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伟芬
(常州市武进区南夏墅初级中学,江苏 常州 213172)
没有情感,世界只剩冷漠;
没有情感,人生缺乏体验;
没有情感,课堂缺失灵魂。
情感是教与学的桥梁,是师生间合作的纽带,是教学过程的催化剂。以情育人是优化教育教学中非常需要强调的一个方面。“情动于衷而溢于言”,或激昂慷慨,或低沉缠绵的口语,伴随着智慧的火花,才能打动学生。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偏差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因此教师优美的语言、优秀的才能、真挚的情感综合所产生的柔和性因素是优化教学心理气氛的重要构成。
教材的一篇篇文章,无一不是情感、精神的载体。语文教材是美的天地、美的世界、情感的海洋、情感的火山。这里有对祖国的爱、对人民的忠、对事业的追求、对信念的执着;这里有赤子之心、莫逆之交、师生之情、手足之谊;这里有拍案而起的激愤、天地动容的悲壮、催人泪下的凄切、细雨霏霏的柔婉;这里有开怀的笑、嚎啕的哭、会心的喜悦、无名的烦愁……这些给教师进行情感教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是中学其他学科所难以相比的。
中国古代有“为情造文”之说,白居易认为:“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与元九书》),“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也应披文以入情。前苏联心理学家捷普夫曾介绍:当葛林卡在创作歌剧《伊凡·苏萨宁》时,写到苏萨宁和波兰人在树林中一幕,葛林卡自己也“头发竖立起来,而且全身打着寒噤”;柴可夫斯基写《黑桃皇后》最后一幕“葛尔曼死亡”时,失声痛哭起来(捷普洛夫,《心理学》第7章第42节)。正是处于这种情感的强烈震颤状态,文艺大师才能才思如泉涌,下笔如有神。我们在欣赏这些作品时,如果不能感受艺术家的这种惊心动魄的情感,怎么可能思索和领悟出深刻的内涵呢?
语文教材蕴含着大量的情感因素,故语文教学不能只向学生传授“语文基础知识”。单纯“工具课”的说法,容易使语文教学出现大失误。回顾历史,教育先祖孔夫子早有明训:“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古人早就把“乐”置于如此高的地位。这里的“乐”,不仅是轻松,而且应是美的愉悦、美的满足,即精神上受到陶冶、锻炼。观今日教学,既无“乐”(孔子所指之yuè),又无“乐”(lè)。没有精神愉悦,没有心理主动,教学恐怕是难于取得成效的。当然,强调“情”,绝非排斥“知”,因为情感与认知各有其独自的体系,两者不能混淆、对立,两者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其间是互补的。在语文教学中,学生的情感得到激发,接受了作品中的思想感情,那他们也一定能更好地接受知识。学生乐于学习,在“乐”中享受到因学习而获得的满足,那么他们学习知识一定是自觉的。而当学生的知识达到一定的水平时,他们也一定能与高层次的情感共鸣。所以说“情”、“知”结合才会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学语文是一种缘分、一种情缘,语文工具不同于一般的物质生产工具,它是表情达意的工具。既然是表情达意,那么由语言文字组成的文章、作品,总是表达一定的思想内容、蕴含一定的感情色彩的(于漪)。语文教学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它带有很浓厚的情感因素。寓情于语文教学,有助于强化语文教学的特点,诗化语文教学,使语文课上得像语文课。
在众多名师中,我最欣赏、最崇拜的就是于漪老师,因为她是情感教学的典范。于漪老师的课,娴雅和悦的教态,生动准确的语言,有一种很美的艺术氛围,很强的激励磁场。于漪老师对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是相当投入的。她认为老师要努力运用课文中蕴含的真挚感情,叩击学生的心弦,激起他们感情上的共鸣。为使教有情趣,学有兴趣,于漪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十分注重制造“情景交融”的氛围。她抓住导入环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根据课文情节的起伏和学生情绪变化,环环紧扣;课的结尾,或用点睛之笔,把文章的精髓突现在学生眼前,或用朗读、背诵的方法让学生回味咀嚼,或启发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课外阅读,师生的情感绐终统一在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中。于漪老师的课,由情入,经由情的起伏跌宕,最终得以情感的升华,整个课堂教学始终蕴满感情。师生情、文章情、生活情,情情交融。一堂好的语文课理应是充满诗情画意的。倘若语文课被抽象的概念、伦理所占据,语文课还有什么语文味呢?语文课要想成为学生欢迎的一门课程,也许应该在诗化语文教学上下功夫。
重视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关键是教师要在教学中“以情感培养情感”;一个没有激情、缺乏冲动的人是不大适合当语文教师的。“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这几句话虽有几分夸张,却更多的是合情合理。苏霍姆林斯基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在这土壤上。”(《家长教育学》)只有在肥田沃土上,才能结出丰硕的成果。
我们应该清楚学生不是容器、口袋,他们无法忍受被动的灌输,他们是有血有肉、有情有感的人,活蹦乱跳的一群,他们需要情感的滋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特点,在教材中从适当的角度寻找学生学习的兴趣点。于漪老师在谈教学体会时说:“崇高的使命感和对教材的深刻理解紧密相碰,在学生心中弹奏的时刻,教学艺术的明灯就在课堂上高高升起。”我在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考虑到初一年级学生对自己童年玩耍的环境有深刻印象,对生活充满美好幻想的特点,根据课文内容以学生的兴趣点切入教学。我先引导学生以《我心中的乐园》为题,把自己记忆中最美好的画面用语言描述出来。学生心中的乐园有现实的美景,有幻想的世界。然后直接引入鲁迅先生描写的儿时的乐园——百草园这一重点文段,让学生通过分析生动、具体的描写,感受其中清新甜美的瓜果,奇妙可爱的动物透出的欢乐天真的稚气,体会描写中准确的形容、生动的修辞和清晰的层次。学生充分感受了作者儿童时代轻松自由、充满情趣的百草园生活,与三味书屋单调陈腐、枯燥无味的读书生活作对比,便很容易地理解了文章“批判封建教育,揭露私塾残害儿童身心健康发展”这一深刻主题。进而引导学生善于观察生活、感受生活、丰富积累,体会生活无穷无尽的乐趣,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高尚情操。这堂课的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让学生充分感受课文内容的趣味性,用真情实感去叩击学生的心弦,激起了学生感情上的共鸣,使教学具有无穷的魅力。
古今中外的教育家历来都十分重视教学中情感的心理作用。作为一门人文应用学科——语文,是语言工具训练和人文教育的综合。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了阅读教学过程不仅是语文知识传授、听说读写训练的过程,而且是情感活动的过程,即教材的创作情感、教师的教学情感和学生的学习情感三者的沟通、融合,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使教师之心与作家之心、学生之心达到心心相印、情情相通,教学场景呈现强烈的情感共鸣状态。只有在这个时候,学生怀着一种兴奋的心情和强烈的自我表现欲望参与教学活动,才能头脑清醒,思维灵活,记忆迅速,创造思维的火花才能在“共振共鸣”中迸发。
激发情感是语文教学的成功之路,而激发情感的关键在于教师。语文老师,当你踏进课堂时,你酝酿好充沛的感情了吗?你寻找到学生情感的触发点了吗?你锤炼出具有生动形象、充满感情的语言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