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志刚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湖北武汉 430050)
2008年底全球性金融危机导致世界经济下行,全球海运贸易及航运市场明显疲软,进而导致造船订单的大幅减少、船价下跌、船东询价减少、手持订单减少、弃船比例增加……给造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带来了严峻考验。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新兴造船企业或中小船企的产能过剩问题被暴露出来。
尽管2009年上半年我国船舶工业总产值、出口交货值以及造船完工量都出现了大幅增长,但新船价格却出现较大回落,新船订单同比大幅减少,弃单、撤单、延期交船的现象时有发生,船舶企业经营形势不容乐观。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对整个造船市场来说是一次严峻的挑战,而各造船企业如何根据自身以及外部环境实施相应的对策已是摆在眼前的头等大事。
在全球范围内,物流成本约占整个产品总成本的5%~50%,其中制造业物流成本所占的比例更高。因此,物流被称为“第三利润”的源泉,它为社会提供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企业高效的物流管理能够显著提高企业在产品质量、物流成本、产品交货期、快速反应市场变化等方面的能力。
作为“第三利润源泉”的物流可以充分挖掘造船企业内部潜能来缩短造船周期、降低造船成本从而提高自己在国内乃至世界范围的竞争力。但是我国大多数造船企业尚未认识到物流管理的地位和作用或者对物流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
采购成本一直是影响造船企业盈利能力的关键因素。据统计,造船成本中大约有65%-73%是外购材料、设备,其中有大量作业还需要外协加工,该特点决定了船厂对原材料供应商及船用配套企业有着很强的依赖性。传统的造船企业采购模式的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传统的采购模式下,要有效控制质量和交货期只能通过事后把关的办法,因为采购一方很难参与供应商的生产组织过程和有关质量控制活动,相互工作是不透明的。因此需要通过各种有关标准如国际标准等进行检查验收,这对于质量部门来说是非常困难的。缺乏合作的质量控制导致了采购部门对采购物品的质量控制的难度增加。而质量问题也给将来的船舶顺利建造带来影响。
(2)供需关系是临时的或短时期的合作关系,而且竞争多于合作。在供应与需求之间缺乏合作的气氛增加了许多运作中的不确定性。
(3)响应用户需求能力迟钝。由于供应与采购双方在信息的沟通方面缺乏及时的信息反馈,在市场需求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供需之间对用户需求的响应没有同步进行,缺乏应付变化需求的能力。
从物流管理的角度来看,造船过程中降低采购成本的有效方法是根据生产计划安排中间产品流程,及时采购原材料和船用设备以达到按需采购、零库存。其外部供应链和内部供应链的运作方式应该以计划为导向,从而根据船舶不同制造阶段的要求制订出不同层次的计划,采购部门即可按照规定原材料、零部件需求时间,合理安排采供计划。
我国很多中小船厂在仓储管理方面还停留在传统的“物资管理”水平,存在的问题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1)船厂一直按照生产型管理模式进行运作,物流意识薄弱。在这种管理模式下,物资部门完全从属于生产部门,是单纯的生产准备部门,为生产提供服务,工作重心放在保障供应上。因而设计人员和仓储人员在交货期和订货数量上,认为到货越早越好,库存越大越安全,只要满足生产需要任务就算完成。这种模式和观念的存在忽略了采购成本、仓储成本、库存周转天数、积压物资等对仓储管理的重要影响。
(2)手工工作量大,效率低。一件物资从技术部门到采购部门再到生产部门,其间也涉及到仓库和财务,所有信息各部门都要重复录入,无效工作量很大,效率低。
(3)统计工作量大,误差率较高。采购部对于仓库的盘点是最浪费时间的一个工作,动辄要耗费众多人力和时间才能得到最终的结果,而且存在误差。由于不能时时获得有效的数据,也就无法给领导者提供决策的依据。
(4)库存量居高不下,库存成本高,供需失调。仓库人员为了能够保证物资充足,往往预留很大余量,采购员为了充分保证生产需求,也往往预留余量,审批的领导考虑到供货商得不能按期到货风险以及库存安全性,也会预留余量,结果造成“逐级放大效应”的出现。导致浪费过多的库存,不但占用采购资金,也增加了库存费用,而生产急需的某些器材却往往不能按时到货。
由于船厂推行壳舾涂一体化总装造船模式,对舾装件加工、集配和安装无论是及时性还是完整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对种类多、规格杂、数量大的铁舾件实行专业化生产;二是管子加工按种类、口径等划分实行“管件族制造”;三是对舾装作业实现“托盘”设计与管理。为此,许多船厂将舾装集配生产线从厂区主生产线分离出去,在离厂区尽可能近、运输方便并有足够面积的地方建设舾装集配中心并实行托盘式的配送管理。这样可以进一步缩短造船周期,降低造船成本。
造船供应链是以造船企业为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原材料采购开始,经过主机、辅机、电子仪器仪表等配套企业提供配套产品,由协作厂完成某些非标产品的相关合作,最后由船厂组装成船舶并交付给船东,将供应商、造船企业、设计院、船级社、协作厂、船东等所连成的一个整体功能网链。
供应链管理水平已成为造船竞争能力的关键要素之一。现代造船模式下的物资供应是按照JIT原理来实现精细化管理,供应商是造船企业的有机组成部分。以钢板供应链为例,大致可以分成需求、采购、物流三个环节:钢板需求信息由船厂提供;采购信息由采购部门集成;物流配送企业将来自不同渠道的钢板重新组合成船厂配送信息。
日本和韩国造船企业外围围绕了许多商社、配送中心,各自按照专业分工,形成了高效运转的供应链。因为有较为发达的物流服务业,日韩造船厂物资采购大多按托盘方式进行,既有利于提高采购效率,又便于按照JIT方式控制物流。
近几年随着我国造船能力的大幅提升,船厂的生产节奏明显加快,任何物资供应链问题都将直接导致生产波动,甚至造成整个生产线的混乱。物资供应的质量可靠性、准时性已经变得和价格同样重要。但是目前国内与造船行业有关的配套服务机构和物流配送企业非常缺乏,供应链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相当落后。为了实现精细化管理,确保造船生产,供应链管理水平亟待提高。
现代化造船企业的物流管理研究,可以降低造船成本、缩短造船周期、提高造船质量及服务质量,同时,这一研究还涉及采购管理、仓储管理、配送管理、供应链等诸多方面,这一切需要进一步地深化,从而将物流管理更好地应用于造船企业。物流管理符合了造船企业改革发展的大趋势,在不远的将来必将成为我国船舶企业管理的主要模式。
1 任文渊,赵 虹.造船供应链管理的研究综述[J].科学技术与工程,2008(8):4265~4268
2 孙玲芳,金 波,等.造船企业的供应链管理策略[J].造船技术,.2007,24(3):9~11
3 刘联辉,王坚强.中小制造企业协同物流模式及其实现途径[J].物流技术,2004(11):118~120
4 崔 浩,柳存根.现代造船企业的供应链管理研究[J].造船技术,2004(6):4~8
5 张光明,孙 彦.造船供应链合作伙伴的选择[J].船舶工程2003(5):60~65
6 黄中鼎.现代物流管理[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