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烈英
《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中技能培养与等级考试的融合
□徐烈英
计算机应用技能的培养是高职院校和《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任务和目标。实行等级考试是加强计算机教学、普及计算机文化教育的重要举措。分析了在《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中,技能培养与等级考试的现状,提出了实现技能培养与等级考试有机融合的措施。
计算机文化基础;技能培养;等级考试;有机融合
随着现代计算机及应用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应用能力是高职学生必备的职业关键能力。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是高职院校培养目标及社会对高职人才知识结构的必然要求。实行计算机等级考试,这是“加强高校计算机教学,在大学生中普及计算机文化基础教育,推动各高校计算机教学上水平、上层次所采取的重要措施。”也是目前人才培养水平评估的重要指标。《计算机文化基础》作为高职学生的公共必修课,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提高等级考试通过率的同时,增强计算机的实务操作能力,是目前高职院校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对此,只有加强课程改革,才能促进技能培养与等级考试的有机融合,实现课程的培养目标。
(一)学生水平参差不齐
虽然在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关于加快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建设的指导意见》的文件中规定了全国普通高级中学最迟于2001学年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程,但由于高中阶段的学生要应付高考以及各学校对该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同,造成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参差不齐。部分学生由于家庭经济较好,较早就拥有了自己的计算机,计算机应用水平相对较高。而部分来自农村等落后地区的学生几乎是“计算机盲”。[1]另外,有相当部分的高职学生是从中职通过对口升学考试上来的,他们在中职阶段已学习了较多的计算机知识。对于高职《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这种统一起点、统一内容的教学,重复性的知识传授,无异于“炒冷饭”。既浪费了部分计算机水平较好的学生的宝贵时间,也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造成逃课现象,大大影响了学风。同时在设备、师资方面也造成了资源的严重浪费。
(二)教学模式传统单一
由于许多高职院校是从中职或中专升格而来,部分教师习惯于中职中专的教学,年轻教师从校门进校门,由于教学经验不足以及对教学目标理解不透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照本宣科”或对学生讲解软件使用方法,只注重基本知识的传授,而忽略技能培养。在教学模式上目前高校的《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主要采用理论讲授和实践教学。老师先在课堂讲授理论知识,然后再到计算机实验室上机练习,理论教学和上机练习轮流共同完成本课程教学,多年来一直沿用这种教学模式。从学生的学习效果中可以看出,这种教学过程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不很适合。学生在开始上理论课时,第一次课听得很积极,但是慢慢就不知所语了,在上机练习时一时总是难以入手,还要重新看课本,理论与实践环节脱节,造成学习效率不高,很难形成一种能力。[2]
(三)教材和课程建设力度不够
在高职院校中,比较重视专业课程和专业重点学科的建设,而忽略了《计算机文化基础》这门通用专业技能基础课程的建设。在教材的开发方面,依然存在知识模块化的体系结构,与现代职业教育基于工作过程的设计导向指导思想还有一定的差距。教学内容与市场需求不同步。计算机技术是发展最快的技术之一,知识衰减期短,技术淘汰快,软硬件系统更新换代迅速。目前教学使用的教材和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内容从二进制的转换、操作系统发展到网络体系结构无所不包,过于完整和系统,而且更新缓慢。甚至有的已经参加工作的学生抱怨“学校学的都没有用,现在用的学校都没教”。导致高职学生一旦就业,却无法胜任岗位要求,适应社会需要,从而造成了高职教育与社会需求之间的鸿沟。
(四)考试环节简单省事
考试是教学质量的一种评测手段,是检验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一种常规方法。目前仍有部分学校由于没有无纸化考试系统,仍采用传统的笔试方式,或采用单纯的上机操作方式进行考试。根据《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所固有的特点,这些方式不能考查出学生的真实水平和应用能力。
(五)盲目追求过级率
为增加就业砝码,考证己成为当今高校学生的潮流。在很多高职院校把学生能否通过计算机等级一级考试作为毕业生能否获得毕业证书的一个标准。结果就是老师和学生都把通过等级考试作为计算机文化基础课学习的最终日标,教师通常要求学生围绕考试大纲进行大量的练习,使《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走进应试教育的怪圈。结果是过级率提高了,但不能真正完成教学目标提出的要求,使技能培养成为空谈。
(一)把握知识结构,处理好教学内容的基本够用与巩固提高的关系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主要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Word、Excel、Powerpoint、网络知识及应用等内容,结构分明,模块清晰。按照基于“行动体系”的课程内容要求,可以根据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的学习目标和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够用、实用”为原则,将知识整理加工,把它们融于具体的项目中,形成“任务导向”的教学内容体系。具体分成六大模块:
1.认知和维护计算机(包括认识计算机、病毒防治、键盘使用和汉字录入)。
2.基础应用(包括操作系统使用。如认识界面、基本操作、文件管理、系统设置等。网络应用。如Internet接入技术、配置IP地址、文件设备共享、IE使用方法、电子邮件、文件传输、信息检索、文件打包等)。
3.文档处理。
4.数据处理。
5.电子演示文稿。
6.信息化处理软件的综合应用。
根据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大纲的要求,所考核的知识面非常广泛。在有限的教学时数内,不可能讲的面面俱到。对能力的考核主要是模块化的简单操作,基本没有实务操作等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的要求。因此,在教学中,应根据各模块的知识特点,对教材上便于理解、比较直观、需要普遍掌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在课堂上进行详细介绍,而其它内容,则通过等级考试模拟题,以作业的形式在课余时间完成,教师采取现场或网上答疑的方式,进行重点辅导,这样既达到了巩固提高基础知识的目的,又强化了等级考试内容的训练。
(二)灵活教学方法,处理好基本技能与实务操作的关系
对于不同的教学内容,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有利于计算机基本技能的培养和实务操作能力的提高。基本技能是指等级考试上机考核部分的模块化内容,考查学生对操作功能的掌握和熟练程度。而实务操作是计算机应用能力的综合反映,要求学生不仅熟悉操作功能和步骤,而且要有自主创意和设计的能力。
在基本技能培养过程中,以等级考试模拟上机试题为范例,采取传统的边讲边练、讲练结合或精讲多练、以作业为主线的教学方法,题目类型和模式与等级考试一致,只要多做多练,就能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技能,达到等级考试的要求。
实务操作能力的提高,主要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任务驱动等现代教学方法。它是以培养职业能力为主线,以项目为导向,紧紧围绕工作过程所包括的6个元素而展开。在任务驱动的教学中,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相互协作,共同完成项目任务,实践整个工作过程所包括的每一个环节。即将计算机文化基础的实践环节,按模块分成文档处理、数据处理等项目作为大任务,然后再将大任务分解为若干小任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步步引导学生完成任务。[3]使学生对每个模块的知识有一个系统的认识,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步骤和操作方法,有利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在确定项目任务的过程中,可根据学生就业岗位需求的特点,结合专业内容挖掘案例。比如,会计专业可引入工资及财务报表制作等;营销专业可以撰写、排版、打印调查报告,制作企业营销计划幻灯片等;护理专业可以撰写、打印病例,制作住院病人的血压、体温测量表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思维。
实践证明,只有灵活的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才能使学生在掌握计算机基本技能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实务操作能力,培养良好的工作习惯,从而达到“以工作引导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工作”的目的。
(三)创新教学模式,处理好分层教学与集中辅导的关系
以培养目标为导向的分类分层次教学模式,是高职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途径。分层教学就是从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和学习条件的实际出发,通过班级组织与教学形式的变化,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方面体现层次性的一种教学模式。[4]针对高职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参差不齐的现状,在《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非常适合采取分层教学的方法。特别是在上机实践过程中,可根据学生的基础分为两个小组,基础好的一组由学生直接自主选择完成两个以上的实务操作项目任务,出现问题,教师进行答疑。而另一组没有基础的学生,先由教师带领边讲边练,完成基本操作,然后引导学生完成一个实务操作项目任务。这样使所有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基本持平,已有基础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得到了提升。到学期末或等级考试前,再采取集中辅导的方式,对所有学生进行等级考试模拟题的辅导,强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以确保考试通过率。
这种分层教学模式,即可以做到因材施教,还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提高整体教学质量和水平。
(四)加强课程建设,处理好课堂讲授与网络互动的关系
当前精品课程建设,是高职院校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发展趋势。精品课程是指具有特色和一流教学水平的课程。精品课程建设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体现现代教育思想,符合科学性、先进性和教育教学的普遍规律,具有鲜明特色,并能恰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与方法,教学效果显著,具有示范和辐射推广作用。把“计算机文化基础”打造成一门精品课程,运用现代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方法,充分发挥校园网和Intert互联网作用,把课堂教学内容与精品课网站的内容结合起来,把教师的说课录像、多媒体课件、课程方案、教学基本要求、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实验素材、实习情境虚拟设计和历年的计算机等级考试试题放到精品课网站上,供学生使用,让有计算机基础的学生可以通过这些学习资源提前自修这门课程,对于零起点或接受知识慢的学生到网站进行复习,巩固训练,并通过发帖与教师或其他同学交流。网络平台使学生学习的时间地点不受任何限制,还可以通过网上答题测评了解学习情况。从而实现课堂教学与课下网络互动学习的衔接。
(五)完善考核体系,处理好课程考核与等级考试的关系
《计算机文化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公共基础课。其考核重点是基础知识与操作技能。要使学生既能通过等级考试,又能修完课程取得学分,真正具备计算机应用能力,必须完善这门课程的考核体系。在教学实践中,一般采用如下方法:
1.笔试与操作相结合。笔试采用等级考试的笔试模拟题,参与学校组织的期末正规考试,成绩占课程学分的60%。操作考核把各模块实务操作项目任务,作为考核内容,以平时各项任务完成的平均分作为考核结果,成绩占课程学分的40%。这种方法实现了知识与技能的综合考核,但与正式的计算机等级考试脱节,不能保证过级率的提高。
2.课程考核与等级考试结合。课程考核完全由平时的实务操作考核成绩代替,以突出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考查,占课程学分的60%。其次要求学生参加全国一或二级计算机等级考试,通过者,直接占课程学分的40%。这样促使学生积极参加等级考试,不仅提高整体通过率,还增强了计算机实际操作水平,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课程学习与社会实践兼职结合。对教学内容以项目为依托、以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进行组织和安排,在多媒体实训教室实施讲、做、练一体化的课堂教学。同时鼓励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参加与课程学习有机结合的社会实践和兼职工作,其工作表现、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可纳入课程考核体系。这样能真正达到为社会需求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目的。[5]
技能培养和等级考试是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有效途径,二者相互补充,各有侧重,目标一致。只有不断摸索适合高职学生的教学模式,按照等级考试要求,做到内容与方法的统一,时间与效率的统一,才能使技能培养与等级考试真正有机融合,从而促进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和水平的提高。
[1]刘志成.对高职“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的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07(7).
[2]王建军,郝素兰.基于工作任务的“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探索[J].中国科技信息,2009(7).
[3]陆士侠.“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设计与实现[J].内江科技,2007(5).
[4]章文波,谭酬志.浅议分层教学法之利弊[J].老区建设,2008(22).
[5]陈桂珍.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福建电脑,2009(3).
责任编辑 夏焕堂
徐烈英(1962-),女,河北唐山人,唐山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数据库应用,程序设计,网络技术。
G715
A
1001-7518(2010)17-005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