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莫日基夫
(通辽实验中学,内蒙古通辽028000)
音乐欣赏知识在器乐教学中的意义
孙莫日基夫
(通辽实验中学,内蒙古通辽028000)
演奏者是音乐作品的再现者,是作者与听众之间沟通的桥梁。演奏者自身艺术修养会直接影响到其作品的再现和诠释,而听众往往是通过他(她)的视野“看世界的”。因此,对于一名学习器乐演奏的学生而言,除了磨练基本功和演奏技巧之外,音乐欣赏能力也是必须具备且从入门阶段就应该重视起来的修养之一。本文作者以通过几首器乐作品为例,结合教学实践,简述自己对音乐欣赏知识在学习器乐演奏中起到的积极作用方面的认识,抛砖引玉,以期与广大音乐教师及音乐爱好者交流、探讨,共同把能力的培养与提高贯穿于学生的一生,将其放到应有的位置上来。
音乐欣赏知识器乐教学意义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并且其中同样可以包含深刻的人生哲理和感悟。因此,我想人们都会认可这样一个观点:没有情感的演奏是麻木的、没有表情的、难以引起听众共鸣的;没有思想的演奏是缺乏启发性的、没有生命力的。尽管情感和思想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但要想在音乐作品演奏中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来,需要经历一个长期学习、磨练、纠正与积累的过程。然而“音乐学习的程序总是先有音乐的吸收,然后才有音乐的表现,因此,在音乐欣赏中学习音乐,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1]。音乐欣赏是人们感知、理解音乐和体验音乐情感的一项音乐实践活动。实践证明,音乐欣赏可以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提高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音乐想象能力及音乐理解能力和音乐鉴赏能力。从起初的在整体上感受、体验音乐表现的内容,逐步提升到以所积累的音乐形象为基础,经过想象和联想形成新的音乐形象的阶段,进而获得对音乐现象进行分析、比较、综合、概括和抽象的能力。如果学生在不断磨练演奏技巧的同时,还能够学着把以上这些能力陆续放到音乐演奏实践中去表现出来,那么,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就能使自己的演奏有血有肉、引人入胜了。接下来,我就选取音乐欣赏知识的三个方面,谈谈在实际教学中,这些知识和能力在学生学习器乐演奏过程中发挥的启发效果和积极作用,不求全面完备,只是举例说明。
音乐的基本语汇如节奏、旋律、和声、力度、表情记号、演奏记号等,都与音乐的表现手段密不可分。因此,无论从欣赏音乐的角度,还是从演奏音乐的角度,这些都是必须掌握和不断积累的知识。对于正规、系统的器乐演奏教学而言,基本功练习是基础。为基本功练习专门编写的教材虽因各种乐器的特点而有差异,但从根本上说,不外乎就是让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好正确演奏由音乐基本语汇组成的各种作品集合。这些音乐的基本语汇以大大小小练习曲、独奏曲等形式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地组织起来,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演奏教材体系。因此,从一开始,就让学生在正确理解这些基本语汇的基础上,通过演奏实践去感受其听觉效果、表现作用等是非常重要的。比如不少器乐学生在长时间练习演奏音阶、琶音等基本功时,往往都会觉得枯燥乏味,产生倦怠情绪。这个时候,老师必须给学生做好思想工作,给学生说透说明白,让学生懂得这些练习中出现的音乐元素,会在今后的作品演奏中经常出现。如果指导老师能给学生举例说明,并当场做示范演奏,效果会更好,学生自己就会有所领悟。比如在给学生布置某个器乐曲之前,先教会学生这个乐曲中将要出现的调式音阶、琶音等,一边让学生看谱子听老师示范演奏,一边向学生说明二者的联系。这样做要比单纯的说教更具有说服力,学生也就更容易接受了。在培养和磨练学生毅力与韧劲的基础上,还应该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启发,以增加学习兴趣和乐趣,学生从枯燥的练习中找到了乐趣,练习效率就会提高,开始学会动脑。学生能够按时有质量地回课了,自然就获得了一定的成就感,有了成就感就能建立自信心,久而久之,就会养成良好的练琴习惯,形成良性循环,日后的学习才能持之以恒,稳步提高。举个例子说,一次,有个初一年级的学生来上钢琴课,回课内容有音阶和琶音。这个孩子性子比较急,总想弹得飞快,却不注意每个音的质量,结果一塌糊涂。我没有马上责备他,而是先跟他进行沟通,了解他的想法。我启发式地问:“你喜欢赛跑么?”他回答:“我喜欢百米赛跑。”我暗示道:“那你觉得百米赛跑是不是跟快速弹奏音阶很像?”他点头。我又问:“那弹奏琶音像什么运动?”他很快回答:“像刘翔的跨栏赛跑。”我继续问:“那他们天生就会跑吗?”学生答:“不是啊!人都是先学着站立,然后学走路,后来就会跑了......”我赞同地说:“对!每个人都要经历从学着站稳,再学走路,之后慢慢跑起来的过程。刘翔也不例外,而且他在日常的训练中必须耐着性子认真迈好每一步,一步一个脚印,才能获得最理想的训练效果。其实学习弹钢琴不也是这样么?”学生明白了我的意思,有点不好意思地说:“老师,我懂了!以后弹钢琴,我一定按老师的要求认真学好站稳、走稳,然后慢跑,最后才快跑。”于是,这个学生从此之后的回课质量明显提高,因为他已经能够用正确和长远的眼光对待这个问题了。另外,还可以借助在音阶练习中加入不同的节奏型(如切分节奏、附点节奏、三连音等形式)或有一定起伏的力度变化等不同练习方法来打破单一的练习模式,这样既能激起学生挑战自我的欲望,增加乐趣,又能提高学生弹奏不同节奏音型的能力,在比较中学习,从而促使学生在脑海中形成对这些音乐基本元素表现效果的初步印象,为今后的学习铺好路。
“想象指人脑对原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建立新形象的心理过程。联想指感知或回忆某一事物、连带想起其他有关事物的心理过程。想象和联想是音乐欣赏者必然产生的心理现象。音乐欣赏中的想象和联想一般有以下几种类型:描绘性音乐所引起的联想,情节性音乐所引起的联想,由音响感知与情感体验引起的自由想象”。[2]如果演奏者脑子里一片空白,只是机械地演奏音符,我想他的音乐也是无从谈起感染力和启发性的。其实,演奏者不外乎必须努力做好两件事:一个是通过长期刻苦的科学练习获得自如演奏一些作品的技巧和能力;另一个就是要学会在忠实于原作的基础上,将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借助于作品一并表现出来,而演奏者个性上的差异就在演奏上形成了不同的美和对美的不同感受。车尔尼雪夫斯基说:“个性是美的最根本特征。”由于演奏者为各种可感的音乐形象赋予了“个性”印记,决定了音乐的丰富性与多样性,就自然形成了一个色彩缤纷的感性世界。这一点恰好从一个侧面证明了音乐存在主观性和客观性、明确性和模糊性的特点。
以手风琴独奏曲《牧民之歌》为例。这首作品是中国作曲家在手风琴领域中探索中国民族音乐风格的里程碑式的作品,为之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从创作背景而言,这首曲子表现了新中国成立后,草原人民从此过上了幸福的新生活,抒写了一幅感恩毛主席、歌颂共产党的生活画卷。但一开始跟学生不需要过多地介绍这些,也就是说不要过多地灌输,而应该侧重于启发。音乐的启发首先应该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这种情感共鸣起初不一定非得是具体的、统一的,甚至唯一的,恰恰可以是模糊的、赞赏性的、音乐的。换句话说,老师在范奏时,只要使学生感觉“旋律挺好听”、“挺感人”或“挺有气氛”或“挺喜欢”的程度就达到目的了。因为,只有引起学生的兴趣,才是进一步教学的基础,学习效率在学生主观积极性上才有保障。至于作品究竟表现了什么,就需要在接下来的学习过程中不断推敲、不断积累;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下,获得自己对作品的诠释。当然,这么说起来仿佛是一朝一夕就可以达到的,实际上,持续时间上会有因人而异的情况。但无论如何,我认为这个能力的培养,从学习手风琴演奏乃至器乐演奏的基础阶段就应该坚持贯穿进来,决不能遗留到后期才“打补丁”。
记得我刚开始学习演奏手风琴的时候,第一位老师只教我演奏的基本功和技巧,我当时在音乐欣赏方面的知识几乎是空白的,根本不懂得什么叫欣赏,学校也没开过这门课程。于是我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指法、节奏、风箱等问题上面,忽略了音乐的情感表达,根本没有任何想象或联想。后来,我又另找了一位老师学习手风琴。这位新老师在指导我弹奏时,除了在基本功和技巧方面提出要求外,还对我进行了启发式的教学,令我受益匪浅,至今不忘。那是在我去老师那里上的第二节课上,他要听一听我弹奏的《牧民歌唱毛主席》。记得当时我把引子拉得太慢了,老师就让我停了下来,并感慨地说:“你这么拉的话,整个草原就没有一个年轻人,都是老头儿了。”就这么一句生动的评价,使我的注意力一下子被集中到音乐上来,自己一想可不是嘛,于是很不好意思地笑了起来……此后,我从引子开始仔细体会和感受这首曲子的内涵和情感,不断拓展联想和想象,有了一些自己的体会和心得。并在日常的练习中找到了明确的目标,因为我觉得无论能否做到最好,至少可以将自己脑海里的画面努力表现出来,为能够用我的琴声勾勒出一个明确的、清晰而生动的音乐形象而努力练琴。
有了这样的经历,我自从教学以来就一直坚持注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因为在一些学生身上仿佛看到了我当初迷茫的影子。有一次,我经过琴房时,听见一名拉二胡的学生正在练习《赛马》,我没有打断她,只是进屋去听。听她拉琴,我心里想:她在演奏过程中没有感情,也没有联想或想象,就是一门心思扑在运弓和把位上了。于是,我问她:“你觉得这首曲子表现了什么?”学生茫然地回答:“不知道……就是赛马呗。”她的回答,印证了我心里的判断。我就启发地说:“其实,这首作品把赛马的各种场面和细节都表现得非常生动。咱们可以试想一下……”我选取了这首曲子的几个代表性的段落,用哼唱的方法,启发她将这些音乐片段与她自己所看过的赛马场面联系起来。从细节入手,不需要太多的举例,说到一两处,点到为止即可。果然,学生笑了:“哎……原来是这么回事呀。”从此以后,这个学生通过在日常练琴中的摸索和积累,有了自己的心得体会和音乐联想。后来再听她拉这首曲子时,就感觉到有了明显的变化,而且更加生动而富于感染力。
曲式结构是作者对一首音乐作品的整体构思,对它的认识和了解有助于帮助演奏者或欣赏者“鸟瞰”作曲家的布局意图,所以对理解和把握整个作品的内涵是意义深远的。其实,音乐的曲式结构跟文学的段落结构有很多相似之处。如果说有个人不懂作文的段落结构,往往就会把文章写成人们常说的“流水帐”。音乐亦是如此。通过曲式结构,我们可以借助比较听赏的手段洞悉不同主题、不同乐段的异同,以及这些情绪、内容不同的主题或乐段是怎样连接、怎样过度的。这样,对作品就可以有一个从整体到局部,再从局部到细节的初步把握。在一次钢琴课上,学生弹奏我布置的作业《采茶扑蝶》。听学生弹奏时发现,她脑子里显然没有曲式结构的概念。我表现为:一是不同乐段的演奏速度不统一,忽快忽慢,太过随意;二是不同情绪的主题之间的衔接没有过渡感,要么突然,要么含糊,且对比渲染上也不够明显。第一个问题乍一看,是学生在日常练琴时不打拍子的缘故,其实也是脑子里没有整体构思造成的。试想,如果盖一座大楼没有可行的设计图纸,怎么能够完成呢?如果学生具备一些曲式结构的初级欣赏知识,就会对作品有整体布局的概念,自然会想到用一致的拍子脉搏贯穿整个作品的练习方法来避免弹奏速度不统一的问题了。第二个问题也不例外。所以,我针对这个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了以下教学方法,效果很不错。我先是利用盖大楼和设计图纸的关系打比方让她明白曲式结构的重要性,之后又布置了一个作业给她,要求她用比较听赏的方法在钢琴上边弹、边听,一边再在纸上用“A、B、C”等字母把划分出来的段落标记出来;如果有某个主题在之前出现过,则延用原名;如果有的主题出现过,但有一些变化,则在原名右上角加上一个上标“1”;最后,在反复推敲自己划分的段落之后,仔细体验,并给每个不同的主题段落起一个自己认为比较恰当的小标题。就这样,这名学生在第二次回课时,给我展示了她的劳动成果。我先是赞许地点点头,对她进行鼓励。之后,让她拿着自己画的结构图解释给我听。我没有打断她,只是在最后给她进行了简单的整理和归纳,说到一些在这个作品中出现的曲式知识以丰富她的知识储备,并启发她独立思考,诸如“某个主题再现有什么作用?”等问题。经过这样一个训练,增强了学生的主动探究意识,提高了学生在曲式结构方面的审美能力,以及在弹奏中对作品的整体把握能力,为日后良好的练琴习惯的培养和如何表现音乐整体与细节的协调美奠定了基础。
以上所述,都是我从自身学习经历和实际教学中获得的一点心得和体会。虽然这些方法效果明显且对学生的影响比较深远,但因每个学生身上都存在不同的差异,所以不可生搬硬套,而应该从学生实际出发,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思路和方法。在训练学生演奏能力的同时,通过丰富他们欣赏方面的知识,不断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在探索艺术之路上舞得更精彩、走得更远。
[1]王伟任,王顺通.音乐欣赏教程[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5.
[2]邵祖亮.中学音乐教学法[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