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竞争力提升的策略探析

2010-08-15 00:49河北金融学院程颖慧段铸
中国商论 2010年14期
关键词:竞争力国际化经营

河北金融学院 程颖慧 段铸

目前我国的部分中小企业国际化发展能力初步具备,国际竞争能力也在一定领域中形成,但能利用非价格竞争手段的中小企业并不多,相反在参与国际竞争中,他们更喜欢采用价格竞争手段,而价格竞争一方面会压缩我国产品的利润空间,导致国内企业在外商面前“自相残杀”,形成恶性竞争;另一方面很容易遭到国外的反倾销投诉,影响中国产品在世界市场上的形象。

1 制约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发展的瓶颈

我国中小企业国际竞争力比较薄弱,企业除了在生产要素上具有相对优势外,其他方面都处于劣势,在当前知识经济、信息经济形态下,知识、信息、创新能力才是影响企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的关键,才是企业保持可持续发展状态所需的能力。而国际竞争力是制约着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发展的瓶颈。

1.1 缺乏全球化经营意识

在全球化日益深化的今天,一些中小企业主要决策者及其组织国际视野不开阔,对国外市场感知度差,难以形成全球性理念。众多中小企业经营者在观念上存在“小富即安”的思想,他们满足于眼前的地盘和市场,而缺乏在全球化下进行资源配置和市场经营的能力和眼光。这其中也有一些地方政府的原因,他们没有给予足够的技术支持和政策引导以辅助中小企业提升国际竞争力。

1.2 缺乏多渠道的融资能力

融资难是阻碍企业国际化发展的首要问题。众多中小企业自有资金不足,财务状况不明晰,贷款风险偏大,因此往往难以获得银行的信贷支持。同时,由于我国中小企业的规模过小、资信程度不高,以及创新发展能力低等方面的问题,使它们从国际资本市场上获取资金也非常有限。面对市场机遇中小企业无法扩大再生产,也无法提升国际竞争力,如果一旦遭遇经济风波或经济萧条,则有可能直接导致中小企业被淘汰出局。

1.3 产权制度存在缺陷

产权制度是经济运行的根本,产权制度决定了企业的组织结构、技术创新和内部效率。要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市场主体,就必须大力推进产权制度改革,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而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缺乏明确的产权界定、改革动力不足、信息透明度差、股份公司尚不普及等这些都是制约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进程的制度性障碍。

2 提升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竞争力的战略模式选择

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国际化经营范围、经营战略与国内经营相比存在很大的差异,所以,中小企业必须结合自身的特点,努力挖掘自己的竞争优势,选择进入国际市场的模式。

2.1 依附于大企业的经营模式

在世界许多发达国家,中小企业一半以上是为大企业提供配套生产的,核心大企业通过分包的方式将一些大众化工序、一般性部件的生产和技术开发交由中小企业提供,从而实现专业化生产和规模经济,提高产品的精细度,产品国际竞争力也随之增强。我国中小企业也应借鉴此种模式,主动调整自己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服务结构,以国内大企业的国际化为依托,为大企业提供配套产品出口或跟随大企业投资海外,成为其海外配套企业。在这种模式下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建立了紧密的分工协作关系。

2.2 模仿性创新模式

我国中小企业具有一定加工生产能力,但缺乏独立知识产权核心技术,虽然近年来这些中小企业在对核心大企业积极追随学习后成长很快,但对市场竞争的主动权把握较小。为此,中小企业群在成长起来后,应注意创新能力的培养。针对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现状而言,根本性创新所需的资金和技术是他们不具备的,所以选择具有投资少、风险低、效率高等后发优势的模仿性创新是较适合的。所谓模仿性创新指对先进技术积极追随学习,在吸收、消化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发展,在工艺改进、质量提高等方面突出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所以选择这种模式既提高了技术水平,又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与优势,也帮助企业和产品同时走进国际市场。

2.3 区域集群化经营模式

所谓区域集群,是指以区域为中心,将大量同行业中小企业有机集中所形成的集合。通过工业园区的科学规划建设使中小企业向园区集中,利用园区的成果发展自己,通过生产与其配套的产品实现自己的目标。同时,大量工业类中小企业的入驻,相应又会吸引大量服务类、中介类中小企业群落的形成。在发展工业园区过程中要注意:(1)加强企业间相互合作并不断学习,使企业间优势互补,鼓励创新,实现产业网络化。(2)完善融资渠道,建立适应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完善风险投资体系。(3)健全中小企业服务系统,发挥园区内服务各中介服务机构的整体功能,及时迅速促进新技术成果的转化。

3 提升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竞争力的对策

我国中小企业对国民经济贡献有目共睹,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对进一步探索提升我国中小企业的国际竞争力的具体措施,具有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3.1 企业层面

3.1.1 企业家资本是中小企业国际化发展的灵魂

企业家精神、企业家特征和企业家社会网络共同构成了企业家资本,是中小企业国际化发展的灵魂。首先,中小企业的国际化战略的选择会强烈地受到企业家自尊心、偏好和倾向等个体特质的影响。而企业家精神还会影响到中小企业国际化扩展的计划,从而反映在它们国外市场的范围和国外市场活动的强度等方面。其次,企业家特征也会影响中小企业国际化。能够快速融入国际环境的小企业它们的创业者和高层管理者都拥有丰富的国际化经营经验,这些经验有利于管理者就潜在交易行为作出决策,并且有助于整合资源,获得已有国际商业网络的进入权以及构建企业的价值链。最后,企业家社会资本中最重要的概念是网络,以及通过网络可以调用的资源。中小企业的国际化是靠其网络伙伴的市场和分销能力促成的,因此中小企业认为,存在于网络内部的关系不仅使企业国际化战略模式的选择范围扩大了,同时也使可供利用的资源丰富了。

3.1.2 不断创新是提升中小企业国际竞争力之源

中小企业要在国际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从知识经济的要求出发,从市场环境的变化出发,调整自己的发展战略,在调整过程中进行一系列的重大创新,包括制度、理念、手段等诸多方面的创新。

(1)加快管理制度创新,突破传统家族式管理的桎梏。首先要更新企业家观念和知识,逐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变化,同时积极引进职业经理人经营管理企业,实现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其次,采用现代科学管理方式和手段,特别要加强财务管理、人力资源开发管理、营销管理、质量管理。再次实现产品经营和资本经营的有机结合,引一步创新企业经营管理模式。

(2)转变传统的经营理念,从单一的产品质量管理向产品品牌建设转变。随着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跨国企业制造业的国家转移,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从生产环节转移至前后端,如融资、创新、市场营销、设计等方面,品牌建设已经成为企业竞争力提升的重要部分。中小企业应充分利用自己的比较优势,培植一批有较强竞争力和较高经济效益的名、优、特、新产品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把创名优品牌作为提高企业竞争力的主要手段和途径,努力培育塑造一批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世界著名品牌。

3.1.3 优化整合中小企业,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

在中小企业国际化的发展过程中,必须对其进行战略整合,通过扩大企业规模,优化产品结构,一方面形成企业内部规模经济,另一方面形成与区域特色相结合的产业集群,通过两者的互动提升中小企业整体的综合竞争力。

(1)加快大型企业的培育与开发。通过项目投资运作作为发展大型企业集团的重要手段,将龙头企业作为扶持的重点对象,通过兼并上下游企业,拉大企业的产品链,突破大企业发展的桎梏,带动相关联企业的联动发展。

(2)加快培育中小企业集聚。建立健全中小企业融资体系,以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和信用管理体系为突破点,完善中小企业的社会服务体系,加快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通过工业园区的建设,进一步推动中小企业集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区域品牌建设、专业化协作等方面,形成以特色产品为龙头的中小企业专业化生产体系。

3.1.4 通过国际合作与跨国经营相结合的模式,拓宽国际化发展路径

中小企业应在充分发挥自身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全面参与国际竞争合作,通过 “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模式,拓宽国际化发展路径。

(1)加快引进国际直接投资的力度。充分利用当前国际产业逐步向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转移的机遇,将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承接全球制造业的战略转移作为中小企业国际化发展的突破口。中小企业必须积极加入国际性的生产体系和贸易网络,努力为国际跨国企业加工、代理,充分利用国际著名品牌的带动效应,提高中小企业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通过为跨国公司提供零部件生产、销售,努力进入国际产业链的分工体系,成为其产品先进制造基地。

(2)积极实施跨国经营战略。鼓励中小企业到境外投资设厂,利用我国制造业的比较优势,拉长其产业链条,拓展企业的跨国生产体系;鼓励中小企业到境外设立销售网络,利用国际市场服务网络,搭建国际营销体系。

3.2 政府层面

3.2.1 制定、完善配套的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法规政策体系

强化健全的法律环境是经济活动公平竞争的基础,虽然2003年我国颁布了《中小企业促进法》,标志着中小企业发展走上了法制化轨道,但是,中小企业的发展在政策导向和制度建设方面还存在缺陷。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劣势,所以要结合我国国情制定出一系列的中小企业法,明确其地位,维护其合法权益,为中小企业提供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同时,政府还应加大中小企业国际化发展的服务体系扶持力度,为中小企业国际化发展提供信息、咨询服务,同时,帮助中小企业向国外传递产品、技术及发展状况,实现自我宣传,增强其国际竞争能力。

3.2.2 政府应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推动中小企业国际化进程

企业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环境是一个开放的环境,外部环境对企业的影响是巨大的。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完善、竞争的不规范、法规的不健全,不利于企业有序竞争;政府本身的工作效率低下,管理不到位以及国内的金融活力不足,阻碍了企业的发展;政府给予特定企业的优惠政策以及对某些行业或国有企业的保护措施,在实施过程中也有损于企业的公平竞争。因此,对于政府而言,为促进中小企业国际化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是极其重要的。政府主要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做好工作:一是加强政府自我管理能力,加大政府行为透明度,提高政府服务效率;二是政府应加强对经济运行的监管力度,建立健全法律体系,为市场竞争营造公平的秩序和环境;三是调整实施有效的金融政策,为企业的投融资创造更加宽松的运行环境;四是依据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对国内外企业的优惠或限制措施,尽量为企业的发展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

[1]徐君.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模式刍议[J].交通企业管理,2006,(8): 66~67.

[2]林俐.民营企业国际化经营研究——基于温州的实践[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3]张骁,杨忠.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模式借鉴—— 来自日韩经验的启示[J].当代财经,2005,(8):73~77.

[4]钱海燕.基于企业家视角的中小企业国际化影响因素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10):72~75.

猜你喜欢
竞争力国际化经营
聚焦港口国际化
园林一角与位置经营
这样经营让人羡慕的婚姻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论外卖品牌的竞争力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变争夺战为经营战
日本竞争力
“特许经营”将走向何方?
“北上广深”pk城市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