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庄于谐 独具闲趣
——林语堂散文的幽默

2010-08-15 00:52陈秀珍
武夷学院学报 2010年6期
关键词:林语堂散文人生

陈秀珍

(福建林业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南平 353000)

寓庄于谐 独具闲趣
——林语堂散文的幽默

陈秀珍

(福建林业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南平 353000)

林语堂一向以“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为座右铭。从小就受到了西方文化的熏陶并接受了良好的西式教育的林语堂最终回归传统并从中找回自己的感情和价值依托。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林语堂最先提出把英文homour译成“幽默”,于30年代提倡幽默,并在自己的散文创作中加以实践,与周作人互为呼应,使闲适、幽默小品的创作一时盛行起来。林语堂散文的幽默,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其一,幽默对人生必须抱一种从容达观态度,它是温厚的,超脱的;其二,幽默是一位冷静超远的旁观者,常于笑中带泪、泪中带笑;第三个要素是“自然”。

林语堂;散文;幽默;闲适

林语堂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语言学家和幽默大师,也是一位国际知名的学者。他一生著作颇丰,有散文,小说、政论,教科书等。他是一个乡村牧师的后代,从小就受到了西方文化的熏陶并接受了良好的西式教育,直到1919年他从圣约翰大学毕业来到清华大学任教为止,他的整个青年时代的思想背景一直是纯然西式的,他说:“我是在基督教的保护壳中长大的”。这种由基督教文化所形成的思想 “小气候”,使林语堂有幸成为那个时代极为罕见的 “进步的、有西方心感、对新学表示赞同的”中国人之一,而这一便利恰恰是日后林语堂能够在“五四”时期大谈改造国民性和提倡“欧化”的文化优势所在,也是他能够在一段时期内与“五四”激烈的反传统思想主潮保持一致的原因。

早年与中国文化的隔绝,使得林语堂在脱离基督教文化的保护壳而进入社会的时候,很自然地产生了一种在文化上“被剥夺了国籍的感觉”,当他很痛苦地发现自己虽然“熟知《圣经》中以色列领袖约书亚的口角吹倒巴勒斯坦古都耶利歌城的故事,却不知道孟姜女曾哭倒过一段长城”,他因为自己“被骗去了民族的遗产而十分愤怒”(《八十自叙》)。于是,他带着“加入本国思想的传统主流,不做被剥夺国籍的中国人”的强烈渴望,“决心反抗而沉入我们民族意识的巨流”之中去了。尽管在理智上林语堂对西方文化的认同一直没有削弱,但在感情上却未能克服传统的诱惑,结果,他最终还是回归传统并从中找回自己的感情和价值依托。

林语堂一向以“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为座右铭。

到30年代,林语堂 “结识”了袁氏三兄弟、钟惺、谭元春、李渔、袁牧、金圣叹等人,他发现了中国公安派、竟陵派与西方表现派在美学精神上的联系,以及相类同的文学创作倾向。熔“幽默”、“灵性”、“闲适”于一炉,集克罗齐、斯平加恩、袁中郎、苏东坡于一体。他大胆地提出“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作为小品文的创造原则,相继创办了《论语》、《人间世》、《宇宙风》三家刊物,试图通过创办刊物来宣传自己的文化主张。在林语堂的带动下,“幽默小品”以上海为中心向全国辐射开去,在1933年的中国文坛上鹊声四起,被冠以“幽默年”。诚如鲁迅先生所言,“轰的一声,天下无不幽默小品”。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林语堂最先提出把英文homour译成“幽默”,于30年代提倡幽默,并在自己的散文创作中加以实践,与周作人互为呼应,使闲适幽默小品的创作一时盛行起来。

林语堂认为:“幽默本是人生之一部分,所以一国的文化到了相当程度,必有幽默的文学出现。”“没有幽默滋润的国民,其文化必日趋虚伪,生活必日趋欺诈,思想必日期迂腐文学必日趋干枯,而人心灵必日趋顽固。”

怎样才能达到幽默呢?在林语堂看来,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其一,幽默对人生必须抱一种从容达观态度,它是温厚的,超脱的。所谓达观,即对人生的缺憾报以坦然,认可了人生的相对性因而避开了绝对痛苦,是对生命有限欢愉的一种退守,也是对利及义的超脱。中国自有以庄周为代表的超脱派,幽默自然出现,孜孜为利及孜孜为义的人,在超脱派看来,只觉得好笑而已。因而,儒家斤斤拘执棺椁之厚薄尺寸,守丧之期限年月,在庄周一声超脱的狂笑下,变得毫无价值了。然而同时超脱派的老子却不幽默,为何?林语堂认为,老子虽然超脱,但不达观,是愤世嫉俗的厌世主义。幽默是温厚的,到了愤与嫉,就失了幽默温厚之旨。庄周与老子虽然同样是笑,庄周却是狂笑,笑声是豪放的;老子是苦笑,笑声是尖锐的,故老子超脱而不幽默。

这种对人生的达观,温厚、超脱态度,在林语堂的幽默散文中表现的尤为提出。散文《言志篇》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这一思想,文中作者这样表白自己个人理想的愿望。

我要一间自己的书房,可以安心工作。我要几套不是名士派但亦不甚时髦的长褂及两双称脚的袜子。居家时,我要能随便闲散的自由。我冬天要一个暖炉,夏天要一个浇水浴房。

我要一个可以依然故我不必拘牵的家庭。我要在楼下工作时,听见楼上妻子言笑的声音,而在楼上工作时,听见楼下妻子言笑的声音。我要未失赤子之心儿女,能同我在雨中追跑,能像我一样喜欢浇水浴。我要一块小园地,不要有遍铺绿草,只要有泥土,可让小孩搬砖弄瓦,浇花种菜,喂几只家禽。我要在清晨时,闻见雄鸡喔喔啼的声音,我要房宅附近有几棵参天乔木……

我要院中几棵竹树,几棵梅花。我要夏天多雨冬天爽量的天气,可以见到极蓝的青天。

我要能做我自己的自由、和敢做我自己的胆量。

不需要名利,只要温暖舒适的家庭,可口的饭菜,合于自己口味的书,几棵竹树梅花,在明月高悬时欣赏。多么闲适的心境,不亚于陶渊明的“悠然见南山”了。这种闲适来自于对人生的达观。

正是这种达观的态度,使林语堂的幽默散文以追求“淡然之味”为最高境界。如他所说:“欲求幽默,必先有深远之心境,而带一点我佛慈悲之念头,然后文章火气不太盛,读者得淡然之味。”《谈言论自由》一文本是讽刺国民党不许言论自由的法西斯独裁政策,对于官的自由,文中写道:“这就是我国格言,叫做‘笑骂由他笑骂,好官我自为之’。不过这与言论自由说稍微不同。因为骂不痛时,你尽可笑骂,骂得痛时,好官会把你枪毙。”接着作者又举一例:张毅师长头痛或不乐时,就开一条子,由监狱随便提出一二犯人枪毙,医他的头痛。作者轻松地玩笑式地对此事加以评论:“这是多么痛快的事。”本是满腔愤怒之情,奇迹般地变成了温厚超脱之态。

其二,幽默是一位冷静超远的旁观者,常于笑中带泪、泪中带笑。林语堂认为讽刺与幽默极近,但讽刺文章往往火气太盛,每趋于酸腐,而达到冲淡心境,便成了幽默。幽默与谩骂、讪笑不同,谩骂自身就欠理智的妙语,对自身就没有反省的能力,幽默的情景是深远超脱,所以不会怒,只会笑,而且幽默是基于明理,基于道理之渗透。讪笑是自诉,而幽默却是同情。一句话,幽默与讽刺,谩骂、讪笑之不同,关键在幽默是以冷静超远的旁观者的身份出现,它给人以笑,同时也给人以泪。

这种笑中带泪,泪中带笑在林语堂幽默散文中通过两个方面表现出来:

一方面,在笑语的文章中,以轻松愉快的笔调抒发对现实生活的忧愤,即“寄沉痛于悠闲”。如《粘指民族》一文,旨在揭露国民党官僚搜刮民脂民膏的丑行,作者没有犀利的揭露和指责,先一本正经地开玩笑,从容不迫地介绍一个貌似可信有据的荒诞事实:普斯基大学生物教授摩尔君发现,中国人巴掌上分泌出来一种微有酸味之粘性汁液,分泌管之后有脑系膜直通第五脊椎与眼系脑筋联络。凡眼帘射到金银铜铁,即引起自然反应作用,分泌额外加多,钱到手时尤甚。此时发生之泌液特富粘性。因此银钱到手,必有一部分胶泥手上,十元过手,必泥一元,乃无可奈何之事。通过这个荒诞事所渲染创造出的幽默情景和氛围中拉回现实:最近赈灾委员会,以侵吞水灾款而被老蒋枪毙,东北捐款七百万元查无着落。读到此,看到作者笑中之泪。

然而作者笔锋一转,把你带入他的荒诞梦想:因此,我们梦想这个自杀团计划也不能实现了。原来中国人很可以自杀,大规模的相约投入东海,以免身受亡国之痛。但自杀团亦必举出几位委员,办理该团旅行购票事项。然自杀委员如是中国人,定必做其中饱、克扣分羹的玩意起来,因此自杀委员之旅费无着落,并自杀亦也不得。呜呼,神明帝胄!

荒诞的梦想,又让读者领略到他泪中之笑。《论政治病》、《谈言论自由》等,都是以这种方法来表示作者对现实的忧愤。

另一方面,寓谐于庄地说“反语”。对于一些丑恶的社会现象,本应该加以讽刺和批判,但作者却以赞扬的口气去叙述或描写。有些十分可笑的事物,作者却以十分严肃的笔调去形容,凡是这种场合,在散文的语言上都是运用“反语”。如《上海颂》便是寓谐于庄说“反语”的典范:“伟大神秘的大城!我歌颂你的伟大与你的神秘!歌颂这楼的歌与舞的肉的大城,歌颂这行尸走肉的大城。”这里的“歌颂”、“伟大”、“神秘”等都是反语,读者从这些似乎是严肃的描写中激起的是一种轻蔑的笑,得出的是否定的结论。

幽默的第三个要素是“自然”。林语堂认为人生永远充满幽默,犹如人生永远充满悲惨、性欲与想象一样。幽默是人生的一部分。因而幽默是客观的,幽默出于自然。由此林语堂幽默散文的另一个特点便是自然。他的幽默,常常不是用一句俏皮话或笑话引你发笑,而是捕捉生活中不谐调的,有幽默感的事物,经过艺术再现,掺杂着作者的态度和情感,使原有的幽默味更浓。《我怎样买牙膏》是一个虔信广告术的知识分子受骗经过的详细记述。作者记述他幼时很快乐自在,并不要用牙刷,直到认识了一位医生,才失去了天真的快乐。医生告诉他世上毛病,十之九是由牙齿不洁来的。从此以后他便不复有平安快乐日子了……“研究最适宜最科学最文明最卫生的牙刷,荏苒于今,已历三载,到了今日,才一无所得,空手回来。”读后令人哑然失笑。但你又找不出是哪一字哪一句引你发笑,只觉得似乎是你所经历过的受骗上当之事,于是发出会心的笑。

“自然”这一要素在林语堂的幽默散文中还通过语言表现出来。林语堂认为最理想的散文,“乃得语言自然节奏之散文,如在风雨之夕围炉谈天,善拉扯,带情感,亦庄亦谐,深入浅出,如与高僧谈禅,如与名士谈心,似连贯而未尝有痕迹,似散漫而未尝无伏线,欲罢不能删不得,读其文如闻其声,听其语如见其人。”

读林语堂的散文,你仿佛觉得作者是自由地、自然地和你谈天,轻松地、愉快地和你说笑。这一美感来自他幽默散文语言的自然、平实、生动。因此,林语堂造就的这种闲谈式的娓语笔调,令人感到亲切,可以说,他的散文既接受了英国随笔的“絮语风”的渗透,又接受了我国古代散文追求自然天成,意到笔随的传统艺术的熏陶,而渐趋圆熟起来。

[1] 万平近.林语堂评传[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8:28-33.

[2] 陈煜斓.走近幽默大师[M].北京:中国社科出版社,2008:122-126.

[3] 邵伯周.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3:56-59.

[4] 梁建民、沈栖.林语堂散文欣赏[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1:112-116.

[5] 沈栖.林语堂散文创作简论[J].北京: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1(4):108-111.

AWell Balance of Humor and Solemnity

CHEN Xiuzhen

(Fujian Forestry Vocational&Technological College,Nanping,Fujian 353000)

“Going into both the Chinese culture and the western culture,concentrating on the comment of all articles from different cultures”,Lin Yutang always took humor as hismotto.Growing up in western culture and well-educated,Lin Yutang finally returned to the old tradition,from which he found his own emotion and value.In the history of contemporary literature,Lin Yutang firstly translated humor to “幽默(you,1 mo,4)”。 In the 1930s,he encouraged humor and practiced it in his own prose,which echoed Zhou Zuoren'swork.As a result,creating humorous essay became popular at that time.The humor in Lin Yutang's proses is shown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First,it should be tolerantand open-minded,because the naturals of humor are gentle and unconventional;Secondly,humor is like a calm bystander,itusually has a complex feeling of sadness and happiness;Thirdly,itneeds to be “natural”.

Lin Yutang;prose;humor;leisure and comfort.

I207.6

A

1674-2109(2010)06-0057-03

2010-11-20

陈秀珍(1962-),女,汉族,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现代文学。

猜你喜欢
林语堂散文人生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纸上的故土难离——雍措散文论
林语堂:幽默艺术与快乐人生
探访林语堂故里
人生中的某一天
纸与墨,传奇人
——读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有感
人生悲喜两字之间
1940年林语堂短暂的重庆之行
独一无二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