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水森
(启东市大江中学,江苏 启东 226215)
今年是江苏实施新课程的第五年,随着高考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江苏新政的出台,追求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和高效教学,成为高三历史老师不懈努力的目标。高三历史复习时间紧、任务重,历史学科的课时又面临着不同程度被减少的趋势,如何做到历史课堂教学不放松,精心安排、充分利用好这仅有而且宝贵的几节课,认真坚守这块阵地,切实提高课堂效率,是高三师生共同探究的课题。我根据我校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谈谈在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方面的一些做法,恳请专家指正。
所有文科对学生都有一个共同的要求,就是认真研读教材。历史学科更是如此,阅读历史教材是切实打牢基础知识的重要环节,教师要充分注意引导学生对书本知识的阅读,不能因为历史教材版本多样,高考试题难度加大而放松对教材知识的阅读和记忆。教师应该在学生牢固把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逐渐培养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怎样阅读历史教材呢?第一,放声阅读。我们要求学生培养大声阅读的良好习惯,不是随便翻一翻教材,看一看书本,就可以达到牢固记忆教材内容的要求。学生应该放声阅读,充满激情去阅读,全身心投入,用一颗沸腾的“心”去阅读、去领悟。第二,边读边写。我们要求学生在阅读的同时,进行必要的书写。学生对教材进行逐段逐段的阅读,读完一子目,就要对这一子目进行归纳和总结,不要急于把整个一节读完。例如,我们阅读《新航路开辟》这一节,第一子目是新航路开辟的背景,包括三个段落,读完一段,就要分析一段,写出最关键的知识点。完成这一子目后,归纳出新航路开辟的背景,它包括原因和条件两部分,原因有经济根源、社会根源、商业危机和精神动力等,条件又有造船技术、航海水平、地理知识等因素。这些最关键的核心知识要素,在阅读的同时必须写下来。第三,进行反思。读完一节后,应该有一个反思的过程,如这一节有几个子目,每个子目包括几个段落,各个段落之间有何内在联系,每一个段落有哪些核心知识要素等。通过这种反思一方面可以起到及时巩固复习效果,纠正错误,消除知识盲点的作用,另一方面通过对知识的梳理、探究、整合,可以使学生加深对重要历史概念和历史结论的准确理解,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构建历史知识的网络体系。在学生把握整个一节知识结构的前提下,可以引导学生向更深层次进行思考:这一节知识要素跟本单元其他各节有何内在联系,这一节跟其他单元有什么联系的地方。如学习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时,思考他们的思想跟本单元其他儒家学者的思想有何内在联系,即既批判旧儒学的封建伦理道德,又汲取传统儒学的民本思想,构建体现时代特色的思想体系。还可以整合必修教材三本书的结构,打通历史发展的“时空隧道”延伸学生思维空间,如思考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与必修一明清君主专制加强有什么内在联系;与必修二明清资本主义萌芽之间有何关联;与必修三康有为、梁启超的维新思想有何异同;甚至可以同西方文艺复兴、启蒙思想作一个简单的对比。这种通过阅读教材,掌握基础知识,然后进行广泛而深入的对比、联系,有利于学生认识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本质,对历史发展过程进行规律总结,以培养必备的历史素养和基本的历史思维方法。
跟基础年级相比,高三阶段学生的练习特别多,又特别重要,学生的应试能力在不断的训练中得到提升。科学的训练是提高能力的有效手段,那该怎样进行有效的练习?我们从两个方面来要求。第一,坚持高效的课堂训练。课堂训练的习题要精心设计,所选的题目要围绕“新材料、新情境、新设计”展开。多参照新课改地区的高考题、模拟题,让学生消除对高考试题的神秘感,增强高考信心。特别是高考试题,它的规范性、导向性不容置疑,不同地区的高考试题命题角度往往非常相似,如出一辙。因此,在课堂练习的选题中,应注意加强对高考试题的分析和研究,可按照题型或者专题内容进行分类汇编,让学生加以练习,也可以让师生共同解答相同的一些题目,领悟并总结解答各种高考题型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开阔思维。习题的训练,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找“题眼”,领会试题的“立意”所在。训练时要指导学生答题的方法,提高解题技巧,尤其是要加强对材料题解题步骤的训练,引领学生学会从材料中准确地获取信息,有层次地阐述结论。训练中还应注意规范学生答题语言,培养学生的历史语言表达能力,紧扣得分点,减少失分。
第二,坚持让学生自主独立完成。高三学生的练习,我们要求学生像考试一样认真对待,练出自己最真实的水平,练习就是考试,考试就是练习。只要条件许可,我们让学生到阶梯教室等场所比较宽敞的地方,单人单座,独立完成。这样做的目的,不是不信任学生,而是要学生在不受同桌任何干扰的情况下,反馈给老师一个最真实的信息。这个信息不是用来惩罚学生,是用来指导整个教学过程的。充分利用这个教学信息,对提高课堂效益很有帮助。首先,对学生而言,要把个人的分数跟班级平均分对照,百分制情况下,平均分以上10分是A等级起点,平均分以下10分是B等级起点,你属于哪一个等级,学生自己对照。如果没有达到B等级,学生就应该认真反思一下自己的学习过程。在一份试卷中,有些题目绝大多数同学都正确,只有几个同学做错,这类题目,老师要做好统计,课后必须告诉学生。这些学生在最近上课时肯定出了问题,老师对他们应该进行善意提醒,跟学生进行思想交流,了解情况,解决可能出现的问题。其次,对老师而言,要认真分析各题的得分情况,以发现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老师可以把相同试卷与其他班级学生的成绩作比较,如果有一个班某个题目正确率为80℅,而自己班该题正确率只有55%,两者相比,正确率相差超过20%,这时作为老师就应该反思,这里面肯定有老师的过错,如在教学过程的某些环节上出了问题,就要把它找出来,以改正。当老师看到一些题目的正确率在40%—70%之间,就要对这类题目进行精讲,讲出重点,突破难点,解释疑点,引导学生思索研讨,探究新知,讲评要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讲解完成后,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思考,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意识。如试卷中出现一些题目的正确率不到40%,对这类题目,教师不仅要精心讲评,而且要组织错题再练,老师要围绕那些错误的知识要素,从不同的角度,设计相应的变题,让学生进行再次训练,通过这种典型性、针对性的练习,最终起到巩固课堂所学的知识,夯实砸牢坚实基础的作用。老师要根据学生的答题情况,对试卷进行认真的分析、总结,寻找学生知识结构中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这些问题的源头在哪里?这些问题可能会产生怎样的后果?教师要设计相应的教学程序,解决这类问题。我们高三年级的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在这一种模式下进行的,教学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纠正错误、寻找真理的过程。所以,我们要求学生给老师一个最真实的信息,千万不能骗自己、骗老师,老师更要充分重视对试卷结果的分析,修改、调整教学的进程和方向。
高三年级,老师的讲评课比较多,严格规范上课要求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在历史课堂上,我们要求学生应该做到以下两点。第一,学生听老师讲解与及时巩固、消化相结合。老师通过讲解练习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来带动对教材相关知识的复习。老师把试卷中发现的问题,如学生不能理解的、不能归纳的、不会灵活运用的知识元素,进行总结、归纳,分解到教材的相关考点,明确告诉学生这些知识要素,提出复习所要达到的目标和时间,然后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及时巩固和消化相关考点,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在学生自主学习阶段,教师要走下讲台,深入学生中间,指导、督促学生学习,解答一些学生的相关疑点。在规定的时间结束后,老师对相关知识进行抽查,既可以让学生直接背诵考点的核心知识,又可以提一些问题、出一些题目来检查学生的复习情况。
第二,学生听老师讲评与整理、记录相结合。老师在讲解试卷的时候,引导学生做好学习笔记,学会对教材主干知识进行整合,将知识要素进行纵向、横向的多方位延伸和联系,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体系。老师指导学生把一些在审题、读题和答题技巧方面对自己有启发作用的内容及时记录下来。老师将一份试卷讲评结束,学生对试卷的整理、记录也要基本完成。对学生整理的课堂笔记,教师要利用一个统一的时间让学生及时回顾,集中纠错,消除知识盲点。对于学生整理的课堂笔记,老师要定期检查,反馈上课内容是否落实到位。教学目标确定之后,落实是关键,贵在坚持。上课+不落实=0;布置作业+不检查=0;100—1≠99=0;抓住不落实的内容+追究不落实的学生=落实。教师对学生学习任务的检查和督促,不仅是需要,更是必须,是完成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
近年来,文明史模式、现代化模式、社会史模式对高考历史试题的设计影响较大,高考命题人员多数来自高等院校历史领域的研究专家,他们对历史学科体系和学科知识具有深入的研究,在命题过程中必然渗透他们关于学科体系和学科知识的学术观点。因此,历史老师要充分尊重学科特点,关注学科前沿,把学术研究的新成果介绍给学生。老师可以在教材分析、习题讲解中渗透学术成果,也可以在习题卷子上开辟一个专门栏目,集中介绍一些史学观点,引导学生关注史学前沿,了解史学新成果,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在复习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针对某些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展开历史小辩论,辩论题目的设计可以参照以往的一些高考试题,如洋务运动的评价、对隋炀帝功过分析、新航路开辟的利弊。教师对辩论的技巧进行指导,鼓励学生通过查阅相关的历史资料,进行多方面发散性思维。辩论结束,教师要将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认识进行归纳和总结。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历史学科是一门社会科学,其学科特点决定其必然与社会热点、焦点和人们关心的问题相联系。历年的各地高考历史试卷中,以当今社会和世界上发生的重大热点、焦点问题为切入点,架起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桥梁,以新问题、新情境深化拓展对历史问题的认识与评价的试题大量出现。在复习中,应探索以某一个社会问题为主题,用历史思维展开综合阐述。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引领学生强化对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的认识,思考大危机的原因是什么?有哪些特点?对国际关系有何影响,世界各国采取哪些反危机手段?在世界呼唤金融体制改革的声音中,引导学生关注布雷顿森林体系;在国际贸易保护主义不断抬头的趋势下,我们必须重温关贸总协定和世贸组织的规则;面对汶川大地震、海地大地震、哥本哈根全球气候峰会的遗憾,我们又不得不思考历史上的救灾、抗灾和科技发展与人类生存环境的问题。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对热点问题的关注,把历史教学和现实热点问题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备考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教学是一门艺术,一门科学,需要我们孜孜不倦的追求与探索,需要我们用一颗火热的心去呵护。唯有这样,我们才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运用多种有效手段,取得丰硕的教学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