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样怀念别样情——《项脊轩志》女性形象深度观照及教学构想

2010-08-15 00:49汤丽萍
中学语文 2010年36期
关键词:项脊轩志项脊轩归有光

汤丽萍

一、深度观照别样“情”

(一)母亲:悲凉和悲悯

归有光八岁丧母,是人生之大不幸。在他的另一篇散文《先妣事略》中我们可知这位年轻的母亲周孺人勤劳之极。她辛苦抚养几个孩子,“治木棉”、“缉”、“劳苦若不谋夕”,虽孩子多,居室却井然有序。又极温厚,“遇童奴有恩,虽至箠楚,皆不忍有后言”。这位年仅25岁的母亲去世时,归有光他们还不明白,这对他们究竟意味着什么。“诸儿见家人泣,则随之泣,然犹以为母寝也”。可见,归有光对母亲生前轶事的记忆并不是很多很清晰的。写作《项脊轩志》时,他大约十九岁。文中所叙关于母亲的轶事是老妪口中反复念叨的一件细小的事件:“某所,而母立于兹。”“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疏淡的几笔勾勒,一个温婉、慈爱、可爱的年轻母亲形象跃然纸上。朴素的文字,平凡的细节,表现的是一个母亲最平常的情感,却也因此而最感人至深,最能引起人们的共鸣。从小就失去母爱的归有光,每当听到老妪对母亲的回忆叙述,自然会“泣”不止。此时读书轩中的归有光,老妪回忆母亲的话语,也会勾起他幼年时对母亲的记忆。《先妣事略》中曾记述过这样一件事情:“孺人中夜觉寝,促有光暗颂《孝敬》,即熟读,无一字龃龉,乃喜。”可见,当年母亲也曾殷殷期待自己的儿子饱读诗书。所以这一“泣”字,满含作者对失去母亲的呵护和关爱的无限悲凉心境。

《女二二圹志》是归有光为不满周岁即夭折的女儿写的,在百余字的篇幅中形象地描绘了女儿的活泼神态,家人失去幼女的哀痛,以及作者对美好生命突遭夭折的深沉感慨。《亡儿 孙圹志》、《女如兰圹志》分别是归有光为爱子和如兰女儿写的墓志。失去母亲时,因年幼而记忆模糊,悲凉随岁月成长;痛失幼女、爱子,感极生命的悲戚。由此可见,归有光对母亲早逝的悲凉情感中,更蕴含了对美好生命不幸消亡的悲悯。也正因为如此,他在《先妣事略》中悲呼:“世乃有无母之人!天乎,痛哉!”

(二)祖母:愧疚和迷惘

归有光出生于儒学世家,7岁入学,9岁学习写文章,14岁应童子试,20岁以童子试第一名补苏州府学生员。35岁乡试中举,以后8次会试都落选,60岁才考中进士,66岁病死于任上,一生仕途坎坷。面对这样的人生简历,如果我们就此认为归有光一生执著于科举,深受封建时代“学而优则仕”的影响,未免有失偏颇。

少年读书轩中的归有光,是踌躇满志、意气风发的,“借书满架,偃仰啸歌”。但是,未来和仕途是不可预料的。何况归氏在此时已是“读书久不效”。据作者的其他文章记载,他的曾祖中过举人,当过知县。祖父和父亲都只是县学生员,没当过官。而祖母对他的期望是不一般的,它的肩上背负的是整个归氏家族的厚望。“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象笏”,象牙手板。据《明史·舆服志》记载,一品到五品官员上朝才用象牙做的手板。所以归有光回忆祖母的细节,是金榜题名不知在何时的深切愧疚和迷茫,怎么不“长号不自禁”。

“学而优则仕”的人生理想,一方面困扰着读书人,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的历史时间内,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国家的人才选拔,也使封建时代知识分子有机会建功立业。从归有光以后的人生历程来看,他确实是一位经世致用的知识分子。他考察三江古迹,写了《三吴水利录》。后来,海瑞以右佥都御史巡抚应天十府,主持疏通吴淞江时,许多方面均采用了他的建议。嘉靖三十三年倭寇作乱,归有光入城筹守御,作《御倭议》。愧疚、迷茫,未能阻止他对未来人生有为的执著,既为归氏,更为实现自身生命的价值。

(三)妻子:哀恸和坚毅

在《项脊轩志》中,归有光对亡妻的回忆叙述是极其简略而充满温情的,是以叙寄情。“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为阁子也?’”年轻妻子的美丽、可人、娇嗔之态,一低首一回眸的见爱犹怜,夫妻恩爱缠绵的情状皆历历可见。爱,没有惊天动地的海誓山盟,有的只是心灵相契的点点滴滴,然而这样的美好和美满却倏忽而逝,曾经的欢愉顷刻变成永远的惨恻,这是心灵折翼的哀恸。作者却只淡淡一语:“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读来令人悲从中来,作者没有“泣”,更没有“长号”,而我们读者却禁不住悲泣泪流。作者是哀恸在心,哀恸在骨。这种哀恸是潘安“如彼游川鱼,比目中路析”的哀恸,是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的哀恸。它在归有光的心里弥漫成一棵苍凉的大树,也成就了一个大丈夫的坚毅和坚持。

偶然的归家,总会触动灵魂深处的柔软,尤其是“妻死之年所手植”的枇杷树,亭亭如盖的枝枝叶叶,拂动心灵的痛楚,但这是一种哀而不伤、心存眷恋的痛,以坚毅作底色。在经历了“久病”和“无聊”之后,他修葺项脊轩,把这份刻骨的思念、怀想收藏于心灵深处,在外讲学的同时,继续准备科举。

二、基于“别样情”的教学构想

(一)比较鉴赏为主、生活体验为辅

生活体验确乎也是一种教学手段,但是,从一般意义而言,学生十几年的生活体验及情感体验是不够深刻厚重的,没有时间的淘洗,没有经历的磨砺,无论哪一种情感都是缺乏重量和体积的,因此与其用生活体验来印证文本的情感深挚,不如使学生沉入文本,在教师的引导下作一番深入的审美体验,以达情感的砥砺、心灵的洗礼。

1.获得痛楚而温暖的情感体验。归有光一生历尽人生的坎坷与悲欢,痛定思痛之余写作《项脊轩志》,触怀往事,痛楚无比。母亲、祖母、妻子是他生命中至亲至近的女性,是给予他生命中所有爱的女性,可是自己还未而立,功名未成,母亲的慈爱、祖母的关爱、妻子的情爱却都已逝。然而,斯人虽逝,音容犹在,记忆犹深,每次对往事的翻检就是一次次心灵的温暖抚慰。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作者的生命历程,引导学生在文本的细读中、语言的体味中充分感受这种深刻的痛楚和深切的温暖之情。

2.感知沧桑而温婉女性形象。《项脊轩志》这篇回忆散文在女性形象的塑造上独具特色。在教学中运用比较鉴赏的手法,从引导学生理解三位女性对作者的不同的情感入手,让学生感知三位女性都是旧时代兰质蕙心的温婉女子,在封建的大家庭中扮演他们各自的角色,他们的所思所为也因此带上了那个时代的沧桑印记,这是作者笔下三位女性形象所具有的普遍意义。

(二)文本体悟为主、写作迁移为辅

用写作迁移的手法学习领会作者细节描写的写人手法,必然降低了学生体悟文本的深入度,导致经典文本阅读的浮浅化。“让我们还是不要轻易去写散文,这不是一种可以经常写、源源不断写的东西。因为散文是直接书写与我们生命有关的感情。……在这些好散文里,感情一律流露出思索的表情。它们的体积,是以深究的思索建筑的。”(王安忆《情感的世界——我看散文》)与其让学生自然主义地照录现实,去描写一些所谓的生活细节,不如让学生沉潜文本,细细体味文本语言的精妙及其谋篇叙事的真味。

1.感悟简约语言的力度和厚度。《项脊轩志》的文本语言简约、明朗、疏淡。它的精妙,就在于简约文字所蕴含的情感力度和厚度,教师的课堂引导讲授也在这一关键点。譬如写母亲仅是一句嘘寒问暖的话,“儿寒乎?欲食乎?”一共六个字,读之却令人潸然泪下。因为散文是一种主观性极强的文体,它用独具作者个性特点的文字倾诉对客观世界的感知和认识,是作者生命体验的高度浓缩、情感贮蓄的满溢喷涌,因此每一个文字都具有极高的情感浓度。当然,不同年龄、不同生活体验的读者对《项脊轩志》的文本语言会有绝然不同的情感感染,我们在教学中,并不强调学生对文本语言的感受的目的性要求,但是,让学生被充满情感的语言所感动,这是语文课堂教学经典散文必须做到的基本事。

2.体悟简练叙事的本真和超越。散文作者在对真实的生活进行认识、了解、观察、体悟之后,写成的文本是生活体验的精神超越。这一过程,是作者灵魂的蜕变过程,生活素材被加工、提炼、升华,生活中的杂质枝蔓被芟荑。而中学生的习作,缺少的恰恰是对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区分能力,更缺乏对生活本真的艺术超越的能力,所以,习作往往成为生活原形的简单复制。归有光的心里蓄满情感的池水,诗书积淀又使他成为叙事的高手。写母亲,只叙一语,且是虚写,却能引发情境想象。写祖母,描摹两个动作,两句语言,两种情怀,极符人物的年龄身份,属实写。写妻子,虚实结合,又有时间跨度,既直接写人叙事,又以物写人、以物传情。可谓灵动有致,生活本真与艺术真实之间的距离把握恰到好处,非常人所能及。这是一个教学者需要在教学中引领学生理解、体悟的地方。

猜你喜欢
项脊轩志项脊轩归有光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
字字显真心,句句总关情
浅谈《项脊轩志》的人性美
《项脊轩志》细节的秘妙浅析
“知人论世”与文言文释义案例分析
归有光的空中楼阁
——《项脊轩志》文本细读
千丝万缕难理情,一景一言皆回忆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及反思
《项脊轩志》教学案例
寒花葬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