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责任视角下大学面临的普遍问题探析

2010-08-15 00:42连一平
文教资料 2010年31期
关键词:责任大学大学生

连一平

一提到大学,很多人就会联系到高等教育,认为大学教育和高等教育是等同的概念,这是一个误区。大学与高等教育有一定的区别,高等教育的进行并不一定是在大学中进行,大学是高等教育中最高层次教育的实施场所,但大学中实施的教育一定属于高等教育。大学责任与大学功能必须分清楚,二者的本质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责任是从主体分内的事情和主体对自己所做事情结果负责的视角来分析。大学一直是很多学子梦想的天堂,随着社会发展,大家的观念也有一定的转变,认为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但是在这三百六十行中,大多数人的首要选择还是大学这样的路。人们心目中的“天堂”带来的是什么?人们对她的期望是什么?她要担负的责任又是什么?

一、当代大学生的现状

一提到毕业生,我们就会想到就业问题。毕业生一年比一年的人数多,但当他们毕业时又有一对矛盾:单位缺乏人才,招不到想要的人;众多的毕业生找不到自己想要的工作。是期望值太高还是中国大学教育有弊端?说大学生自己的期望值太高有一定的道理,但也有以偏概全之嫌。报纸、网络都曾报道,有几百上千的大学生去竞争服务员、售票员的岗位,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已经有很大的转变。《山西晚报》曾报道毕业大学生对薪金的要求,这位大学生说只要能留在太原,几百的工资也可以,而几百块钱在太原除了用于租房、交通费用、水电费外,就所剩无几,还得生存。还有一篇是关于大学生求职的过程,在人才招聘会上,一位女大学生下跪求单位,希望能给她一份工作。这样的场景不知道人们看了听了会有什么样的感受。这样的行为和观念是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形成的,还是另有原因呢?大学的责任是什么,是在培养人,还是只是一种形式,或者是步入社会的缓冲器呢?在大学中学生应该学到什么呢?现在的大学是让学生满意,让社会满意呢?

二、从大学对结果负责的视角来看大学面临的问题

从历史性考察的结果表明:中世纪的大学仅仅是培养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政治人才;资本主义时期大学的责任主要是培养进行科研和生产的专门人才;现代大学则重在人性的培养。随着国家提出培养创新人才,进行创业教育,创新意识的培养成为大学的责任之一。而且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大学的要求越来越多,国家赋予大学的责任也在增多。大学有三大基本的责任:对知识的责任、服务社会的责任、对人的责任。

首先是传授知识,研究知识,保存知识的责任。知识本身是日益增多与复杂,在大学有限的时间中,教师不可能将所有的知识都传授给学生,学生也不可能学完所有的知识,知识仅仅是教与学过程中的一种有效的工具性载体。从一定意义上说,大学不仅是传授知识、传播文化的平台和载体,而且是新文化、新思想、新知识的创造主体,当下的中国倡导的创新精神、创新思想,主要就是针对大学生这样最年轻、最有活力的群体提出的。中国大学生现在缺乏的就是对社会的批判,对现有知识的批评,更多的是以对书本的记忆能力作为衡量学习状况的重要依据。对知识的研究和保存就是为了继承和批判,学术发展的关键不仅仅是吸纳更重要的是批判,因为只有批判才有创新,才有学术实力的凝聚,才有科学技术的发展,这才是大学对高深知识应负有的责任。随着现代网络的发展,人们接受知识的渠道增多,知识面扩大,同时接受知识的内容也在发生转变。大学高年级学生有一定分辨是非的能力,但刚刚步入大学的学生经过艰苦奋斗的高中时期,大学对他们来说就是过自己想过的生活,看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很少会考虑这些内容的影响如何。在这段时间中,大学如何确立大学知识在他们心中的地位,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欲望和兴趣是至关重要的,而大学普遍缺乏这样的环境和创造这样环境的条件。这涉及学校的管理和学校的经费问题。资金短缺是很多学校面临的困境,但现在不同的学习有不同的解决方式,有的通过扩建,增加生源,这在非公立学校很常见;有的从后勤部入手,通过合理增加服务项目来创收;有的减少开支等,都取得一定的效果。而不论采用什么方式,最终目的都是为知识服务,为大学服务,因为有资金才能不断地满足学生需要,提升学习环境,实现学校与企业的合作,促进知识的增加与应用。

其次是服务社会。大学作为社会领域的组成部分,免不了要在整个经济领域通过交换而获得所需要的,同时也输出社会所需要的。服务社会主要有两方面的表现:一是大学作为知识密集度高的场所,具有引导和支持整个国家教育体系的作用;二是大学具有培养高级人才,为社会服务的作用,一所负责任的大学应该以社会的发展、国家的强盛为己任,将自己的命运与民族的命运紧密地结合起来。但当代的大学对服务社会这点的认识存在一定的误解,片面地理解大学职责,将大学的所有工作唯市场化,这不利于整个社会的发展。同时为适应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对高素质人才大规模的需要,高校对人才的培养已经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但在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大学生的质量也受到重视。因为现在的大学生就业问题很严峻,大学生最终能否被社会接纳,能否为社会作出贡献,就要看大学教育的质量如何。现在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也在逐渐地发生改变,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走向基层,走向贫穷的地方,为国家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在这个大学生起重要作用的时代,大学在培养人才方面的责任就更加艰巨,对中国的将来将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这就要求学校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学生的提升与发展。大学自欧洲中世纪产生之日起就形成了大学自身的基本运作规律,但有时为满足服务社会的需要而违背自己的规律,所以协调和整合社会的需要和大学自己的规律是很棘手的问题。但是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人们更多地注重社会的需要。这是由社会发展的现实和不同时代对学校的要求决定的,也是为了维护大学权利、利益、责任的平衡。在服务社会过程中,大学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既服务社会又符合自己的规律;如何在走向大众化教育的道路上,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前提就是大学既是象牙塔又是发动机,既是学术的殿堂,是一块净土,又必须对社会作出贡献,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一种力量。大学自成立之初到现在一直都偏于社会服务,而把自己的发展作为考虑的第二位,这两者的矛盾是否会一直存在,是否有融合的时候,如果有,将来的大学研究什么,将采用什么样的教育方式,能否在保持象牙塔性质的同时,不减少自己对社会服务的能力。

再次是人格培养的责任。学校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结构,应该树立她在全社会的尊严与自尊,而学生是大学的品牌,所以学生的尊严代表学校的尊严,凡在校学生和教职工都应该在各自的领域捍卫大学的尊严,尊重知识,通过适当的手段,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大学应该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认识人性,如何生活,假如学生对个体自身的认识处于混沌的状态,充其量就是知识的包装袋,而不是知识的拥有者,更糟糕的是用知识来残害人类自身。现在大学普遍缺乏对大学生人格的教育,因而在将来大学的发展中应注重对学生人格的培养。上述谈到的大学生求职下跪事件,说明了现在大学生就业难,但她也失去了自己的尊严,这位学生最后是被单位聘用了,但这样求来的职位做得舒服吗?人们会羡慕吗?大学中学到更多的是做人、做事的道理,但不可失去做人的底线,宁可吃苦也应有基本的尊严。诚如周国平所言:人文精神是大学一切责任的内核,人文精神的核心是尊重人之为人的价值。大学的办学要抓好自己的内核。

如果从大学自身分内的事情角度来讲,大学的责任主要是围绕教学展开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学校自身如何定位。自教学评估以来,学校的定位趋于一致,普通地方高校也将自己定位于研究型大学,没有认清楚自己的实际能力与水平,不符合学校自己的实际情况,不仅不利于学校的发展,反而对学校资源利用不合理,分不清主要与次要矛盾。专业的设置是否合理,是否形成专业群,是否不断推动专业的发展。国家一直重视社区事业的发展,急需社会工作者,而这些工作岗位一直是由非专业人员执行,并没有取得明显的效果。具体来讲,一名专业的社会工作者既有沟通能力,又有组织能力,既可以看到宏观的问题,又可以利用微观方面解决问题。这样的人才可以将不同的专业融合,更有效地利用合理资源解决问题。而现在大学缺乏的就是这种起粘合作用的专业和人才,很多的专业就像平行线,永远也不会相交。教师队伍建设与责任分配,因学校的科研特点占很重要的位置。大学教师的文化程度在不断升高,由原来的本科生上升到现在的博士、博士后;责任也在分工,有负责教学的,有负责科研的。在科研方面,大学的突出功能就是科研的产出,但大学教师往往在跑项目时很积极,但项目到手后交差了事,科技的投入和产出不成比例。大学应该建立一定的制度杜绝这样的事情发生,力争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最后是课程教学改革。课程改革中很多的学者都借鉴了哈佛大学课程改革史。十九世纪中叶以前主要是对自然科学的改革和选课制度的建立,如哈佛建校之初哈佛培养的是神职人员,1841年在校长昆西支持下建立了正式的选课制度。十九世纪后期的改革是自由选课制和导师制的实践,1869年埃利奥特担任哈佛的校长,认为大学应该给学生的有三样法宝:一是学生在学习上自由的选择;二是给学生在所擅长的学科上能施展才能的机会;三是使学生由被动的学习转化为主动的学习,从对教师的依赖和从属中解放出来。在这样的思想的指导下,哈佛开设了自由的选课制度。二十世纪前期的课程体系改革是集中和分配制度的实施,这一时期洛厄尔出任校长,不仅在1914年实施集中于分配制,保证了学生以专业课程为重点,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引进了英国的导师制,这与中国现在还有一定的区别。这里的导师制是指每个本科学生都有一位教师或者高年级的研究生做导师,定期和他们讨论自己的学习计划和进展。七十年代实施的是核心课程的延伸和发展。1971年博克担任哈佛的校长,这时正值越战末期,面对的是一群对社会体制和价值发生怀疑的学生,以及对学生的能力和表现感到困惑、不信任的教授。这时他号召大家集思广益,献计献策,重新制定大学的目的和方法,一致认为除专业课程和选修课程外,又要建立一套本科教育的核心课程,注重阐明所有人应该具有的共同经验,注重那些可以加强人类关系和改善生活质量的共同活动。从哈佛大学改革的历程审视我国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我们既要根据本国的国情借鉴改革的经验,广开教育调查之风,注重群众的监督,又要注意改革的系统性、协调性,综合考虑,从而落到实处,不断深入研究,寻求对策。

不同的大学中肩负着共同的使命,也面临很多类似的问题,需要大学与大学的合作,也需要大学与社会不同的组织之间的合作。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责任不断增多,变得更加复杂,但把握好核心与重点,集中力量,就一定能办好“大学”。

[1]韩映雄.大学的责任、权利和利益[J].上海高教研究,1997,(2):11-13.

[2]杨兴林.大学功能视角下教师责任及其管理[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1).

[3]尹晓敏.大学社会责任研究[J].辽宁教育研究,2008,(2).

[4]潘晓雯.大学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责任[J].理论导刊,2007,(11).

[5] 谭世明.大学责任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未来与发展,2009,(7).

[6]朱德米.大学治理:自主、控制与责任[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7]周玲.当代大学责任与难以回避的冲突[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6,(2).

[8]乔宇尚.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大学责任分析[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9]黄达人.国家的发展与大学的责任[J].中国高等教育,2004,(1).

[10]赵长林,董泉增.哈佛大学的课程改革及启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1).

[11]白云,朱晓刚.论大学的责任、权利与利益[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2).

[12]刘周堂.论大学的责任意识[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4).

猜你喜欢
责任大学大学生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使命在心 责任在肩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期望嘱托责任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忠诚 责任 关爱 奉献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