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师的文学素养与学生的文学教育问题

2010-08-15 00:49孙立刚
中学语文 2010年36期
关键词:文学作品中学语文文学

孙立刚

语文新课程为语文教师提供了一个充分施展个人能力的舞台,给语文教师的创造性发挥以很大的空间,但同样也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挑战。现行语文教材文学作品占有很大的比例,内容涉及到社会、政治、经济、哲学、历史、天文、地理、生物、地质、机械、化学等各个领域。而且随着整个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语文课的内容将日益丰富。这就要求教师具备中外文学史方面的知识、文学理论知识、文学创作知识、文学批评知识,并且视野也应该扩展到整个社会领域,才能满足学生求知的渴望,才能满足教改的需要。

而当今中学语文教师真实的情况又是什么样子的呢?

广大语文教师知识与能力脱节。许多教师对文学知识的掌握限于文学理论层面,纸上谈兵尚可,真枪真刀地干起来,则显得力不从心。既有的文艺理论老化、落伍,在文学教育过程中,只会机械地肢解课文,拼命给学生灌输“知识点”,将原本内容和形式完美结合的语言艺术精品分解得支离破碎,学生对文章的整体美毫无认识,天长日久,语文学习兴趣大大降低,语文几乎成为学生最不喜欢的课程。

多数教师文学作品的阅读面惊人的狭窄。相当一部分教师的文学作品阅读都是在大学期间进行的。古典文献的积累基本上是在大学期间或多或少地涉猎。现当代文学作品的阅读,则由于走上讲台之后,疲于奔教学之命,应考试之需,阅读量微乎其微。而有限的阅读作品质量品位参差不齐,仅限于消遣。教师陷入就文学作品教学而教学的恶性循环,天天围着学生和考试转,哪有时间精力看“闲书”!

许多语文教师文学鉴赏能力偏弱,对文学现象缺乏关注。在文学作品的教学过程中,实际上都是在对作品进行鉴赏。文学鉴赏重视张扬鉴赏个性,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事实却是我们的语文教师长期从事一线教学,埋首于“背”课,而不是开发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思考,关注于如何“教”语文,忽视了对文学理论及文学批评的探讨,对一些经典文学作品的教学,依然用多年前的观点去阐释,局限于教参及考试说明,习惯既有成说,趋同、从众心理严重。让学生钻故纸堆,语文课上得味同嚼蜡,既脱离现实、毫无生气,又缺乏对学生实际需要的指导,成为学生的睡觉课,阻碍了教学中学生形象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开发,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与素质教育的初衷背离。

更令人担忧的是,许多语文教师本身即对文学教育的认识肤浅。在文学作品教学中,知(认知活动)、情(情感活动)、意(道德活动)陶冶是无处不在的。但在教学中却仅限于口头上、书本上,缺乏行动上的支持。其实质在于不能将语文教学落实在育人的本源上,即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人格上,不清楚文学教育的真正目的在于陶冶性情、发展人格,而把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讲成了语词学、语言学甚至道德学、政治学,让学生读而犯腻,大大削弱了文学作品的美育价值。

可以看出,语文教师文学素质的不尽如人意,造成语文教学中文学作品的教学失却了它应有的韵味,也削减了语文和文学本身的魅力。这是现实,是我们不愿继续看到的现实,为了适应新课程的变化,更好地将语文素质教育进行下去,努力提高语文教师的文学素养实属必须和必要。

当前首先要做的就是观念的转变。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中学语文新教学大纲、中学语文新教科书的出台与实施,已经使文学教育在语文学科中占据了重要地位,教师本身文学素质低下,将严重制约文学教育发挥应有的作用,教师不会欣赏文学作品,就很难教出文学作品的韵味,韵味不出,兴趣全无。因而应有一种面对新形势不提高文学素质就不能适应需要的紧迫感。有了紧迫感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就会产生强大的内驱力,从而投身到提高语文教师文学素养的行列中去。

再者,要从师资源头上做起。中学语文教师的来源主要是高等院校中文系的毕业生。面对中学文学教学的实际。大学的文学教学应加快改革步伐。目前大学中文教学大而化之的“概论”、“论”,使学生只读文学史,空疏学风日盛。大学除讲授文学史、文学理论知识外,应注重文学阅读与鉴赏能力的培养。同时要加强文学写作与文学教学能力的训练,培养出具有文学气质的新型教师,使他们一走上教学岗位就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同时,也应看到由于高等院校培养师资有周期和数量的限制,大量在职语文教师文学素质的提高,应该通过继续教育来实现。这就要求继续教育课程的开设要面向中学语文教师的实际。就培养语文教师的文学素质来说,应开设文学创作、鉴赏、批评理论方面的课程,树立现代的文学观念,增强对文学本体的认识,以提高中学语文教师文学作品的鉴赏批评能力。加强文学鉴赏课的内容,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给受训教师提供范例,并掌握鉴赏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营造文学氛围,激活语文教师身上原有的文学细胞,激发他们想在文学教育的蓝天上飞翔的强烈愿望。

还应强调的是,对于广大的中学语文教师来说,集中面授的培训毕竟是短暂的,而文学素质的提高主要取决于积累,语文是慢工。因此,语文教师在明确了应具备的文学素质后,应有目标地去自学,要多读、多练、多思、多品,通过自修,通过实践,不断总结经验,提高自己的文学素质,用文学的情感、文学的语言、文学的形象闯出一条属于自己的文学教育之路。

教师文学素养高,文学知识深厚,语文课就会教得生动活泼,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就会很快提高,相反,教师文学素养低,文学知识浅薄,学生就很难受到有益的熏陶和应有的教育。

一个具备了丰富的文学素养的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能教会学生含英咀华。诗有诗眼,文有文眼。抓住关键词句,让学生体会文章的味,在思想、品格、情操等方面得到陶冶。能引导学生品味文学作品语言的隐喻性、含蓄性的独特魅力,引导学生透过语言的字里行间,体味作者所孕育的丰富的人生体验。

还能披文入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审美是语文教学的灵性,审美体验是文学素养的基本内容。选入中学语文课本的文学作品多是名家精品,它们文情并茂,融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为一炉,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素养是文学作品教学的客观需要和自觉要求,文学作品的教学要力求达到一种“其情也泄泄,其乐也融融”的审美境界,使学生具有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

文道结合是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人文素养是文学素养的重要内涵。语文课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人文教育、做人的教育。文学作品的教学应在遵循“文道统一”的精神指导下,引导学生学习作品中表现出的思想意义和人文精神,对学生进行如何做人的人格修养教育。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实施语文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当然,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仅仅采取课堂教学是不够的,它需要教师与学生、课内与课外等多种因素的协调和最优组合。“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更需要学生广泛的阅读和实践。

猜你喜欢
文学作品中学语文文学
当文学作品扎堆影视化
为什么文学作品里总会出现“雨”
我们需要文学
加强中学语文朗读训练的思考
中学语文“自助式”家庭作业的设计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如何让现代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
对中学语文情趣化学习的思考
文学作品与数学
我与文学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