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再泉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与信息技术学院,江苏 无锡 214121)
抓住机遇 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人才
郭再泉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与信息技术学院,江苏 无锡 214121)
校企合作是高职办出特色的关键,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给校企合作带来新的机遇,高职院校应分析其成因,并采取对策,推动校企深度合作。
校企合作;机遇;成因;对策
校企合作是高职培养人才的有效途径和不可或缺的基础条件,是经济发展对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也是高职院校生存、发展的内在需要。是高职教育能否办出特色的决定性因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中指出:职业教育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校企合作迎来了新的机遇,高职院校要认真研究分析其成因,并积极采取对策,推动校企合作向深层次发展。
校企合作按合作的深度进行层次划分基本可分为三个层面:一是浅层次合作。即“企业配合”模式。企业处于“配合”的辅助地位,它只是根据学校提出的要求,提供相应的条件或协助完成部分(主要是实践教学环节)的培养任务,主要采取提供教育资源的方式,例如,投入设备和资金帮助学校建立校内实训基地,利用企业资源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企业专家兼任学校教师,设立奖学金等,人才培养目标和计划主要由学校提出和制定,并承担大部分培养任务。二是中层次合作,即“校企联合培养”模式。这种模式是指在高职人才培养中实行校企联合,共同培养人才。企业不仅参与研究和制定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培养方式,而且参与实施与产业部门结合的那部分培养任务。三是深层次合作,即“校企实体合作型”模式。这种模式中,企业与学校相互渗透,参与高职人才培养成为企业的一部分工作和企业分内之事,企业对学校的参与是全方位的整体参与、深层参与,管理上实行一体化管理。对高职学院承担决策、计划、组织、协调等管理职能,以主人的身份直接参与办学过程和学校人才培养,分享办学效益。如以设备、场地、技术、师资、资金等多种形式向高职学院注入股份,进行合作办学。学校针对企业的发展需要设定科研攻关和经济研究方向,并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工艺技能、物化产品和经营决策,提高企业整体效益。建立利益共享关系,真正实现“教学—科研—开发”三位一体。
校企深层次合作培养人才也是困扰高职教育的难点问题之一。多年来高职院校一直在努力探索校企合作的途径和方法,也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但由于政策层面的不完善,认识观念的不到位和运行机制层面的规范化、制度化不够,总体趋势是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合作层次还处于浅层次向中等层次过渡阶段。从 2009年下半年以来,许多企业纷纷主动来高职院校寻求合作,如无锡索尼电子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主动来无锡职院要求学生去企业工学结合、顶岗实习;苏宁电器等企业主动来无锡职院要求联合办学,实施“订单班”培养模式;无锡海力士等企业主动来无锡职院要求“冠名班”培养人才。这些企业有的希望参与人才培养计划的制订和实施过程;有的希望承担教育教学的部分任务;并派企业技术人员到校给“订单班”、“冠名班”学生授课;有的希望共建实训室;有的希望给在院系设立奖学金和专业发展基金等。高职院校迎来了校企合作的新的机遇,初步改变了以往校企合作中“一头热、一头冷”的局面,呈现了良好的发展态势。
2.1 教学改革深入,企业逐渐参与,对高职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高职院校经过多年的办学努力,在高职教育教学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办学规律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丰富的成果,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模式、基于工学结合模式培养人才、基于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研究如火如荼,在这些积极的研究和探索中,各院校不断和企业进行友好互动,吸引企业逐步参与到高职教学改革中来,企业和社会逐步对高职的办学定位、服务面向、毕业生素质等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2.2 经济转型对人才提出新的要求
2008年开始的全球金融危机促使我国经济转型步伐加快,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型;经济发展阶段由传统向现代转型。与之相应,各地区加快进行产业结构的转型或升级,如无锡市产业结构已重点向服务外包、物联网相关产业转型。随着产业结构的转型或升级,企业对技术含量低、素质较低的简单劳动力的需求量下降,对创新型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以及对实用技术和科研成果的引进与转化需求显得尤为迫切,以更好地适应产业结构的升级调整。高职的培养目标是各行各业生产一线直接参与组织、实施、保障生产 (流通或服务等),为社会直接提供物质产品或各种服务并“承担具有高度技术性和负责性工作”的技术人员或经营管理人员。高职毕业生具有适应能力强、留得住、用得上的优势,在经济转型、产业结构调整时期,这类高职人才同样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可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为了更好地获得高素质高职毕业生,市场也迫使企业加强和高职院校走校企合作之路,共同培养人才,优先选择人才。同时国家有关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税收优惠政策也进一步提高了企业密切与学院关系积极性。因此高职院校和企业形成“战略联盟”既是国家战略的导向,又是企业战略和高职院校发展战略的内在要求。
2.3 示范性建设成果得到社会认同
2007年开始,教育部和省教育厅陆续推进了国家和省示范高职院校建设工作,国家和省有关部门对高职院校的投入加大,通过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项目的开展,各建设院校取得了一大批建设成果,在教学环境、师资水平、实验实训条件、高职办学规律的认识、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等诸方面都有了较大的提高,高职院校整体办学实力进一步得到提升,办学特色初步显现,高职毕业生活跃在社会生产、经济、服务、生活各方面,社会对高职院校有了新的认识,高职教育的社会认可度得到很大提高。
2.4 “用工荒”给企业带来的反思
从 2007年开始出现的”珠三角“、”长三角“地区的“用工荒”现象,给企业带来的反思和启示很多,有企业产品升级与转型、企业文化建设、保障员工利益、团队建设、人力资源管理等各方面,其中企业对和高职开展紧密合作,共同培养人力资源重新进行了审视和反思。企业感到只有主动与高职院校加强合作交流,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企业加大投入力度,通过“订单”等教育等形式,把校企合作作为企业发展战略的一部分,广泛参与学校的实习基地建设、专业设计与教学改革,建立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这样学院既是企业员工的培训基地、营销策划与技术咨询的智囊机构,又是企业人力资源的稳定来源。
3.1 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教育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良好的教育教学质量、高素质的毕业生是社会对高职教育认可的前提。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产物,其学生的学习能力、知识水平等差异性较大。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应始终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主动服务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确立尊重个性发展的质量观。对不同的需求确定多样化的培养规格和目标、制定相应的培养方案。构建灵活实用的课程体系,满足自主学习和就业的需求;“订单班”、“冠名班”等合作形式,很好地体现了这样的现代教育质量观,校企合作的目的是培养高素质人才,同时它也是检验院校办学水平和学生质量的重要手段,高职院校必须不断完善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加大合作企业对院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监控权重。以企业评价为导向,改变学校和教师的单一评价模式,强化学生能力培养,坚持“学中做”、“做中学”;加强对学生素质教育,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3.2 创新教学管理
校企深层次合作,共同培养人才必然带来教学运行与管理中的一系列的问题,例如“冠名班”、“订单班”要解决学生的动员、选拔、班级的重组问题;校企合作班每班一般小于 30人,要解决小班柔性化管理问题;要考虑做好企业分派来校的兼职教师的管理和院校教师去企业锻炼或参与企业科研的管理;要考虑做好共建实验、实训室的管理;在合作中,教学管理须具有弹性化,既要考虑到教育教学规律,又要按照企业实际情况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中工学结合等环节,以期达到最佳的实施效果。为了很好地解决出现的这些新的问题,必须在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中打破固有的某些管理模式,不断有创新举措。
3.3 共同开发专业与课程,推进深层次合作
校企深度合作中,双方应以课程为核心,共同开展岗位工作任务分析、职业资格和能力分析、课程教学分析,共同制订企业岗位能力标准,直接开设企业的专门课程。共同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规划和设计、课程标准的制订与实施以工作过程为主线构建课程体系,校企共建优质核心课程,,将职业标准与课程标准融合,整合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吸收行业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开发和编写具有职业和企业岗位特点的教材,体现模块化、灵活性。与此同时,将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相互融合,相互渗透,学生在学习和工作中渐进感知和认同企业文化内涵。
3.4 兼顾各方利益,坚持合作多赢
企业和学校是两种不同性质的组织。企业的根本目的是追求利润、提高经济效益。随着企业的进步和发展,注重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建设、创造企业文化和精神财富,成为企业成熟的重要标志。学校的主要宗旨是培养人才,追求育人效果和社会效益。如今,走出校园、面向社会和市场开放办学,为地方经济和企业服务已经成为高职院校的自觉行为。
学生是学校一切活动的主体,以人为本培养和储备高素质的人才、打造技能型人才是学校和企业的共同行为,是校企合作的根本价值判断,校企合作是战略伙伴关系,在合作动机上是校企双方利益和效益的驱动,对企业而言,企业获得了人力资源储备,获得了相对廉价的劳动力,获得了低成本的外加工产品,获得了学校的培训服务、咨询服务、科研合作和文化资源。对学校而言,推动了专业、课程改革,改善了教师队伍结构,创新了师资培训模式,建立了稳定的实习实训基地,完善了实践教学的条件,拓展了教育和培训服务领域,提升了教学质量,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和竞争力。对学生而言,学习有了目标和动力,工作即是学习,企业实践增强了职业技能。在学习中还能获得一定的薪酬补贴和奖学金资助,毕业后就业渠道拓宽,就业对口率提高。从合作结果上必然是互利多赢,其结合点是双方共同的目的,即创造共同的核心竞争力——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储备和使用。
因此在校企合作中,校企之间、学生与企业之间、学生与学校之间应树立“诚实守信、权责平等、互利互惠、谋求多赢”的观念,构建“共建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有效平台。
3.5 校企合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
制度化、规范化是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重要保证。在政府宏观政策的引导下,校企合作中,院校和企业双方首先应共同制定一系列校企合作的规章制度和实施办法,签定校企合作协议,明确各自权利、责任和义务。其次,院校和企业应由专门人员负责协商、协调校企合作事宜;加强交流与沟通,由学校的教学管理人员、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定期研究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教学实施中的问题;对合作内容、形式、条件、制度、参与度、管理水平、工学效果、合作特色等方面,进行评价检查。不断探索体制改革,构建有效的管理模式。再次,要促进校企合作持续健康发展,还需要校企外部驱动力,即政府层面要发挥更大的主导作用,完善政策配套,如对开展校企合作的企业减免税、健全持证上岗制度等,对校企合作加以引导、扶持、指导,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和政策环境。
[1] 刘晓明,杨如顺.高职校企合作的现状问题模式[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23):32-33.
[2] 张志军.试论高职培养目标定位与人才模式的特征[J].职教论坛,2005(12):26-27.
[3] 邢 晖 .校企合作:职业教育改革的深水区[N].中国教育报,2008-01-31
[4]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S].教高[2006]16号.
Holding the Opportun ity Cooperating Between School and Enterprise to Cultivate High Quality Personnel
GUO Zaiquan
(School of Electronic and Inform ation Technology,W uxi Institute of Technology,W uxi 214121,China)
Cooperation betw een school and enterprise is the key of having characteristic for higher voca2 tional schools.The change of econom ic developm ent m ode brings new opportunities for cooperation be2 tw een school and enterprise.H 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hould analyze the causes of opportunities and m ake counterm easures to prom ote deep cooperation betw een school and enterprise.
cooperation betw een school and enterprise;opportunity;cause;counterm easure
G710
A
1671-7880(2010)04-0029-03
2010-06-11
郭再泉(1965— ),男,江苏如皋人,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