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莎莎 冯文全
(西华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2)
近年来,我国学前三年毛入园率和学前一年毛入园率分别只有50.9%和74%。从目前来看,要实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教育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到2020年“全面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基本普及学前两年教育,有条件的地区普及学前三年教育”的战略目标,任重而道远。
(一)学前教育管理体制不建全。
政府对学前教育存在多头管理、责权不清的问题。有的地方政府规定,民办幼儿园可在民政、教育、地方政府办公室等多个部门分散登记注册,教育部门专管幼儿园教学,卫生保健则由卫生部门负责。如有的地方政府虽然明确规定教育部门主管幼儿园的审批与业务,但在教育部门内部,社会力量办学办公室负责幼儿园的审批手续,基础教育科室只能分管教学,学前教育行政批管不统一。[1]
(二)民办学前教育发展不规范。
目前,我国民办学前教育市场存在较多问题。如收费制度不具体,缺乏可操作性;保教质量参差不齐,安全事故频发;产权不清,园内管理体制不健全;监管不到位,等等。
(三)我国幼儿园供给与入学需求矛盾尖锐。
我国拥有约1.5亿0—6岁儿童,其数量占世界同龄人口的五分之一。而我国学前教育总投入占GDP的比重极其微小。[2]在这种情况下,公办幼儿园活力不足,民办幼儿园管理与监督不到位,使得学前教育市场很容易出现混乱无序、违规违纪现象。另外,我国多数公办幼儿园内部组织管理机械呆板,服务意识差,经济上“等、靠、要”,办园成本意识不强,挥霍浪费严重,改革势在必行。
(一)政府对学前教育的重视不够、投入不足、管理缺位。
学前教育涉及教育、财政、规划、建设等多个部门,各部门间缺乏有效协调机制。对学前教育的重要性缺乏应有的认识,对其在个体成长与国家整个教育事业发展中的作用缺乏足够的重视,使得学前教育的发展缺乏计划保障。当前,世界各国对早期教育的投入占教育总投入的平均水平大约为3.8%,而我国学前教育经费一直在全国教育经费总量的1.2%至1.3%之间徘徊。虽然近几年民办幼儿园迅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幼儿园数量不足的问题,但一些民办幼儿园迫于运营成本压力,很难扩大规模,无法添置教育用具和设备,导致正规的幼儿教师大量流失,这使得很多家长不信任民办幼儿园,进而导致“选园难”。[3]
(二)体制改革导致幼儿园数量急剧减少。
在20世纪90年代末至21世纪初的经济体制改革中,一大批企事业单位、机关办幼儿园被关闭或转制。在国企事业单位改革过程中,全国企事业、机关办幼儿园从2000年的1.6万所减少到2007年的5000所,减少了70%,原有福利幼儿园大量消失。幼儿教育普遍存在公办园“稀缺化”、民办园“两极化”、优质资源“特权化”、收费“贵族化”等问题。由于供需失衡,各地公办幼儿园很“吃香”,但受招生数量限制,很多时候家长需托门路、找关系、拼背景。[4]许多没有背景的家长,只好交费提前把孩子送到公办园的亲子班去“占坑”,为的是以后能获得入园机会。
(三)幼儿园遭遇适龄儿童入学高峰。
很多家庭的生育计划受国家大事、重要纪念日或所谓“吉祥年”等众多原因的影响,部分人群对此的盲目偏好就会影响这些年份的出生人口,导致“拥挤一代”的形成。这一代人不仅入托难,而且将来入学、找工作等的难度都将大大增加。目前正是出生于1975年后及“80后”人群的生育高峰期,庞大的生育大军必然带来庞大的出生人口。
(四)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导致入托紧张。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一些城市正在向特大型城市方向发展,这一进程带来大量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涌进城市,导致这些地区幼儿园数量不能满足适龄儿童急剧增长的需求。这将导致幼儿入园难的问题会持续一段时间无法解决。资源的稀缺,必然引起收费的昂贵。[5]
(一)完善管理体制,转变政府职能。
明确政府职责应有细化指标,政府及各有关部门特别是教育管理部门必须充分认识学前教育对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和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意义和作用,树立“从娃娃抓起”的理念,从思想观念到实际工作真正把学前教育摆在重要位置。在具体操作上,应统筹城乡学前教育的公平发展,统筹公、民办园的协调发展。成立专门负责学前教育的组织或机构,由专人负责,以协调各领导部门之间的关系,保证各部门之间分工合作,相互协调,充分发挥整体领导的作用。幼儿园管理一般需要教育部门、卫生防疫部门、民政部门、税务部门等的相互协作。教育部门应起主导核心作用,其他几个部门应将情况及时上报教育部门备案,以便教育部门作出决策。政府在完善组织结构的同时,应强化宣传、立法、规划、督导、调控和咨询职能。[6]
(二)加大幼儿教育投资比例,坚持幼儿教育的公益性。
“入园难、入园贵”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公办园和社会力量办园比例不当、教育投入比例过低引起的,这反映出有关部门对学前教育的定位存在问题。学前教育的基础性、公共性和公益性被忽视,相关部门过于强调非义务性。类似“社会为主、公办示范”的办园思路,将举办学前教育的主要责任推向社会力量和市场,由此导致政府投入严重不足。各级政府应提高学前教育财政经费的使用效率,把学前教育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提高投入比例,增加公办幼儿园,以满足城乡居民子女的“入园”需求,补齐学前教育这块“短板”。同时,应建立幼儿入学资助体系,以保障幼儿的受教公平。如规定各公办园不得拒收贫困儿童,对贫困儿童实行学费减免政策,政府再予以补贴;提高幼儿教师的安全意识和安全能力;提高幼儿的自我防护能力和幼儿家长的安全意识。[7]
(三)科学引导家长对幼儿园的选择。
幼儿教育是以游戏为主的教育。有一种能让孩子在里面感到自由、快乐、放松、健康的氛围最重要。因此,在选择幼儿园时家长不应该把眼光只盯在少数知名幼儿园上,科学的“择园”标准是:一是选离家近的,这样不仅家长接送方便,而且能减少孩子因路途遥远所带来的事故风险。二是不要认为只要是公办的、最贵的就是最好的。
(四)加强学前教育立法。
当前,首要和切实有效的一项工作就是进行学前教育立法,从法律的高度明确和确认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将学前教育的重大意义、宗旨、性质、地位及政府在发展学前教育中的责任,以法律条文的形式确定下来,保障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8]一些发达国家对学前教育的法制化管理十分重视,近几十年相继出台了学前教育法或相应的教育法规,如美国的《儿童保育与发展固定拨款法》、《早期学习机会法》,英国的《儿童保育法》、《保育标准法》,瑞典的《学前教育法》,日本的《儿童福利法》,等等,从法律层面保证了学前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其做法和经验有不少值得借鉴之处。教育行政部门应组织、启动学前教育事业发展问题与现实需要的调研,加强新形势下事业发展政策、体制的研究,在人员、经费、科研立项等方面予以倾斜、给予应有保障,以更好地促进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的深入发展。积极创造条件制定《学前教育法》,重点明确规范学前教育的责任、领导体制、管理体制、办园体制、办园条件、经费投入、教师责任与权利、待遇等重要法律关系问题,以确保学前教育事业在法律的保障下健康发展。[9]
[1]蔡迎旗.论中国幼儿教育财政投资体制的重构[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6,(2).
[2]涂艳国.中国儿童教育30年[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39).
[3]虞永平.试论政府在幼儿教育发展中的作用.学前教育研究,2007,(1).
[4]曾晓东.供需现状与中国幼儿教育事业发展——对我国幼儿教育事业的经济学分析[J].学前教育研究,2005,(1):5-10.
[5]彭世华.学前师范教育急需调整发展机制、加强宏观调控[J].学前教育研究,2006,(2):17-22.
[6]陈恩伦,陈惠.对幼儿园转制过程中政府责任的几点思考[J].学前教育研究,2008,(5).
[7]蔡迎旗.中国学前教育存在的问题[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9,(1).
[8]庄亚楠.推动学前教育立法工作,保障学前教育健康发展[J].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10,(1).
[9]沙莉,庞丽娟,刘小蕊.通过立法强化政府在学前教育事业发展中的职责.学前教育研究,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