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爱萍
(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浙江杭州 310018)
“认知”是语言学、心理学、哲学等学科共同关注的问题。认知语言学主张研究人的心智、研究人的思维过程和认知策略。对人类认知进行研究的成果主要体现在认知科学(尤其是认知心理学)领域(仲伟合2009:36-40)。由于计算机技术发展和神经科学、认知科学等的出现,人们开始研究语言习得过程中的认知心理过程,从另一侧面揭示语言的特性、语言与思维和记忆的关系、大脑活动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吴潜龙北2000、4P290)。本文试图从认知心理学角度分析词汇习得过程,并提出一种以词义的隐喻派生为中心的词汇输入模式。重点分析词汇习得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和认知过程。
认知过程是人类最基本的心理过程之一。它主要包括感觉、直觉、记忆、想象、思维等心理过程。联想就是建立在记忆的基础之上,由当前感知的事物回忆起有关的另一事物。人们借助联想,通过词语的仿拟、类推、由人们久已熟知的词语本义为起点,基于人类的类比心理,以客观事物之间的相似性为前提,通过已知事物推想未知事物,引伸出一个个具有相似性的词语内涵,体现出语言的类比性,认知过程方面的分析揭示了词义的演变过程。如:escalator自动扶梯→escalate逐步上升→逐步升级 ,如:The fighting escalated into a full-scale war.(这场交战逐步扩大为全面战争)。教学实践证明,对这样的隐喻性词义进行深层加工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意识,不断增加词汇的语义特征映射,不仅有助于词汇记忆,而且可以全面系统地掌握词汇。
在认知语言学研究的内容中词是高度抽象的象征单位(symbolic unit)之一。“象征”指的是一定的形式与一定的意义之间约定俗成的关系(林榕2001)。-speak就是一个由x和speak两个象征单位构成的复杂的象征单位。“-speak”族词合乎人们的思维规律,体现出类比的思维方式。在对知识和语义进行表征的过程中,类比意象具有重要作用。speak最初强调“说话或说某种语言”的动作,是个具有“动态意象”的词,它被用作名词,起源于英国作家George Oiwell的政治讽刺小说《1984》,他在该书中杜撰了名词doublespeak,newspeak和 oldspeak其中-speak凸显“说话方是或措辞,从一个具有“动态意象”的动词转变为一个具有“静态意象”的名词。从此,这三个词通过类比衍生出Clitonspeak,Bushspeak,Obamaspeak,white-house-speak(按白宫的说法),summitspeak(首脑们的语言),biz-speak(商业语言)等。
arrive at…的本义是“到达某地”,不能用于被动语态。但如用arrive at…的转义“达到”时,它则完全可以用于被动语态,如:An agreement was arrived at last Monday by the two parties.(双方在上星期一达成了一项协议)。arrive at…的转义足以说明是一种类比构词方式,对它的认知可从对arrive at(表达运动方向的动词)这一表示具体的距离上的“到达”(从甲地到乙地)进一步到抽象的“达到、达成”(从没达成到达成)的相似性映射过程。arrive at的衍生搭配是人们激活心理图示(schemata),将突现距离的认知域投射到突现达成的认知域。“arrive at…”的搭配能力由此而丰富,其搭配的词都具有(起点→路径→目标)过程的共同属性(相似性)。把“到达”和“达成”紧密联系起来,arrive at在一条抽象的时间路径上移位(在心理上通过一个路径),用一个表示“到达”的词汇就可以言简意赅地表述一件抽象的事情,构成了“arrive at…”的隐喻机制,这种隐喻是由意象图式向抽象领域的映射而形成的。arrive at等的内涵意义是借助词语本义或所描述的事物特征某方面的相似性,思维的隐喻性,让人产生联想,达到理解的目的。arrive at的抽象词义是通过建构、激活、连通、映射合适的空间、框架、认知模型的结构而形成。
隐喻词汇的理解首先要从心里词汇中提取消息,选择适当的那部分意义,最后识别本体与喻体之间的关系。由此我们可以得出arrive at以隐喻派生为中心的词汇输入模式。arrive at与地点名词容易放在一起,所以提到一个词就很容易激活其另一个词,词义引申后arrive at sth:to decide on or find sth.especially after discussion and thought,arrive at被激活后把它的兴奋扩展到与此相关的词,最容易激活agreement,激活 a conclusion/a decision就会顺理成章,因为在语义网络中都离交际双方最近、并作为共知经验的言语现象。事实上,每一个意象图式都可以通过隐喻被投射到抽象的认知域,因此arrive at与an agreement的搭配,在相似性映射的认知基础上人们会自动地想起类似的表达:get to/come to/reach an agreement/a conclusion/a decision/a goal/the truth等。这些意义建构离不开人的创造性的认知操作。以arrive at的思维方式和语言来谈论agreement。同时,我们还可以从agreement这一概念联想到协议总是由起点(没达成)到终点(达成)这样一个意象过程。看看韩礼德举国的例子也足以印证arrived at抽象思维过程,韩礼德举例时往往由一致式及隐喻式:(转引自胡壮麟2000(:93)
They arrived at the summit on the fifth day.(物质过程,一致式)→
The fifth day saw their arrival at the summit.(思维过程,隐喻式)
从认知的视角来看,通感也是一种隐喻。通感隐喻中同样包含着隐喻性的认知和思维过程,每一个通感隐喻都是有理据可循的,都受认知规律制约。对通感隐喻背后的认知与心里作进一步的研究,使我们看到通感的意义建构离不开人的创造性的认知操作,其类比性和隐喻思维合乎人们的思维规律,符合人们的心理认知机制,体现出直观和类比的思维方式,由于人类思维的共性,因此在“酸”喻不好的个性方面汉英语表现出高度相似的联想,如:sour用作形容词时,其本义是酸的;酸腐的。但是这个味觉形容词却在英语中得以广泛的运用,并扩展出各自的抽象意义。搭配不同,意义不同,都具有“让人不愉快”的隐喻义,如:play a sour note奏出刺耳的音调(听觉),sour expression烦躁的表情(视觉域),sour laughter刺耳的笑声(听觉域),感觉以外的:sour words令人不愉快的话,a sour joke尖酸刻毒的笑话,take a sour view of things对事物持阴郁的看法,a sour temper酸脾气,a sour job枯燥无味的工作。His marriage has gone sour.(他的婚姻已破裂)。甚至用作动词He was soured by misfortune.(他因遭遇不幸而郁郁寡欢)。sour还可指人 (of people),意为:not cheerful阴郁的、闷闷不乐的,如:a sour and disillusioned woman心灰意冷、幻想破灭的女人,sour grapes酸葡萄,如:He said he didn't want the job anyway,but that's just sour grapes.(他说他其实并不想干这份工作,这不过是吃不着葡萄就说葡萄酸而已。)
人们在认识外界事物时,总是在不断地将相似、相邻的事物关联起来进行同域或跨域映射,在语言学层面形成隐喻和转喻,在心理学层面形成类比推理,如:汉语“肥沃的土地”,英语是 fat lands,在汉语里,植物只有粗细之分,没有肥廋之分。而在英语里,植物可以用fat与 thin来描写,如:thin vegetable,a fat year丰收年 。fat与man,woman,belly,baby,chicken搭配时,符合认知常识,但与salary,wad of notes,book搭配就与隐喻认知机制相关。如:fat可表示:余额、储蓄、钱,a fat price很大的代价,a fat salary高薪,a fat sum/profit一大笔款子/丰厚的利润,a fat bank account大笔的银行存款,如:He gave me a nice fat cheque.(他给了我一张大额支票)。The cinema industry has had a series of fat(=profitable)years.(电影业这些年连续盈利)。还有a fat book一本厚厚的书,a fat volume on A-merican history厚厚的一册美国史,甚至fry fat out of somebody向某人榨取油水。
隐喻的认知基础是“意象图式”(imageschema),意象图式来源于我们日常与外部世界的相互作用,因而被认为是基本经验,在概念的映射中起重要的作用(Ungerer,F.&Schmi,H.J.2001:127)。王文斌指出:“相似性在隐喻性词义变化中并不是一个唯一要素,其间还牵涉到人类的类比思维,相似性是源域与目标域形成关系的基础,而类比则是形成这一关系的认知手段… 。”(王文斌2007:13)隐喻突显相似性,激活与隐喻连贯使词义之间具有一定的联系,两种无联系的事物在认知中产生相似的联想,即从不同事物中发现共同,由此可以认为隐喻不仅基于相似性,更离不开类比性思维 。如:由babysit
(代人临时照看婴儿)派生出新词grannysit(代人照看老人),由childcare(对儿童的照料)类比出eldercare对老年人的照料,由skyscraper(摩天大楼)进行groundscraper低层大楼(指与摩天大楼相对而言的低层公寓或办公楼)的反义类比,summit-hop峰会跳跃,channel hop不断地换台等都是这方面的例子。总之我们进行词汇认知心里分析,对正确理解词汇内涵,词汇创新、词汇记忆有着重要的作用。
1 仲伟合.巴比塔隐蔽的一面 中国翻译[J].2009(3):36-40
2 吴潜龙.关于第二语言习得过程的认知心理分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4):290
3 袁毓林.语言的认知研究[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41
4 林书武.隐喻研究的基本现状、焦点及趋势[J].外国语,2002(1):38
5 林 榕.认知、语境与词语内涵意义 外语与外语教学[J].2001(11):55-57
6 胡壮麟.评语法隐喻的韩礼德模式[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2)
7 王文斌.英语性词义的生成和演变 外语与外语教学[J].2007(4):13
8 Ungerer,F.&Schmi,H.J.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 M.北京: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