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允付
(安徽省怀远第二中学)
培养学生个性,挖掘学生潜能
◆葛允付
(安徽省怀远第二中学)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今天,知识的传播、创新和运用将成为经济发展的基石。教育作为知识传播、创新和运用的载体,将发挥巨大的作用。倘若今天的教育只注重课堂、书本、成绩,那么,将会阻碍学生个性的发展,潜能的挖掘。大学校园里高分低能的学生,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交往中往往是手足无措,这暴露了传统教育存在的缺陷,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学生 个性 潜能
从教育角度来说,把培养学生个性、推进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理论提出来是一个重大进步。作为教育工作者,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有益于社会的人,社会适应的人确实是件远大的工程。就目前教育发展的状况来看,现代的学校教育仍然是一种集体性的教育,把不同的学生编入同一年级,同一班级进行集体学习,仅就趣味而言,彼此之间差别很大。不仅男女生理上有差别,就是同性学生,由于家庭、环境、身体、习惯、知识范围等各种条件的不同,也会有彼此趣味上的差异,教学活动不可能照顾到每一个学生的趣味。“因材施教”在这种集体教育中只是努力的目标、口号,很难完全实现。学校教育的这种形式在近期无法改变。因而,传统的学校教育就很难达到使受教育的每个个体身心完全自由发展的程度。当前教学活动要尽量降低或减少强制性的因素,尽可能采取分层教学,尽力促进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主体性程度的发挥,即学生潜能的发挥、个性的张扬。
现有的教学形式下,怎样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个性,使其全面发展呢?这就要求在课堂教学中要实现课堂教学的开放,教学活动由单极向多级纵深发展,并保持轻松、活泼的和谐课堂气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给学生一些“机会”,让他们去说;给一些“勇气”,让他们去质疑;给一些“途径”,让他们去探究,这样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了学生的主体创造性,学生在个性张扬中发展了自己。就体育与健康学科而言,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示范—讲解—学生练习—老师指导”。其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显得机械、呆板,过分地强调“堂上一呼,台下百诺。唯教师之是为听”,忽视学生的学法想法,学生缺乏主动,体育课缺乏生机,很少考虑到学生的创造力、思维力的培养,很少考虑到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我认为:要改革体育教学的方法,首先,必须抓住体育的特点。其次,要研究教学对象。再次,要考虑到教学条件。此外,还要强调趣味性,情境结合,变“厌学”为“乐学”。如集合整队可以成圆弧站立或散队站立,课堂上不仅要“官教兵”,也要“兵教兵”,甚至“兵教官”已成可能,像教师上篮球投篮教学课做示范投篮不进时,学生就可以指出教师投篮存在的问题并通过给教师评价、加油、鼓掌来激励教师改进投篮动作,让有特长的学生展示所长。体现“我的课堂,你做主。”这样,有利于实现体育教学的目标,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适应性和创造力。经过近些年体育教学实践,我的学生们上课时不再被动的等待着接受,而是积极探索知识、发现知识、在学习中挑战性地寻找新的问题,尝试着运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新问题。
人在成长过程中是依赖环境、依赖团体的,现行的教育评价往往只用“分数”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许多老师干脆就是“胸中有分,目中无人”,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在分数面前都是失败者,因为第一只有一个。有的学生因一分之差在年级排名下滑数十位后,被视为“退步”,老师找谈话,回家挨批评,年级排行榜上长期的“失意”,使许多学生产生自卑、压抑的负面心理。我想,对一个没有希望,已经放弃的学生来说,埋怨责怪已不起作用,能起作用的动力是唤醒、关注和善待。教育和学习的目的应该是让每个学生发现自己的才能,让他们在生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我在主题座谈会“在我未来塑造”活动中,让每个学生认真分析自己的优点、缺点、个性、气质及特有的才能,把这些都列出来,然后再写出对未来生活的设想。对比选出自己最适合做什么?为了实现理想还需要加强哪些方面?通过这次活动,我了解到,原来许多“沉默的大多数”学生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都曾有过“辉煌”,只不过由于后来残酷的分数竞争让他们接近了被淘汰的边缘。通过活动“畅自己之所言,提自己之所议”就是让他们在集体里重新发现、发展自己的所长,找到自我,这就会改变他们整个学习的态度和对生活的看法。
我们要承认学生是发展的、有潜力的、有差异的人,是活泼的、具有独立个性的人。教育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和具体性。希望有更多的老师不再是沉湎于经验式甚至程序化的教学中,而要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形成以学生为本的新观念。以学生为本,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从学科本位的教书匠转变为学生学习过程的优秀组织者、帮助者和引导者。在抛弃题海操练、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的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从被动的接受教育发展为学生能够能动的规划自身的发展;从强化部分学生的应试能力,转化为让所有学生都有所提高、有所发展并学会主动参与合作、探讨交流。但愿教师和家长能够敏锐感知、体会、理解孩子的需要,更懂得把学生当作一个整体的人,而非学习的机器来看待。让学生在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享受关爱,享受生活,享受乐趣,培养自己的兴趣,发挥自己的所长,让老师在教育中发现和感知与学生共同成长的欢愉;共同走进灿烂的生命和辉煌的文明。
我祝愿,我深信,未来如此。
[1]袁振国.教育新理念.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2002.
[2]面向 21世纪中小学素质教育论纲.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6.
[3]杜殿坤编译.给教师的建议.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2007,(19).
[4]万伦来.学习能力建设知识读本.安徽:安徽人民出版社,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