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品课教学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尝试

2010-08-15 00:42明凤军
文教资料 2010年31期
关键词:思品论据论点

明凤军

(阜新市第二十四中学,辽宁 阜新 123000)

胡锦涛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教育成效不应只看学生是否能准确填写标准答案,更要看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看他们是否掌握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能力,看他们是否具备了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伟大的科学家笛卡尔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对于教师来说,最根本的就是要根据不同的教材特点与学生的认知规律及素质而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这样就能收到“方法对了头,一步一层楼”的效果。我将分析议论文的方法应用到九年级思品课教学中来就是遵循知识迁移的原则而进行的尝试,即用知识迁移的理论圣水酿造管用高效的教改方法的玉液琼浆。正如陶行知老先生说:“使他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相类的经验发生相类的理想,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理想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从而实现知识的正迁移,其根据是:

首先,从语文学科与思品学科均属于文科的大教育体系角度看,二者在知识体系中共存的社会性、文化性、文学性和理论性是借用分析议论文方法,实现知识迁移的前提。从思想教育体系看,二者虽然是不同学科,但在中学阶段,又都属于集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支柱学科,所以二者也是属于同一范畴。如果说思品课教学侧重于直接进行思想理论教育,具有显性特点的话,那么语文课则是以文章为载体,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式地渗透着思想教育,具有隐性特点。 譬如《藤野先生》、《雷电颂》、《海燕》、《故乡》、《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等都是和思品课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交相辉映的。这是借用分析议论文方法实现知识迁移的必要条件。

其次,从学生本身看知识迁移的可能性。九年级学生通过语文课的学习,已经掌握了议论文的基础知识,明白论点、论据和论证三者之间的关系,具备用已有的知识来学习和掌握新的知识,从而实现知识迁移的能力。这是借分析议论文方法实现知识迁移的知识基础。

最后,从语文教材中的议论文和九年级思品课教材体例结构特点的角度看知识迁移,也适合采用议论文的方法指导学生实现知识迁移。例如语文教材中的议论文有论题、论点、论据和论证。论题是议论的对象和议论的范围,论点包括中心论点和分论点,论据有理论论据(分论点)和事实论据,论证就是用论据证明中心论点的过程。而九年级的思品课教材从整体结构上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常识”为总论题,“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就是全书的总论点,各课就是分论点;如果从各课的体例结构上分析,各课的标题就属于该课的中心论点,各节及目题(框题)是分论点;如果将目题(框题)设为中心论点,那么分论点(论据)就隐含在该目题(框题)之中。例如第八课“投身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课题就是该课的中心论点,第一节“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第二节 “灿烂的文明之花”(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就是两个分论点(论据)。如果将第一节的“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第一目(框题)“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设为中心论点,分论点(论据)则为:(1)无论一个人、一个家庭,还是一个单位、一个地区,物质上不能贫穷,精神上也不能贫穷。只有物质和精神都富有,才能全面发展。对于一个社会的发展来说,就更是如此;(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社会;(3)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4)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我们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谐文化首要的和根本的要求,也是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保证。结论是: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最根本的就是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这就不难看出全册教材内容就是按论点、论据和论证相编排的。所以,无论是从教材体例特点分析,还是从学生接受能力上分析,都适合于采用分析议论文的方法指导学生学习思品课。而语文教材中的议论文与思品课教材存在的同一性则是采用这种方法实现知识迁移的根本依据。

那么,如何用知识迁移原则的理论圣水来酿造思品课教法改革的玉液琼浆呢?我的做法是:

第一,每学期的第一课,宏观上把九年级思品课教材与语文课议论文中相似的论题、论点、论据和论证特点这种同一性向学生做简明扼要的介绍。著名法国科学家巴斯德说:“在观察的领域中,机遇只偏爱那种有准备的头脑。”由于学生有心理准备,带着这种“有准备的头脑”去听课,效果就会大大提高。

第二,微观上,在每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点拨,课后小结时让学生用2—3分钟的时间,从议论文的角度找出本节课内容的中心论点、论据(理论论据和事实论据),并把它串成线。如在学习第四课第四节第一目题(框题)“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内容时,我利用课后的小结时间提出以下问题供学生思考:

(1)这部分内容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理论依据(分论点)是什么?

(3)事实依据是什么?

(4)这些论据是用来证明什么的?

学生很快归纳出,中心论点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理论依据为:“(1)人类文明发展史告诉我们,科学技术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会引起经济的深刻变革和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2)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益渗透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未来科学技术的发展,必将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更加深刻的影响。(3)中国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尖端技术的掌握和创新方面,我国已经建立起坚实的基础……但是,从整体上看,我国的科技总体水平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要迅速提高我国的生产力水平,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必须加快发展科学技术。”结论:把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同推进改革开放和发展先进的科学技术结合起来,是实现我国生产力快速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必然要求。事实依据(事实论据)即教材“相关链接”中的:“(1)18世纪下半叶,发生了以蒸汽机为代表的第一次产业革命,开创了大机器工业时代,从而全面开创了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基础的近代工业文明。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中叶的第二次产业革命,从化工、电力和内燃机等工程技术的突破开始,使人类进入了电气化、原子能和航空航天时代,现代化的大生产普遍发展。20世纪下半叶,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第三次产业革命迅速发展,使社会生产和消费从传统的机械化、工业化向自动化、智能化转变。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加强、速度加快,成百上千倍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和劳动生产率。(2)‘863’计划作为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目前已在信息技术、生物与现代农业、自动化与现代制造业、资源与环境、新材料、能源技术等领域取得了突破,并由此带动了集成电路制造、高速通信网等一批重大项目,这些成果对我国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产生重大的作用,在钢铁、造船、汽车、化工、机床、发电等传统产业之外,形成了电子、信息、仪器仪表、生物技术、航空航天、新材料、新能源等一批高技术产业”等,这些论据都是用来证明中心论点的。这样就解决了以往教学中存在的论点和论据、理论和事实相脱离的老问题,达到了画龙点睛的效果。

第三,在每学年的综合复习时,再引导学生用这种方法对全册教材内容加以分析,这就有利于学生将板块的知识结构融为一体,形成体系。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思品课有其内在质的规定性和规律性,这就决定了教学方法的特殊性,因而必须把握好二者结合的度,否则,过犹则不及,出现负迁移。

教的最高境界是不教。从1993年以来,我把分析议论文的论点、论据和论证的方法借用到思品课教学中来以后,改变了学生厌烦学习思品课的心理状态,帮助学生走出了思品课内容互不联系,学起来乏味,理解起来困难的认识误区,从而“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激发了学生学习思品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能力,增强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学成绩显著提高。学生说:“用这种方法分析教材,老师不讲也能学得懂,记得住”,实现了叶老所说的“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目的。实践证明,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猜你喜欢
思品论据论点
恰当使用论据
议论文分论点的提取
初中思品课情境创设策略初探
浅谈体验式教学在思品课堂中的运用
农村思品课教学现状分析
中共党史论文论点摘编
怎样确定议论文的中心论点
中共党史论文论点摘编
论据选择“四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