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亚琴
(溧阳市马垫小学,江苏 溧阳 213300)
“感悟”是一种带有浓厚主观色彩的感性与理性统一的过程,同时也是一种能力。感悟是老师把学习的权利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读书,自己领会。它是对繁琐分析,先生讲学生听,一问到底的教学状态的否定。它的指导思想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习语文的规律。感悟和语文素养有着密切的相关性,是语文综合素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那么怎样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呢?如何让学生在有效感悟中积极的情感得到培养,蕴藏的智慧得到唤醒和发展呢?
在上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第一教时的公开课试教时,我为了展示教学过程的完整性,在学生初读扫清文字障碍后,就开始了对文章的阅读分析。我按照自己精心设计的流程一步步往下进行,可学生或支支吾吾,不知所云,或找出课文中的几个句子读一读应付了事。我出了一身汗,学生是云里雾里、稀里糊涂……听课老师给我这节课的评价是“蜻蜓点水”。静下心来想想,学生之所以无感无悟,究其原因是缺少阅读和思考的时间。感悟,顾名思义是先感后悟,只有充分地感知对象,才能心有所悟。现代阅读理论也认为:阅读是读者和作者进行对话的过程,只有让读者亲密接触作品,将自己当作故事中的人物来看待,与之同喜忧、共哀乐,才能获得对作品深层次的理解和感悟。
在教学《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一文时,课前我让学生阅读 《鲁宾逊漂流记》,课上我让学生反复阅读文本,圈、划、点、思,然后让学生交流体会。此时学生的理解真切感人,课堂上一个个个性鲜明,独特的理解此起彼伏,课堂真正成了学生交流感悟的平台,成了闪烁学生心灵火花的舞台。由此可见,课堂上必须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充足的读书时间,而学生对文本读得越多,想得越深,感悟就越丰富。
1.对语言正确性的揣摩,是对语言文字正确理解、认识的基本要素。
在训练中,我们可以抓住学生容易混淆的某些语言,通过对比的方法,使学生认识其正确性。比如课文 《推敲》,讲了唐朝诗人贾岛斟酌诗《题李凝幽居》“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典故。教师应让学生体会“敲”更能体现月夜的幽静,而且体会到古人作诗的严谨。然后出示王安石的诗《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中间空缺的一个字会是什么呢?为什么呢?
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是在品味和咀嚼文章的重点词句后油然而生,咬文嚼字,品词斟句,对彰显语言文字的情蕴意味有点石成金之功效,在教学中应该着力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
2.对语言言外之意的揣摩,是对语言文字正确理解,认识的中介环节。
读文章时“如果拘于有迹象的文字而抛荒了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至多只能鉴赏一半,有时连一半也鉴赏不到,因为那没有说出来的一部分”。我们在指导学生读书时,除了让学生正确理解语言文字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引导学生体会语言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进而体会语言的含义。请看特级教师薛法根教学《卧薪尝胆》的片段:
师:现在谁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卧薪尝胆”的意思?
生:晚上睡在柴草上;每顿饭前,先尝尝苦胆的滋味。提醒自己要报仇雪恨。
生:为了报仇雪恨,勾践晚上睡在柴草上;每顿饭前,先尝尝苦胆的滋味。
师:如果勾践仅仅“晚上睡在柴草上;每顿饭前,先尝尝苦胆的滋味”算不算真正的“卧薪尝胆”?
生:不算。因为勾践还亲自下田耕种,使自己的国家富裕起来。
生:他还要建设一支强大的军队。
……
师:这就叫“发奋图强”!如果勾践仅仅坚持了几天,或几个月,算不算真正的“卧薪尝胆”?
生:不算!因为“卧薪尝胆”需要很长时间。
生:课文中讲勾践“卧薪尝胆”了二十多年,才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师:这就叫“坚持不懈”!现在你理解“卧薪尝胆”的含义了吗?
生:“卧薪尝胆”表示为了实现一个目标,要忍辱负重、发奋图强、坚持不懈!
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由表及里感悟了“卧薪尝胆”的含义。而这种感悟体会过程,就是训练学生良好语感的过程。
3.对语言情感的揣摩,是对语言文字深层的认识,它可以使读者与作者进行神交。
对语言情感的揣摩,不是作语言表面特征的分析,而是对教材的关键性词句,进行比较、揣摩、欣赏,实现对语言的一种深层感悟,提高对语言感知的敏感程度。
譬如《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一课结尾的最后一句话是:“当时他才39岁。”虽寥寥数字,但含义深刻。在教学时,我让学生去掉原文中的“才”字进行比较、推敲,最终使学生认识到:一个“才”字,饱含着无限的惋惜之情,因为肖邦具有杰出的音乐才华,然而却英年早逝;一个“才”字,满怀无比无比痛恨、谴责之意,因为若不是欧洲列强的野蛮瓜分,肖邦怎么会离开祖国,怎么会忧愤交加,贫病相伴,又怎么会英年早逝?
在苏教版教材中,像这样经过作者反复推敲、仔细琢磨的精彩词句有很多,教师应做有心人,灵活地采用加、减、调、换等方式,引导学生学会品析其在语境中的本质意义和它在特定情景中的感情,从而在心灵上与作者产生共鸣,促进语感的不断增强。
生活有多么宽广,语文就有多么宽广。语感的培养,离不开丰富的生活经验,每个人必须通过自己的生命活动获得某种对生活的体验,才能去掌握言语所标示的东西及其背后潜藏的思想与情感。语文教师要善于在学生对言语的感悟中,进行多方引导点拨,将其隐藏于内心深处的各种体验调入前台。这样学生对言语的理解就会变得更加容易,感悟就会更加深刻。
再如教课文《推敲》一文,为了弄清是“僧推月下门”,还是“僧敲月下门”,我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如到同学家去或亲戚家去,发现门关着,那你是“推门”,还是“敲门”,并说说为什么。这样学生的话闸打开了,思维活跃了,通过交流并讨论,大家一致认为用“敲”好,因为它能体现你对主人的尊重、礼貌,并告知主人有客人到了。而用“推”字既没礼貌、不尊重人,同时又不能体现深夜的幽静。对生活实际的唤醒,不仅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文本,而且让学生明白“今天的学习是为明天的工作、生活服务”这一不变的道理。
吕叔湘说过:凡是行为习惯都是反复实践养成的。学习语言无疑是一种行为,因而必须实践才行。
苏教版教材精选的各类课文,语言优美、规范,是帮助学生学习语言知识、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典范。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可凭借教材特点,让学生多实践每篇课文里的观察,表达方法,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每课学一点,每课练一点,一课一得,得得相连。
如教学《船长》后,教师可以“被救的见习水手克莱芒十年后祭奠遇难的船长”为场景来续写故事;教完《生命的林子》后,可以“玄奘再遇先前劝说他离开法门寺的师兄相遇”写一段对话;教完《小草和大树》后,可以“夏洛蒂·勃朗特三姐妹相遇罗伯特·骚塞”展开想象……以此加强对课文的感受,延续与强化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蕴含的情感,迁移和内化课文中的语言,提升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
学生的语感培养有着丰富的内容和方法,而阅读则是提高学生语言感悟能力的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只要我们把握好教材所传递的情感信息,重视通过阅读进行语感的训练和培养,努力广化、深化、美化、敏化学生的语感,就一定能不断拓宽、充实学生的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