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高分作文与创新作文的生成

2010-08-15 00:42:55汪晓静
文教资料 2010年33期
关键词:作文思想生活

汪晓静

(江苏教育学院 如皋分院 中文系,江苏 如皋 226500)

目前,中学生作文平平的现象较普遍,不是立意老套、千人一面,就是内容空乏、素材陈旧,或者语言干瘪、了无生趣。究其原因,是大部分学生思想贫乏,阅历和阅读积累不够。而根源却在语文教师本身。现在,大部分语文教师仍受高考指挥棒左右,为保险起见,在作文教学中还是沿袭程式化的老套路。作文指导从概念到概念,从理论到理论,怎样立意、怎样选材、怎样开头、怎样结尾、怎样过渡……都给学生准备了条条框框,然后让学生依样画葫芦,进行反复训练,形成固定不变的几个模式,以求高考作文“四平八稳”、“万无一失”。结果,许多同学在无形中被带进了机械、僵化的写作死胡同中去了。有的同学就靠平时背几篇范文、熟记几个事例,考时根据预先准备好的条条框框生搬硬套,这样难免就落入俗套,被划入平庸之作的范畴。

近几年的话题作文虽然给广大考生在写作内容上以更广阔的空间,在表现形式上以更大的选择自由,但是在作文评分的等级标准上也提出了“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新”等发展等级要求。这无疑打破了一般的作文定式,强化了学生作文的创新意识和个性化特点,为作文教学吹来一股清新之风。

审视近几年获得高分的作文,不难发现新时期优秀作文的“流行色”有以下几点。

1.以健康为美。

如2006年安徽考生的《读懂人生之书》,文章借“读”这个话题,写出了对人生的深刻内涵的理解:爱、坚强、诚实、团结、互助等,一改现行作文中或抱怨,或讽刺,或牢骚的通病,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审美愉悦,主题健康而丰富。

2.以思辨见长。

如2006年浙江考生的《浮萍·藤》,作者用顽强攀援、牢牢缠绕着大树的小藤,和整日游荡、最后成了暴风雨的牺牲者的浮萍进行对比,揭示了生无所息,才能让生命更坚强、生活更充实、品质更坚毅的人生态度,思辨性很强,立意含蓄而深刻。

3.以情真取胜。

如2006年天津考生《愿景》,由“一曲音乐”、“一杯清茶”勾起对成熟与平淡的渴望,从自己的经历,写到苏轼的故事、诸葛亮的名言,考生用比喻排比抒情,真情似一江春水,喷涌而出,寓深刻的哲理于真情的流淌中,让人回味无穷。

4.以奇巧诱人。

如2002年四川考生《潘金莲的选择》,文章从潘金莲的角度,分析了选择武大郎或西门庆的种种利弊,最后把落脚点定在选择西门庆上,这虽然与传统观点格格不入,但引经据典,自成道理,被评卷委员视为不可多得的佳作。当然我们在作文立意时还是应遵守社会共同的道德准则,起码不要超出社会道德的底线,没有必要刻意追求标新立意而令立意和公认的道德准则相悖甚至格格不入,这是后话。

由上可见,阅卷老师所青睐的不再是一板一眼的规范作文,而是别具慧眼的创新之作,是具有鲜明个性的“这一篇”。要使学生作文达到健康、深刻、新颖奇巧的境界,无任何捷径可走,仍然必需从源头抓起,加强思想锻炼和平时的积累。

1.锻炼思想,强化创新意识。

作文水平的高低,归根结底取决于作者思想水平的高低。健康、深刻的立意,实际上是作者健康、深刻的思想反映;情真、奇巧的构思,同样也是作者先进、活跃的思想结晶。而优秀思想的形成又必须通过平时的语文学习实践的锻炼,这就首先要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大胆怀疑、勇于探究的精神,真正解放他们的思想。激发学生思维,养成深入思考的习惯,是培养创新意识的前提,也是创新意识的基础。在平时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为他们创设质疑问难的情境,营造敢问、敢说、敢做的氛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争论问题时,要力戒权威影响和从众心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和满足学生的表现欲、发表欲,给他们提供思想的自由时空,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开阔和活跃他们的思想,提高思维水平。教学实践证明:只有让学生树立独立的人格意识,增强民主参与热情,才能提高思想的主动性;只有思想主动,敢说真话,才能讲自己想讲的话,才能显露创新精神,作文才会有鲜明个性。

2.创造机会,丰富生活阅历。

在当前激烈的高考竞争中,学生的生活基本以在校学习为主要内容,早晨到校,天黑回家,晚上还要完成大量作业,很少和社会接触。学生阅历浅,视野窄,作文素材贫乏,作文中选材“撞车”,假大空话连篇也就在所难免了。而欧美一些发达国家的学校为了丰富学生的生活实践,经常组织学生旅行,学到某一方面的知识,就到实地去参观、考察相关内容,工厂、农场,哪儿都去,有效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这种做法值得借鉴。虽然目前由于教学体制、课程设置、评价体系等一系列问题,学生的生活天地受到制约,但我们应当在这有限的时空里,尽量丰富学生的学校生活和家庭生活,创造机会让他们贴近社会,接触自然。如我校每年都举办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艺术节、校园科技节,同时还利用“元旦”、“五一”、“十一”等重大节日举办专题讲座,开展演讲、诗歌创作、朗诵比赛等课余活动;另外,鼓励学生在节假日参加家庭劳动,参观走访,关注那些尽管稍纵即逝,但给人启迪、发人深省的突发事件,引导学生善于在日常生活中观察、感悟、积累。如通过电视,学生对奥运会标、奥运村的建设、“世界杯”、和谐社会建设、幸福指数的提高等热点问题给予及时的关注,逐渐培养关注社会、了解自然、感悟人生的兴趣。这些都给作文增添了浓郁的时代气息,增强了真情实感。

3.广开渠道,扩大阅读面。

从前面所列举的高分作文,我们欣喜地看到:有的同学对现实社会生活投注了极大的热情,文章充满着时代气息,跳动着时代的脉搏,给人以清新感;有的同学对历史文化遗产广泛涉猎,字里行间浸透了书卷气息,展示出丰厚的文化储备,给人以博雅感。这无疑是得益于大量的课外阅读。目前,提起课外阅读,我们一方面深切地体会到它对写作的重要性,也清楚地了解到大部分同学的阅读面不广,阅读量远远达不到理想要求,另一方面又没为他们安排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保证他们的阅读需要。学生从早到晚基本都呆在教室里,课程表每天排得满满的,就是没有一节阅读课;参考书、复习资料一本又一本,就是没有一本“闲书”。如何改变课外阅读的这种尴尬局面呢?美国人的读书习惯向我们诠释了一种新的阅读概念。一般美国人没有书房,却随时随地读书。他们不一定要找个宁静的环境,在闹市中,经常有一块小草地,草地上有一两张椅子,上面坐着的就是读书人。他们也没有固定的书桌,而在吃饭的桌子边读书,书籍常放在车房壁架上。这不是说美国人勤学,而是启迪我们应该像吃饭、喝水一样,把读书作为生活的一部分。不应拘泥于场合,不一定非得在教室或图书馆,可以经常把一两本书带在身边,走到哪里都可以阅读;也不应局限于名家名著、时文华章,文学作品要读,科技论文、新闻、广告也要读;同时不应束缚于书本,还包括收听广播、收看电视、看光盘、网上阅读等。总之,阅读越丰富,思想越丰富,语汇也越丰富,写作素材也就越丰富,正所谓“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没有超人一点的思想磨练,没有丰富的生活积累和知识底蕴,就写不出高人一等的作文。让我们在作文教学改革的大潮中,进一步解放学生的思想,丰富学生的生活,扩大学生的阅读面,使他们尽量早出、多出令人耳目一新、击节称赞的优秀习作。

猜你喜欢
作文思想生活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华人时刊(2022年7期)2022-06-05 07:33:26
思想与“剑”
当代陕西(2021年13期)2021-08-06 09:24:34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人大建设(2019年4期)2019-07-13 05:43:08
“思想是什么”
当代陕西(2019年12期)2019-07-12 09:11:50
红批有声作文
红批有声作文
红批作文
红批作文
漫生活?阅快乐
生活感悟
特别文摘(2016年19期)2016-10-24 18:3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