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虹
(淮海工学院 化学工程学院,江苏 连云港 222005)
经过这么多年不断的教育改革,我国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还有很多阻碍创新人才培养的桎梏。一个国家乃至一个民族的未来发展都离不开“创新”两个字,基于这种情况,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高等学校作为高等教育的前沿阵地,肩负着培养合格的创新型人才的重任。因此在高校领域中全面调整教育机制,使之逐渐适应新时代发展的要求,是我们现在迫切需要做的事情[1]。
经过多年的摸索,我发现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可以进一步完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先让学生有积极学习的热情,然后再谈学生能力该如何提高。如果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那么又怎能有效建立良好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呢?
以往学生们考试没有通过后只是简单地进行补考就了事了,学生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学习落后的严重性,补考对于一些老是“挂科”的学生来说已经习以为常了,正是虱多不怕痒。但如果引入良好的激励机制,比如学生不及格的话,立即与其家长联系,告知情况,以促进家长对其督促;不及格的科目要缴纳昂贵的补考费;根据补考科目的多少来上调第二学年的学费百分比,第三学年的学费在第二学年学费基础上定,第二学年补考还多的话,则第三学年的学费更高。这样,学生自然会很重视考试。
而对一些成绩优秀的学生(名次在前5%)应该及时在学校里张榜公布,使他们增加自豪感,以便更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并下调第二学年学费百分比,第三学年学费也在第二学年学费的基础上进行计算,让他们切实感到付出有回报。
通过这样的激励机制,不仅从荣誉上而且从经济上有效地促进学生提高学习热情,端正学习态度,形成一种良性循环的良好机制。
大学生与中小学学生能力上的不同体现在自主学习能力上。有些专业的知识更新换代很快,但只要“授之以渔”,在不同的地方,学生就可以凭借较高的自学能力战胜困难,攻克一个个的堡垒。这就需要对学生的自学能力进行有目的的培养。
在当今知识大爆炸的时代,不可能指望读4年大学就可以学完一生的学问,在信息如此丰富的现在,要培养学生有随时接受新的知识、随时更新旧知识的意识,树立终身接受教育的理念。而4年大学以后的人生中有很多知识都是要自己学习,这就需要在大学里就练好自主学习的本领,增强终身学习的意识,从而真正“立于不败之地”。所以树立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意识及创新意识是很重要的。那怎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呢?
具体做法是可以通过一些课外布置的作业,提出问题,由学生去寻找答案。现代社会,网络的力量无穷无尽,完全可以鼓励学生充分利用网络。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些作业的答案不是现成的,而是需要学生在搜集资料、研究资料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思考而寻得的。再在课堂上进行热烈的讨论,大家集思广益,明确优点与不足。这样才能对学生的自学能力及创新能力起到培养作用。当然这同时需要教师有相对灵活的教学内容。
另外也可以采取一些有目的地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方法,比如在课堂上留一部分的教学内容让学生们自己看和做笔记,然后让学生来讲收获,这样也可以同时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至于使其在课堂上昏昏欲睡了。
现在课件做得越来越漂亮,但如果总是照着课件读,其实教师也不过是在照本宣科。很多课程的课件在网上都可以搜索得到,教师可以专门留出一定的学时让学生们去搜索和钻研,再在后续的课上由学生讲自己之所见,进行讨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样就有效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并具备了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素。
在实践方面,可以增加一些复杂化学实验的演示,而不光只是训练做简单、基本的实验;适当增加实践方面的学时数,让学生有更多的在实践中创新的机会;还可以让学生在查阅相关资料的基础上自己尝试设计实验,由教师审核是否合理。关键的是这样可以有多次的机会实践,即便做第一次失败了,也不是失败后找一下原因就结束了,而是一直做到成功为止。学生在这样的探索实践过程中,一定会有很直观、很具体的收获,非常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对学生顽强执着的意志品质也有很好的锻炼。
由以上可知,学生的创新能力要有所提高,相应的教学内容必须有所改变。这和传统的只是简单地讲一讲教材上的内容不同,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自然要付出更多艰辛的脑力劳动,而这都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大学首先是一个学习的地方,其次才应该是搞科研的场所,否则一个人连专业上的基础知识都没有弄清楚,怎能进行更高层次的研究呢?所以考核教师首先应该是对其教学水平的考核。至于科研水平的提高,由于评职称有必要的条件限制,教师自然在向这方面努力。所以在每年的考核内容上应该着重的是从教师的备课水平、讲课水平、上课效果、学生的实际成绩和学生的反映等方面来考核,让教师在工作方向上有一个正确的把握。
这样,教师就有足够的时间投入到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会有足够的精力去思考如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适度改变教学形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正确引导学生,提高学生的兴趣。
正确的导向有利于教师将工作重心倾向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如何对教师的考核条件作具体的调整呢?
在每年度的教师考核中应该将教学在整个教学量和科研量计算工作中的权重提高;在学生满意度的调查方面,需要注意应该去除前5%的赞扬和后5%的批评,再进行平均,并对学生班级人数、教学学时数等加以适当的权重。
考试是学生的指挥棒,指向哪里,学生重视哪里。“一般来说,高校考试具有导向(学什么)、诊断(学得怎么样)、反馈(以后怎么教)、评价(这样教学行不行)、区分(学生学习优劣),预测(学生将来可能的发展)等功能”[2]。
如果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应该如何考试呢?显然应该和传统的考试制度有所区别。
为了培养创新人才,就要加大考试制度的灵活性,可以不用闭卷考试的就不用,采取口试、半开卷、开卷、读书报告、小论文的形式就很好;只要有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平时分数的权重可以很大。平时分数的构成包括是否迟到、早退、旷课,作业情况,也可以包括教师上课时观察到学生是否有思想开小差、打瞌睡等情况,更重要的是在集体讨论时发言是否有新意、是否进行深入的思考了。
所以,对于学生的成绩评价很大程度将依赖于任课教师的判断,否则无法真正做到建立灵活的考试制度以适应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这也反过来说明,对于教师的考核条件需要相应的改变,评估教师的一系列标准都应该要相应的调整才对。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要建立良好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其支撑内容必然是系统的、立体的。首先要让学生有积极学习的劲头,有良好的激励机制来促进,又要有相对灵活的教学内容和成绩评价体系来呼应,同时要有配套的、正确的评估教师考核条件,从而使学生真正成长为创新型人才。否则,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只能是一句口号而已。
综上所述,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是不容易,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但相信只要真正切实做到以上四点,则不仅会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加强学生的创新意识,而且能改革教师考核方法,改善考试方式,都将从根本上完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1]施开良,姚天扬等.培养化学创新人才要有新思路[J].中国高等教育,2003,(17):27-28.
[2]张敏强.教育测量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