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职业学院 王晓莉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民营经济始终处于高速发展状态,成为国民经济中成长最快的一个领域,在发展国民经济与扩大对外开放中已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民营企业在不断发挥自身优势、克服劣势的同时,也在进行利用机会、规避威胁的不断调整。
我国民营企业大多集中在轻纺、食品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及家电等部分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上,具有质优价廉、生产周期短、交货及时、适应批量少、批次多要求等集成优势,更易于调整产品结构和发展策略,生产出适销对路的产品。且在人才培养、成本控制、企业转型等有更多灵活优势和空间。
在我国民营企业对外贸易发展过程中,尽管也有一部分具有实力的民营企业开始尝试收购兼并、买壳上市等现代对外投资的形式进入海外市场,但这些企业在海外投资建厂主要是为了拓展产品出口市场、发展对外贸易和利用比较优势来建立原材料生产基地,但大多数民营企业还停留在以外贸活动为主体内容的进出口贸易和加工贸易上。总体来看,我国民营企业在国际产业分工中还处于低端,主要依靠低廉的劳动力进行产品竞争,还没有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我国对民营经济的政策定位,从1980年成为国有经济的“必要的补充”,到1997年十五大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再到十六大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经历三个重要阶段。国家鼓励、支持和引导民营经济发展,更加注重在宏观调控的过程中保护民营企业的合法权益,为民营企业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十七大报告提出:要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和制度保障体系正在不断优化。
市场经济是典型的法制经济,从《公司法》到《合同法》、《担保法》,再到《合伙企业法》、《个人独资企业法》,以及《物权法》和新《企业所得税法》等,都在为民营企业的发展保驾护航。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民营企业能够参与国际分工,以全球性的视野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拓展经济发展空间,从全球范围促进自身结构调整、转移和升级,从而抓住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世界产业结构调整和转移的历史机遇,促进自身的发展。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为我国民营企业的对外贸易活动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第一,企业的进出口权(贸易权)由审批制改为登记制和核准制,所有中国企业给予贸易权;第二,在更大的国际范围内进行资金、人才、技术、管理、信息等生产要素的配置,这有利于民营企业加快与国际接轨,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第三,我国可以享受众多权利,如多边的、无条件的、稳定的最惠国待遇和国民待遇等,有助于民营企业利用在传统产业中拥有的比较优势。
民营企业大部分集中在第三产业,经营分散,普遍存在经营单一、规模小、装备差、管理落后、产品附加值低等问题。加入WTO后,一批技术装备和管理相对落后的企业步履维艰,面临倒闭的威胁。产品科技含量降低制约了民营企业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的潜在能力,而且大部分民营企业缺乏品牌意识,满足于为其它企业贴牌加工,获取微薄的加工费。随着知识产权协定的执行,研究开发和创新能力弱的民营企业受到较大影响,也会使一些长期侵权,依靠复制、仿制国外产品起家的民营企业面临着生与死的抉择。
这些年国家虽然陆续采取了很多措施,改善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但民企的资金仍主要来源于自筹,或者依赖民间金融、地下金融和非法金融等渠道。除了短期信贷以外,其他融资渠道对民营经济的开放度很低;一些小民营企业甚至没有资格获得金融机构的贷款。
随着关税的减让和非关税壁垒的逐渐取消,将给国外的竞争对手带来抢滩我国市场的大好机会,发达国家质高价廉的工业品、农产品势必对民营企业已拥有的国内市场份额形成强大的冲击。在分销领域,由于对外商限制的放宽乃至取消,将给以经营批发和零售、餐饮为主的民营企业带来现实威胁,规模小、网点少、经营不规范的民营连锁企业也处于竞争劣势。
现代经济中企业中高技能人才成为凌驾于影响企业发展的其它要素之上的核心资源 ,而民营企业经营者绝大多数是从其他社会阶层分化而来的,起于“草根”,出身“贫寒”,文化程度一般不高,经营管理方式来源于自身的经验和家族力量,法制观念有所欠缺,眼光不够长远,从整体上说素质偏低。同时,民营企业大多不重视人才培养,外贸人才尤为缺乏。
管理是民营企业的薄弱环节。在管理方式上,目前仍有相当部分企业沿用家族式管理方式,不适应企业扩大规模、开拓经营范围的要求,严重影响了决策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
民企必须逐步培养自己的核心专长,树立产品的整体概念,实施以质取胜战略,走品牌经营的道路,才能拥有参与国际竞争的实力,形成自己独特的竞争优势。大中型民营企业可以自己建立技术开发机构,小型民营企业可以与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多边技术协作或联营关系来加速技术进步和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第一,健全、完善为民营经济服务的金融组织机构,允许私人资本进入金融服务领域,加快发展与民营企业相适应的各类非国有商业银行和非银行商业机构;第二,畅通民营企业的贷款渠道,充分发挥政府职能作用,引导建立民营企业的金融机构;第三,建立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为分散和化解担保风险创造条件。
民营企业要有面向国际市场需求的国际市场营销观念,而且还要考虑产品营销目标国的国内分销渠道,树立整体渠道观念。在进出口经营主体多元化的情况下,利用自己的人才、信息,缩短出口流通渠道,有实力的企业可考虑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等。同时,要利用专业市场的发展带动企业国际市场的开拓。如浙江康奈集团利用海外温州人优势,先后在法国、美国、意大利等10多个国家开设了多家专卖店和专柜,直接将“康奈”的品牌推向欧洲市场,而且还制定了全球1000个营销网点的战略规划。
民营企业应根据自己的经营和发展战略,有选择的培养和引进精通国际贸易、管理、技术、外语、法律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和复合型人才。要充分重视对专业经贸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加强对老员工进行后续培训;要实施有效的激励机制,为员工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合理的利益分配及宽松的发展环境来留住和用好人才。
企业要制定公正合理的绩效考评制度,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全面提高民营企业家队伍素质;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健全民营企业的社会保障制度,如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
[1]黄孟复.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报告No.4(2006~2007)[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1~2.
[2]李伟.民营企业的生存“壁垒”[J].东方企业文化,2008,(4).
[3]房昌琳.我国民营企业跨国经营的发展对策[J].企业经济,2006,(8).
[4]邹进国.企业核心竞争力发展战略研究[J].科技资讯,2007,(5).
[5]李显嵩,赵宗斌.民营企业发展外向型经济[J].中国经贸,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