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最好的角度来发挥预习的助学作用

2010-08-15 00:42芦娟
文教资料 2010年36期
关键词:学案课文文章

芦娟

(江苏教育学院 附属高级中学,江苏 南京 210024)

预习与课堂教学是不可分割的,是学生逐渐形成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

如今流行的导学案就是一种预习形式,但有些预习学案的设计趋于模式化、简单化,不同文章的预习要求几乎是相同的,先预习生字词,再读一读课文,概括一下文章的主要内容,等等。还有的把课堂教学中将要提出的问题,印成试卷让学生先做,课堂上再逐一进行讨论……这样的预习形式,其定位可能有误,预习不应等同于课堂教学。叶圣陶先生就曾说:“要强调预习,预习是自求了解的重要步骤。”

不可否认有些题海式的预习方法,对于教育环境相对封闭的学生而言,或许能提高一些语文分数,但并不代表学生的语文能力也得到提升。在教育环境开阔、多元的地区,类型统一、内容繁琐的预习学案,难以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不仅影响其对新知识的理解,而且不易积极思维,求疑思疑。

如何设计能引发学生兴趣,有效地帮助学生主动亲近文本,培养学生良好阅读品质的预习,这就需要教师在细腻深入地阅读教材的基础上,以学生为本,运用教学智慧,尽可能地使预习从最好的角度来发挥助学作用,并在学习活动中,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掌握预习方法。

一、教师指导阶段

在这一阶段,主要是通过教师的指导,为学生今后能从这一过程中,逐渐悟出适合自己的预习方法,积极、主动、独立地去品读文章,去感受阅读的乐趣。

以文言文预习为例:在预习中,通常的做法是:读通课文,解析字词,疏通文意。采用这种陈旧的一成不变的预习方式,即使是再美的作品,在学生眼中也失去了魅力,导致学生产生厌烦情绪,为尚未开始的教学活动带来被动的影响。有些学生甚至在课文都未读的情况下,便将相关资料抄录下来敷衍了事。

机智的预习设计,不仅能启发学生主动解决对课文字词句的理解,而且能在整个预习过程中牵引着学生去研读文本,使课堂教学更具针对性。如《核舟记》一文的预习设计:首先请同学们根据本文画出核舟的构造示意图(无需形象),然后要求学生用原文在示意图上做出相应的标记。这样的预习设计,学生只靠摘抄资料的机械行为是完成不了的,必须在疏通文意、读懂内容的基础上,才能完成这项预习任务。教师可根据学生在空间位置上的标注情况,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在讨论中发现错误、纠正错误,进而夯实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以古诗词预习为例:对古诗词的理解,不能脱离其创作背景。不同时期的诗词标注着诗人最深切的感情。因此,了解诗词的创作背景,成为能否准确、深刻品读诗词的关键。但如何让学生在思索中去探寻,这是设计预习的要点。如在《杜甫诗三首》一课中,教材选取了杜甫两个不同时期的作品,因此,第一首诗与后两首诗的诗风、诗情迥异。针对此,我进行了这样的预习设计:你发现了这三首诗在语言风格与情感上有什么区别吗?请收集资料寻找这种区别的具体原因。再请用一句话说出你对诗人杜甫最深刻的印象。这就使得学生首先要了解诗歌内容,以此来探寻诗歌的创作背景,还需在掌握诗人相关资料的基础上,经过筛选、概括,才能对诗人作出较为简练而准确的评价。

这样一系列的探寻活动作为课前预习,让学生有了实实在在的知识储备,使随后而来的课堂赏析教学得以有效进行。

以现代文预习为例:现代文的预习设计,不可千篇一律地要求学生读准生字词,读几遍课文,思考一下课后练习中提出的问题……应更多地为教学的重点的落实、难点的突破做一些有效的铺垫。如在《桥之美》一课的预习设计中我提出:想一想,你眼中最美的桥是什么样的,请先用一段文字写下来,再和文章中作者描写的桥进行比较,看看会有什么发现?这一预习活动,从不同角度考查了学生对课文的预习情况,引领学生通过阅读、比较,自觉地去发现文章语言的精美,感受作者多层面展示桥之美的丰富手法,这就使接下来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更充分、多元。

预习是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它对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语文成绩有很大的帮助,并由此产生一种求知的愿望。

二、学生自主阶段

叶圣陶先生曾说:“凡为教,目的达到不要教。”从学生的长远发展来看,学生对教师的依靠应是有限的。叶老还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因此,由教师设计预习方案的时段,不应贯穿于学生整个学习阶段。在教师悉心、有效的指导下,当学生已具备自主预习能力时,应适时地将这一机会与权力移交给学生,以实现预习活动中的自主,从而逐渐形成整个学习活动的自理习惯与能力。

如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一课前,我提出了这样的要求:请结合所学文章及以往的预习经验、自己的阅读需求,告诉我们你是如何预习的,我们共同探讨有效的预习方法。得到了如下反馈:

学生甲:在预习时我发现了文中的一些疑点,既有苦思之后的不解,又有一些自己的看法,准备在课堂上提出来与大家探讨。

教师与学生讨论归纳:质疑预习法。

学生乙:我不仅读了课文,而且为了更好地了解作者及其作品,还读了莫泊桑的生平和他的另一篇小说《羊脂球》,深感其对人物形象刻画的精湛功力,这有助于我对课文中人物的理解。

教师与学生讨论归纳:知识储备及拓展预习法。

学生丙:我读完课文后,被这篇小说深深地吸引,对小说的几处细节有一些自己的感受,想与大家分享。

教师与学生讨论归纳:精读预习法。

学生丁:我是按照阅读小说的方法来预习的。

教师与学生讨论归纳:文体特征预习法。

……

通过这一环节,在鼓励学生尝试自主预习的基础上,帮助其在实践中逐步探寻、归纳出有效的预习方法,直至达到自主完成预习。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结果显示,在预习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新的知识,当学生竭尽全力地运用所具备的知识和能力去了解、分析和吸收时,这种内心的渴求就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一则有利于对旧知识的回顾和复习,乃至运用;二则有利于培养自觉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写作此文之前,我曾读过一些介绍各种预习方法的文章,也曾到过一些推行预习学案的学校学习,在获取经验的同时,也有了一点自己的感受,愈发认为:“教无定则,学无定法。”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做了一些尝试,现将其中的做法及随想记录下来,与同行交流、探讨。

猜你喜欢
学案课文文章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乡愁导学案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比例尺(一)”导学案
导学案不能沦落为“习题单”:以“中位数和众数”的导学案为例
学案“三何”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