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 峰
(南通大学,江苏 南通 226019)
实施大学生创业教育是推进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内在要求。近几年,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现正往普及教育迈进。2010年,全国高等学校毕业生人数高达630万,加上往年待就业者预计需就业大学生人数超过1000万,这使得大学生就业遭遇寒流和挑战。就业乃民生之本,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关系到国家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老百姓能否安居乐业。面对持续增长的求职者和有限的社会就业岗位这一对矛盾时,我国提出了“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战略目标,要求“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政府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加强就业观念教育,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1]
创业教育是指开发和提高学生创业基本素质和创业能力的教育,是一种通过以充分挖掘学生潜能、开发学生创业基本素质、培养学生创业综合能力达到提高学生自我就业能力,使求职者变成岗位创造者的教育。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就将创业教育看作是未来人才应掌握的三本“教育护照”之一。对高校而言,创业教育即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素质和创业技能的教育教学活动。通过相关课程体系整体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及能力,使其具有创新意识、冒险意识、创业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及社交和管理技能。
我国高等学校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实施创新教育,着力在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等方面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2002年,教育部确定清华大学等9所创业教育试点院校,开始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创业教育模式,大学生创业教育在政府引导下进入多元化发展阶段。2010年,教育部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创新创业教育是适应经济社会和国家发展战略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教学理念与模式。由此可见,国家对创新创业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重要性的肯定,高校理应在创业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有所担当,主动与社会接轨,培养与时俱进的人才。
近几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部分地区遭遇重大自然灾害,经济运行不稳定因素增多,劳动力市场面临的城镇新增劳动力和大量农民工返乡等“三峰叠加”局面仍将持续,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在长时间内仍将存在,社会整体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就此,国家提出了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鼓励和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
在新的历史时期,大学生仅靠基本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已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高等教育是为了让学生实现顺利就业,但更多的应是帮助学生学会如何灵活地适应社会,既能就业又能创业。高校要通过创业教育使学生成为求职者,更要逐渐成为岗位的创造者,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实现自我发展,体现自身价值。
用人单位普遍反映招聘到合适的人才不易,很多企业宁愿到劳动力市场招聘有工作经验的社会人才而不选择应届毕业生,主要原因是应届毕业生“眼高手低”,需要边工作边学习且稳定性不够。同时,大学生觉得用人单位待遇过低、工作强度大,很难施展拳脚。企业与大学生很难寻找到共同的切合点,导致用人单位对大学生敬而远之,由此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了自主创业。这就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既要帮助梦想成就一番事业的大学生掌握创业知识、培养创新精神,又要解决大学生就业心态问题,为企业提供留得住、用得起的创新型人才,健全和完善就业的市场化选择。[2]
目前,我国高校实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部门主要分布在学生工作处、团委、教务处等,多数没有设立专门的职能部门;学生自发成立开展自我创业教育的实践社团,如学生创新与创业协会、就业与职业发展协会等。我国的创业教育还处于探索阶段,创业教育相关的人才培养体系尚未建立。在当前高校专业设置中,还未开设创业教育相关专业,没有形成成熟的课程体系,仅仅通过选修课、创业讲座、创业计划竞赛等形式开展创新与创业教育。对创业教育仍停留在技巧、心理、形势分析等方面的指导,没有专门作为一个学科来建设。
我国高校创业系列课程缺乏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高校创业教育师资力量严重缺乏。创业教育在我国还是一个比较新的课题,专门的师资队伍尚未得到有效保证。大多数高校依托有管理类、经济类专业背景的教师或由做就业工作的专兼职老师来开设创业相关课程。这类教师普遍缺少创业经历和实践能力,对创业教育的认识不足,自我创业知识结构不合理,教学效果和影响力可想而知。
我国的创业教育处于起步阶段,课程结构不尽合理,在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流于形式,忽略了创业教育应该在创业实践中学习而来这一真理。多数高校的创业教育只有简单的理论教学,侧重传授创业知识,培养创业意识,缺乏创业实践指导,没有教会学生如何评估定位、选择创业项目、制定营销策略,更没有根据授课对象的不同去因材施教,与学生一起进行项目评估、市场调研、可行性分析及风险预测等。没有很好地依托学校教学实践基地、就业创业基地、大学生科技创业园等为学生创业提供良好的实践平台,积累经验降低风险,为今后成功创业打下坚实基础。
当前高校、社会、政府三位一体的创业教育体系尚未建构起来,大学生创业缺乏相应优化的机制和环境。首先,高校内部的文化氛围、课程安排、激励导向、评价体系都未能向创业素质培养倾斜。其次,社会传统文化惯性给大学生在创业的人际环境上带来了负累,社会环境因素对特别需要协作精神、创新精神和进取精神的大学生存在一定的负面影响。再次,对于政府而言,由于目前大学生并非我国现有创业大军的主体,工商、税务方面对高校毕业生创办公司制定的优惠政策还不到位,企业制度、人事制度、投融资制度上对大学生创业还需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3]
创业教育的开展切不可搞“大跃进”,也不能“全民皆兵”。各高校由于层次不等、起点不同、要求不样,创业教育背景上也存在客观差异,因此要针对各自的特点,科学合理地开展创业教育。
SWOT分别代表: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威胁(threat)。 我们要重点对高校在师资队伍、学科建设、硬件设施等方面进行分析,剖析存在的优劣势,为创业教育的开展提供科学依据。要着重分析学生自身的优劣势,分析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制定合理科学的创业教育模式。
创业教育是一个系统而又庞大的教育工程,要顺利开展需要政府、高校、企业在政策、资金、技术上大力支持。美国从1951年到2007年投入创业教育学科的资金超过44亿美元,包括国家政策、企业参与、基金会支持等。社会资源的共同参与对美国的创业教育起到了加速器的作用。[4]大学生创业环境需要社会各界合力营造,政府应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与有效服务的力度,如增加小额贷款额度,减免贷款利息,简化贷款手续,对创业者在人事档案、户籍管理、社会保险等关系接续上的保障要落到实处。同时政府要进一步加大对创业教育资金的投入,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特点出台更多的优惠政策,建立大学生创业园,为有创业意向的大学生提供政策保障和资金支持。
创业教育的顺利开展离不开一支创新意识强,勇于创新和实践,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学校应引导教师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理论学习和研究,定期开展交流和讨论,活跃学术氛围,拓宽视野,提高理论水平。同时,创业教师队伍的建设要面向全社会敞开大门,积极利用社会资源,聘请创业成功企业家、专家学者、政府官员作为学校的创业导师,定期来校作讲座并指导学生实习,通过现身说法来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提升创业能力,弥补学校课堂教学在实践方面的不足。如我国的创业学院聘请了牛根生等知名企业家为客座教授,这给我们做了很好的榜样。[5]
创业教育的开展需要物质载体,高校应划出一定场地并提供办公用品、资金等专门用于创业教育和创业团队从事创业活动。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可通过校内公开招募、团队招标等方式让学生创业经营实体,按市场规律运作,独立核算,参与竞争。学校和政府应积极推进孵化器机制,建立大学生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等,通过这些平台为大学生创业提供风险评估、贷款融资等方面的支持,为有创业意向的学生搭建孵化平台,让学生的好想法、好成果实现成功转化。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07-10-16.
[2]吴家曦,应云进,劳俊华.全面实施创业教育,着力推进创新型创业[J].浙江经济,2009,(11):46-47.
[3]张月.大学生创业教育问题思考[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09,(5):100-101.
[4]刘茜.应对就业难别忘了创业教育[N].光明日报,2009-02-18.
[5]李亚茹.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论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