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家福 闫钟山
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是两项不同的工作,但在实际操作中又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许多方面都是相通、相融甚至相同的。
学校是培养人的地方,是一个传承文化、发展文化、创造文化的场所,是一个由教师和学生组成的学习共同体。这个学习共同体靠什么联结在一起呢?靠的就是文化,也就是校园文化。
那么究竟什么是校园文化呢?要弄清楚这个问题,首先要理解什么是文化。在我国,“文化”一词最早出现在文献典籍《易经》中,“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天文”就是自然界的运行法则,而“人文”则是人类社会的运行法则。这里的“文化”合在一起实际上就是“人文教化”的意思。“人文教化”的基本因素是“人”,有“人”才有文化。“人文教化”包含着“人造文化”和“文化塑人”两层意思,即文化是由人创造的,人创造的文化同时又对人产生影响。“人文教化”的两层意思都没有离开“教育”这个内容,即人在生产活动中受到教育,创造文化,这种文化同时又进一步对人产生影响,教化于人。“教化”作为名词是指人们精神活动和物质活动的共同规范,作为动词则是指共同规范产生、传承、传播及得到认同的过程和手段。
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给它下一个严谨的定义是十分困难的。20世纪以来,不少社会学家、人类学家、语言学家、哲学家和历史学家一直试图从各自学科的角度来界定文化的概念。然而,迄今为止仍没有一个公认的、令人满意的定义。如果非要给文化下一个定义,笔者认为可以这样来表述: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及与之相关的行为规范、价值观念和方式方法。
校园文化,也称为学校文化,是指一个学校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及与之相关的行为规范、价值观念和方式方法等。具体包括历史文化和在建文化两部分。学校历史文化是一个学校已经形成的文化,包括一个学校的历史积淀、历史人物、历史形象等,它是一个学校一直传承的历史传统与历史精神,发挥着“文化塑人”的作用。而学校在建文化则指现在学校的环境、学校的设施、学校的规章制度、学校的各种活动、学校师生的进取精神和创新能力等,它包含一个学校活动的所有内容,主要是人造文化,当然同时也发挥着“文化塑人”的功能。
校园文化是学校优良传统的结晶,是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和血脉,是构成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办好特色学校的有效途径。无论是小学、中学还是大学,都应当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特别是高等学校,更应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高校校园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除具有教化、导向、凝聚、辐射等功能外,对培养人才、开展科研、服务社会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更关系着学校自身的改革、发展与稳定,对学生的职业定向教育、职业道德教育、职业能力培养以及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要求:“要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形成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1]为贯彻落实中央精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在《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指出:“高等学校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
为进一步落实上述文件精神,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基础上认真总结和研究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式及其发展规律,努力继承、发展、培育和创建优质校园文化,把高校校园文化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是新时期高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也是建设优质高校的重要一环。
思想政治工作是中国共产党的传家宝,无论是在革命战争时期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们党都十分重视思想政治工作。1955年,毛泽东同志就提出了“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的科学论断。1999年9月,中共中央在《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程中,紧密结合新的历史条件,充分发挥党的这一政治优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
那么,什么是思想政治工作呢?思想政治工作是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政治工作的内容既有思想方面的,也有非思想方面的。思想工作的内容既有政治性的,也有非政治性的。因此,思想政治工作既不是思想工作的全部,也不是政治工作的全部,而是两者的交叉和叠加,它是一项有目的地、有计划地影响人的思想认识和行为的活动过程,是通过说服、教育等方法促使人们的思想发生转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工作。一般认为思想政治工作是以人为对象,解决人的思想、观点、政治立场问题,提高人们思想觉悟的工作,是党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党的领导的重要途径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搞好经济工作和其它一切工作的有力保证。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科学,其理论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它有其固有的工作规律和特点,还有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的工作原则和科学的工作方法。[3]
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就是学校有目的地、有计划地影响学生和教职工的思想认识和行为的活动过程,是通过说服、教育等方法促使学生和教职工的思想发生转化,促进其全面发展的工作。
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同一般的机关单位相比,具有更为复杂的特点。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客体和主体都不是单一的。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客体既包括学生,又包括教职工,学校既要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又要做好教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相对于学生来说,全体教师都是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中共中央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对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做出了明确规定:“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和思想政治工作人员,是高等学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应由精干的专职人员与较多的兼职人员组成。”“专职思想政治工作人员要以主要精力从事思想政治工作,也要承担一定的教学任务。”“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专职人员,是教师队伍的组成部分。”[2]相对于教职工来说,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既包括专职的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又包括学校及各部门的领导人员。
1.环境相同。无论校园文化建设还是学校思想政治工作都是在一定的学校环境中进行的,这个环境包括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内部环境包括教育教学设施、教职工的素质和学生素质、规章制度、管理状况、学风、校风等因素;外部环境是指学校生存和发展的社会条件,包括教育法规、国家的招生与就业政策、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周边环境等。
2.主体有相同之处。校园文化建设和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都不是单一的,都是复合型的。但是,无论校园文化建设还是学校思想政治工作都离不开教师。教师在校园文化建设和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中都具有主体的地位。
3.客体也有相同之处。校园文化建设的客体和主体有时是一致的,学生和教师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同时也是校园文化建设客体的组成部分。当他们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发挥积极主动的作用时,他们是主体;当他们成为校园文化结构中特定的研究对象时,他们又是客体。
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客体和主体有时也是一致的,相对于学生来说,教师是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而相对于学校领导和专职思想政治工作者来说,他们又是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客体。
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和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中都具有客体地位。
4.方法手段相似。校园文化建设和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手段是相似的。例如,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开展演讲比赛,举行座谈会,张贴标语,举办宣传栏等等。这些方法和手段在校园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中是可以通用的。
1.参与度不同。校园文化建设的参与度非常广泛,每一个学生、每一个教职工都可以参加到活动中来,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而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要比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少得多,学生一般是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
2.内容不同。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由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个方面的要素构成。主要包括学校的环境、规划与布局、学校的建筑与设施、学校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学校的小型标识系统等,也包括根据学校内外条件确定学校的价值观、办学理念和办学模式,制定发展目标,培养学校精神,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和教师的文化修养,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
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内容是对学生和教职工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思想道德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同时,对学生和教职工在学校发展中产生的各种思想问题、心理问题进行疏导。
3.目的不同。学校思想政治工作通常是为了解决个人的思想问题。校园文化建设则是要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为学校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如前所述,校园文化建设和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既相区别又相联系。加强二者之间的联系,可以使他们互相影响、互相渗透,促进二者的共同发展。
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对象既包括教职工,又包括学生,具有广泛性、复杂性的特征。怎样将不同身份、不同文化程度、不同价值取向的教职工和学生思想统一起来,是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面对的一项重要课题。一方面要认真研究新形势下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和规律,积极探索新方法、新途径。另一方面要注重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借助校园文化建设这个新载体,努力拓宽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空间和视野,推动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1.借助校园文化建设,丰富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和形式。学校作为文化场所,不仅要为学生和教职工提供舒适的学习和工作环境,还要为其提供实现个人价值的平台。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和形式都是丰富多彩的,借助校园文化建设确立的发展目标、倡导的学校精神,可以使学生和教职工看到学校发展的希望,不仅能给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增添新的活力,而且能培育学生和教职工的团队精神,规范他们的行为,增强他们道德意识,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同时也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发展创造条件。
2.借助校园文化建设,增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感。校园文化建设与时代的发展总是密不可分的,校园文化与社会主流文化总是同步发展的,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4],这种特征有利于提高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学校精神、办学理念一旦形成并为广大师生员工所接受,就会激发师生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推动学校发展的强大动力。借助校园文化建设,通过学校精神、办学理念的凝炼和培育,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学校各项工作中去,不仅能为学校发展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而且能使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不落后于时代。
3.借助校园文化建设,增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群众性。广大师生员工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校园文化建设的全员参与,真正体现了思想政治工作的群众性和广泛性。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也是一个广泛宣传教育的过程。广大师生员工不是被动地接受教育,而是主动地参与其中。当他们对学校所倡导的价值观念和发展目标有认同感时,就会自觉地为学校共同的目标而奋斗。
4.借助校园文化建设,实现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学校的目标、理念和精神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它们反映了学校的基本价值取向和目标追求,即学校的一切活动都以发展为出发点。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校的发展。具体而现实的学校目标,能够有效地激发广大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他们认识到学校价值和自身价值的一致性。这种价值取向的一致性,正是思想政治工作所要达到的目的。因此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可以将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务落实到学校的具体工作中去。
校园文化建设离不开思想政治工作。因为师生员工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认识,要靠正确的思想教育去引导;校园文化建设氛围的形成,要靠思想政治工作去强化;学校精神、经营理念等共同价值取向的培育和提炼,要靠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去保证;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进步,要靠思想政治工作去推动。
1.校园文化建设要把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放在首位。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主导着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
建设什么样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是什么?校园文化建设为谁服务?这都是首先必须明确的问题。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提出了总体要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以实施科学文化素质教育为基础,以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以优化校园文化环境为重点,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导向,弘扬主旋律,突出高品位,加强管理,注重积累,努力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不断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使高等学校成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基地、示范区和辐射源。”[4]这些要求具有明显的政治性,要实现这样的目标,离不开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因此,校园文化建设必须把思想政治工作放在首位。
2.以思想政治队伍建设促进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和客体都离不开人。只有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校园文化建设才能正常开展。而人的积极性的调动可以依靠学校思想政治队伍。
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包括一定的专职人员和较多的兼职人员,也包括班主任。要将一些品学兼优的教师和毕业生选拔到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中来。思想政治工作人员要发扬奉献精神,努力提高思想理论和业务水平,改进工作,以实际行动赢得学生的信任和尊重,在此基础上,充分发动群众,调动广大师生员工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3.以党团员的模范带头作用促进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载体,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应该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校园文化建设代表着学校的目标追求和发展方向,师生员工队伍中的绝大多数是共青团员或共产党员,他们作为先进分子,理所当然要当发挥表率作用。只有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发挥各自优势,才能共同搞好校园文化建设。
只要我们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坚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努力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大胆探索,就一定能找出更多的、富有时代感、针对性强、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新方法、新途径,校园文化建设的水平就会有一个新的提高。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中发[2004]16号.
[2]教育部、团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Z].教社政[2004]16号.
[3]商东茂,王明泉.政治工作学概论[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1994.
[4]孙厚才.论校园文化建设的时代特征[J].辽宁教育研究.20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