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凤英
(江都市邵伯镇中学,江苏 江都 225261)
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倡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有利于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组织丰富多彩活动,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使历史课堂教学充分“活起来”。
历史本身是一门内容丰富、趣味性很强的学科,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每个人物、每个历史事件都包含感人的真实故事,历史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补充必要的情节,以生动的故事、感人的形象、饶有兴趣的语言,将学生引入乐而忘返的境界。历史教学过程也应该是多姿多彩的,其中关键离不开老师的正确引导。在教学过程中,我尽量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新的教学理念。有魅力的历史应该是情节曲折动人的。尽管历史已经逝去,但它还是可以通过一些活动,如讲故事演小品而“动”起来的,就像刚刚在眼前发生一样,就像是自己亲眼目睹、亲耳所闻一样。比如在上《新中国的外交》这一内容时,我就抓住“中美关系”这一关键,把“尼克松访华”这一内容具体化,补充了许多故事情节,包括尼克松为访华而特意做的准备:训练筷子的使用,迎合中国人喜好的“红色情结”,等等,让学生听得津津有味。教师以故事的形式,将历史“娓娓道来”,能让历史更加丰富、更加打动人心。
讲故事并不是要由老师一手包办,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例如网上查找、其它各门学科、课外阅读中收集整理故事。如讲完关于战争和战役的教学内容,教材中的描述是相当有限的,但学生对这些却有着较大的兴趣,这时教师就可以动员学生整理一些有价值的故事情节,用生动的语言加以描述。再如讲红军长征时,也可以通过长征途中发生的一些事,而这些在语文学科中都能找到很多,充分表现了长征的艰苦和长征的精神。这样,将历史知识糅进故事情节中,把史实故事化,以曲折的情节、生动的形象去吸引学生,学生有兴趣,易接受,对教材的理解也能加深。
不过选用与教材有关的课外的历史小故事,一定要注意简短、真实而典型,切不可虚假乱造、冗长。利用“小故事”使历史课充满浓厚的兴趣,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变单调枯燥为生动形象,从而提高历史教学质量,让历史源远流长。
历史教学内容用名诗名词,变抽象为具体,变平淡为生动,有着独特的激发激情的效果。如讲唐朝的衰亡。教材阐述安史之乱唐朝由盛转衰的原因:唐玄宗统治后期,宠爱杨贵妃,不理政事,先后重用奸诈的李林甫和杨国忠,朝政日渐腐败。我在教学中引用了唐朝白居易的《长恨歌》:“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主不早朝。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引用杜牧诗《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用这些名诗名词来印证教材中相应的表述,更加增强了说服力,活跃了课堂气氛。
名诗名词是经过艺术加工的社会生活,其艺术的真实来源于历史的真实。从某种意义上说,它能提示历史的真相,可以作为史实的旁证。而运用诗词进行形象化地呈现教学内容,更加使学生感到亲切、可信,课堂上一度出现了活跃的场面,大家纷纷从诗歌里寻找历史,很快想到了杜甫的《三吏》、《三别》等诗篇。此法符合中学生认知的心理,能引起他们的共鸣。其效果之好,不言而喻。巧用诗词来呈现历史教学内容,渲染课堂,给历史课以浓重的色彩,文史也能结合,凸显了历史,浮现了历史,体现了历史的人文性。
又如诸葛亮在《出师表》一文中指出:“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对于今天的人们治国、治家、立品修身仍然有其指导作用。古人云:“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也。”很多这样的语言成为了封建统治者们的醒世警钟,也成了他们欲保长治久安的重要法宝。难怪唐太宗李世民感叹:“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事理”。学生更要从古代文学作品中得到借鉴,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
绘画是凝固历史的无声语言,承载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历史是过去的,把名画引入历史课堂可以让学生在欣赏名画的过程中感悟历史,了解历史人物的喜怒哀乐、历史事件的波澜壮阔、历史现象的真实面貌,把抽象的历史具体化、直观化、形象化。
唐朝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时期,由于开放的政策、强盛的国力和先进的文化,唐朝吸引着各族人民与之交往,与唐朝加强了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中原的技术与文化传播到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其中,吐蕃与唐朝的关系更是与唐“和同为一家”。
《步辇图》就以公元641年唐太宗派文成公主入藏,与吐蕃松赞干布联婚的事件为背景,选择了唐太宗在众侍女的簇拥下端坐在步辇车上,接见松赞干布派来的迎亲使者的场面加以绘画,记录下了这个历史性的情节。唐太宗的表情是那样自然,神态安详,说明唐太宗对与吐蕃和亲之事已经胸有成竹,准备答应吐蕃的求亲。这样,学生就明白了西藏自古以来就是和中原不可分割的。一些西方国家支持达赖搞“西藏独立”的阴谋是不能得逞的。
又如在讲《〈清明上河图〉展现的社会风貌》一课时,我充分利用课本上的《清明上河图》,经过多媒体的处理,让学生欣赏、探究,再对相关历史文献资料进行解读,诸如经营场所、经营手段、经营时间、经营理念、经营活动、经营地域。同时,我从《清明上河图》中发掘出许多有价值有意义的历史信息,进一步体会到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了解和认识了北宋城市经济发展繁荣的状况。画中所绘为当时社会实录,为后世了解研究宋朝城市社会生活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资料,也就是“形象史料”。一幅画将北宋商业的繁华、城市的发展、民俗风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学生在欣赏这幅名画时好像回到了北宋,来到了东京,就如画中人般亲身感受北宋城市的繁华和热闹,体会北宋社会经济的发展。一幅画胜过教师的千言万语,学生感悟了历史,获得了真实的体验。
教师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能更好地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突出教材的重点,还可以增加教学的容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课堂效率。
比如《共产党坚持敌后抗战》这一课,在讲新课之前,我先给学生们播放了一段《游击队之歌》的VCD,音乐响起,画面播放,一下子就把同学们带到了那个充满了硝烟、充满了抗争的年代,同学们进入了角色,想知道很多,这样,带着一个个的疑问带着好奇,开始了学习。再如,当讲到抗日根据地军民反扫荡一目时,我先让他们讲有关的故事,然后结合这些故事播放一些影片片段,加深印象。比如,《地道战》、《地雷战》等,当看到地雷把敌人炸上了天时,同学们高兴地鼓起了掌,眼泪都笑出来了。试问在这样的课堂气氛下,有谁还会呼呼大睡呢?
总之,让初中历史课堂不再是枯燥的说教,不再是历史教材的朗读和简单重复,不再是一部死记硬背的单调工作,是我们历史教学工作者的责任。我们要让历史课堂变得有趣起来,使广大中学生愉快的氛围中知史、懂史、乐史、学史,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1]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
[2]聂幼犁.中学历史教学论.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
[3]中学历史教学资源网.
[4]李栋阳.历史课堂中的趣味教学.
[5]李铜玉.文史交融 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