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对幼儿教育的启示

2010-08-15 00:53
文山学院学报 2010年3期
关键词:陶行知幼儿生活

李 怡

(文山学院初等教育系,云南文山 663000)

陶行知是中国近代伟大的教育家。“生活教育”是陶行知针对近代中国 “洋化教育”和 “传统教育”的弊端,并在合理吸取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内涵的基础上提出的教育理论。其主要思想是要求教育同生活实际相联系。其对生活与教育之间的阐释,蕴含着许多合理的因素,对今天幼儿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一、生活教育的内涵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内涵极为丰富,他曾概括表述何谓生活教育:“从定义上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1](P469)从这一思想出发,他提出生活教育的三大原理,即“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原理分别体现了陶行知对生活教育的内容、资源、方法等的阐释。

(一)生活即教育

这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 (Life education means education of life,by life and for life)。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因此,我们可以说,‘生活即教育’。”[1](P333)此命题蕴含多重意义:首先,有生活就有教育,生活包含教育的意义,具有教育的作用,生活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教育。其次,生活的内容和教育的内容一致,过什么生活就受什么教育,教育随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再次,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育必须与生活相联系,围绕生活来进行,要解决人们生活中的困难,以满足生活向前向上发展的需要。最后,教育对生活具有能动性。教育可改变生活,生活会因为教育而发生变化。

(二)社会即学校

“社会即学校”是 “生活即教育”的延伸,是生活教育的领域论。陶行知认为,既然“生活即教育”,那么“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的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场所。因此,我们又可以说:‘社会即学校’”[1](P333)。他提倡的 “社会即学校”包含两层含义:首先,以社会为学校。以人民大众广阔的生活环境为教育场所,把教育从封闭的围墙中解放出来,让学生与广阔的社会和大自然亲近,实现学校与社会、教育与生活的结合。[2]其次,学校为社会服务。扩大学校对社会的积极影响,让学校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各种人才。这一主张着眼于扩大教育的领域,学校里所学的知识毕竟有限,可以利用社会的资源、环境影响学生;教育走向社会,便于摆脱封闭性的学校教育对人发展的制约,充分发挥学生在开放环境中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培养学生适应和改造社会的能力,从而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教学论和方法论。陶行知指出:“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涵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1](P280)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方法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正确处理了书本知识和社会实践的关系。在“做”上 “教”,在 “做”上 “学”,可以加速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发展过程,从而获得实用的知识和技能。因此,“教学做合一”,实际上是行知合一,行是做,即实践,做是第一,知是第二。“教学做合一”作为一种方法论,保证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有效施行。[3]

二、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启示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思想,蕴含了对生活和教育之间关系的认识,对当前幼儿教育实践中提倡的“课程回归生活”具有指导作用。

(一)使幼儿教育内容更为生活化

陶行知在生活教育理论中强调:“生活即教育,是生活便是教育;不是生活便不是教育。过什么生活便受什麽教育。过康健的生活便是受康健的教育;过科学的生活便是受科学的教育;过劳动的生活便是受劳动的教育;过艺术的生活便是受艺术的教育;过社会革命的生活便是受社会革命的教育。”[1](P279)在他看来,教育不能脱离社会生活,教育的过程就是生活的过程,要以社会生活作为教育的素材。然而,在当前的幼教实践中,普遍存在把教育的过程演变成空洞、僵化的说教,把儿童的生活变成教师控制下的“死生活”;或照抄照搬课程文本,忽视儿童生活实际的状况。[4]事实上,幼儿教育与幼儿的生活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因为幼儿教育的内容大多来自现实的生活,幼儿学习的途径亦主要是现实生活的途径,且教育过程本身就应该是幼儿美好的生活过程。为此,怎样从生活中挖掘教育内容,让幼儿在了解生活、感受生活的过程中发展能力,这正是幼儿教育实践中“课程回归生活”应给予考虑的问题。即凡是与幼儿生活有关的、幼儿感兴趣的,有助于拓展幼儿经验和视野的内容都可以纳入幼儿教育的内容。

首先,教育内容必须贴近幼儿的生活经验。生活经验包括家庭、学校、社会生活的经验。这些生活经验是幼儿一生发展的基础。生活经验作为教育内容一方面便于孩子观察生活,搜集资料,同时还可以使孩子已有的生活经验得以丰富、发展和提升。其次,凡是幼儿需要的、感兴趣的,尤其是随时随地在其生活、学习过程中产生和发现的,又是他们想知道和要解决的问题,都应及时纳入教育内容中来。充满生活的内容能激发幼儿的求知欲,从而让幼儿积极主动地了解生活、感受生活。再次,教育内容要考虑幼儿与真实生活情境的互动,让幼儿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感受,在生活中发展。

(二)创设生活化的教育环境

陶行知主张:“生活教育即以社会为学校,自然教室的范围,不是在房子里,而是在天地间。需要研究农事,教室就在旷野里;需要研究工业,教室便在工厂里;需要研究商业,教室便在市场;需要研究社会问题,教室便在十字街头。”[1](P248)可见,陶行知认为,要加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让学校内外的人与资源沟通起来,使课堂延伸到社会生活和大自然中去。这样,能引导教育对象适当参与社会生活,丰富生活经验。显然,这对我们改革传统的封闭性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幼儿教育中强调,由于幼儿心理发展水平和认识周围客观世界的能力很低,他们必须通过自己与周围世界相互作用来发展自己。所以,幼儿的学习不宜封闭在活动室中,仅依靠书本材料组织教育活动。应将幼儿带到室外,观察大自然,了解人们的社会生活,以促进幼儿观察技能和社会性的发展。在当前的幼儿教育中,老师从安全的角度出发,在组织幼儿的活动时,很少将幼儿带出幼儿园的大门,因此,幼儿很难在真实的生活情景中获得相应的感官经验。老师们已习惯于借助图片、录像甚至是精心制作的课件等帮助幼儿理解事物和现象,而对现实生活中的“实物”这一资源却很少利用。这样就出现了孩子们认识图片上虚拟的物像,而不认识现实生活中的实物。老师和大人都忽略了:孩子只有在与环境的接触中,才能最深刻地感受和理解周围生活经验,感受环境对他们生活的意义,产生对环境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从中获取对自己有益的经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中的总则部分明确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幼儿教育要立足生活,向生活回归,可以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的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为此,开发及利用与幼儿生活密切联系的教育资源及环境,既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在幼教实践中的运用,也是当前幼儿教育与发展的需要。

首先,充分利用自然环境。丰富多彩的自然界是幼儿学习的广阔场所。我们应该创造条件,组织幼儿在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中,主动、自觉地去看、去听、去触摸、去感知,获得最亲近生活的丰富而感性的经验。其次,利用社区环境。社区有各种各样的场所和文化物质资源,幼儿通过社区平台,参与社会活动,感知社会生活,可以获得更多的人生经历和生活资源,从而促进其社会化的发展。再次,整合家庭与幼儿园资源。家庭与幼儿园是幼儿生活的主要环境,我们可以利用幼儿一日生活的点滴细节对幼儿进行生活化的教育。

(三)运用 “做中学”的教育方法

陶行知认为:“在施行生活教育时,教育者处处要使儿童亲自去经历一番,无论使用的是体力还是脑力,使用的是我的智识还是别人的经验,经过一番经历后,本来是模糊的迹象,一定能成为亲知灼见了。”[1](P248)在他看来,教育要注重个体的体验与实践,通过个体 “劳力上劳心”,“手脑并用”的“做”[1](P280),才能获得实践经验,深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从而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

在幼儿教育过程中,幼儿的学习是以获得直接经验为主,他们往往是在活动中通过亲自摆弄和操作去感知事物,去观察和思考,从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幼儿的发展水平和认知特征决定了他们的学习方式更多地依靠各种实际的活动:游戏、生活、探索、交往,需要“做中学”。《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中要求: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是教师以多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活动的教育过程。为此,应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让幼儿置身于一定的生活情境中,调用各种感官去体验、感受。只有注重实践,引导幼儿勤于动手,乐于学习,才能提高幼儿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

首先,教师要在 “做中教”。教师要为幼儿创设多种多样的生活情景,提供丰富的玩具、材料,通过幼儿与环境、材料之间的相互作用,与教师、同伴之间的互动,使幼儿获得经验。其次,幼儿要在“做中学”。教师要确保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鼓励幼儿积极参与,亲历探究。通过动手操作,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激发幼儿的求知欲,同时使幼儿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再次,强调 “教学做”的整合。教师在实践中教,也在实践中学,以活的教促进活的学,师幼边做边学,在幼儿发展的同时促进教师自身的发展。

陶先生说:“真正的生活教育,自古以来一直存在到今天,即发展到今天,而且还要一直存在下去,发展下去而达到最高的生活即最高的教育。”[1](P468)陶行知教育思想博大精深,他所创立的“生活教育”理论,为改变当前教育脱离生活实际,学校脱离社会实践的现状指明了方向。在幼儿教育改革蓬勃发展的今天,应努力挖掘 “生活教育”的功能,不断落实陶行知教育思想,不断探索、实践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将其理论的精髓发扬光大。

[1] 胡晓风,金成林,张行可,吴琴南.编.陶行知教育文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

[2] 张勇,张园园.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探析 [J].福建党史月刊,2008,(3):108-110.

[3] 张美娟,张琪.新课改背景下对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再认识 [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13-15.

[4] 李煜.从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的内涵看当前幼儿园教育[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7,(2):79-81.

猜你喜欢
陶行知幼儿生活
从“要遵守”到“我来管”——大班幼儿的自我管理初探
陶行知研究四十年,桂子山成果丰硕
如何让幼儿爱上阅读
如何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我们的100期纪念2011-2020
陶行知教育名录
让幼儿的每一天充满阳光——论幼儿自信心的建立和培养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