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产权运作监督问题刍议*

2010-08-15 00:43罗汉云
外语与翻译 2010年3期
关键词:产权交易国有资产产权

罗汉云

(长沙市第四制水公司,湖南长沙410000)

国有企业产权运作监督问题刍议*

罗汉云

(长沙市第四制水公司,湖南长沙410000)

认识国企产权变更中所出现的问题,对于加强国有资产的管理和监督意义重大。谁来看住国有资产的钱包?不仅关系到国有资产的流失,还涉及到产权的增值升值。在管理中,要善于发现产权运作中的薄弱环节,针对不断变化的特点,实施过程管理,较好地发挥产权监督作用。要充分认识产权运作中监督的盲点,提升对国有企业产权交易监督的有效性。

产权;盲点;监管;多元化;透明;问题认识

市场经济的特点不仅仅只是表现在商品的自由竞争,还有经营产权的自由变更和资本的自由进出及国家对行业准入限制的弱化。按照WTO的规则,国有企业全面进入市场,面对的不仅是行业放开后竞争对手的涌入,还有产权运作中各种资本的涌入。在我国社会正处于空前变革的过程中,社会阶层日益分化,利益多元化趋势日益复杂,而国有企业产权出现的形式也呈多元,并且与其它资本产权一样,变更繁多,运作手段多样。当前,已有的许多案例告诉我们,谁来看住国有资产的钱包?不仅是指国有资产的不流失,还有产权以多种形式表现的巨大增值价值,还有经营空间的预测和产权在表现形式方面的其它潜力估算。私有资本的产权会有私有者自己负责,并会尽最大努力充分放大价值,国有企业若要做到这一点,笔者以为,重要的在于充分认识产权运作中监督的盲点,并在产权实际运作中以科学的方法和不断改进的制度措施,全方位提升监督的有效性。

一、国有企业产权变动已呈加速多元化的形式出现

我们国家30多年的改革开放所步入的轨迹表明,在经济方面基本上是围绕产权制度做文章,特别是对国有企业,其主题大都是“放开”二字。改革开放前,基本实行的是单一的公有制形式,倡导越大越公越纯越好。改革开放以来,在强调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历程中,在产权方面越来越放开,主要表现在比例关系中的“公”降“私”升上。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刘国光在《经济纵横》发表文章认为:“我国公有制主体地位已经丧失,私有制已开始占据主体地位”,并由之欢呼道:“私有制取代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标志着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取得成功,现在到了加速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时候了。”国资委研究中心主任李保民提供了一组数据也可说明国有经济“放开”的程度:“央企数量从2003年的196家,减少到了现在的126家;央企所在的行业,也从2003年时主要分布在26大版块,集中到了几大关键领域。”这些所指的关键领域现已逐渐退缩为军工、能源、电力等几大版块,即使是原来国有一统江山的军工,现在也开始对民营资本放开。他提供的了一组统计数字进一步作了说明“85%的国有企业进行了改制,改制企业里又有85%改成了非国有企业。”从这些变更可认识到,国有企业以股份化形式进行的产权运作是以多种形式、多种方法地在快速进行。

过去我们讲产权,主要是讲资产,把产权的变更纯粹视作为资产控制权的改变。现在,对产权的认识,除了资产、资本、资金,还有知识技术、品牌形象、经营项目在市场的发展空间、增值潜力等,甚至一个项目研究开发中及以后的经营中获得政府支持力度及市场认可,也可以产权的形式作价值交易。当前,国有企业产权以股份形式体现,不说是“国”退“民”进,根据以上数据,至少可以说“进”与“退”之间的变动相当频繁,其表现的形式越多,“进”“退”之间的频率越快,给监督带来的盲点就会越多,对监督所体现的专业性和全面性及深度,也会有更多的要求。

过去讲得多的是公有制占主体,这之中还有个谁说了算的问题,监督中专找这个主体责任人或班子,而今,不说公有制在整个社会资产中不占主体,就是在某一企业、某一经营、某一项目中,也是大多数不占主体。产权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中有他,这不仅是指“公”与“私”的混合,还有国有企业产权法定代理人个人及集团本身所有的“私”有成份。像联想集团,在改制之初,国有股份所占比重达65%,上市后,几经流转和多种形式的操作,到去年最后所占的17%的股份也被分发去了大头,产权基本由柳传志一人所掌控。

在认识国有企业产权变更在形式上表现出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时,还需认识到产权在“公”与“私”的进退中,手段方法的复杂多样。如:分红派股、股权激励、技术参股、企业工龄累积分股、改制过程原始股分发、IPO定向增发、品牌获取的干股赠予、企业贡献股权奖励、相关业务并购的股权转让、市场准入的股份售出和参入等,变化多端。产权以股份的形式出现,基本均有定价,但股份的获得和转变,并不一定按等向价值变动,变动中也无需用资金作衡量,虽然产权变更中大部分凭借资金操作,但没有资金同样可作乾坤大挪移,但须遵守价值准衡原则。这之中之所以说容易出现监督的盲点,就是价值评估和认定变动太大,人为影响的因素太多,如果有价值衡量的基准,监督的进入也就相对容易,这是排除监督盲点的共有做法,重要的在于衡量基准对象的选择,所谓的产权低估或高估,就在于这方面的认识是否准确,人为影响因素减少的程度。

二、国有企业产权变更中容易出现的问题认识

我国的市场放开过程是逐步的,也是全面的,这可以从行业准入方面来认识,但在更深的层次上看,是产权变更的加速。市场经济中,企业产权变更不管有多复杂和频繁,都是正常和可行的,但国有企业产权变更由初始的投资主体多元化朝向以股份的形式活跃地出现在各种关联交易中,这个过程最容易出现的盲点就是:国有企业产权主体不完全到位或国有产权主体的缺位,从而在国有资产流转过程中,变相为“自己卖自己”的暗箱操作。

国有企业在产权变更中“自己卖自己”的生成条件是监督的弱化和监督制度的缺位。在监督不力的情况下,“自己卖自己”的形式可能有如下几种。

一是在产权变更过程中,包括国有企业资产股份化、企业之间联营参股或合资时,有意压低“自己”的资产价值,以远远低于资产现时价值的价格作价入股,或是在资产战略重组中,把部分优良资产转移到股份合作制企业及其他的资本中,使国有企业负载沉重的包袱和不良资产,走入经营的恶性循环。

二是搞关联交易,转移利润。资本和产权的关联交易是按照利益最大化的原则频繁出现的,问题是有些不正当的关联交易,把本来应该由国有产权主体经营的很赚钱的业务,在资本转让中,转让给合作者,使国有资产的主体经营渐次削弱,国有资产变成空壳。这一点不仅曾在有些国有企业产权变更中出现过,有些上市公司的高管也玩过这类游戏。

三是采取各种手段压低国有产权的股份分配收入。如将国有股份排斥在红利分配之外,只给国有股以记帐形式的分红,而其他股东却能分红兑现。

四是变相以高价包销包营合作者的产品。如,合作者参入后,将产品以一定的高价打入国有企业的营销体系,其高成本由国有企业在内部自己消化,合作者坐享与实际经营不符的高利润。还有明买暗送、友情投资、捐赠式地经营合作等多种多样。据有关资料统计显示,我国国有资产总额约为14万亿元,但在“国”退“民”进的转型过程中,在产权变更的各种交易中,因各种原因造成的国有资产流失,每年达数百亿元,这也是很多民营企业家的原罪,显然,这是转型过程中监督方面的体制缺失产生的恶果。

三、对国有企业产权交易监督提升有效性的思考

我们的国有企业在适应市场的变化中,总是要面对这样和那样涉及到产权的关联交易,即使是在同一经营体内,也有多样的成份,产权的性质也有合作、合资、股份、负债、租赁等纷繁复杂的变更,有时其变更的不确定性非常大,而我们的有些监督基本是延伸计划经济时期政府主管部门的单一监督,其方式也基本是自上而下的纵向监督。这种监督一方面容易对国企产权关系的多种变化形成盲点和误区,即所谓管了这时里管不了那里,管了一时管不了另一时。以监督的不变应对经营产权的万变,其结果有可能就是监督不了或是监督不好;另一方面的问题是,政府机构的管就是监督,政府的监督基本脱离不了管的范畴。政府的对口部门管得越多,涉及经济的事务也就越多,涉及的利益也就越多,有些管就很容易变成相互照应,监督也就容易变成认认真真地走过场或利益维护。

产权变更,由于变化多和经营商业秘密的原因,可以不讲透明公开,但一定要讲监督的有效性,这方面我们可作多种考虑:

其一,在机制上将国有企业的产权交易引入市场,也就是说,国有企业因改组、兼并、联营、租赁、转让、出售等进行产权交易时,不能单一由政府定盘子,更不能由上级领导或企业领导个人说了算,必须通过市场机制来处理,尽可能在更广泛的领域进行公开招标,这样,监督只须对社会专门的金融服务机构发标、招标和定标的过程把关,即可保证监督的客观。与此同时,可设想设置专门的产权交易机构,在制度上强制性地将产权交易纳入市场规范。

其二,方式上加强监督的多元性。在国企资产变更中,对资产的评估在程序上可要求国资、财政、工商、税务、监察、审计行政等部门联合会审。在美国,像 IBM下属的电脑经营部门的股权变卖给联想,也要到国会作专门的听证。想必,我们的政府部门对自己的资产作联合会审怎么讲也不会是多此一举。

其三,在体制上建立公共会计服务制度和信誉评估制度。这一制度的核心内容是,公共会计和政府决策部门的职权必须分离,即:公共会计在公共机构当中享有高度的独立性和经营的自主性,信誉评估按省市国家来划等级。通过公共会计的监督,保证国有资产在变化和经营中实现保值增值,同时也通过其地位的高度独立性,确保国有资产在评估折算中的准确性和公正性。

其四,建立国有资产流失追究制度。国有资产在产权交易中的流失也不是明显地进个人腰包,很难作具体的追究,这也与交易过程不透明有关。建立追究制度,一方面是责任追究,也就是关联的评估人、审批人、经手人皆承担有责任;另一方面是资产追究,要有相应的制度将国有产权变更后隐瞒或低估及对升值空间人为预计偏低的部分,要像追缴税收一样追回,以确保产权变更的公平和减少国有资产的流失。

四、国企产权交易讲究透明度是加强监督有效性的基础

国企资产在产权交易或重组中流失,大多是交易过程的透明度不够造成的。当然,产权交易是资本市场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而资本市场大多是一种虚拟形式出现,资本运作实质上是相关利益群体的博弈(讨价还价)过程,任何与之有关的信息扩散都有可能使交易各方重新调整预期值和估价,从而使资本运作成本上升甚至失败。但要指出的是资本运作的这一特有属性并不能作为市场交易不讲透明的理由。我们强调的透明须讲究范围和层次。如浙江的万向集团在美国接受UA I公司发行价值280万美元的A类优先股及收购UA I公司160万股股票期权,其负责收购的美国万向公司不仅要向美国有关部门报告资产存有记录情况、债务情况、经营动作报表等等,还要每三个月呈交一次会计帐目,有关部门还要定期考察其信誉度。搜狐公司在美国寻求上市时,每三个月要把在中国的经营情况作总结,对具体的财务数据作归纳,由总裁专赴美国作汇报,以防上市公司出现损害股民利益的行为或会计欺骗地事发生。其招待总裁张朝阳感叹,在美国上市,公司几乎被剥得体无完肤,条件太苛刻,要求太严厉,要透明的东西太具体。这两则事情告诉我们,一是产权交易有技巧,但不能没有透明;二是产权交易讲透明要有制度维持,成为法律。如果透明规则仅限于有关部门的规定要求,就会缺乏硬度和力度,约束过程也会时软时硬,其尺度容易出现变化,甚至给产权交易带来负面影响;三是透明并不是将交易向社会新闻媒体公开,更不是裸体相向竞争对手。

从以上三点我们可以获得启示:一方面是国企产权变更讲究透明与交易的全面公开不是一回事,其过程中有些内容可能要公开,如:利益分配的基本做法,投资选择和盈利及发展目标制定都是需要向有关利益的各方公开。但物具体细节在讲透明时要有层次把握,这种层次把握与电冰箱操作绝然不同,而是为了便于国有资产的审核、监管。政府审核监管部门对其所肩负的责任应纳入法律;第二方面是产权交易没有透明就没有监督管理。透明是监督的先期条件,但在透明和监管方面要有专门立法。这一点不仅对国企产权而言,对所有经营资本产权也是如此;第三方面是产权交易讲透明要有程序规则。交易中哪一笔帐目是否存在问题,其确认要有公正的行权过程,作出司法解释,而不是由政府部门走出消息,因为政府有关监管部门处理问题只是内部的的个别纠正。产权交易中的问题大多是资产或是经济赎职的大问题,既要作界定,也要作审核,每一结论都要与法律条款挂钩,若不这样,除非监督对象是依法按程序行事。

[1]张秀君.后股权分置时代上市公司评价系统的基本架构[J].企业家信息,2009,(1).

[2]高远至.国企改革怎样再出发[J].半月谈,2010,(4).

[3]刘国光.辩证地看中国改革三十年[J].新华文摘,2009,(9).

[4]梁永郭,高飞.国企产权制度改革探析[J].消费导刊(理论版),2008,(23).

2010-08-25

罗汉云(1960-),湖南长沙人,工程师,政工师。

猜你喜欢
产权交易国有资产产权
产权与永久居住权的较量
关于加强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思考
我国产权交易市场发展问题研究
浅析新形势下的国有资产管理
恶意与敲诈:产权滥用的司法原则
共有产权房吹响集结号
规范和发展江苏省南通市各类产权交易场所的研究及对策建议
国有资产产权交易中存在的问题及强化措施
吉林省技术产权交易服务平台的构建研究
关于国有资产资本化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