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探究性学习,提高语文教学实效性

2010-08-15 00:42刘华兴
文教资料 2010年2期
关键词:探究性文本探究

刘华兴

(揭西县河婆中学,广东 揭西 515400)

综观目前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传统的 “串讲加解释”的教学结构模式还在影响着部分语文教师。其对教材不作深入的钻研,对教学方法不作科学、精心的选择,认为只要讲得多,知识就自然会被学生接受和掌握,于是堂堂课教师唱“独角戏”,事事包揽替代,学生成为盛装大量现成知识的“容器”。此为语文课堂教学的大弊病之一。长此以往,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既剥夺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主体地位,又束缚了他们的创造性,不仅无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而且会使他们对语文学习产生厌倦情绪。有鉴于此,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已全面启动,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探究性学习的观念和方式被越来越多的教育者所接纳。

探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究、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提高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它强调的是以学生为主的教学观,尊重每个学生的发展潜能,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引导他们去搭建自主探究和发现的操作平台,让学生去看、去想、去说、去做,做到不惟书、不惟上、不惟师,培养独立的判断能力,激活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其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和研究者。

探究性学习是实现有效学习的重要方式,对不同年级的学生、不同特点的文章,引导探究的角度是不同的。以下是我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几种常用的方法。

一、以关键词句引发探究,领悟文本内涵

作家都善于锤炼语言,即所谓“语不惊人死不休”。作家锤炼语言时多在形容词和动词的运用上,在节骨眼上炼得好字好词,骤使全句游龙飞动,行文振聋发聩,令人拍手叫绝叹为观止。如“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云破月来花弄影”的“破”、“弄”二字等,皆是不着一字而意境顿生。现代作品里也是如此,如鲁迅的小说《药》中有一句写夏四奶奶上坟的情景:“有些踌躇,惨白的脸色,现出些羞愧的颜色。”为什么要用“踌躇”、“羞愧”呢?教师可以引发学生思考探究其中的深刻内涵:夏四奶奶在来到儿子坟前祭奠,还不理解儿子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俗话说知子莫若母,母亲都不理解儿子的革命行为,都认为儿子死得不光彩,这是怎样一种令人心寒至极的悲哀和残酷。结合前文来看,其他一般群众不理解革命就不足为怪了,更不用说支持革命和起来开展革命斗争了。难怪夏瑜被说成“疯子”,对牢头宣传革命竟然被说成是在说“疯话”,如此推论起来,革命怎么会成功呢?从而深刻揭示了群众的愚昧无知和思想的落后,以及革命者孤身奋战的悲哀。学生细心探究品味关键词句,能养成锤炼语言的习惯,理解文章的深刻内涵,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效,有效避免浅层次“碎问碎答”带来的高耗低效,从而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

二、以诗词常见意象引发探究,培养实践能力

古诗词中经常出现有关“月亮”的话题,也即“月亮”这个意象,我就以此生发开展以“月”为主题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进行探究:(1)启发学生联想到“嫦娥奔月”等神话传说,从而拓展阅读;(2)带领学生夜晚观察月亮,(有条件的可以借助天文望远镜)以拓展天文学知识;(3)组织学生广泛认识月文化在生活中的体现,如中秋月饼,以月亮变化为依据的夏历等;(4)指导学生广泛搜集积累诸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秦时明月汉时关”、“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等有“月”的相关诗词,并领悟其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所体现的文化内蕴;(5)组织学生了解人类一直以来对月亮、对宇宙不懈探索的精神,以及今天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联系中国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等等。先让学生在课外以各种途径收集大量有关月亮方面的资料,课上让学生在丰富的背景资料中多方位自主地感受、体验,并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我引导学生就感兴趣的问题自由组合分成小组讨论,进行探究学习,将探究的结果进行交流、分享。让他们在交流、分享的过程中互相切磋、相互促进并提高,同时也体验探究获得成果的成功和喜悦。学生尝到了学习的快乐,探究精神倍增,形成了良好的良性循环。为了不局限于课堂的时间和空间,课后我还引导学生到图书馆、阅览室、到社会生活中去探究话题内容,给学生更多读书、动脑、动手实践、探究的机会,要求学生查找有关资料,尝试写一篇自己对月亮的认识的文章。此外,我还以诗歌中其他常见的意象诸如“酒”、“梧桐”、“水”、“芳草”、“柳”等为话题进行活动探究,让学生围绕诗词意象,进行收集、分析、筛选诗歌信息,通过探究诗歌意象的意义,增加对古诗词文化内蕴的认识,从而提升语文素养。

三、以文本主题引发思考探究,培养创新精神

对文章的主题,往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探究文章的主题时,教师不但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去思考,对有的文章可以作深化、延伸的探究。比如对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主旨的理解,这首词充分表达了苏东坡徘徊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心情,既想出世,又想入世;既想积极进取,又想退让无为。因此,我引导学生去探究:中国古代文人不仅苏东坡,像李白、欧阳修、范仲淹等都具有这样的人格两重性,造成这种人格的根源是什么?要求学生在课外查资料,写探究性小论文。有一部分学生在小论文中提出:中国古代文人很明显受到两种思想的影响,一是儒家思想,二是道家思想,人生仕途得意时,儒家进取思想处于支配地位;失意时,道家思想使他们自我麻醉,中国古代的文人很多都是这样的。这种见解很有见地。

为发展青少年学生的创造力,教师必须培养他们的独创精神,鼓励他们大胆地质疑问难,寻根究底。探究活动是学生在自己认真阅读文本后进行的,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自己思考并试着解惑。要让学生会质疑,不要迷信课本及权威,而应主动探索,大胆怀疑前人之说。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敢于发现问题,通过讨论,辨明是非,培养创新精神。以文言文《过秦论》和《阿房宫赋》的研究阅读为例,论述秦国灭亡的原因:贾谊认为是“仁义不施”,杜牧则认为是“秦爱纷奢”。两篇文章虽然论证严密,但其认识难免片面。为此,我设置了一些问题,引发讨论、争辩,并进而让学生去探索求证、产生新见:如果秦国能像贾谊所设想的那样,不施暴政而行仁政,或像杜牧所言“复爱六国之民”,能否不亡?学生在阅读研究、查阅史料求证中会发现更多的问题:六国灭亡与其因循守旧、不实行变法或变法中途而废相关,也与其政治腐败、民心背离相关,还与其各存私心而不能精诚团结、互相信任相关,等等。进而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确:古人借史事而讽今,各有其针对性,所以都言之有理,持之有据;如今,联系现实来思考,便可以确立起六国新论,或谈改革图强增国力,或谈反腐败得民心,或谈团结一心力量大,等等。再如在学习古文运动大师韩愈的《师说》时,作者批驳师道尊严的观点,但对巫医乐师之人的看待是否正确呢?我通过探究的方式,让学生认识到作者存在职业歧视的缺点,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是不正确的,反映了韩愈作为封建士大夫也存在着一定的阶级思想局限性。

这样的探究性学习,开启了学生的心智,培养了其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四、以文本的主人公引发探究,提高思辨能力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我们有充分的理由对文本中主人公思想提出疑问,注意从多角度、多方面去认识分析问题,这种探究活动可以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文本是死的东西,它只有经过学生的理解、接受、反思、批判之后才具有鲜活的生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比如学了《项链》这篇课文,有学生提出:“玛蒂尔德为了一夜的快乐,换来十年的痛苦,赔偿项链的做法真的很愚蠢吗?”有的学生认为,她虽然虚荣,但没有出轨的行为,诚实守信;还有学生提出她勇于承担责任,能吃苦耐劳,讲究诚信,还列举了社会上一些大学生贷款缺乏诚信的例子,相比之下玛蒂尔德可爱多了。这些问题的热烈讨论点燃了学生对现实社会思考的火花,培养了他们客观辩证地评价人物的良好思维习惯。

例如在学习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中,我设置了这样的探究题目:陶渊明的这种隐居思想对我们有何启发?其做法是否值得赞赏?学生对这一话题很感兴趣,各抒己见,并引发了热烈的讨论,最后我作了总结:淡薄名利,不随波逐流,憎恶黑暗,保持自己尊严与人格,这是高洁的情怀;但又是一种消极的人生态度,如果人人都像他那样,因憎恶黑暗而避世,那我们这个社会岂不没入黑暗之中而不见光明吗?这样的拓展让学生联系社会现实,以现代的思想观念评价作者,批判性地评价古人的行为,体现了一种辩证思维能力,提高了学生对主人公思想品质的认识,也从另一侧面教育、引导了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五、从文本事件引发探究,提升学生处世智慧

青少年进行探究语文学习,可以从中获得人生经验教训,教师在教学探究中可以结合学生处事的实际去讨论文本事件的前因后果和方法意义。譬如学《项链》这一课我设置了这样一道探究题目:如果你在生活中像玛蒂尔德那样丢失了借来的一挂精美的项链,你会如何处理?玛蒂尔德是怎样处理的?请阅读《项链》,获取经验。经过比较探究,大家受到启迪:主人公敢于去面对生活,珍视无价的情与爱;面对现实,向着困境挺直腰杆;面对自我,诚实、勇敢、坚强;……物质水平的降低换来了精神生活的充实:最初向往而不得的东西,就如同那挂项链,原来每一个颗都是假的;而她用了十年艰辛换来的这一挂,却正像她真真切切领悟到的人生一样,每一颗都是那么的真实。如果你能正视生活,那么生命中的每一次经历都是一颗璀璨夺目的钻石,当你走完生命的旅程,便会得到一串独一无二的人生项链;但如果你不能正视它,那么人生道路上的每一步便都是一个铁环,一环扣一环,成为套在自己精神上的沉重枷锁。文学是人学,设计成这样一个学用结合的交流环节,就会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生活处世的智慧,为他们奠定人生的底色。

总之,探究性学习是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的一个极大的挑战,它是语文学习上的一次革命,是学习理念的一种根本性转变,它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己去探究的精神,使之领悟文本内涵,培养其辩证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素质,提升了学生立身处世智慧,从而切实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在此,我真诚地希望探究性学习以其独特的魅力深深地根植于语文教学这片沃土上。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168.

[2]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15,16.

[3]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理科·标准实验·2009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2:7.

猜你喜欢
探究性文本探究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高中英语探究性学习的初步实践
如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