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町王印研究

2010-08-15 00:53黄懿陆
文山学院学报 2010年3期
关键词:夜郎王莽政权

黄懿陆

(云南省政协民族宗教委员会,云南昆明 650028)

西汉时期,西南夷部落首领被封王者有三:一曰夜郎,二曰滇,三曰句町。其中句町中心辖地有今广西西林和云南广南之争。随着广南县黑枝果东汉木椁墓葬的发掘,人们对句町王中心辖地在广南县的认识越来越清楚了。但是,句町王印在哪里呢?历史上存在过句町王印吗?等等一系列问题,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一、西南夷王印的颁赐

(一)夜郎王印的颁赐

汉武帝建元六年 (公元前 135年),汉王朝派唐蒙出使南越,吃到了蜀郡出产的枸酱,发现可从成都经夜郎境内的牂牁江直达南越,于是唐蒙向汉武帝建议招降夜郎,利用夜郎的 10万精兵,征服南越。在大量缯帛等贵重物品的引诱下,夜郎王欣然同意投降,其地与邛、莋并入蜀。《汉书·西南夷传》记载:“蜀人司马相如亦言西夷邛、莋可置郡。使相如以郎中将往谕,皆如南夷,为置一都尉,十余县,属蜀。”夜郎亦即《汉书》中的 “南夷”,汉王朝在其地立县设治,属犍为郡。接着,汉军修路通河, “自僰道 (今宜宾)指牂牁江 (今北盘江)”,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修了几年不仅进展不大,而且不断遭到附近落后部落的袭击和反抗。加上北方匈奴连连紧逼,直接威胁到汉王朝的政权。汉王朝不得不放弃途径夜郎征服南越国的计划,北抗匈奴。到了汉元鼎五年 (公元前 112年),汉王朝派出大军进击南越国,到达夜郎地区的越人驰义侯命令夜郎酋长出兵,夜郎酋长“且兰君恐远行,旁国虏其老弱,乃与其众反,杀使者及犍为太守。汉乃发巴、蜀罪人当击南粤者八校尉击之。会越已破,汉八校尉不下,中郎将郭昌、卫广引兵还,行诛隔滇道者且兰,斩首数万,遂平南夷为牂牁郡。夜郎侯始倚南粤,南粤已灭,还诛反者,夜郎遂入朝,上以为夜郎王”。在这里,没有直接说颁发王印之事,但《史记·西南夷列传》有 “西南夷君长以百数,独夜郎、滇受王印”记载,可见夜郎王被封王之后,当即得到汉帝赐印。

(二)滇王印的颁赐

西汉时期,夜郎古国及滇国均为西南诸夷中的强国。汉武帝为通西域商路,派使臣去滇国。据《史记·西南夷列传》载:“元封二年 (公元前 109年),天子发巴蜀兵击灭劳浸、靡莫,以兵临滇,滇王始首善,以故弗诛。滇王离西夷,举国降,请置吏入朝。于是以为益州郡,赐滇王王印,复长其民。”可知在元封二年,滇王臣服汉室,汉武帝赐其“滇王之印”。1956年,云南省考古工作者在晋宁县石寨山 6号西汉古墓中,发掘出一枚金印,上刻“滇王之印”字样。这枚印玺由纯金铸成,印体方形,长宽各 2.3厘米,高 2.2厘米,重 90克,蛇纽,阴刻篆体字。经专家考证,汉制赐给太子及诸侯王的金印,一般是龟纽,赐给臣服国国王的印纽则多用蛇、芋、骆驼等造型,晋宁县石寨山 6号墓出士的这枚金印符合汉制,可证是汉武帝刘彻于公元前 109年赐给滇王尝羌的。

(三)句町王的封赐

句町王之前为侯。据《汉书·西南夷传》载:西汉昭帝始元元年 (公元前 86年),属于益州郡西部的廉头、姑缯部落 (今剑川、鹤庆一带)造反,杀死了当地的官员;牂牁郡的谈指 (今贵州兴义、贞丰)和同并 (今弥勒北部)两县的 “二十四邑,凡三万余人,皆反”。汉王朝派兵及时将二十四邑的反抗斗争镇压了下去。三年之后,益州郡的姑缯部落又与叶榆县 (今大理、洱源)的一些部落相继起来抗击汉朝官吏。以吕辟胡为首的汉兵看到此次反抗人数很多,不敢反击,以致抗击大军杀了益州太守。第二年,归属牂牁郡的句町侯亡波与汉将王平和大鸿胪田广明的军队“等并进,大破益州,斩首捕虏五万余级,获畜产十余万”。由于战果辉煌,汉昭帝从这场战争中看到了句町侯拥有与夜郎、滇相同的实力,所以,也给予了句町部落首领封王的待遇。但《汉书》、《西汉会要》、《华阳国志》等典籍,未载明颁发王印之事。

从目前的考古资料看,汉代诸侯王的玺印发现极少,此前发现的只有汉朝中央政府赐予边疆民族的“滇王之印”和 “匈奴王印”。而汉朝王族刘姓的玺印迄今只发现广陵王玺一枚。《后汉书·舆服志》载:“太子及诸王金印,龟钮。”广陵王玺的发现,印证了汉代印制记载的真实性。同时,该印的发现也结束了一宗在日本延续了近 200年的 “汉委奴国王”金印的争论。1784年春,日本九州福冈县志贺岛出土了一枚金印。金印为蛇钮,印面方形,边长 2.3厘米,阴刻“汉委奴国王”5个篆体汉字。但从发现之日起,关于该印真实性的怀疑便从未停止过。直到 1981年广陵王玺金印的发现,在印面尺寸、印面纹饰、篆体风格等诸多相同因素的印证下,终于使人们相信以“汉委奴国王”金印为代表的信物,两千多年前早已在中日之间流传。从这些事实看,汉朝封王之后,必给印玺,这是汉制。《西汉会要》讲的是“昭帝始元六年 (公元前 81年)大破益州夷,诏曰:‘率尔君长人民击反者,斩首捕虏有功,其立亡波为钩町王。’”诏为汉帝所颁,王由汉帝所封,印当由汉帝所赐。

官印是职务、地位和权力的象征。《史记·陈平世家》载:“项王怒,欲诛定殷者将吏,陈平惧诛,乃封其金与印,使使归项王,而平身间行,仗剑亡。”《史记·石奋列传》称:石庆 “乃上书曰:‘………愿归丞相侯印,乞骸骨归,避贤者路’。”《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载:“以太中大夫 (郭昌)为拔胡将军,屯朔方,还击昆明,无功,夺印。”可见立王封侯,必有印玺。将相王在位,必有印玺随身以证,否则为假。“亡波为钩町王”,乃与滇王、夜郎王封王受印方式不同,滇王、夜郎王因降但有势力而被中央王朝利用得以授封,在前者之间,句町当不是势力最大之集团,但他不是投降之后以势力被封,而是以军功卓著得以封王。句町集团首领被封王之日,当是接受汉王颁赐印玺之时。其后,随着地位的上升,句町王势力日益巩固,乃至成为一方霸主,雄踞西南。

二、句町王印失落原因推测之一

20世纪 70年代,贵州省文化局的领导曾作出过谁找到夜郎王印重金悬赏的承诺。公开表示:谁找到夜郎王印及能证明夜郎国遗址的文物,个人奖5万元,单位奖 10万元。一时间,寻找贵州夜郎王印成了当时的热门话题。

2007年 10月 30日,贵州省镇宁自治县夜郎王印新闻发布会在贵阳民族文化馆举行。会议向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媒体和专家学者展示了一枚夜郎王印。该印为青铜铸成,印面为方形,边长为 5.5厘米,厚 1.5厘米,印面阳刻图文,中央有一图形,似人非人,环绕图形有三排文字,似篆非篆,大印上有长方形印把,把高 6.5厘米,把上阴刻有一个“上”字形的图案。研究夜郎历史的专家说:“找到了夜郎王印,也就等于找到了夜郎国。”夜郎王印持有人称其为夜郎王的第 75代后裔,苗族,属于夜郎王世家,这枚青铜大印是他祖祖辈辈秘密流传下来的。但是,专家认为,这枚夜郎王印乃系民族的自制之印,并非汉王朝颁赐的真印。

贵州省博物馆副研究员张定福根据史料记载,结合历年来的考古成果,做了大量分析、研究工作,在《贵阳日报》发表《夜郎王印在哪里》的文章提出:夜郎王兴是被处斩的,按惯例,金铸王印被朝廷收回的可能性极大。在这一点上,句町王邯的命运与夜郎王兴颇为一致:

王莽篡夺西汉政权之后,为了向被统治的边疆少数民族政权施加压力,转移汉族人民的阶级斗争视线,先是诱杀高句丽侯,又改高句丽为下句骊,引起高句丽、夫余诸族的不断反抗。句町国在西南,汉昭帝时封句町部落首领为王,王莽却改句町王为侯,并于始建国四年 (公元 12年)诱杀了句町王。此事,《汉书·西南夷传》记载如下:

王莽篡位,改汉制,贬钩町王以为侯。王邯怨恨,牂牁大尹周钦诈杀邯。邯弟承攻杀钦,州郡击之,不能服。三边蛮夷愁扰尽反,复杀益州大尹程隆。莽遣平蛮将军冯茂发巴、蜀、犍为吏士,赋敛取足于民,以击益州。出入三年,疾疫死者什七,巴、蜀骚动。莽征茂还,诛之。更遣宁始将军廉丹与庸部牧史熊大发天水、陇西骑士,广汉、巴、蜀、犍为吏民十万人,转输者合二十万人,击之。始至,颇斩首数千,其后军粮前后不相及,士卒饥疫,三岁余,死者数万。

有关这一件事,已经得到句町王属地出土文物证实。

濮人集团居住地句町地处偏远,仅仅只是汉王朝下面的一个藩国。但是,大汉王朝给你封了王,你句町王却不知恩图报,怀有感激之情,是很不道德的。倘有此心一定要反思悔过。你本是一条小溪,不要日积月累衍生成 “潮水”,侵犯作为泱泱大国的汉朝。[1]

黑枝果乡汉墓出土的句町王成 (承)墓葬简牍,可能是王莽政权所颁,简牍其意符合王莽急于削藩的野心。从《汉书》看,句町王邯被杀之后,随之被夺去的就是王印。因为《汉书》说句町王邯系 “牂牁大尹周钦诈杀”。既然被 “诈杀”,而当时的王印有绶带,要随身携带 (当时制度),则 “句町王印”当被 “诈夺”。但是有一点,句町王 “邯弟承攻杀钦”,显然可能有机会又夺回了 “王印”。简牍葬在王成 (承)之墓,显见 “邯弟承攻杀钦”之事属实。考古证实,简牍业已夺回,是否夺回印玺,《汉书》无载。值得注意的是,句町王邯弟承诛杀牂牁太守之后,益州、牂牁郡出动的军队无力镇压句町王成 (承)的抗争。随后,“三边蛮夷愁扰尽反,复杀益州大尹程隆”。王莽不得不两次派兵镇压 “西南夷”。

第一次在天凤三年 (公元 16年)。王莽在内地调集 20万大军,任命冯茂为 “平蛮将军”,派遣“巴、蜀、犍为吏士,赋敛取足于民,以击益州”。这些内地的军队在相继 6年的战争中,饿、病死十分之六七,不能取胜,以冯茂被王莽诛杀而告一段落。随后,王莽又“遣宁始将军廉丹与庸部牧史熊大发天水、陇西骑士,广汉、巴、蜀、犍为吏民十万人,转输者合二十万人,击之”。这次战争的敢死队是“天水、陇西骑士”,其中可能就有羯族人组成的军队。战争结果是 “始至,颇斩首数千,其后军粮前后不相及,士卒饥疫,三岁余,死者数万”。

第二次在地皇二年 (公元 21年)。王莽政权在濒临灭亡前夕,再次派遣和仲、曹放、郭兴进犯西南,亦无好的结局。公元 23年,内地赤眉、绿林农民起义大军风起云涌,加上西南夷各族人民的配合,王莽政权土崩瓦解,寿终正寝。

王莽两次镇压“西南夷”的战争,第一次因“邯弟承攻杀钦”,但王莽军队没有占到便宜。倘若句町王成 (承)夺回王印的话,此次王印当在王成(承)手里,没有流失。关键是王莽调集的是 “天水、陇西骑士”,其中不乏羯族人组成的军队。其后,他们曾经建国,属于东晋时期的十六国之一。羯族人作战勇猛,难怪能够 “始至,颇斩首数千”,对“西南夷”的反抗斗争一度造成威胁。这时的句町王成 (承)是否保有王印,不得而知。

宋司马光著《资治通鉴》言后赵政权曾封过句町王,而后赵是羯族人建立的政权。他们的祖先极有可能参与了镇压西南夷的战争。在这次战争中,句町王印有可能就此失落,被羯族人组成的军队抢走。这是句町王印失落的一种判断依据,姑且存疑。

三、句町王印失落原因推测之二

(一)句町县和句町国

句町县和句町国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句町县属于郡县制中的一个县,句町国属于汉中央王朝的一个 “藩国”。从刘邦开始有了 “藩国”这一称呼,汉高祖刘邦设定在中央周围,京畿地区,即首都周围地区,实行郡县制,沿袭秦朝的制度;在边远一点的地方则实行周朝的封建制,依然再封一些王国出去。这就是一个王朝两种制度,也可以看作是“一朝两制”。分封在京师周围的国家,称做藩国。为什么叫做“藩”呢?藩就是篱笆、藩篱,意思就是说藩国像篱笆一样在周围保卫中央,所以这些王侯都被称为“藩王”。他们回到自己的王国去,叫做“归藩”。这些分封出去的王国是各自为政的,分别有自己的主权、财源,尽守土之责,治民之任,但不享有世袭的封邑。

句町王在封王之前,为侯,享有郡县之地,其地即句町县。郡县地方军政大权均由国君指挥,一切依照中央指令行事,有攻守赏罚之大权,对国君完全负责,从而克服了分封制下各行其是,分而治之的分裂状况。郡县制的设置,打破了奴隶主贵族世袭采邑制度的旧传统,是国家行政管理制度的新发展,新革命,也是封建官僚制产生和发展的新阶梯,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封王之后,句町王就享有了藩国的待遇和权力。

晋人常璩《华阳国志》载:“句町县,故句町王国名也,其置自濮,王姓毋,汉时受封迄今。”在这里,常璩讲的主要是句町其名的来由,也是在讲句町县的历史沿革。

1979年版《辞海》有:“句町……古县名,一作‘鉤町’。古句町国地。西汉元鼎六年 (公元前111年)置。治所约在今云南广南县境内。南朝梁废。”

《华阳国志》是一部有影响的历史、地理著作,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地方志之一。作者常璩 (约 291~361),东晋蜀郡江原 (今四川崇州市)人。在李氏成汉政权中任过史官,曾撰《梁益二州地志》、《巴汉志》、《蜀志》等书多种。入晋后,不复仕进,乃作《华阳国志》十二卷,其记述的范围为 “华阳”,即秦岭以南的广大区域,北起今陕甘南部,南到今滇南边境;时间跨度从远古至东晋咸康五年(公元 339年),侧重点在东汉末、三国蜀汉和成汉时期,是这一地区建制、历史事件和人物的集大成之作。一般认为,《华阳国志》有 “汉时受封迄今”之句,则句町王政权在《华阳国志》问世期间仍然存在。但是,人们并不注意《华阳国志》开头讲的是“句町县,故句町王国名也”。如此,可知《华阳国志》问世之际,主要讲的是 “句町县”,而不是说的 “句町国”。在这里,“句町国”只是过去存在的一个古老王国,所以叫做 “故句町王国名也”。所谓“汉时受封迄今”,指的是《华阳国志》出现年代仍然存在的“句町县”名,“汉时受封迄今”。所以,《辞海》才说 “句町……古县名”一直延续到“南朝梁废。”晋时,句町王属地为 “故句町王国名也”,显见晋前句町王名已成历史。依此判断,句町王印在晋前的王莽时期已失,王名被削,国号随之被注销。否则,就无法解释清楚以后句町王印在中原地区出现的历史事实。

南朝梁是中国历史上南北朝时期南朝的第三个朝代。

梁朝后期国势败坏,北齐和西魏相继来攻,失去了大片土地,注定了北强南弱之势。萧衍建立,萧方智时陈霸先废帝自立,改国号陈。另外萧衍的孙子萧詧曾在江陵建立西梁,传三帝,后亡于隋。南朝梁在中国历史上的时间为公元 502年~557年,也就是说“句町”被用于县名,从公元前 111年置县归入牂牁郡延续到公元 557年 “南朝梁废”。在中国历史上,“句町”一名出现在文献上的时间,一共有 668年。

(二)句町王印在中原地区出现

西晋灭亡的第二年 (公元 317年),晋皇室司马睿在建康 (今南京)重建政权,偏安江左,史称东晋。这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动乱时期,在中原地区先后有七个民族建立了二十多个政权。北魏崔鸿《十六国春秋》记述过这段历史,后世称这一时期为“五胡十六国”时期。“五胡”指匈奴、鲜卑、羯、羌、氐等五个少数民族。“十六国”即:夏,成汉,“两赵” (前、后),“三秦” (前、后、西秦),“四燕”(前、后、南、北燕),“五凉”(前、后、南、北、西凉)诸国。

十六国中有羯族人石勒建立的后赵政权,存在于公元 319~351年,一度灭前赵而统一中原。

《资治通鉴》卷九十四载:“初,丁零翟斌,世居康居 (之北),后徙中国,至是入朝于 (后)赵,赵以斌为句町王。”这批移居中原的西丁零人,由于生活方式的改变,以致适应不良,在中央政府统治能力衰弱之时,就干起他们在原乡以寇抄为生的勾当,或拥众造反或落草为寇,给中原人民带来极大的痛苦。

翟斌于公元 330年向后赵朝见,被后赵封为 “句町王”,但始终没有到达句町其地,成为名副其实的“句町王”。可见,翟斌空有 “王”之名份,而无实地履职。后赵灭亡之后,句町王翟斌多处流徙。公元371年,前秦天王苻坚初定华北,“徙关东豪杰及杂夷十五万户于关中”,翟斌则被安置于新安 (今河南省新安县)、渑池 (今河南省渑池县)一带。

公元 383年,前秦战败于肥水,翟斌首叛前秦,前秦派前燕旧臣慕容垂讨伐,慕容垂图谋复国,亦叛前秦。次年,翟斌拥护慕容垂为反秦盟主,被任命为建义大将军,封河南王。同年稍晚,慕容垂建后燕。此时的翟斌恃功而骄,贪得无厌;又因丁零部落随后燕军进攻邺城,久攻不下,开始有贰心。翟斌请求当尚书令的官职,慕容垂不允,翟斌遂与前秦军密谋,因事泄被杀。

看来,公元 351年后赵灭亡之后,翟斌的句町王身份随之结束。其后,句町王印就不知所终。

后赵政权建都邺城,是十六国之一,拥有滚滚不尽的财物和能够控制局势的军队,权倾天下。前赵政权先定都平阳,后迁都长安。而长安曾是王莽政权的都城。后赵政权取代前赵政权雄峙天下,其前赵政权财物当尽归后赵政权所有。前赵政权财物多来自长安,极有可能就包括了 “句町王印”。从这一点看,王莽政权已将 “句町王印”收回,藏之宫室,最后为后赵政权获取,赐封给丁零部落首领翟斌,封其为 “句町王”。

四、结 论

秦汉时期官制规定,官员解任,通常要将印绶上交。朝廷任一官便铸一印,颁一印绶,印在官位在、职权在。印失,则官位、职权皆失。《文献通考》记载王莽亡国,于心不甘,抱着传国玉玺躲于未央宫,直至被诛杀。可见人之将死,恋权之心不死。有印即有官位、职权。后赵政权的羯族封翟斌为“句町王”,当有王印。王名随印,句町王之名出现于中原,说明“句町王印”流落的两种判断皆有依据。客观一点分析,第二种判断依据把握性更大一些。因为王莽政权贬句町王为侯,既不封王,肯定就要夺印。句町王从王贬为侯爵,给的自然就是侯爵之印。从这点看,“句町王印”自王莽始建国四年句町王邯被杀之后,就被新朝收走了。随后,实际存在的句町集团可能只有过去王之名份,而实有中央政府认可的侯爵之权。

从公元前 81年汉昭帝赐句町王印,到始建国四年 (公元 12年)句町王印被王莽收回,句町王印存在于壮族政权的时间有 93年。

从公元前 81年汉昭帝赐句町王印,到后赵于公元 330年赐封翟斌句町王,直至公元 351年后赵灭亡,句町王之称在中国文献出现的时间有 431年。

[1] 黄懿陆.句町王墓主考释[J].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1):3-7.

猜你喜欢
夜郎王莽政权
王莽:皇帝家“可怕”的亲戚
党的七大擘画建立新型国家政权的蓝图
寻踪夜郎历史 发现夜郎古歌
Micronodular thymic tumor with lymphoid stroma:A case report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唐“夜郎”在何处
王莽岭抒怀
太行山第一个苏维埃政权
夜郎湖:中国最美的拍摄点
马士英与弘光政权
也谈王莽改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