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安区域经济跨跃式发展人才支撑体系研究

2010-09-18 07:42张荣生
皖西学院学报 2010年4期
关键词:六安市支撑体系人才

张荣生

(安徽国防科技职业学院管理工程系,安徽六安237011)

六安区域经济跨跃式发展人才支撑体系研究

张荣生

(安徽国防科技职业学院管理工程系,安徽六安237011)

欠发达区域经济实现跨跃式发展,人才是关键。为达到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更好地为六安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服务的目的,针对六安市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分析了人才支撑体系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构建六安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人才支撑体系的对策和措施。

六安;跨跃式发展;人才;支撑体系

一、跨跃式发展与人才支撑体系

(一)跨跃式发展的含义

跨越式发展是一种非常规的前进方式,在学习借鉴发达地区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用足用活欠发达地区劳动力成本低、地租低、公用设施价格低等后发优势,通过激活区域内部创业激情,大胆借用外部资源,在较短时间内实现区域经济常规发展过程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完成的经济目标。跨越式发展要求经济发展质量和水平的整体跨越,既要有数量的赶超,更要注意区域经济整体素质的提高,跨跃式发展是数量、结构、质量、效益的统一。

(二)人才支撑体系的概念

人才支撑体系是人力资源的运行载体,是一个多元性、层次性、动态性和整体性的社会系统。以人才资源为核心,利用各种资源和多种方式,通过政策、市场、资金、激励、服务、环境、教育和培训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建立科学的、具有操作性的人才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健全开发、选择、吸引、留住、用好人才的政策机制,达到人才培养、引进、使用的目的,从而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

(三)经济跨跃式发展与人才支撑体系互动关系

1、人才支撑促进经济跨跃式发展

跨跃式发展必须在技术和制度上实现创新。主导产业的跨跃式发展关键在于有一定数量的财力保证和高素质科技人才的开发。人才在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作用,强化人才支撑体系是做好人才工作、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起着枢纽和调控作用。人才支撑体系最为核心的部分就是人才资源,人才资源的数量、质量、结构和配置,人才活力、发展潜力、可持续发展力、外部人才利用力及人才效能等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人才支撑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人才资源数量的增加、质量的提高、结构的改善,将会形成有力的人才支撑,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反之,人才资源短缺和结构不合理,将会导致区域科技竞争能力不强,缺乏内增创新能力和积累能力,主导产业的本土化优势未能充分发挥,很难实现区域性跨越式发展[1]。

2、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对人才产生较强的集聚效应

经济发展水平会对人才产生较强的集聚效应,是引起人才集聚的主要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对人才的需求数量和人才结构的变化,经济发达地区有着更为优越的人才平台、机制和支撑体系。某地区在整个经济体中的经济地位的高低,决定了该地区对人才的吸引能力的大小,从而决定该地区的人才含量水平,人才含量高的地区经济增长会比其他地区更快。

二、六安市人才支撑体系现状分析

(一)人才资源整体规模不大

近年来六安市人才数量持续快速增长,2009年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8.9万,占全市总人口的2.7%,与2005年相比,大学程度的人口增加4.7万人,增长了34.4%。每10万人受大学教育的人数由2005年的2320人增加到2009年的3118人。六安市人才的数量虽然有了一定的增加,但是总体规模仍然较小。2009年全省大学文化程度296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4.4%;每10万人中受大专以上教育的人数4827人。六安市人口占全省人口的10.39%,而大学文化程度的数量仅是全省的6.4%。2008年,六安市专业技术人员8.16万人,占全省专业技术人员的7.86%。六安市人才占有率远低于全省的平均水平。六安市人才总量与省内其他市相比较,差距较大(见表1)。

表1 安徽省部分市人才规模状况指标(2008年)

(二)人才素质整体偏低

在人才总量一定情况下,人才个体的质量即素质能力是决定支撑力的主要因素[2]。2009年,六安市大专以上学历的人才占从业人员的4.8%,大学本科学历尤其是研究生以上学历人才比重仍较低。六安市高学历、高技能、高层次人才的数量比较少(见表2)。除了人才学历层次结构存在问题外,事实上学历、职称、职务高低并不完全反映素质能力水平的高低,高学历、高职称、高职务低能力的问题仍然存在。据对样本单位调查并采用能力素质评价模型进行评价,适应岗位需要的高素质能力人才仅占20%。与其他市尤其是发达省份相比,各类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能力仍偏低,代表六安市最高水平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与发达省份相应人才比,无论数量还是能力水平上都有差距。目前,各类人才素质能力都有待于提升,各行各业普遍缺少高素质能力的人才。实现六安市经济跨跃发展必须加快提升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和能力,亟待建设一支与之相适应的高素质能力的人才队伍。因此,提升人才支撑力更重要的在于质量,加快素质能力建设是今后六安市人才建设所面临的主要任务和重点。

表2 2009年六安市各种文化程度分布(单位:万人)

(三)人才资源配置优化程度不高

人才资源配置优化度、人才结构的合理度,是决定一个区域人才支撑力的重要因素。人才群体的合理搭配,人才资源在不同职业、行业、地区间的分布、配置,直接影响到人才效率效能的发挥,分布不合理,会造成极大的人才资源浪费。目前,从总体上看,六安市人才结构性问题还很突出。首先,人才群体的年龄、知识、专业、岗位、梯次结构尚不尽合理,有待于进一步优化。其次,人才供求结构性矛盾、供求结构失调问题依然严重。人才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不能完全对接,社会需要甚至短缺急需的一些人才得不到充分满足,出现人才供求失衡。再次,人才分布不协调的问题突出。人才在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分布不协调,专业技术人才在事业单位所占的比重大,在企业所占比重小,直接服务于经济建设的科技人才、企业专业技术人才较少。人才产业分布不协调,人才结构调整滞后于经济结构调整。第一产业(农业)人才少,第二产业人才实力不强,第三产业中新兴现代服务业人才比重低,发展不够快(见表3)。2008年,六安市专业技术人才国有企业是民营企业的5.64倍。民营企业人才总量短缺,尤其是高层次科技人才、高素质管理人才、高级技能人才短缺严重。改变人才分布不协调状况、优化人才结构,实现人才科学、和谐发展成为当前紧迫的任务。

表3 2008年六安市专业技术人员在三大产业分布

(四)创新型人才不足,特色产业人才少

自主创新、科技创业是六安市科技进步、经济增长的一个薄弱环节。2008年,六安市大中型企业科技活动人员1715人,占全省2.03%。科技人员中绝大多数集中在大企业,在中小企业从事自主创新的很少。一些具有特色产业的中小企业的从业人员主要来源于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城镇新增劳动力,文化程度普遍较低,缺乏工作所必需的技能训练,大大制约了企业技术水平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严重影响了中小企业自主创新活动的展开。有些企业虽然也有技术人员队伍,但绝大部分忙于日常生产经营活动,普遍缺乏独立从事研究开发工作的必要技术力量和技术手段。企业在自主创新技术人才、自主创新管理人才和自主创新技能人才三方面的稀缺,导致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不足以及不能持久。

目前,六安市在科研成果数量、专利数量与以前相比都有很大的提高,但是横向比较起来,科技创新实力不足(见表4)。2009年,全市有省级研发中心11个。取得省级科技成果12项,占全省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1.58%。全市共申请专利450件,专利申请量较上年增长了122%,其中发明专利较上年增长了113%,全市共获授权专利158件,占全省授权专利1.84%,其中:发明14件,实用新型86件,外观设计58件,授权量较上年增长了52%。2009年六安市申请的专利虽然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发明专利比例仅占申请总量的18%,远低于全省27%的平均水平。

表4 2009年部分市专利授权量(单位:件)

三、构筑人才支撑体系的对策措施

(一)构建人才的引入支撑体系

1、加强人才“磁场”的建设

经济发展与人才支撑是互动的关系,人才支撑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经济发展水平会对人才产生较强的集聚效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水平、社会大环境及生态环境等因素,决定人才“磁场”强弱。实施优惠政策,吸引实力雄厚的企业和科研机构进驻本地区,以实现短期内有效拉动本地经济的增长。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城市交通、卫生状况,创造良好的生活条件,营造最佳人居环境,增强六安市人才外部吸引力。

2、提高人才资源配置优化度

(1)建立全方位的人才资源信息系统。人才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性,造成人才资源的浪费,为使人才供需双方更加灵活地进行沟通和选择,必须建立全方位的人才资源信息系统。建立健全各类人才信息数据库。包括建立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社会化管理系统、规范化的人才资格评价系统、科学的薪酬咨询系统、全方位的人事代理系统、择业指导系统和高层次人才中介配置系统。创造一个可以发挥合理配置功能、能增强人才流动的人才资源市场。建立并运作好人才数据库,掌握人才分布情况,根据生产技术问题,随时查找相应的专家提供服务,使人才的使用处于流动的状态,提高人才利用效率,避免了人才资源浪费。

(2)健全人才流动机制。一方面,引导人才向企业流动,实施“人才工程”,积极引导人才向企业流动,鼓励大学和科研院所的专家教授挂职到企业工作。解决人才在机关、企事业单位分布不协调问题。另一方面,规范人才流动秩序。在鼓励人才流动的同时加以规范人才流动秩序,以防止企业科技人员被外地企业挖走时,把核心技术、商业秘密带走,给原企业造成巨大损失[3]。

3、开辟多种引才渠道

(1)项目引才。六安市紧邻省会合肥,合肥是全国四大科教基地之一,也是我国第一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型试点城市,拥有许多国内著名科研单位和高等学府,具有特别有利的人才辐射作用。以项目为载体带动人才聚集,通过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项目合作,将使科研成果更快地转化为经济效益。利用高校和科研院所提供的决策咨询、项目设计、科研开发、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服务,特别是要利用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人才优势、技术优势、设备优势、信息优势,共建技术开发机构和经济实体,加快科研成果和项目的开发和转化,培养一批青年人才,实现六安市经济跨越式发展的人才支撑。

(2)技术合作。鼓励高层次人才用自己的技术、知识等要素参与分配或实现资本化、产权化,利用兼职、讲学、任务聘用、科技合作、技术咨询、技术承包、技术入股等多种形式为六安市经济发展出谋划策。

(3)完善引智计划。从六安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优秀人才数以万计,其中许多已经成为国内外知名专家和企业家,政府与企业联合建立引智计划,通过多种渠道吸引皖西籍人才为家乡建设服务。

(4)专家组织的建立。通过人才数据库,建立专家信息系统,经推荐和专家自荐,成立专家组织,柔性引进专家和技术人才为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各项事业服务。专家组织技术力量雄厚、专业门类齐全、联络人才广泛,与其建立长期、稳固的人才、智力协作关系,不仅可以解决人才、技术需求,而且可以不断开辟工作新区域。

(二)构建人才的培训支撑体系

1、加大教育投入,提高教育质量

教育发展,投入是关键[4]。2008年,六安市财政教育支出25.5亿元,占财政支出比例25.52%。在全省中与其他市相比较,其财政教育支出的总数和比例都比较大,位居前列,但其人均财政教育支出数额较小(见表5)。2009年一些市都不同程度地加大财政教育支出比率(见表6)。六安市继续加大教育投入,普及义务教育,尤其加大在农村基础教育方面的投入。积极推进高中阶段教育事业发展,特别是职业教育和培训。鼓励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参与办学。对社会办学给予政策的优惠,包括无偿提供办学用地、免收配套费用、充分利用现有设施和房屋等,为社会力量参与办学创造条件。

表5 2008年安徽省部分市财政教育支出

表6 2009年安徽省部分市财政教育支出增长率

2、创新人才的培养

(1)培养企业家和工程技术人员。企业家是实施技术创新活动的倡导者和决策者,工程技术人员是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的关键人物培育企业创新人才的主要措施有:鼓励高校进一步向企业开放课堂和实验室,提供专业培训服务;鼓励企业技术人员参加研究生课程学习或接受网络教育,促进企业员工素质的整体提高;为高新技术企业提供引才代理,相关政府部门可以派出联络员,开展定点服务;派遣有发展潜质的优秀人才送到经济发达地区优秀企业深造等[5]。

(2)建立企业研究开发机构。研究与开发机构是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核心。2008年六安市大中型企业有科技活动的企业62个,全省是468个,占全省13.2%。六安市应加大研发机构的建立来带动创新人才的培养。

(3)建立学习型组织。建立企业内部的学习型组织,培养学习兴趣的关键是要建立教育培训与考核使用相结合的制度,增强职工对企业的依恋感、归属感和忠诚感,坚持通过不断的学习、终身的学习来强化自己的竞争实力。

3、农业技术人才培养

六安市是农业大市,特色农产品丰富,2009年农业总产值138.4亿元,占六安市全年总产值23.7%,但是农业科技人员较少。就我市而言,①可以充分发挥我省高校学科门类齐全,办学基础良好等优势条件,结合六安市地域特点和现代农业发展情况,以社会和市场需求为导向,有针对性地培养急需的农村适用技术人才和现代农业管理人才。②依托科技特派员制度,带动农业技术人员的培养。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对科技特派员制度进行完善和延伸,推动科技特派员制度和机制的创新实践和持续发展,落实和提高科技特派员相应的待遇,鼓励科技特派员以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投入科技服务,取得合法报酬,以吸引更多的农业人才到农村贡献才智的同时带动农业技术人员的培养。

(三)构建人才的激励支撑体系

1、报酬激励

(1)薪酬,通常包括基本薪资、奖金和津贴等。薪酬是物质激励机制的基础,是激励系统与人才之间联系最紧密的部分,通过对薪资体系和薪酬水平的合理设计,可以有效达到激励人才的目的。

(2)福利。用人单位为增强自身的凝聚力,吸引更多高素质的劳动力和人才,并鼓励他们在岗位上长期服务,通过购房贷款、购车贷款、培训贷款、附加保险、医疗基金等形式,依照他们对组织的贡献,提供各种不同层次的福利。

(3)股权激励。实施股权激励政策,主要包括股票期权、股票增值权、限制性股票、股票赠与计划四种形式,对吸引和留住尖子人才产生良好效果。

2、情感激励

各级领导干部要具有爱才之心、识才之智、容才之量、用才之艺,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倡导人性化管理,诚心诚意为各类人才办实事、解难题、做好事,以事业、人格和感情的力量去感召和凝聚各类人才,给人才提供不能以量化的非货币形式表现的各种奖励价值。

四、结束语

本文在深入分析六安市人才支撑体系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六安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人才支撑体系的对策和措施,包括人才引进、培养、使用和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等方面,为六安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提供更好的人才支持与服务。

[1]韩利红,李荣平.河北省创新型科技人才竞争力评价与分析[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6):117-124.

[2]包惠珍,苗天慧,宫君美.论中部地区人才集聚的延滞效应及治理[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6):118-120.

[3]方建中,周建波.江苏自主创新的人才支撑体系研究[J].经济探讨,2006,(10):99-102.

[4]李翠芬.梧州市区域性商贸基地人才支撑体系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8,(11):78-81.

[5]陈华钦.发展现代农业及其人才支撑体系的建议[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4):56-59.

On the Supporting System of Personnel in the Leap-forward Development of the Regional Economy of Lu’an

ZHANG Rong-sheng
(Department of M anagement Engineering,Anhui Vocational College of N ational Defense Science and Technology,Lu’an 237011,China)

Fo r less developed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stride,talented person is the crucial.Aiming at socio-economic characteristics fo r Lu’an,the paper analyzes the status and personnel supporting system p roblems,and it also puts forward the policies and measuresof constructing the leap-forward development of the regional economy in Lu’an.In o rder to finally reach the purpose of attracting,retaining and using talented person,it argues the objective to serve leap-fo rward development of Lu’an economy better.

Lu’an;leap-fo rward development;talented person;suppo rting system

F127

A

1009-9735(2010)04-0079-05

2010-07-07

张荣生(1971-),女,安徽六安人,安徽国防科技职业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学、经济贸易。

猜你喜欢
六安市支撑体系人才
人才云
浅析圆弧段高大模板支撑体系设计与应用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安徽:打造创新全生命周期的金融资本支撑体系
超重梁模板支撑体系的施工要点
六安市金安区构建环保法治新秩序
六安市四院承担儿童“窝沟封闭”项目
六安市人民医院人工肝新技术填补市内一项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