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 香
(徐州幼儿高等师范学校,江苏 徐州 221000)
一
我国是诗的国度,诗是语言艺术的精髓,余秋雨先生说得好:“中国历史上毁灭性的战乱太多,只有一种难以烧毁的景点保存完好,那就是古代诗文经典。这些诗文是蕴藏在无数中国人心中的雕塑和建筑,而一代接一代传递性的诵读,便是这些经典连绵不绝的长廊。”①诗中浓缩了中华文化的精华,展现了深邃的哲学思想,是我们宝贵的文化财富。
然而,研究表明目前中学语文的诗歌教学价值未能凸显,教学中忽略其人文性,在没有高考压力的高职或师范类学校,诗歌更是被冷落一旁。鉴于此,为提高中学诗歌教学的有效性,重视诗歌教学的人文价值,呼唤诗歌教学中诗性的回归尤为重要。
首先,让我们从一则消息看看诗歌教学的现状:有记者在江苏一所中学采访时看到,一位语文老师在讲一篇诗歌前提问:喜欢诗歌的同学请举手,只有两个女同学;喜欢散文的同学请举手,有十几个人;喜欢小说的同学请举手,全班同学都举起了手。学生为什么宁可读小说散文,也不读诗歌呢?我在与学生交流这个问题时,大部分学生觉得诗歌看不懂,总要背诵,所以不感兴趣。诗歌教学的现状如此不乐观,使诗歌教学处于尴尬的地位。
(一)考试时的“默写”地位。
每年的中考、高考考试说明中都明确地列出了几十首诗歌背诵的篇目,考试要求默写课程标准规定的几十首古诗中的名言佳句。即使在五年制幼师的语文教学中,诗歌的考查呈现形式也以默写为主。在这样的考试背景下,对于学生来说,每次学习诗歌都要背诵,无疑增加了对诗歌学习的厌倦感,失去了诗歌的审美欣赏和文化熏陶。
(二)教学中的“鸡肋”地位。
诗歌教学一直是中学教学的难点,诗歌的象征性和含蓄性,增加了鉴赏的难度。特别是古典诗歌,语言高度凝练,相距年代甚远,在教学中教师往往仅重视诗歌的时代背景和字词释义。教师由于自身人文素养的不足,往往只是介绍诗人及时代背景,或者直接告诉学生诗歌的思想内容,忽视学生对诗歌的个人感受与评价。诗歌教学沦落成了最简单的“听—读—背”的单一模式,学生无法领略诗歌的灵性和美感。久而久之,学生兴趣全无,教师也可教可不教,使诗歌成为众体裁之中的“鸡肋”。
(三)课外阅读的“盲点”地位。
古典诗歌中的遣词用字,在很大程度上为今天的“90后”学生所不屑,而诗歌的含蓄性和象征性与学生张扬的个性反差甚大,因而在某种程度上也给学生的阅读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据调查显示,在课外阅读时,几乎没有几个学生会选择诗歌,在《大纲》推荐的中学生阅读书目中,诗集的比例不足其他文体的十分之一。现当代作家出版的诗集也是少之又少,相比之下,层出不穷的小说和散文集大有市场。因此,诗歌在学生的课外阅读领域处于“盲点”位置,极少有学生选择诗歌阅读,可供选择的作品也是“沧海一粟”。
(四)写作中的“禁区”地位。
不仅在中考和高考之中,即使在平时的考试中,我们也常常看到在写作要求中出现的“文体不限,诗歌例外”。诗歌的创作被挡在了作文的门外,成了写作的“禁区”,这不知是由于学生创作诗歌的难度,还是阅卷教师批改诗歌的个体差异。因此,诗歌教学好比生产线,只有原材料的加工,没有再创作的新产品,如此怎能形成良性循环呢?学生慢慢变得对诗歌不闻不问,觉得背诵默写就万事大吉,与新课程标准的理念相去甚远。
二
诗歌教学现状不容乐观,那么,诗歌对于中学生真的可有可无吗?答案是否定的。朱光潜先生说得好:“诗是培养趣味的最好媒介,能够欣赏诗的人们不但对于其他种类文学可有真确的了解,而且也决不会觉到人生是干枯的。”②新课程标准对诗歌教学也作了明确要求:“培养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可见,诗歌教学是体现语文人文性特点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中学诗歌教学价值在于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了解诗歌这一在我国文学史上占重要地位的文学形式,从而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具体说来,中学诗歌教学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养语文素养,提升文化修养。
北师大李道英教授认为:诗歌,是一种高雅艺术,是一种文化素养,尤其是古诗词,是古代文学的精华所在,古诗词以其精炼的语言,丰富的想象,真挚的情感传唱千年不衰,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诗中有“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洒脱自在,也有“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理想家园。
诗歌意境优美、意象丰富、语言精练、脍炙人口的诗篇佳句,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能起潜移默化的作用。诗歌的骈散对仗,是语言运用的最高境界,诗歌的旁征博引,是文化底蕴的丰富积淀。诗歌教学的价值在于通过品读鉴赏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
(二)唤醒生命意识,激发情感共鸣。
诗歌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而且可以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因为,“读诗的功用不仅在消愁解闷,不仅是替有闲阶级添一件奢侈品;它在使人到处都可以觉到人生世相新鲜有趣,到处可以吸收维持生命和推展生命的活力”。③例如,“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夜苦短长,何不秉烛游。”(《古诗十九首》)使学生懂得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只不过是沧海一粟,少壮有成的时候,我们从不感到生命正在一点点地走向末端,而当我们到了垂暮之年,才意识到生命的短暂。
诗歌让我们懂得珍惜生命,向我们敲响生命的警钟,而情感是诗的生命。正如别林斯基所说:“情感是诗天性中一个主要的活动因素,没有情感就没有诗人,也就没有诗。”因此,诗歌教学的价值在于引导学生在吟诵经典诗词中得到情感的熏陶,使学生的感情逐渐得到升华。
(三)提高审美能力,升华审美趣味。
诗歌教学符合审美活动的一般规律,鉴赏诗歌的过程也是“作家—作品—读者”多向交流的一个动态过程,文学作品自身的艺术价值越高,就越能释放更多的审美信息,对读者形成的审美心理张力就越大。诗歌包含的意境之美、音乐之美、情感之美、建筑之美能够强烈地唤起学生的审美需要。诗歌教学通过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不由自主地爱上诗歌,使审美趣味由粗俗走向高雅、由低级走向高级。
因此,诗歌教学使学生通过审美实践获得审美感受,其审美意识由此得到了有力的强化,无疑是切实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最佳路径,也是有效提高学生审美趣味的必由之路。
(四)陶冶人文情操,塑造超越品格。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诗歌教学恰恰与之吻合,因为诗歌中的情感不同于普通情感,它是人文情怀的反映。诗歌蕴含了舍生取义、保家卫国的爱国情怀,显示了坚韧不拔、锲而不舍的人生态度,也展现了寄情山水、重义轻利的博大胸襟。
因此,通过诗歌教学,学生可以涤荡灵魂,净化感情,在阅读中将诗词的情感体验内化为自己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去关注和建构健康向上、充满人情味的生活世界,逐渐完善其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超越的品格。
综上所述,中学诗歌教学的价值绝非“教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而是塑造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精神内涵和审美能力的重要载体。因此,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唯有教师遵循审美实践规律,发掘诗歌的真正价值,方能如获至宝,事半功倍,切实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注释:
①凌云志.让经典的长廊书声琅琅——名家畅谈《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J].法律与生活.1999,(9):14.
②③朱光潜.朱光潜全集(第三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254.
[1]倪文锦.中学语文课程教学论.上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王荣生.语文课程论基础.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3]朱光潜.朱光潜全集(第三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
[4]李泽厚.美的历程.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