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玉敏,李锋
(酒泉卫生学校,甘肃酒泉 735000)
关于中专学校班级量化管理的质疑及对策研究
范玉敏,李锋
(酒泉卫生学校,甘肃酒泉 735000)
现针对中专学校班级量化管理中存在的种种弊病进行深入剖析和研究,认识到班级量化管理的不足和缺陷,并提出有效的应对措施,这对加强中专学校学生管理和班级建设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中专;班级;量化管理
近年来,许多中专学校都采用量化管理的办法,把班级常规活动量化为分数,每个月、每个学期进行汇总,并将此作为评价班级工作的重要指标,而且将它作为考核班主任工作成绩、评优、津贴发放的主要依据,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学校工作、班级工作起到了督促作用,但同时也出现了诸多负面问题,值得关注和思考。
管理是管理者或者管理机构通过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活动,运用科学的方法和专门技术,对组织的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以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管理之道,研究或实践的路线虽各不相同,但主要有两条:偏重组织,偏重人。偏重组织的倾向于研究战略、结构和系统,偏重人的则倾向于研究价值观、文化和行为。与此呼应,前者强调“硬”管理,主张指标定量或量化,实行量化管理;后者则更强调“软”管理,主张以人为本,实行人性化管理。
量化管理源于现代企业管理,是目前在国际上较为前沿的一整套企业管理模式,被誉为“企业终极管理模式”。所谓量化管理是指在布置工作时,将工作以量化的形式提出要求,并使之涵盖工作全过程的一种管理方法。量化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要素,即时量、数量和质量。时量主要是指完成工作的时间量;数量是指完成工作的数量;质量是指完成工作的标准,三者相互依存。所谓量化考核就是将操作的过程和结果都进行分解,分成若干的段和点,然后对这些段和点提出数量的要求,通过对数字的统计、分析、比较,从而最终做出相应的评价。
许多学校为了加强对学生日常行为的管理,纷纷将企业的量化管理模式借鉴过来,这就形成了班级量化管理,即以班为单位,对学生在校的各项活动如学习、纪律、出勤、生活、卫生等各方面的表现情况视好坏程度给予一定的分值,进行累计量化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作为班级评先和班主任评模、评优的主要依据。
许多人认为班级量化管理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甚至是“科学”的管理模式。认为它能在追求管理公平的同时,促进学生规范习惯的养成,能给学校管理注入活力。以班为单位,足以增强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提高他们遵守校纪校规的自觉性。量化结果通过分数表现出来,一目了然,是最有力的凭证,理所应当地成为考核的主要依据。那么,班级量化管理是否真的如此“科学”和可靠呢?笔者认为,它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弊病。
2.1 班级管理目标迷失,班主任工作重心偏移
班级管理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学生的自由发展,使学生在班级生活中顺利成长。因此,班级管理的目标必须是人的发展,而不应以班级利益为出发点。班级量化管理中往往把工作的重点放在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上,放在班级总体得分上,量化的扣分和加分也总是围绕日常行为规范展开,导致班主任工作重心偏移,使班主任整天围着分数转,从早操到晚就寝,忙于抓学生的行为规范。若本班分数低,则既影响班级声誉、学生士气,也影响本人的切身利益。而在学生思想的发展状况和班级实质性的团结情况等方面缺乏应有的衡量和认定。其结果是,量化工作抓得越认真,我们离学校教育的最终目标就越远,班主任工作越忙碌,反而收效愈微,得不偿失。
2.2 抹杀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双重人格
班级管理说到底管理的是人,人作为主体在班级中主要指的是学生。学生不是企业员工,更不是机器,而是受教育的对象。学生习惯的养成、思想品德的培养、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形成受很多因素的影响,这是一个十分微妙的过程。如果学校单纯依靠那些死板的评比标准、无情的考核数字来进行机械管理的话,无疑是走入了管理的误区。这样的管理既失去了其自身的本义,也不能作为衡量教育效果的依据。而且学生因个性差异,有不同的行为习惯、不同的情感、不同的学习方法和不同的能力等。管理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实现人的自由发展,而人的最高层次的需求就是自我实现,这就要求学生在班级中取得不同方面的成绩,能够发挥个人潜力,以满足其自尊心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同时,面对量化标准,学生在一定时期内表现出的某种行为并不一定是基于一定的认识基础之上的、发自内心的自觉行动,而更多的是立足于赢得分数,提高自己班级在学校的排名,获得班主任的表扬。这种不良的教育使得学生无法从“他约性”转化为“自约性”,往往会导致正处于人生关键阶段的学生出现人格异化,形成双重人格。有的学生表面一套,背后一套,当着教师的面是老实人,而一旦离开学校就会立刻变成另外一副模样。有的班级也会出现这种情况,在量化考核的标准下,全班学生表面上非常团结、做事认真、表现良好,而班级一旦被评为优秀班级,群体目标则立即丧失,班集体马上呈现出涣散混乱状态。因此,量化管理只追求班级的共性,过分强调班级荣誉感,而使班主任、学生的个性得不到认可,学生的特长难以发挥。结果是上级机械地以数据衡量下级,下级则机械地按数据办事。量化的后果是人们不再有创新。如此只重一把“尺子”衡量而扼杀个性的做法实在有违教育的本意。
2.3 指标过分细化,重数量而轻质量
为了体现量化管理的“科学性”,班级量化管理的指标往往十分精细,而精细的结果常常是“胡子眉毛一把抓”,不分轻重、不分主次。如班级量化中一般有:大会表现、三操情况、宿舍卫生、学生出勤、教室环境卫生、就寝情况、行为规范、操行评定、自习纪律、违纪情况等,可谓面面俱到。班主任为了应付量化考核负担很重,情绪变得急躁,对学生的教育方式也因失去耐心而变成了灌输、训导和简单粗暴的方式,从而造成了对学生的定位不准,学生的主体性被漠视。为了强化这种管理,本校甚至还出现过使用广播对学生进行点名批评的现象。这样,学生对学校的管理就会越来越失望,做什么事都有可能被扣分使学生变成了毫无个性的“乖学生”,班级的管理也只停留在“不出事就好”的低层次上,从而造成重数量、轻质量的后果。
2.4 指标单一化,操作不规范,导致班级间出现不良竞争
在班级量化管理过程中,两个环节尤其重要:一是指标体系的建立必须科学;二是量化操作过程必须规范,只有这样才能得出可靠的数据。然而,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我们看到,指标往往不分年级、不分班级,全校统一。指标体系单一化,涵盖面不足,没有侧重点,从而使结果难以令人信服。以本校为例,典型范例就是有男生的班级存在的问题比较多,然而在制订指标时男生班却与女生班无任何区别,导致结果出现很大悬殊。从本校2008~2009学年第一学期班级月考核总表中可以看出,排在后几位的班级大多是男生班。相形之下,前十名均为女生班,两者之间的最大分差达2 738分。试问在同等条件下,班级之间的差距有如此之大吗?这样的数据,其可信度、客观性及其在学校管理中的效果是值得我们反思的。可以说,从理论角度上讲,这是不可能的。此外,这些数据的采集绝大多数来自学生会——一个学生组织,而非指标体系的制订者,也就是指标的执行者、监督者,即管理者。这种数据采集的方式让人匪夷所思。学生会从职责上讲是学生自我民主管理的群众组织,本身没有权威性,只是在日常管理中协助管理者发挥对学生督导、组织、协调等方面的职能,做好学校与学生的联系工作。然而,将量化考核这样重要的职责下放给学生会来执行,表面上看是学生会实施了监督学生的职能,实际上它是代替管理者执行量化指标数据的采集工作,其行使的是管理者的职能。由此形成的局面就是,班主任的工作实质上是由学生会来评判和决定的。这使得部分学生会干部连班主任都不放在眼里,培养了一批学生“特权者”。而通过这种方式采集上来的作为主要考核依据的数据,因其操作程序的不规范必然导致结果的不合理、不真实。若长期如此,就会使人为的主观因素增多,甚至会出现暗箱操作的现象,考核分是否不真实也不得而知。而且,由此会出现误以主观结论作为客观结果来考核班级而形成的表面公平而实质非公平,从而严重挫伤班主任的积极性,导致班级之间不良竞争的现象。在班级考核与班主任评优过程中,有的班级学生在评价本班班主任时会出现“人际关系不行”或“混得不行”等论调,这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这种量化管理和量化考核的“科学性”值得质疑。
2.5 管理者对班主任团队工作的主体性评价缺失
量化管理的所有依据都是数字,而且由于数字的惟一性,易造成其客观真实性的假象。而作为管理者来说,如果一味地依靠这些数据,认为它就是班级管理、学生表现以及班主任工作的全部,那么由此而产生的结果必然是管理者必须依据这些数据对班主任进行评价,就会得出“谁的班分高,谁就是好班主任”的结论,也因此会成为班主任津贴、班级和班主任评优的惟一依据。如果不以此进行考核,那么就会出现“不公平、不合理、不民主”的舆论。任何一个管理者不可能不顾忌这一舆论,何况部分管理者对量化管理是深信不疑。既然有据可依,那么就以此为标准,得出的结论当然就是谁的班分高,谁就是优秀班集体和优秀班主任。而作为团队的管理者,实质上丧失了作为领导者对团队进行主体性评价的权力,没有尽到对团队中每位成员给出合理评价的职责。看似公平和轻松,其实使团队中部分努力工作却得不到褒奖的成员失去动力和信心,长期如此对团队而言是极其有害的。
由此可见,班级量化管理在实施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究其原因,最根本的是我们所面对的对象不同。企业面对的是产品,其数量、质量完全可以通化量化来体现。而对于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而言,很多因素都不能依靠数据来反映,尤其是学生的品德方面。这就是硬把量化管理植入学校管理的弊病和缺陷之所在。
3.1 必须转变观念,贯彻以人为本的管理原则
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是在管理科学、行为科学等现代管理理论的研究和探索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其核心是尊重人,激发人的热情,其着眼点在于满足人的合理需要,从而进一步调动人的工作积极性。以人为本的班级管理就是要求管理者以班主任和学生为本,尊重、理解、相信班主任和学生,充分发挥学生在班级管理中的主人翁作用,与班主任、学生以诚相见,以心换心。要注重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特定的年龄、经历特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来开展管理工作,而不是从管理者的角度出发,更不应只依靠数据来进行管理。人心是滚烫的,而数字却永远是冷冰冰的。所以,在实践中,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在于充分关注被管理者,重视并满足他们的合理需求,这是班级管理工作开展的前提,也是取得良好、可持续教育教学成果的重要保障。3.2合理制订指标体系,严格规范操作程序
班级量化管理应该作为班级管理的辅助手段,且应采取综合评价的手段对班主任和班级进行考核。既要重“数”,更要重“质”;既要追求短期效应,还要注重教育的长期效果;既要为学生的在校表现负责,还要为学生走上社会的表现提前准备。在制订量化标准时,除了考虑其可操作性外,应尽量简单化、规范化、多样化,条块交叉,实行自评与他评、平时与总评相结合,管理者要充分发挥领导者的监督、指导作用,严格操作程序,力求采集的数据真实可靠,能全面反映班级质量和班主任的管理水平。既要以此为据,又不以此作为惟一标准;既要做到合规,还要做到合情、合理。
3.3 要尊重班主任有效的管理模式,鼓励班主任创新
班主任理应对班级管理负主要责任,作为管理者要尊重班主任的创新精神。教无定法,只要符合教育法规、学校制度,合乎学生身心发展和健康成长的规律,就要尊重班主任选择的管理方法和模式,不能搞统一化、单一化和标准化。班主任在管理班级时必须做到心中有数,要善于了解学生、把握学生、掌管全局,要有长期准备,追求长期效益,而非眼前利益。管理者要对班主任多指导、少指挥;多帮助、少惩治;多鼓励,少斥责;多承担,少推卸;多爱护、少打击,协助班主任做好班级管理工作。
3.4 要勇于放手让学生自主管理
班级管理是提倡自主化的管理,是一种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我管理、自主发展的教育管理模式,这需要管理者营造出一个宽松和谐的民主氛围。对于青春期的学生来说,他们向往民主,向往自由,我们要充分利用他们热情、主动、积极参与的特点,引导他们自主管理班级,放手让他们管理自己,我们要相信学生的能力。许多班主任担心一旦放手,学生会无法无天、放任自流,班级会乱成一团,其实这种担心是完全没必要的,学生会在自我管理中逐步成熟和得到锻炼。他们初期会产生很多矛盾和问题,但随着自主管理的深入,学生之间相互了解的逐步深入,当他们明确知道自己想做什么、想得到什么的时候,他们就会朝着同一方向努力,这时所形成的班级凝聚力才是经过他们自身努力得来的,因而才是最长久的。
总之,班级量化管理不是“万能药”,它只是学校管理的辅助和补充,如果完全套用量化管理的模式和手段,其结果很有可能会背离我们实行量化管理的初衷。因此,我们在实践中一定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只有将“硬管理”和“软管理”相结合,才可能产生好的管理和教育效果。
[1]张建平.“量化”管理还要走多远[J].教育科学论坛,2008,1:28.
[2]孙家喜.学校量化管理中体现人性化的实践与思考[J].教学与管理,2008,9:12~13.
[3]杨俊山.量化管理在班级管理中的积极作用[J].2008,6:58~59.
[4]秦世军.中职院校中量化管理的误区[J].淮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论坛,2008,1:6.
G630
A
1671-1246(2010)08-004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