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高校学风建设机制创新的对策

2010-08-15 00:42
文教资料 2010年33期
关键词:学风辅导员建设

张 丽

(河南工业大学 国际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伴随2008年第一届“90后”大学生相继入校,高校学风建设工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而学风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它涉及社会、家庭、学校及学生等诸多方面的利益,也涉及教学、学生管理等方方面面的内容,需要高校及时加强学风建设机制创新。本文以课题研究为依托,以调查研究为依据,并结合工作实际,在课题前文分析和探讨当前影响学风问题的主要因素基础上,提出了如下对策和建议。

第一,在组织体系明确、完善的基础上,高校各部门、各岗位既明确职责又相互协调,密切配合,如任课教师除了履行教书职责外,还要认真发挥育人作用。学生管理队伍,在精力和时间允许的条件下,除了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和日常事务管理工作之外,也能与任课教师进行有效沟通,深入了解学生的深层次问题;能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在工作上取得家长的支持;能与用人单位进行经常性的沟通,及时、准确地了解社会对人才的具体需求。

第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使依法办学为自主办学护航。如很多高校不断论证、完善《学生手册》,使学生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既规范了工作,又保障了工作成效。

第三,积极探索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有效方法,保障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性,调动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指导者、组织者和实施者。纵观高校辅导员制度的演进历史,重视辅导员工作的重要性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巨大发展和我国社会取得巨大进步的结果。同时,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已被西方发达国家的成功实践所证明。如美国高等学校尤其是公立高等学校不仅有学生事务管理,而且有较完善的管理机构和体系,不仅有较强的专业化、职业化的学生事务管理队伍,更有先进而科学的学生管理工作理念。

第四,加强师德建设,树立优良教风。优良的教风是营造良好学风的基本前提。“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是对教师职业素质的基本要求,也是自古无数先贤孜孜以求的思想境界。教师要秉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师德修养,不仅创造和传播知识,而且以自己良好的道德品质去影响学生,从科学知识、思想情感、行为方式等方面对学生加以引导和培育。大学生的学习任务不仅是获取知识,而且是建立和完善健康的人格。教师严谨的治学态度及求真、求知的道德责任感,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具有深刻的影响。

建立名师工程、师德标兵、优秀教育工作者等优秀典型的评选、考核和奖励机制,并定期评选产生和实施表彰。以先进教师渊博的知识、科学的方法教育学生,以理想主义、科学理性、民主开放、自主创新和道德自律的大学精神,以及敬业爱岗、严谨治学的高尚人格感染学生。

第五,有序推进“横向一体化、纵向系统化”的养成教育整体规划。完善课程教学大纲,规范课程教学。使思想政治课、职业生涯规划、心理健康教育课和专业课程相互补充,有效促进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明确成才目标,使学生的各项学习活动变被动为主动。学风不正的根本原因是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加强学风建设首先必须从解决学生的学习动力入手。从本源上看,学习目标源于成才目标,成才目标源于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和反映,它为人们提供人生实践的奋斗目标和精神动力。现实中,对于《思想道德修养》课,对老师讲到的共产主义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有些学生往往会不以为然,感觉这些“说教”味同嚼蜡。这里既有老师的教学方法问题,又反映出学生忽视自身思想道德修养的“逆反心理”。针对这方面的情况,学校一方面应加强党建工作,以学生党建工作为龙头,全面带动学风的根本好转,另一方面,通过开设形势政策课、职业发展教育课、心理健康教育课及丰富多彩的公选课,并在一般意义的校园文化活动之外,定期举办高质量的学术讲坛等,加强人文精神教育,让学生及时了解国际、国内发展形势,制作职业规划,积极参与各项竞赛,树立远大理想,为实现自身全面成长、成才而努力奋斗,以解决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问题。

第六,深化教学改革,推动大学生的学习方式创新,提高教学质量。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是营造良好学风的重要基础。教学管理机制创新则是学风建设的路径依托。学风不正的原因之一是学生对所学的东西不感兴趣,或对教师的教学效果不满意。这就需要反思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师的教学水平能否吸引学生,满足学生的需求。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首先,根据社会实践和学科发展需要,根据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格和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要求,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设计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以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其次,积极改进教学方法,由“教师本位”向“学生本位”转变,克服“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提倡参与式、讨论式、研究式的教学方法,普遍推广多媒体教学和网络辅助教学,以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再次,实行更加灵活的学分制,增加学生学习的自由度,给学生更大的对专业、课程、教师、学习时间的选择权,并通过开设大量的选修课程、开放实验室、开设第二课堂,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有利的环境和条件;最后,改变“一考定终身”的考试方式,注重过程考核和全面考核,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如果说学分制使大学生学习的弹性得到了空前提高,引发了大学学习的巨大革命,那么计算机信息化教学平台的建立则更是一场空前的大变革。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大学校园信息化程度也在不断提升,这为信息化教学平台的建立提供了绝佳的契机。事实上,从2003年开始,教育部就推出了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精品课程建设工程,2004年2月由教育部组织评选出的首批151门精品课程已经正式上网并免费开放。在其后的几年里,又有更多的国家级精品课程推出,甚至一些高校还有自己的校级精品课,这些课程大都代表了学校的最高水平。通过现代化的教育信息技术手段,不仅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在高校间的共享,走出了传统的教师在教室授课的藩篱,更实现了学生学习方式上的巨大变革。精品课程的建设使学生可以通过电脑网络实现便捷高效的学习,不仅如此,当代大学生对网络的痴迷更使得这种网络学习带给大学生无与伦比的亲切和愉悦,教育信息技术采用后所激发的学习热情甚至不亚于高额奖学金和各类优秀荣誉对学生的激励。因此,在不断完善大学生奖惩条例之外,教学管理机制创新更应关注的是对信息化技术的引入。通过有效利用各类信息化教学手段,不仅向学生推介现有的丰富的国家级精品课程资源,进而通过校内网络平台构建资源更加丰富的网络课堂,而且可以逐步试行学分向网络课堂的延伸,使网络学习不仅仅是学习的辅助手段,更可以作为大学生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七,完善实践育人体系,营造科技创新文化氛围。深化学生素质拓展工作,注重整合资源,建立多样化、模块化、动态化的素质拓展体系,并在活动内容、活动形式方面紧密结合学风建设要求。首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充分利用报刊、广播、橱窗和校园网等载体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其次,将实践教育内容贯穿于社会实践、创新教育和实践教学之中,在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同时,突出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实践教学为基础,以社会实践为拓展,以创新教育为突破,构建社会实践、创新教育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互为联动的实践教育体系,从而促进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提升,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其次,要通过建立科学、规范、长效的工作机制,搭建学术论坛、科技文化节、学术成果申报、学科竞赛、创业计划等实践创新平台,深入开展课外科技学术活动,增加校园文化科技学术含量,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欲望,营造激励创新的文化氛围,使学生的主体性和个体性得以充分发挥,有利于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有利于深层次促进学风建设。

第八,建立科学合理的学风考核评价机制。运用一套科学、合理的考评办法,组建一支公正、称职的考评队伍,保证考评工作科学、公正、高效地开展。

根据学校办学定位和办学目标,结合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和学风建设的总体要求,构建包括毕业率、校园文明总体水平、英语通过率、升学率、违纪率、就业率、出勤率、图书借阅、竞赛获奖、综合评价等各项指标、观测点和不同权重系数的评估考核体系,实施学生工作评估和教学管理工作评估及辅导员考核和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考核。

总之,只有不断进行学风建设机制创新,高校的学风建设工作才能够符合《高等教育法》的要求,进而才能够全面推进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

[1]杨江水.前高校学风建设面临的新困境与新出路.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6.

[2]王循聪.加强高校学风建设的路径探析.科教文汇(中旬刊),2009/11.

[3]杨国庆.谈高校学风建设基本模式.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9/05.

猜你喜欢
学风辅导员建设
辅导员视角下的“抓学风”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陈嘉庚精神与“诚毅”学风的形成
关于改进高校学风的思考
大学学风建设探究
校外辅导员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