后,朱元璋又说了一句:请众菩萨归位。于是泥菩萨们又自动归位了。后来方丈听说了这事,不敢留他,就把他赶出了庙门。
天子睡觉。朱元璋做和尚时云游四方,夜宿大路中间,摊开四肢,头枕雨伞,席天盖地而睡。恰巧刘伯温从此路过,见有人横在路中间睡觉,便摇摇头侧身而过,待走过时又回头瞧了一眼,见那人又将雨伞从头下拿到腰上又睡。他没有太在意。走了一段后,刘伯温忽然明白刚才的那人第一个睡式为“天”,第二个睡式为“子”。此人正是将来的天子。可待他赶回来时,朱元璋已经不见了。
一梦五经通。朱元璋从小家穷,给人放牛、出家当和尚,没有条件和时间读书。后来当了皇帝时,梦中有人赐给他《五经》和《四书》,梦醒了,经书也就全部通达了,成了有学问的皇帝。
千里送鹅毛。朱元璋云游到六安某地时,饥病交加,昏倒在地,恰好被附近养鹅的张老汉夫妇救下(也有说是朱元璋在皖西认的干妈),并精心加以调养,才转危为安。朱元璋做了皇帝后,不忘张老汉的救命之恩。于是派人到六安州迎接张老汉到都城享受荣华富贵。张老汉选了两只白鹅带上作为见面之礼。不料过江时,两只又饥又渴的白鹅飞向江中,张老汉伸手去捉,只抓到了几根鹅毛。张老汉只得把鹅毛献给皇上,并说明了原委。朱元璋双手接过鹅毛并动情地说:千里送鹅毛,礼轻人意重啊!这就是至今流传的这句话的来历。
以上有关朱元璋传说的内容可能会因讲述人、讲述时间的不同而有细节的区别,但主要情节基本相同。当然,除了上述传说以外,皖西也还有其他一些有关朱元璋的传说故事在民间流传,如朱元璋贩酸梅、朱元璋与陈友谅大战鸡鸣岭、两个旧友见皇上、卧龙桥与朱元璋、朱元璋和临水酒等。限于篇幅,这里不再一一赘述。
朱元璋的传说在皖西广泛流传,这些传说在内容、结构、传播和发生时段上都有较为明显的特点。
传说作为一种民间口头文学样式,少不了夸张、幻想和虚构。因为传说要想吸引听众,长期流传,必然在流传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加进一些传奇性成分,流传在皖西的有关朱元璋的传说也不例外。但皖西民间流传的朱元璋传说在传奇性方面却别具一格,表现出浓厚的神秘色彩。如上述“天子降生”传说中,当临盆在即的朱元璋母亲在霍山被元兵追杀,来到白浪滔天的淠河之滨,危急之际水面漂来一方黑石,渡着朱母平安过了河(黑石渡);又急行数里,一险峰拦住去路,正焦虑间,山林间忽然跳出一只梅花鹿,低头一口一口地吐唾液,唾液化作石阶,助朱母安然翻过山岭(鹿吐石铺)。此种神秘事件一直伴随着天子顺利降生,并最终逃脱了元兵的追杀。“牛犊钻山”传说中,朱元璋把小牛犊杀了后将牛头和牛尾分别放在山的两面,回去后说牛钻到山里去了,待朱元璋带着舅舅去看,舅舅一拉牛尾巴,山那边的牛头还“哞哞”地叫唤。类似这类神秘事件几乎在皖西所有的朱元璋传说中都有表现,鲜有例外。这是传说的传奇性在皖西朱元璋传说里的独特表现。
皖西民间的朱元璋传说有的是零星的传说故事,而更多的相关传说则为系列性故事,类似于故事连载,如金安区东河口镇的“朱洪武小时候的故事”由放牛、牧鹅、结拜、天子式睡姿等四个小故事组成;“卧龙桥与朱元璋的传说”则由卧龙桥畔卧真龙、浴龙湖中龙浴身、望山寺求签问卦、未来君与云雾茶、齐头山朱亮祖救主、张老汉千里送鹅毛等六个故事连缀而成;霍山的“天子降生”传说则由十来个小故事构成,这些故事分别发生在不同的地点;“朱元璋在临水”的传说则由朱元璋出生、出关、登金銮殿、地牝牛、歪井和临水酒、泥菩萨下位、贩酸梅、送鹅毛等八个相对独立、又前后勾连的一组小故事构成,这些故事几乎囊括了朱元璋的大半生。以上系列性故事发生的时地相关,总与今天六安的某些地点或某些建筑相关,具有时间的连续性和空间的扩展性;故事数量少则三五个,多则十几个;时间跨度有大有小,小的几天,大的几十年,从朱元璋出生一直说到登上皇位。总体来看,这些故事前后连续,又相对独立,情节曲折,相当精彩。这种现象说明了该类传说在皖西某些地区分布的集中性和故事本身的生长性。
朱元璋传说在皖西具有广泛的民间性,过去几乎是皖西人人耳熟能详的故事。洪武爷的故事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皖西人,仅从笔者目前调查所得的情况和有关公私记述看,今天舒城县的晓天镇、霍邱县的临水镇、金安区的东河口和毛坦厂镇、裕安区的十里桥和独山、金寨的齐头山、霍山的龙兴寺和城关一带都有较为集中的朱元璋传说在民间流传,其他零星的传说更不用多说。
虽然皖西大地有关朱元璋的传说分布较为广泛,内容丰富多彩,但综合来看,其故事发生的时段却较为集中,大多为朱元璋小时候的传说故事,而其从军后的“智救郭帅”、做皇帝后的“火烧庆功楼”等在安徽大部和南京地区几乎家喻户晓的传说在皖西却未曾听闻。从我们目前所搜集到的传说材料来看,朱元璋人生中后期传说至今只见到“朱元璋与陈友谅大战鸡鸣岭”、“千里送鹅毛”、“一梦五经通”等有限的几则,而这有限的几则中,大多还是朱元璋小时候故事的延续。
朱元璋的传说在皖西具有极强的生命力。一种传说在一个地区历经五六百年的流传而不衰,有历史的偶然,但更是历史的必然。传说作为民间的一种历史记忆,其生成和流传自有其秘密所在。皖西民众对朱元璋的传说肯信、肯传,必有其历史的、社会的和心理的等多方面的原因。
“传说也是一种历史话语,是一个特定的群体对所记忆的历史事实的阐释”[1],是流传在人民口头的历史文学,从中可或多或少看到历史的影子。朱元璋传说在皖西民间的流传也有其厚重的历史背景。朱元璋祖籍江苏沛县,出身佃农,其父迫于生计,辗转迁至安徽凤阳,小时候家里穷,只进了几个月私塾,后来弃学给地主放牛。元至正四年(公元1344年)时朱元璋十七岁,淮北大旱,继发瘟疫,其父亲、母亲和大哥在不到半个月的时间里相继死去,死后连掩埋尸首的坟地都没有。朱元璋为了生计只好出家做了和尚,不久又流浪淮西,混了三年。关于朱元璋早年的这段经历,正史多有记载。清代张廷玉等撰写的《明史》记曰:“太祖孤无所依,乃入皇觉寺为僧。逾月,游食合肥。道病,二紫衣人与俱,护视甚至。病已,失所在。凡历光、固、汝、颍诸州三年。”[2](P1)。清初谷应泰撰《明史纪事本末》也记载有“太祖西至合肥……道病,辄见两紫衣人与俱,病差,遂不见。尝夜陷麻湖中”[3](P1)。著名历史学家吴晗在《朱元璋传》里也曾经说过:“春,淮北大旱,继以瘟疫,元璋父、母、长兄皆病死。秋五月,元璋入皇觉寺为行童。入寺不到五十天就云游淮西一带。至正五年十七岁到七年二十岁时,在淮西流浪三年。”[4](P13)从上述记载可以清晰地看出,朱元璋十七岁时被迫离开皇觉寺到淮西云游,“在安徽、河南交界的地方游来游去,山栖野宿,受尽了风霜之苦”[5](P11),过了三年“身如蓬逐风,心似滚沸汤”的生活。而皖西正地处安徽与河南的交界地区,与河南的固始、信阳等地接壤,是“淮西”的中心地带。
可以想见,朱元璋在云游淮西的三年中,滞留皖西的时间较久,当时到过今天的舒城的晓天、霍邱的临水寺以及皖西的其他地区是完全有可能的。而《明史》和《明史纪事本末》里所提到的“道病”或“夜陷麻湖中”正是朱元璋从合肥向西在皖西滞留期间。对照皖西民间流传的朱元璋传说的相关情节,我们便不难看出,传说与历史在不少地方有惊人的相似和雷同,这种相似和雷同并不完全是巧合,民间传说中相关的情节和有关的特点中有历史厚重的影子。纵观朱元璋的一生,其与皖西,尤其是与皖西劳苦大众直接的交会主要集中在生命前期的这三年,而其投军、当元帅和做皇帝后的生命历程与皖西民众就十分疏远了。元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他曾从江南亲自率军救援退守安丰(今皖西寿县)、又遭张士诚围攻的小明王韩林儿和刘福通时到过寿县,但这次时间极为短暂,而且这时的朱元璋已离民间很远。此时的朱元璋身为吴国公,活动的主要空间已转移到富庶且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的长江中下游沿江地带了。上述朱元璋在“淮西”的游荡经历,史志没有具体的记载,但却逐渐沉淀在民间,并渗透到相关传说中。由此可以想见,皖西朱元璋传说发生时段多集中在其早年、其人生后期的传说在皖西很少听闻、内容多为其早年的放牛乞讨流浪等特点的形成是有一定历史根据的。类似的传说在与皖西接壤的河南信阳、固始等地也有流传。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说,皖西民间广泛流传的朱元璋传说应是其早年在皖西大地上活动的历史事实在民间的沉淀,是传说的历史性的具体体现。
这应是皖西朱元璋传说具有浓厚神秘意味的最主要原因。首先,其传说的神秘性应是朱元璋发迹后自我掩饰的产物。“自以为出身贫贱,怕被人轻视,便故作神奇,神道设教,吓唬老百姓,和道士和尚们串通,假造许多神迹。”[4](P286)。其次,为了标榜自己的“君权神授”,增强统治的合法性,明朝廷在洪武初年便积极编造并传播朱元璋的神迹,这种做法对相关传说的播散起到了推波助澜作用。明朝的《明太祖实录》中就有类似的朱母神奇受孕、朱元璋出生时满室红光等具有神秘色彩的异闻。朱元璋“自己虽然不信神仙、报应,却为了使臣民信服,大肆宣扬许多荒诞的神迹,欺骗毒害人民”[4](P301),借天道神圣来加强权威、吓唬百姓正是历代统治者的常用手法,朱元璋尤甚。而对其早年的放牛、当和尚时的种种生活加以神话,便是最直接也最有效的方式。经过洪武年间三十多年的侈谈神仙、宣扬征应,民间便流传开许多朱元璋的神异故事,以为朱元璋是真命天子,而朱元璋当年浪迹的皖西正是这些神迹生长的肥沃土壤之一。因此在皖西民间流传的朱元璋传说里,虽然力量强弱对比悬殊,从客观条件来看朱元璋很难消除灾难或取得胜利,但冥冥之中总有“天助”,一系列的偶然事件总是会把幸运带给朱元璋。可以说,皖西民间朱元璋传说内容的神秘性正是这些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同时也加速了这些故事的流传。当然,这里也不排除朱元璋后来当了皇帝后,他当年所到之处皆引以为荣,于是对其加以神化,并形成一系列神异传说。这种可能也是存在的。
历史在民间的沉淀和官府的宣扬只能看作是朱元璋传说产生的最初原因,但这些神异传说要想在民间生根发芽,并代代相传,流传不衰,没有民众的同意显然不可能实现。
传说的出现和流传绝非偶然。“传说的题材同人民生活和社会斗争有着密切的联系,社会意义较强。”[6](P62)其中必然渗透着民众的历史观念和价值评判。“它的艺术典型化往往是不自觉的,是在流传中发生变异以适应社会需要的”[6](P79)。皖西民间朱洪武的传说之所以能够为人津津乐道、流传六百多年而不衰,也有民众情感和观念的因素。这应是朱元璋传说能够深入人心的最重要原因。
这种“深入”,首先是情感上的。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哪位皇帝像朱元璋这样更能获得普通民众心理的亲近,这位皇帝不仅曾零距离地走进皖西民众,而且他的放牛、做和尚等近似乞丐的经历更是贴近民众的生活。可以说,朱元璋的故事无论在地理空间还是心理距离方面,对皖西民众而言,都是一种“零距离”。因此有的时候民众即使明知其假,也宁愿相信其真。因为传说作为民众的口述历史,并不一定追求细节的真实,而重在情感心理的吻合。
其次是观念和价值判断的吻合。皖西朱元璋传说不少内容的虚假性显而易见。其神异性内容明显违背基本的生活真实,有些内容如朱元璋曾在六安的舅舅家放牛、马皇后娘家在皖西某地的马家冲等内容还违背了公认的历史事实,但一方社群仍宁愿将它流传下来,原因还在于这些故事表现了民众对元朝黑暗统治的强烈不满和对朱元璋有关做法的认同。
蒙元统治时期,推行严格的民族歧视政策,将全国人口分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和南人四个等级,包括皖西在内的南方的汉人,即南人,处于社会的最底层;而且,元朝吏治腐败,统治残暴,百姓深受其害。凭借朱元璋的传说,人们能够表达自己长期压抑的思想观念,朱元璋的传说正成了这一情绪的寄托。
明洪武年间发展生产的休养生息政策惠及皖西,获得了民众的认同和肯定。朱元璋在历史上以残暴著称。他曾经大杀功臣,推行严厉的刑罚,动辄满门抄斩。但他的大杀功臣是为了消除潜在的威胁,严刑峻法则主要针对贪官污吏,这些对百姓都没有什么影响,严惩贪官对减轻百姓的负担还有积极的作用。而且其佃农出身和早年的贫苦生活使他深知民间疾苦,对底层百姓有一种由衷的同情,这虽然不能改变其封建统治的性质,但对其建国后对百姓采取惠民养民的宽松政策却有一定影响。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是,洪武朝三十多年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的措施对百姓十分有利。朱元璋的这些做法自然会获得民众的广泛认同和欢迎。这些自然也影响到了皖西的百姓,皖西民众从中得到了实惠,自然愿意发自内心地述说洪武爷当年的种种传奇。传说“作为普通民众‘把握和再现过去’的一种方式——民间传说蕴涵着他们的观念,受到社会史的特别关注。”[7]因此皖西民间流行的朱元璋传说中蕴涵着重要的社会意义。
为什么数百年来皖西民众对朱元璋的经历始终兴趣不减?除上述原因之外,还在于朱元璋经历的本身。朱元璋的经历实在是太神奇了。朱元璋出身佃农,从小放牛、要饭、做和尚、投军直至最后登上皇位的人生经历,具有极强的传奇性、娱乐性和鼓动性。如果说林肯是“美国梦”的典型代表,那么朱元璋的经历一点也不比美国总统林肯逊色。这对于身处底层的民众来说无疑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和对子孙的激励价值。因此,皖西民众对于朱元璋的故事,不仅肯信,而且肯传、爱传。
通过以上对皖西朱元璋传说现状及来龙去脉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皖西民间朱元璋传说的生成与流传实际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的身上有历史的影子,并且紧附民间世俗生活,表达了皖西百姓鲜明的爱憎,演绎着皖西民众对这位流浪汉皇帝的浪漫想象。
有关朱元璋的传说赋予了皖西这块土地以浓厚的传奇色彩,它是我国民间文学中的一棵奇葩,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即使在现代工业社会,相关的传说仍然在不断生长发展,特别是朱元璋与皖西特产和旅游景点有关的传说受到了人们的青睐。把地方特产与名人传说联系起来,无形中抬高了产品的身价(如朱元璋与临水酒的传说就被发掘推广,并被改编成地方戏搬上了舞台);而传说与旅游景点的结合又无形中增加了旅游景点的人文蕴涵。我们相信,随着我们对包括民间传说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日益重视,朱元璋传说迷人的艺术魅力势必会被更多的人所认识和欣赏,其商业价值和旅游开发价值也会不断显现。
[1]万建中.民间传说的虚构与真实[J].文化研究,2005,(3):71-75.
[2](清)张廷玉,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3](清)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第一册)[M].北京:中华书局,1977.
[4]吴晗.朱元璋传[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5.
[5]娄曾泉,颜章炮.明朝史话[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4.
[6]段宝林.中国民间文学概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7]小田.民间传说的社会史内涵[J].河北学刊,2006,(1):163-169.
An Analysis of the Folk Legend about Zhu Yuanzhang in West Anhui
HUANG Ke-shun
(Department of Chinese,West Anhui University,Lu’an 237012,China)
There aremany legendsabout Zhu Yuanzhang,the first emperor in Ming Dynasty in West Anhui.These legendsare characterized with them ystery of the contents,structure of the series,the sp reading of universality and the intensification,etc.As a unique cultural phenomenon,it is the result of joint action,in which themain factors are histo rical precipitation in folk,Ming Dynasty official advocates,the concept of natural selection in peop le’s feeling and the legendary experience of Zhu Yuanzhang,etc.The folk legends about Zhu Yuanzhang in West Anhuiare a beautiful flower in the tree of folk legend.They are of importance and value.
West Anhui;Zhu Yuanzhang;folk legend
I207.427
A
1009-9735(2010)04-0054-05
2010-03-05
皖西学院人文社科项目“皖西民间传说研究”(w xsy0802)。
黄克顺(1969-),男,安徽六安人,皖西学院中文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现代汉语、地方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