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教师职业倦怠分析及对策

2010-08-15 00:51简俭
卫生职业教育 2010年8期
关键词:职业倦怠中职职业

简俭

(毕节地区卫生学校,贵州毕节 551700)

中职教师职业倦怠分析及对策

简俭

(毕节地区卫生学校,贵州毕节 551700)

教师是职业倦怠的高发群体,中职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来自工作方面的因素和来自教师自身方面的因素。针对职业倦怠,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提出应对策略:强化职业价值观;学会调节情绪,保持心理健康;追求高品位的精神需求;落实科学发展观,尊崇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适时举办心理健康讲座,辅以个别心理辅导;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构建和谐校园。

职业学校;教师;职业倦怠

目前,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竞争的加剧,整个社会一方面存在着就业压力增大的现象,另一方面在众多的从业人员中又存在着一个较普遍的现象——职业倦怠。国外研究发现,在以人为服务对象的职业领域中,职业倦怠的发生率较高,教师就是职业倦怠的高发群体[1]。虽然职业倦怠现象早已被人们重视,但由此带来的负面影响仍客观存在着,笔者在较长的职业生涯中,对此也有一定体验,故结合工作中的切身体会,对中职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成因进行粗浅分析,并谈谈如何克服职业倦怠。

1 职业倦怠的含义

职业倦怠最早是由美国精神分析学家Freudenberger于1974年在《职业心理学》杂志上提出,并将它应用于心理健康领域的,特指从事助人职业的工作者无法应付外界超出个人能量和资源的过度要求而产生的生理、心智、情绪情感、行为等方面的身心耗竭状态[2]。倦怠是人的身心表现出来的一种疲乏、困倦的感觉,它与肉体的疲倦劳累不一样,是一种缘自内心的疲乏。严重的职业倦怠可称为“职业倦怠症”或“职业枯竭症”。

从心理学意义上理解,职业倦怠一般包含3种状态:(1)情感衰竭:指没有活力,对工作丧失热情,情绪烦躁、易怒,对前途感到无望,对周围的人、事物漠不关心,感到自己的感情处于极度疲劳的状态。(2)去人格化:指刻意在自身和工作对象间保持距离,对工作对象和环境采取冷漠、忽视的态度,工作态度消极,对服务或接触的对象没耐心;个人发展停滞,行为怪僻,提出调动申请等。(3)无力感或低个人成就感:指倾向于消极地评价自己,并伴有工作能力体验和成就体验的下降,对自己工作的意义和价值评价下降,认为工作不但不能发挥自身才能,而且是枯燥无味的繁琐事物[3]。教师职业倦怠首先消磨的是教师的职业热情和成就感,它不仅影响着教师的身心健康,而且也影响着学校的教育质量和学生的未来发展。职业倦怠阻碍着教

师的专业化发展,会使教师的整体素质降低,进而影响到对人才的培养[1],故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在实际的从业人员中,产生职业倦怠有轻重程度的差异,有关调查显示,大多数人会产生轻、中等程度的职业倦怠,只有很少部分人会出现严重的职业倦怠[4]。因此通过有效的方法缓解职业压力,调整职业态度,职业倦怠是能够克服的。

2 中职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

2.1 来自工作方面的因素

2.1.1 工作性质特点教师的工作环境特殊,工作(服务)对象不是物,而是处于各成长阶段的学生;课堂就是教师的工作环境,这种特殊的教学情景要求教师能驾驭课堂,置身于三尺讲台中,面对众多学子,要能运用教学技巧,通过语言表达,以教材、板书及其他辅助教学方式为媒介,讲解、传递知识。教师的工作特点本身就会给教师带来一定压力,工作性质也决定了其工作的长期性、重复性,日复一日,使教师易于产生单调乏味之感。课堂是最能体现教师能力及展示教师人格魅力的地方,也是最容易使教师感到尴尬的地方,因为教师在工作中直接面对的是充满活力的学生,而学生在课堂上会产生诸多反应,因而课堂气氛及学生的反应对教师有着极大影响,如果课堂气氛和谐,学生反应良好,表示教师的工作得到了肯定,并受到了学生的尊重,这样师生关系和谐,一堂课下来,教师就会有小小的成就感,同时也会产生“如释重负”的感觉,可见教学工作的“隐性压力”是始终存在的。若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欠佳,或面对的学生综合素质偏低,则会出现许多课堂不良反应,如课堂纪律混乱,学生难以管教且不认真学习等,教师会因此感到沮丧,情绪低落,甚至出现师生关系紧张。久而久之,教师会厌倦走进课堂。长久的不良情绪会有损于教师的身心健康。1979年美国教育协会的民意测验发现:接受调查的教师中有3/4认为纪律问题对他们的教学效率有很大影响,管教学生困难已成为引起教师职业倦怠的主要因素。弗瑞德曼与法伯在1992年的报告中指出,学生的品行不端,对事情漠不关心,对学习资料缺乏热情,都易使教师产生职业倦怠[5]。

除了课堂之外,教师的工作内容还有备课、批改作业、管理学生、处理学生问题等,工作繁杂且琐碎,不仅不能激发智力,反而会使人感到枯燥,因枯燥而乏味,因乏味而倦怠。从教学内容来看,有的专业教师多年来只上一门课,无论在形式还是内容上都无明显变化,这样工作就更显得重复、单调、千篇一律;部分课程的教学内容枯燥,教师讲授时难以体现出趣味性,故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多数课程侧重于理论教学,教师上课多有“纸上谈兵”之感,特别是从事医学教育的教师感触更深,因为医学的特殊性还在于其实践性。但是,大多数中职卫校由于没有教学医院,对医学知识的讲授多局限于课堂,有人戏称为“黑板上种田”,缺少实际的东西,教师体会不到医学知识在实践中的运用,也体会不到运用知识所带来的成就感,日久就会觉得教学工作没有新意,因而产生厌倦。

2.1.2 工作压力除了以上谈及的特殊压力之外,有人曾提出“工作不匹配理论”[3]来论证容易形成工作压力的因素。该理论认为在工作中若有几个方面的不匹配,就会很容易出现职业倦怠:一是工作负荷过重,即工作量大,任务过于繁重。二是工作与报酬不匹配,即较多的付出没有获取相应的回报。三是不够公平,指工作中的不平等现象,如对教师评价和升迁的不公,容易导致其情感衰竭。四是价值观冲突,指教职员工之间的价值观不一致,偏离正确职业价值观的人容易产生职业倦怠。五是社交问题,指教师和周围的同事没有积极联系,通常有两种情形,第一是因工作把个体隔离或者缺乏社会联系,第二是工作中人际交往欠佳,与他人的矛盾冲突严重等。结合中职教育的现状来看,上述情形均不同程度地存在,但较突出的是第一条。因近几年来,国家大力倡导发展职业教育,中职学校的入学几乎没有“门槛”,加上在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作用下出现了过度扩招的现象,导致中职学校“师生比”严重失调,师资严重不足,故专职教师的教学任务过重。以我校为例,近两年来,教师周学时最多的达到30多节,最少的也在16节以上,多数教师平均达到20余节。这种超负荷的工作量,使教师工作压力过度加大,导致其疲惫不堪。此外是学生管理难度大,使职能科室及班主任工作量加大。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其生源的特殊性,近几年来生源素质普遍下降,出现了较多的“问题学生”,影响了学校的校风、学风及班风,学生违纪率高,学习气氛不浓,学习兴趣不高,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不够;中职教师工作难度增加,管教学生的困难与教学督导的要求形成了矛盾冲突,教师显得无所适从,从而增加了工作压力。

2.1.3 竞争压力现代社会,各行各业都存在着竞争,以竞争实力求生存,但竞争也会产生压力,中职教师的竞争压力更为突出与外显。以我校为例,在现阶段主要有两方面的因素容易形成竞争压力。一是教师量化考核带来的压力:教师工作的质量与数量较其他人员更易量化并公之于众,使教师易产生竞争压力,尤其在教学质量评价方面的竞争压力较为明显,评价指标有教师的听课测评、学生的反馈评价、教学资料的检查和评比、教师之间的互评以及学校教学督导管理人员的综合评价等。因为人与人之间在专业素质、教学能力、职业态度等方面存在差异,当这种差异的公开度较大时,教师受到的压力则不言而喻。事实上每个人都有着强烈的自尊,都希望自己很优秀,当评价结果不够理想时,总是心有不甘,于是竞争意识就更强烈,压力也随之加大。二是人事制度改革带来的竞争压力:人事制度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努力形成广纳群贤、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能上能下、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把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中来,真正做到“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人事制度改革奉行的理论基础是“没有竞争就没有压力,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没有动力就没有活力”。因此,中职学校实施人事制度改革,对教师个体构成了竞争压力,这种压力会产生双重作用,第一是激励作用,即把压力变为动力;第二是消极作用,即使教师产生逃避心理,不愿参与竞争,为了逃避现实而产生职业倦怠。每个年龄段的教师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竞争压力,青年教师由于教学经验不多,教学能力相对不足,工作压力与竞争压力并存。中年教师在人事制度改革中面临竞聘上岗直接影响到职称评聘,而职称评聘又直接与经济待遇挂钩的问题,因此形成的竞争压力更为突出。上述两方面相互关联,量化考核为竞聘上岗提供主要依据,竞聘上岗是为了“人尽其才”,激励教师积极进取,参与竞争。

2.2 来自教师自身方面的因素

2.2.1 动力减退职业是人们从事社会活动的分工,它使人产生一定的有规律的行为。但在人的行为背后,都存在着一种动力,从心理学角度讲这就是动机。动机具有激起、调节、维持行为的功能,它的产生和人的需要、兴趣有密切联系。当动机消失时,被它推动的行为就会终止。因此,当人对所从事的工作没有兴趣或缺乏动机,却又不得不为之时,就会产生厌倦情绪,身心陷入疲惫状态,工作绩效就会明显降低。长此以往,人就会面临职业倦怠的危机。教师普遍被认为是一种高尚的职业,故从事这一职业的人具有较高的知识素养。中职学校的教师基本是以本科及以上学历者为主,在人生目标的定位上倾向于实现自身价值,追求事业的成功。但由于人生价值取向的差异,对“成功”意义的理解不同,在平凡的工作中,他们的奋斗目标难以实现,个人需求得不到满足(主要是高层次的心理需求),如成就感、自我实现等。前已提及近几年来中职学校生源素质问题导致学生厌学现象突出,教学质量滑坡也明显,且中职学校没有向高等院校输送人才的任务,没有升学压力,但这却给教师带来另一种负面影响,即教师的工作付出大但成就感低,成绩优秀的学生比例很低,教师会感到失望和失落。同时,平凡琐碎的工作不可能使教师对工作一直保持浓厚的兴趣,因此,工作的动力会逐渐减退,进而产生职业倦怠。

2.2.2 情绪压抑,得不到宣泄前面提到的各种压力都会使教师产生不良情绪,比较突出的是课堂上的不良反应、师生关系紧张、竞争过大导致同事关系紧张、上下级关系不协调等,长久的情绪压抑致使其心理健康程度下降。此外,教师也是常人,工作以外的事也会引起情绪反应,如紧张、焦虑,甚至生气、发怒等,但因为职业的需要,任何不良情绪都不能带进课堂,即使情绪不佳,也得努力克制,做到心态平和,使不良情绪得不到排解,因为找不到发泄机会,消极情绪就会被压抑。日久则影响教师的工作状态,影响其工作能力的发挥,甚至产生“无力感或低个人成就感”,进而出现职业倦怠。

2.2.3 对压力、挫折的承受能力不足善于将压力变为动力的人,其抗压能力、挫折承受能力、应变能力及适应环境的能力也很强,很容易调整好自身的心理状态,以良好的心态面对现实,积极进取,在工作中游刃有余,则很少出现职业倦怠。但是,在这些方面能力较弱的人,恰恰与之相反,很容易出现挫败感,产生心理问题,进而产生职业倦怠。

3 职业倦怠带来的负面影响

3.1 对教师个体方面

美国研究人员格林娜尔格(Greenaerg)在1980年的报告中指出:所有患者70%的患病原因与压力有关,由于工作压力较大导致过度紧张。若不能有效缓解工作压力所导致的职业倦怠,个体在相当程度上就会出现心理、生理上的问题,同时职业倦怠会影响其与家庭成员的人际关系,从而导致发生家庭冲突的几率增加。有研究显示:职业倦怠教师的家庭冲突比较多[5]。由于情绪不良,精神状态不佳,教师对生活的态度也显得不积极,缺乏生活热情和情趣,导致生活质量下降,心理健康亦受到影响,甚至出现心理障碍,进而产生躯体疾患。

3.2 对学校工作方面

学校是一个有机的组织系统,对学校而言,教师职业倦怠会导致学校的行政效率降低,行政管理难度加大,表现为各项管理措施落实不到位,管理制度执行不力,良好的校风、校纪难以树立和维持。对教师而言,职业倦怠会使少数教师的事业心减退,缺乏理想与抱负,价值取向偏离正轨,道德感减退,使个别教师的教学品质下降,缺乏职业道德,不认真从教,工作得混且混,有的甚至“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这首先影响学校师资队伍的建设,影响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其次影响学校的教学质量,进而影响学校的培养目标,归根到底影响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4 克服职业倦怠的思路

从以上所述可看出,职业倦怠对从业者及其工作均有诸多不利影响,因此对不同时期、不同背景、不同职业产生的职业倦怠应认真对待并努力克服,这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就教师而言,笔者认为有效克服职业倦怠,应从主、客观两方面共同努力。

4.1 主观方面

4.1.1 强化职业价值观克服或避免产生职业倦怠,首先要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正确看待教师职业,理解职业的双重属性。任何职业都具有两重性,教师也不例外,即职业的生物属性与社会属性,生物属性决定了人求职的目的首先是为了生存,保证生命延续的基本需求;社会属性决定了人求职的目的是一种精神需求,是一种人生价值的实现。人只有在职场中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工作因此才显得有价值和意义。为此,明智的人初入职场时都要进行职业规划:怎样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怎样努力工作?怎样发挥自己的优势与特长?怎样将工作与自己的兴趣爱好有机结合?怎样锻炼与提升自己的能力?怎样展示自己的智慧与才华?怎样获取自己应该得到的社会回报?正确的职业价值观能使人端正自己的职业态度,认可职业的社会价值,如此才能热爱本职工作,弘扬敬业精神,把工作当作一项事业来做,学会发现工作中的乐趣,把注意力放到工作给自己带来的愉悦和满足方面,淡化消极因素。已产生一定职业倦怠的人,要认真反思与分析原因,重新回顾自己的工作轨迹,认真分析自己在哪些方面存在困难,存在什么问题;了解自己的职业倦怠是由主观还是客观因素造成的,能否通过自己的努力克服;重新审视自己的职业价值观是否有偏差。教师要正视自己职业的特殊性,努力满足职业特点对自己的特殊要求,以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为指导,就一定能敬业、乐业、守业,把最基本的物质需求与最高尚的精神需求有机结合,写出精彩人生。

4.1.2 学会调节情绪,保持心理健康结合以上对产生职业倦怠诸因素的分析来看,教师要克服职业倦怠,保持健康心态、情绪稳定平和,保证充沛的工作精力,就必须有针对性地提出应对策略。

(1)学会适应,提高应对能力。教师职业的特殊性集中体现于课堂,学会适应这一特殊的工作环境是教师避免产生职业倦怠的关键环节。为此,教师首先要具备良好的教学能力,在走进课堂之前先调节好心态,内心充满善意和友好,想象着自己将与学生共度一段美好的时光,要充满自信地走进课堂,在众目睽睽之下神态自如,其内心的感受在与学生面对的一瞬间会通过眼神传递给学生,这时可以说在上课的第一时间征服了自己的工作对象,为完成课堂教学奠定了良好基础,这是教师适应工作环境的第一步。其次,教师要适应特殊的工作方式——教学技巧,即语言表达和与学生的自然沟通,通过一定职业锻炼的教师会掌握特有的教学语言表达方式。语言对教师来说实属重要,要适应教师工作,一定要在语言上多下工夫,准确而优美的语言表达不仅对知识传递、思想交流、启发引导学生有重要作用,而且对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也尤为重要。再次,教师要适应并能应对工作中出现的不良课堂现象,应对是指成功地对付环境挑战或处理问题的能力,要善意地分析现象背后的原因,找出有效的控制和解决办法,不要轻易为其所困,导致情绪低落,进而产生不良心理。

(2)正确看待压力、应对压力。要正确对待上述各种压力并找到有效的减压办法。心理学研究发现,心理健康者最常使用的压力应对方式是控制性应对,即积极主动地针对不同压力做出适当的反应,实事求是地解决问题。由于工作量过大造成的压力,在暂时不能减负的情况下,要鼓足干劲,迎难而上,相信自己一定能胜任并努力做好,但前提是要有良好的身体素质。为此,教师要合理安排自己的生活,保证正常休息,适当锻炼身体,做到劳逸结合。要正确对待竞争,一切正当的竞争都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只有不正当竞争才会造成危害。因此要在竞争中将压力变为动力,比如教师就不能将量化考核看成是学校与教师“过不去”,故意找教师“岔”,而应该看成是对教师的客观评价,使教师既看到自己的成绩,也看到自身的不足之处,这样有利于鞭策教师修正自己,改进工作。又如人事制度改革,从正面看是一种竞争上岗的用人机制,目的是更有效地发现人才、启用人才,使人尽其才,但从构成压力的角度看,这种竞争构成的压力指数更高,更关系到人的切身利益。因此,面对这类竞争性压力,教师更需严格要求自己,以积极的态度应对,增强危机意识,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潜力,加强学习培训,不断充实自己,提高业务水平和技能,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努力展示自己的才华,积极参与到竞争之中,以自身能力去适应环境和竞争,决不能怨天尤人,采取逃避态度,否则将在竞争中被淘汰。对压力及挫折承受能力较弱的教师,更要在工作中磨炼自己,向经验丰富、乐观向上的教师学习,克服自身性格中的弱点,不断增强抗压能力。

(3)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无论老、中、青教师,都有其自身的优势与不足,因此要用辩证的观点认清自己及自我价值,尤其是认清自己的能力,对自己的能力、知识水平做出较客观的评价,适当降低成就欲和期待值,扬长避短,找准自己的位置,这样才不会因为不恰当的期望和努力失败而产生职业倦怠。有了积极的自我认识,才能勇于面对各种现象、准确对待周围环境中的一切人和事,有针对性地对自己进行心理控制并尽量与周围环境保持平衡,成为自身行动的主人,进行自我调整,避免过分自负与清高,同时也避免出现自卑与消沉。只有从自我的阴影中摆脱出来,正确认识自己及周围环境,才能提高自己的心理应对水平,把烦恼化为乌有,在矛盾中化干戈为玉帛,积极、愉快、主动地迎接生活的挑战,从而摆脱职业倦怠。

(4)运用心理学基本原理调整心态。心理学中最基本的调节方法之一是心理暗示,特别是自我暗示。所谓暗示,就是指在无对抗态度的条件下,用含蓄间接的方法对人的心理和行为施加影响,这种心理影响表现为使人按一定的方式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意见、信念。暗示对人的心理和行为均产生着很大影响。积极的暗示可帮助被暗示者稳定情绪、树立信心及拥有战胜困难和挫折的勇气。每个人都可把自我暗示作为自己调整心态、提高心理承受能力的策略,教师亦然。当遇到困难、面对烦恼不知所措时,绝不抱怨、退缩,同时用激励性语言不断提醒自己,如“坚持到底,一切都会好的”、“相信自己的能力,一定能完成任务”等,以避免陷于无力自拔之况。经常性的良好的自我暗示,确实能使人稳定情绪、增强信心,在逆境中崛起,始终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成为热爱生活、善待生命、对生活与工作充满激情的人。

4.1.3 追求高品位的精神需求中职教师若能做到以上两点,就能在平凡的工作中找到生活与工作的意义,即以更高的价值取向来要求自己,达到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所提及的“自我实现”之境界。因为马斯洛是将研究的焦点放在心理健康的个体上,即倾向于“自我实现”的人首先是心理健康的[6],他相信每个人天生均具有“自我实现”的倾向,只不过这是一种最高层次的精神需求。达到“自我实现”境界的人,才具备优秀的人格特征,如“悦纳自己、别人以及周围的世界”、“对平凡事物不觉厌烦,对日常生活永感新鲜”、“在生命中易出现震撼心灵的高峰体验”、“对生活环境有时时改进的意愿与能力”等。如果在平凡岗位上工作的教师能有这种追求,就不会在乎工作中的困难,相反更容易保持旺盛的精力与热情,保持积极进取的成就动机,更容易发现平凡、琐碎工作中所蕴藏的美。

教师可将成为一代“名师”,成为一个有较高学术造诣的学者看成是“自我实现”境界的现实体现。所以这种较高的精神需求会引导其在事业上不懈努力,把自己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变成研究的对象,把教学与科研融为一体,任何时候捕捉到的都是充满乐趣的事物。若果真如此,职业倦怠从何而来呢?

4.2 客观方面

学校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同时,应高度重视教师出现的职业倦怠,并对此做出如下相应的对策。

4.2.1 落实科学发展观,尊崇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科学发展观是党中央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其内涵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教师管理是学校管理的重要方面,对教师实施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就是要体现以教师为本,在各项管理制度的制订和执行中均渗透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尊重教师人格,关心教师专业发展,为教师的成长与发展创造条件,如进修学习、继续教育、从事科学研究、达到“自我实现”等。在情况允许时,适当调整教师的工作量,注重劳逸结合,帮助教师克服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使教师在职业生涯中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

4.2.2 适时举办心理健康讲座,辅以个别心理辅导要关注教师个体的生存状态,关注其身心健康。费斯勒的教师生涯循环论[5]将教师的专业发展分为8个阶段,其中特别强调教师处于引导阶段与生涯挫折阶段时,较易出现职业倦怠。引导阶段是教师任教前几年,也是教师走向社会、进入学校系统和逐渐适应教学工作的时期,大多新任教师容易在引导阶段出现职业倦怠,因为此时其社会适应性和教学能力与经验相对不足,很需要得到学生、同事及其他督导人员的接纳,希望自己的工作得到肯定,并树立进一步发展和提高的信心。其间若遇到困难,滋生烦恼,不能有效缓解压力,则易产生心理问题。生涯挫折阶段大多产生于职业生涯中期,随着任教时间的推移,此阶段的教师易对教师职业产生厌倦,工作热情有下降趋势,职业态度易发生偏移,因未尽职而产生教学上的挫折感,或是工作满足度逐渐下降,故开始怀疑自己选择教师这一职业是否正确。因此在关心全体教师身心健康的基础上,对处于特殊阶段的教师应给予更多的关注。具体可采用健康讲座的形式来加强教师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也可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心理健康辅导,增强教师的职业适应性,以摆脱职业倦怠的阴影。

4.2.3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构建和谐校园校园文化主要体现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校园物质文化属于校园文化的硬件,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完善的校园设施能为教师提供丰富多彩的寓教于文、寓教于乐的活动空间;校园合理的布局、各具特色的建筑和场所,能激发校园人的开拓进取精神,使人心旷神怡、赏心悦目,促进教师身心健康。校园精神文化又被称为学校精神,其体现着一个学校的精神风貌和强大的凝聚力,形成学校的校风、教风、学风和校园人际关系,它们对教师的价值观念、职业情感、职业态度等均有重大影响,最终体现为一种职业精神,它是教师克服职业倦怠的核心要素。校园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系统,它体现为各项人性化管理措施。三者有机结合才能体现和谐,只有和谐的工作环境与人际环境才能使教师有效缓解压力、释放压力,才能更有利于克服职业倦怠。

[1]马丽君.职业倦怠: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根本障碍[J].青海社会科学,2006,4:145~148.

[2]唐芳贵,罗军.关注教师职业倦怠[J].教育与职业,2005,16:46~47.

[3]百度.职业倦怠的概念及渊源[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 119330 7.htm.

[4]张丽华,王丹.调查:教师职业倦怠知多少[N].中国教育报,2008-06-09.

[5]饶从满,杨秀玉,邓涛.教师专业发展[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6]秦龙.马斯洛与健康心理学[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

G40-03

A

1671-1246(2010)08-0029-05

猜你喜欢
职业倦怠中职职业
职业倦怠,别“倦怠”了家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应用多媒体技术 创新中职德育课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扩展阅读之职业倦怠
精神科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相关分析
浅谈中职英语教育三部曲
中职高考与教学研究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