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导向的大学生实习入职培训工作新探

2010-08-15 00:42吴君明张春丽
文教资料 2010年36期
关键词:实习生职场用人单位

吴君明 张春丽

(1河海大学 法学院;2河海大学 水利水电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8)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大学生实习问题也愈来愈受到学生、家长、社会和政府的重视和关注。2010年夏,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制定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其中强调高等教育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就业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实习是实践教学的重要一环,只有真正落实才能达到良好的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结合,也才能为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铺平道路。面对实习,无论从实习本身,还是实习的相关主体上来看,尚存在不少亟待协调解决的问题。

我们通过对参加过实习的大学生进行访谈发现,他们中的很多人觉得实习效果不佳,每天在办公室除了做一些诸如扫地、抹桌子、端茶送水、整理文案等杂事外,几乎没有什么机会从事与所学专业有关的工作,剩下的时间就是和单位员工闲聊或者上网。加之,实习时间短暂,一般暑期实习不会超过一个月,很难去就某份工作开展系统的学习培训。最后,用人单位也善解人意地在实习鉴定上盖个章了事。这样的实习,对于大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社交能力的增进,贡献很少。有些同学甚至认为,实习不但没有提高能力,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反而对未来的工作产生了失望、厌倦、畏惧等消极心理。

究竟如何才能使实习这个高等教育的实践教学环节更好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我认为应当在实习开展前做好相应工作,而这恰恰需要我们准确地把握与实习有关的一些现象背后的本质。

一、大学生实习的内外部情势分析

(一)大学生对实习缺乏基本的职业认知,实习目标不明确,定位不清。

如前所述,不少大学生存在实习目标不明确的问题,不知道自己究竟为何实习。据对5296名人学生的调查显示,28.4%的大学生会到意向单位实习,33%的大学生会选择兼职打工,近94%的大学生认为实习对未来的就业非常重要或比较重要。但是,据新浪网、智联招聘网对3080名实习大学生的调查,约51%的大学生对实习效果不太满意。[1]

从实习的动机上看,大部分同学认为实习是大学时代必须完成的一项任务,因为一般高校都有学分要求,是大学教学体系中一个必修环节。很多同学参加实习并非为了兼职赚钱,更多的是希望通过实习来“攒经验”,获取一些职场经历和体验,巩固和提升专业知识与技能,为未来的就业做准备。

还有一些同学则认为实习就是“准就业”,确有不少用人单位启动了诸如“管理培训生”之类的实习生计划,从制度设计上将实习生纳入走向职场的前奏阶段,只要在实习阶段表现不俗,就有机会在毕业后留用。

更多的同学是迫于形势,在当前就业的重压下,抛弃了原本实习是为了将所学理论贯穿于实践的初衷,违心而又匆忙地选择一些与所学专业毫不相干的实习岗位。尽管这样的实习机会对人际交往和办事能力的提高多少有些帮助,但不可否认的是它之于“学以致用”的教育思想相去甚远。

如此种种,大学生对待实习缺乏最基本的职场认知,职业生涯规划目标不清或者毫无目标,在寻求实习机会时,不能自觉地思考该岗位对个人职业发展与提升有无增益。模糊的定位,导致了方向上的迷失,进而决定了实习效益不佳的后果。

(二)用人单位对实习生的要求越来越高,考核程序趋于专业化,然而录用积极性却不高。

受人才供给过剩的影响,在就业岗位绝对增加量不高的情况下,用人单位只要很少的投入即可招录到相对廉价的人才,低廉的人力成本使得其无须通过招聘大量实习生来填补辅助性岗位,而直接选择正式聘用人员。毕竟任用经过系统培训的职员,不但能够保证企业具有相对稳定的人力资源,而且从成本效益上来说也非常经济。人才的流动性过大对企业的平稳较快发展并无益处。

基于这种现状,即便用人单位愿意拿出一些见习岗位给在校大学生锻炼,但其考虑的重心在很大程度上并不只是从用人机制的有序推进的角度,而更多的是从宣传和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上着眼。一些单位在招聘实习生的过程中,通过各大媒体密集投放招聘广告,深入各地高校开展巡回的宣讲会,继而采用笔试加多轮面试的选拔程序,让求职者从中体会到拿下一个岗位的不易,从而在心理上建立对该企业持有的一种近乎膜拜的心理。由此,用人单位可谓达到多赢,既有效提升了企业在未来求职者心目的地位,又选拔到了低廉的甚至免费的实习生,更广泛宣传了企业精神和文化。这种专业化的选拔任用制度,尽管看上去好像不够效率,但实际上其边际收益大大提高。

但现实往往超越了我们的想象,有调查发现,一些单位的实习生招聘近乎作秀,最终或许一名实习生都不录用,其所进行的一系列既繁琐又花哨的招聘流程仅仅停留于形式,他们并没有真正的招聘计划,有些完全是无奈之举,而有些则迫于各方压力。如此看来,实习生谋一职实为不易。

(三)高校在实习指导与服务上投入不够,精力过于集中在就业指导与服务这个重心上。

“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这种做法在各大高校面对毕业生就业困境所采取的措施上并不鲜见。不可否认,不少高校确实在就业工作上下了很大功夫,甚至在新生入学之际即给予大量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在毕业前夕也会组织模拟笔试、面试等与求职有关的培训。多数高校将更大的注意力集中在多方争取校外招聘需求信息上,上至校长,下至各院就业工作负责人,全部动员起来到相关单位游说,积极争取输送人才的机会。在这个过程中,学校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效果的确很明显,而且极具针对性,解决了很大一批毕业生的就业去向问题。

即使如此,我们也应当引起思考,高校这样的努力究竟解决了多少毕业生的就业?有多少同学是通过参加学校组织的校内招聘而落实了就业单位的?根据多年的就业工作经验,一般情况下,同一所学校的优势学科专业毕业生相较于弱势学科专业毕业生更多地依赖校园招聘,因为这些专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大多积累较厚实的人脉资源,而弱势学科的同学就不能从中受益,来校招聘的与专业紧密相关的单位寥寥无几。从绝对的就业率上看,任何学校的优势学科毕业生的就业都不会存在太大问题,而出现问题的往往就是那些小而弱的学科的毕业生,需要我们给予大力帮助的也正是这个人群。在学校先天不具备学科上良好的人脉资源的前提下,在客观上即使通过努力也无法显著地争取到相关资源的现实下,试着从提升毕业生个人能力和素质上下功夫,理所当然地成为了高校应对就业问题可走的理想途径。

实习的指导和培训恰恰能够成为有效地链接职业规划和就业的中间环节,让实习成为帮助大学生成功迈向就业岗位的强有力的跳板,这将是高校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一个重点。

(四)社会教育培训机构对实习培训市场关注较少,开发力度不够。

目前,社会上很多培训机构多把注意力集中在职业技能资格证书考试、各类等级考试、研究生入学考试、公务员考试等与就业关联度高的考试辅导上。这也是他们顺应市场需要而采取的顺势而为的举措,本无可厚非。一方面,求职的大学生不能确切地清楚未来工作岗位究竟需要何种技能而盲从地考取各类证书。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在选材时也苦于无法在短时间里了解求职大学生的个人技能而自然地倚重比较他们持有的林林种种的证书。正是基于这个现实,社会教育培训机构应运而生地推出了花样繁多的考证辅导班。

其实很多证书之于岗位需求并没有太多用处。比如计算机二级、三级证书,对于文科的从事行政管理工作的同学毫无用处,所考的编程语言在未来工作中根本无用,倒是一些办公软件的熟稔操作能力提升却最为迫切,也最实用。但是,不少拿到这些计算机二级甚至三级证的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连起码的传真机和打印机的使用都不会。从这个例子能够看出,实际工作能力的培训在全社会都显得很孱弱,亟待各方有识之士给予更多的关注。有担当的社会培训机构应该具备这样的智慧,鼓起勇气努力开拓这片市场,为大学生就业并乐业提供帮助。

二、实习指导须有面向职场的导向性

完善的实习培训辅导制度应当不仅包括企业发起的规范的实习生培养计划,而且应当包括高校内部的实习指导制度。据调查,国外绝大多数企业都有完善的实习生计划,像宝洁、诺基亚、微软等国外知名企业在国内设立了稳定规范的实习培养计划,为在校大学生提供实习岗位,但在国内形成规范的实习生制度的企业少之又少,大多数企业没有稳定地接收大学生实习的计划实习措施。[2]基于此,高校就需要来主动承担起构建较为系统的实习培训制度的重任,保证大学生在走向实习岗位时是“一切准备就绪”的状态。而现实情况却是,不少高校尽管设有相关培训制度,但培训内容过于陈旧,与用人单位的需求严重脱节,效果欠佳。由此,实习指导中的职场导向性显得尤为重要,培训模块亟待优化升级。

其一,需要系统推介各种性质实习单位,让学生形成整体印象,初步定位。比如法学专业的学生,实习单位大概可以有公、检、法、司等国家行政机关;公证处、仲裁庭、法律援助中心等事业单位;律师事务所、各类性质企业法务部门等实务机构。非常有必要向学生详细阐释这些机构的特点、工作性质、主要工作内容等。

其二,需要明确界定实习生的岗位职责。很多实习生之所以沦为“勤杂工”,很大程度上对自己的职责认识不清,尽管承担一定的内务工作是必要的,但毕竟不能仅仅停留在这样的角色上。

其三,需要强化安全生产(工作)教育。大多数工科专业学生未来的去向是一线的生产施工企业,安全生产是头等大事,高校要在实习阶段就不断灌输安全的重要性,这既是对学生本人负责,又是对用人单位和学校有序开展工作负责。

其四,需要进行系统的业务流程培训。所谓行有行规,每项工作有其特定的工作业务流程,工科专业的有生产操作规程,文科专业的有办事业务流程。如果在实习之初即能让学生了然于胸,可以肯定,实习将是收获满满的。

其五,需要开展与实习相关的法律维权常识培训。现在很多实习生迫于就业压力,在实习时即便碰到个人权益被侵害的事情,也往往能忍就忍。必须明确的是,在法治社会下,每个公民都可以在必要时拿起法律的武器捍卫自身权益。

其六,需要广泛开展商务社交礼仪方面的培训。由于平时没有太多机会接触社会,很多学生在待人接物方面的素养明显准备不足,简单的自我介绍、安排会议座席、接打电话方面的礼仪都没有掌握。这类培训显得尤为必要。

三、借力社会各界将实习指导工作精细化

高校单凭自身的力量解决大学生实习的难题显然是不现实的,高校必须力求整合各方力量来共同推进实习指导工作趋向精细化。要将大学生的实践教学提到应有的高度,不仅需要高等院校和大学生的积极探索,社会更是责无旁货,必须施以关注和支持。[3]

(一)尽力整合校内资源,搭建优质实习平台。

第一,依托校内见习基地,开展初级实习培训。各大高校均成立有一些见习基地或者校办产业,可以接纳一批学生实习。这类实习可以在一、二年级进行,主要目标是强化专业认知,将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

第二,搭建针对性强的大学生实习岗位招聘信息发布平台。由于就业工作是高校的工作重心,大学的就业信息网基本是面向毕业生提供大量的用人单位需求信息和各类招聘会信息,而缺乏实习岗位信息。因此,有必要搭建一个平台来专门发布与实习有关的信息,供毕业生之外的学生检索。用人单位亦可以通过该平台挑选到合适人才。另外,还可以发布大量的职场生存小贴士之类的指导性文章,对学生实习有所助益。

第三,有针对性地就专业对口实习单位的情况作专题指导。每个专业都有一些对口实习单位,这些单位和高校常年合作,往往和相关院系建立了广泛人脉资源和良好合作关系。相较于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实习生的单位而言,它们更愿意接受对口院校的学子,也更能够为学生的个人发展提供一条可行的通道。很多时候,优秀的实习生在毕业时将直接被录用。

第四,学生组织以学生社团活动的方式带动广大同学自发地开展入职认知自我教育。通过开展一些晒简历、模拟招聘会、职场礼仪风采大赛等来激发学生内心的职业潜质。

(二)创造机会借力社会资源,扩充实习指导的张力。

第一,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邀请人力资源专家开设专题讲座。资深HR可以从企业选人用人的角度讲授一些职场生存发展的知识,让学生从用人单位的视角重新审视自己尚有待提高的方面。

第二,与专业的社会培训机构合作,组织素质拓展训练和职业能力训练。一些知名的大学生培训教育机构拥有雄厚的师资力量,课程设置完全以职场需求的能力素质培养为导向,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高校将其引进,可以达到多方共赢的效果:一方面,学生可以就近接受培训,还会享受到相对优惠的价格,另一方面,社会培训机构能够借助高校官方平台较快获得学生的信任,拓宽其业务市场,提升其影响力。此外,高校也可借力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

系统、完备、精细的大学生实习职前培训制度,不但能够解决广大同学盲目投入实践、收效不大等问题,而且能改变实习单位对当代大学生眼高手低的片面认识,提升目标单位对未来毕业生的期望值,更能树立学生就业的自信,对未来就业择业做到心中有数,沉着应对,同时也为随后而至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铺平道路。

[1]林泽炎.大学生实习制度的规范与完善.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12):19.

[2]肖云,吴国举.大学生就业困境分析与对策研究——基于对重庆1618名大学生和272家单位的调查.青年探索,2008,(2):84.

[3]张晓霞.当前大学生实习状况及发展趋势.江苏高教,2005,(5):150.

猜你喜欢
实习生职场用人单位
用人单位应避免七个认知误区、切实保障职工年休假的合法权益
职场Z世代为何这么跩
儿科临床医学实习生与住院医师结对带教模式的探讨
性骚扰的用人单位法律责任研究
餐厅经营模式多样 事先分清用人单位
职场充电,停还是行?
中草药房实习生带教工作探讨
儿科实习生四诊能力的培养
最牛实习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