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新新
(武夷学院 人文与教师教育学院,福建 武夷山 354300)
论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探索与实践
袁新新
(武夷学院 人文与教师教育学院,福建 武夷山 354300)
民国时期教育部先后颁布《师范教育令》、《师范学校规程》,幼儿教师教育的制度化得到了发展;正式幼儿教师教育机构的出现、新教育思潮的不断深入、壬戌学制的推行,保证并推动了幼儿教师教育的发展;爱国教育家的大量涌现,乡村幼儿师范教育的发展,幼儿教师教育开始了中国化的道路。
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师教育
清末“新政”,中国幼儿教师教育从无到有,但是这一时期中国幼儿教师教育仅仅处于萌芽状态,它的发展极其有限,所培养的幼儿教师数量与当时社会对幼儿教师的需求量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中华民国建立后,资产阶级先后进行两次学制改革,即1912年的癸丑学制和1922年的壬戌学制。尽管这两次学制改革没有直接涉及到幼稚教师的培养问题,但是由于改革对幼儿教育的强调,幼稚园的数目有所发展,幼稚园数量的增多要求有更多幼稚教师的加入,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幼儿教师教育的发展。同时,这期间还爆发了“五四”新文化运动,各种新的教育思潮不断涌入及传播,如福禄倍尔教育思潮、蒙台梭利教育思潮、杜威儿童中心论思潮等。这些新的教育思潮,对这一时期幼儿教师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此外这一时期涌现出来的诸多爱国教育家如陶行知、陈鹤琴等,他们身处幼教第一线,不断开拓,勇于创造,对幼儿教师教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本文从历史的角度,从以下四个方面对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的探索与实践进行归纳和总结,以期对当前幼儿教师教育提供借鉴。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一方面通过壬子癸丑学制改革将清末癸卯学制中的蒙养院改名为蒙养园,同时规定“除大学预科、本科不设女学、不招收女生外,普通中学、中等实业学校、师范和高等师范学校都设立女学,初等学校还实行男女同学,从而扩大了女子受教育的机会”[1]P290;另一方面,1912年9月在教育部公布的《师范教育令》中,对幼儿教师的培养和附属幼儿教育机构的设置做了具体的规定:“专教女子之师范学校称女子师范学校,以造就小学校教员及蒙养园保姆为目的。女子师范学校于附属小学校外应设蒙养园,女子高等师范学校于附属小学校外应设附属女子中学校,并设蒙养园。女子师范学校得附设保姆讲习科。”[2]P156同年12月,教育部还公布了《师范教育规程》,对师范学校教育要求、蒙养园保姆讲习科和附属蒙养园的设置等问题做了规定,这些规定使得幼儿教师教育从招生对象、学制、课程等方面逐渐趋于系统、严格。这些相关教育法规的出台,开启了幼儿教师教育制度化的进程。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之后,幼稚园教育有了更大的发展,对幼儿教师的需求急剧扩大。1932年南京国民政府颁布了《师范学校法》,随后教育部颁布了《师范学校规程》,对幼儿教师的培养做出了具体的规定:“师范学校得附设特别师范科及幼稚师范科”,“幼稚师范科修业年限三年或二年”,“三年制幼稚师范科之教学科目为:公民、体育及游戏、卫生、军事看护、国文、算学、历史、地理、生物、化学、物理、劳作、美术、音乐、伦理学、教育概论、儿童心理、幼稚园教材及教学法、保育法、幼稚园行政、教育测验及统计和实习。二年制幼稚师范科之教学科目为公民、体育及游戏、卫生、国文、算学、历史、地理、生理、理化、劳作、美术、音乐、教育概论、儿童心理、幼稚园教材及教学法、保育法、幼稚园行政及实习”。[3]p245另外,还对幼稚师范生的教学时数和学生实习做了补充说明:“幼稚师范科学生每日上课自习及课外运动总时数规定为十小时,每星期以六十小时计算。实习包括参观、试习、试教三项,每项实习前后,须具预备、报告、讨论三种手续,每三小时的实习约需占半天时间。”[3]p246与此同时,为了保证幼稚师范毕业生的质量,教育部于1932年在有关规程中规定了幼稚师范生必须参加会考的规定:“会考三科以上不及格,应令留级;一科或两科不及格,不予毕业证书,但准其暂行工作,允许参加下两届该科会考两次,及格后才能毕业,方可取得正式工作的资格。幼稚师范生无论两年或三年毕业的,统一会考的科目有:公民、国文、算学、历史、地理、生物、物理、化学、教育概论、儿童心理、幼稚园教材及教学法、保育法。”[4]P121南京国民政府统一制定幼儿教师教育课程,同时对幼儿教师教育的学制、入学、待遇、服务、教育见习实习等都做出了明确的规定,这些规定相比临时政府时期教育部颁布的《师范教育令》有了更具体更严格的规定,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幼儿教师的水平,使幼儿教师教育的制度化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为了适应社会对幼儿教育的需求,蒙养园数量不断增加。为了满足蒙养园数量增加对幼稚教师的需求,正式幼儿教师教育机构开始出现。但是这一时期还是以教会办的师范学校为主,比较出名的有福建厦门怀德幼稚师范学校(1912年)、浙江杭州私立弘道女学幼师科(1916年)、江苏苏州景海女学幼师科(1917年)等。由于是教会学校,所以“在课程的设置上极具宗教性,比较强调学生的艺术修养”,另一方面“国人自办的幼稚师范教育发展还十分有限,师训机构多附设在其他教育机构内”[5]P77,如北京女子师范学校开办的保姆讲习科(1916年)、江苏省第一女子师范学校幼稚师范科(1917年)。随着社会对幼儿教师教育的认识不断加深,各地保姆讲习科不断增加。1922年,北京政府颁布了壬戌学制,该学制对学前教育体制的影响主要有两个方面:(1)将“蒙养园”改称为“幼稚园”,使名称与世界各国相接近,也体现了向尊重现代学前教育理念的转变;(2)在全国省教育会联合会拟定壬戌学制的过程中,提出了单设“幼稚师范学校”的短期实践,这对幼教师资的专业化培养产生了重大影响。一方面壬戌学制颁布后“幼稚教育的发展,增加了对幼稚园的教师的需求,从而也就使发展幼稚师教育变得更为迫切。”[6]P96另一方面,爱国教育家纷纷呼吁建立独立的幼稚师范学校,发展幼稚师范教育。1926年5月,张宗麟发表《幼稚师范问题》一文,对是否应该设立幼稚师范和如何设置幼稚师范才能满足社会需求做出了解释。首先,他从事实和学理两个方面解释了“中国急需富有国家精神的幼稚园教师,所以继续设立完美的、富于试验精神的幼稚师范”[3]p201第二,提出了办幼稚师范的目标:“1.解除从前的神秘色彩2.适合我国的国民性3.养成有随时改进、实验研究的精神”。[3]p205在幼稚园教育发展的现实需求下,在爱国教育家的积极倡导呼吁下,“在各地女子师范学校幼稚科不断增加的基础之上,中国人自办的第一所独立的幼稚师范学校——福建厦门集美幼稚师范学校终于建立”[6]P96。自此,中国幼稚师范教育揭开了崭新的一页。
早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前,福禄倍尔、蒙台梭利等人的教育思想就通过进步教育家之手传入中国。1913年,《教育杂志》登载了《蒙台梭利女史之新教育法》对“儿童之宅”作了全面的介绍。为了更有效地宣传和推行蒙氏教学法,1914—1915年江苏省教育会专门设立了“蒙台梭利教育法研究会”。商务印书馆把蒙台梭利的教具仿制发行。1915年4月,江苏省教育会又召开了蒙台梭利教具研究会,讨论和研究如何运用蒙台梭利教具于幼儿园。1916年,《中华教育界》连续发表 《蒙台梭利教育之儿童》,系统介绍了蒙氏教学法。同年,又有美国人巴士第夫人在上海环球中国学生会发表演说,介绍蒙台梭利教育法。自此以后,宣传和引进福禄倍尔、蒙台梭利等人的幼教理论和方法成了一时风尚。同一时期,《中华教育界》也连载了德国幼稚园参观记,大大增进了教育界对欧洲幼稚园的认识。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这些教育思潮在中国的传播速度加快、范围加大。1919年,《新教育》杂志发表了《福禄倍尔传》详细的介绍了福禄倍尔的生平及其教育实践活动,使福禄倍尔的幼儿教育思想获得进一步传播。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等人先后应邀来华讲学,系统地传播了杜威的教育学说,使杜威的儿童中心主义和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等为中国人所熟悉。总之,这一时期这些新的教育思潮对我国幼儿园的产生与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继而推动了幼儿教师教育的发展。
北京政府时期的中国幼儿教师教育机构主要为教会所把持,课程的设置上极具宗教性,另一方面国人自己开办的幼儿教师教育也基本上是对外国幼儿教师教育的模仿。随着幼儿教育的发展,爱国教育家一再呼吁要建立中国人自己的幼稚师范学校,陈嘉庚创办福建厦门集美幼稚师范学校揭开了中国幼稚师范教育崭新的一页。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继续推行壬戌学制,爱国教育家日益感觉到外国人的教育并不适合当时中国的幼儿教师教育,他们为中国人自己的幼儿教师教育继续奔走呼吁不断努力,晓庄师范学校幼稚师范学院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办起来的。晓庄师范学院最具中国特色的办学内容是由陶行知领导实施的“艺友制”师范教育制度。何为“艺友制”呢?“艺就是艺术,也可作手艺解。友就是朋友。凡用朋友之道教人学做艺术或手艺便是艺友制。艺友制也可称为徒弟制,即用师傅带徒弟的办法来培训师资。”[1]P323艺友制最大的优点是节省人力、物力、财力。在幼稚师范生通过学习理论,进入到幼稚园的实习,在实习过程中把学与用结合起来。这种方法不仅“克服了以往师范教育中理论脱离现实的弊端”[6]P117,而且在当时我国师资极度匮乏又不能迅速大规模建立幼稚师范学校的条件下,短时间内为我国的幼儿教育事业培养了大批的幼儿教师,为中国的幼儿教师教育走出了一条中国化的道路。
与此同时,乡村幼稚师范教育也得到了明显的发展。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在全国召开了第一次教育会议,会议上陶行知在其《推广乡村幼稚园案》中建议:“每省区应先试办一个乡村幼稚师范,依据中心幼稚园办法训练乡村幼稚园教师。”经大会表决,陶行知的建议得到了赞同。最后由中华民国大学院颁布推广幼稚教育,规定从1929年设法在乡村师范学校内酌设乡村幼稚师范科,培养幼儿教师。陶行知作为近代乡村幼稚教育第一人,不仅提出要普及乡村幼稚教育,另一方面也为幼儿教师教育的培养积极奔走。1927年,陶行知创立晓庄师范学校中,1929年在此又增设了乡村幼稚园、乡村幼稚师范学院等机构。此后,更多的人以晓庄师范学校幼稚师范为模式,要求建立乡村幼稚师范学院。中国乡村幼稚师范教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为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培养了更多的幼教专门人才。这些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幼儿教师教育中国化的进程。
“不了解过去,不仅现在毫无意义,将来也没有希望。”[7]民国时期的幼儿教师教育,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在社会各界民主进步人士的大力推进下逐步发展。尽管社会动荡起伏,民国时期的爱国教育家及教育工作者们,从未因此放弃对幼儿教师教育的探索,并为我们当前幼儿教师教育留下弥足珍贵的文字材料,尤其是关于幼教师范生见习实习的一些规定,对当前高等师范学校学前教育师范生的见习实习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1] 李定开.中国学前教育[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2] 李友芝.中国近现代师范教育史资料,第二册[M].北京:北京师范学院,1983.
[3] 中国学前教育史.中国学前教育史资料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4] 何晓夏.简明中国学前教育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5]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百年中国幼教[Z].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6] 崔运武.中国师范教育史[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
[7] 王春燕.中国学前课程百年发展与变革的历史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Exp 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Preschool Teacher Education in the Period of Republic of China
YUAN Xinxin
(Humanities and Teachers Education School ofWuyiUniversity,Wuyishan,Fujian 354300)
The Rules about Teacher Education and Regulations on Normal School issued by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has promoted the institutionalization of the preschool teacher education.As more and more official preschool teac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were founded,new educational ideology deepened,and the education system of the year of 1922 adopted,the preschool teacher education saw further development.With a number of patriotic educators coming to the fore,the preschool teacher education gradually grew into on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ctics.
the period of Republic of China;preschool teacher;teacher education
G619.29
A
1674-2109(2010)06-0053-04
2010-09-15
袁新新(1985-),女,汉族,助教,主要研究方向:幼儿教师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