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少伟
(忻州日报社,山西 忻州 034000)
(作者系山西忻州日报社总编辑)
新闻报道既要把信息准确、快速地传递给大众,又要让读者感同身受,起到很好的引领作用,这对新闻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对身处新闻前线的记者而言,其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到新闻的价值。让每篇报道都生动鲜活起来,要求记者除了具有良好的新闻职业道德和责任心,丰富的创造力,敏锐的观察力和准确的判断力,还要有良好的文字表达能力。而在新闻写作的过程中,正确处理好三个关系,对于做好新闻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我国,新闻媒体是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性质的大众传媒,在选择稿件时对新闻效果的分析更加被重视和强调。分析新闻稿件的社会性,注重稿件的社会效果评价,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是:新闻报道必须有利于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具有推进历史进步和人类和平的积极作用。具体来说,我们选择新闻的着眼点是:稿件是否有利于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推动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是否有利于宣传我们的建设成就,鼓舞和激励人民;是否能够反映人民群众的呼声和愿望,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是否有助于传播科学文化知识,丰富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
社会性是一个记者的职责,无论是采访和写作,最初都要以是否能体现社会性来作为选择新闻的基础。但社会性不是新闻的全部。记者站在社会的角度去忧国忧民是很有必要的,但只要求体现社会性,体现主题和纲领,那样往往失之灵活和个性。随着媒体的大众化,更多的受众关心的话题都是生活中细致而真切的东西,大家希望通过充满人性化的富有个性的新闻事实来了解和认识丰满的社会。而且,这类新闻也可以引导和倡导一种对社会关注方式的多样化与视角的多元化。通过调查,现在读者最喜欢看的,还是那些既有社会性又有个性的新闻,尤其是表达和报道角度很独特的新闻稿件。四川汶川地震的时候,整体的情况,大面上的概括,体现真实状态的全面报道大家也都想知道,但那些立足某一个瞬间或某一个地点,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报道出来的小故事、小情节,让读者和受众更难忘。比如把死去的妻子绑在背上的男子,至今大家都记得他的名字,一直关注着他的以后;还有敬礼的小男孩,握笔的小手。会议新闻和时政新闻里的小细节,比如一个眼神,一个动作这样的描述,比大家习惯中看到的好多形容词更能传神地传递和表达一种信息。诸如这些,新闻事件本身的个性,记者自己的个性,思考和表达的个性,给了新闻报道一种特别的活力。所以我们鼓励发展个性,鼓励从传统新闻关注的角度,从大众化的事件和程式化的报道里,找到更有特色和个性的报道,从而让新闻更有活力。
客观事实,是新闻报道的第一要素,坚持新闻的真实性,是对新闻工作者和新闻媒体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要求。新闻真实,是指新闻对客观事物的如实反映、如实报道,做到完全符合事实的本来面目。真实性作为新闻的基本属性,是由新闻自身的规律所决定的,是广大读者的要求,也是报纸、电台、电视等大众传媒取信于民的生命所系。维护新闻真实,是新闻工作的天职。
人是个性的,面对一个新闻事件的时候,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到”和认识。新闻采访最重要的目的,就是探寻事实的真相。客观真实性是新闻受众的最基本需求,也是新闻记者追求的一种意境。但新闻记者在采访和报道社会生活的时候,也会有情感上的倾向性,新闻真实性与倾向性是共存的。记者在新闻写作中要处理好真实性和倾向性的关系,如刘少奇同志说:“新华社的新闻必须是客观的、真实的、公正的、全面的,同时必须是有立场的。”新闻工作者要有正确的倾向性,必须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落实到新闻写作上,需要记者们处理好真实性和情感性关系。主要是把握好正确的倾向性,还有尺度。我们的报纸曾经报道过很多奋斗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的故事,报道过甘愿为妻子捐肾的矿工,21年前后收养了37位被抛弃的孤残儿的农民,立足自己本职,奉献自己智慧和青春的普通职工,在这些报道中,记者的笔触是亲切的,用词是崇敬的,目光是温暖的;我们也披露和报道过社会上很多不平等不公正甚至违法犯罪,在这些报道中,我们记者的眼光是冷峻而锐利的,报道是切中要害而毫不留情的。记者的倾向性,都会在选择新闻和实现报道中体现出来。而读者在接受记者的讲述与报道时,也会引起思考,引发共鸣,表现出对真善美的赞同和对假丑恶的愤恨,好的新闻不仅能真实记录社会实际,也能呼唤出受众心灵深处的善和爱,让大家明是非,辨真假,懂冷暖,从而走向和谐与发展。
现代社会是个多元的社会,我们主张记者也是有情感的人,而不是冷冰冰的机器,摄像头永远代替不了记者的目光。一个优秀的记者不仅能报道出事物的客观真实,在新闻采访中还会用自己的理性思考,融合记者个人的职业素养、生活经验和对事物的分析判断能力,从客观真实里挖掘出真正的人性和人民性的真实来。
在写新闻的时候,如何写,如何用自己的笔,记录和表达出记者看到的真实,是一种业务能力,也是一种艺术。除了新闻史上总结出来的五个W等基本事实外,在传达真实的基础上,什么样的表现方式才是大众喜欢和具有生命力的,这一直是新闻写作上不断争论和发展的话题。我认为,随着时代的发展,新闻写的如实而好看,是一种好的方向。这就需要记者处理好新闻写作中客观性和文学性的关系。在一些深度报道和特别报道中,文学性新闻报道正越来越成为很多读者的喜爱。
在美国,作为一种新闻报道方式,文学性新闻报道不仅常见于《老爷》、《滚石》等杂志,在报纸上也屡见不鲜,普利策新闻奖每年都要将特写奖授予具有较高文学性和原创性的作品。文学性新闻报道的首要条件是新闻性,必须真实可靠。作者要真正收集新闻素材,不得靠记忆或感官的观察来写作。报道还要具有及时性。是以深入采访真实的人物、事件、地点和生活方式为基础,写作完全真实的报道。通过使用文学技巧,这些报道可以与现实主义小说相媲美。
与传统的新闻报道相比,文学性新闻报道的记者通过公开承认报道中的记者主观性,将事实通过记者自己或采访对象的眼睛呈现出来。这种形式的报道,在处理具有争议性的事件时,可以比传统的新闻写作模式更为客观地反映事件的真实面貌。文学性新闻报道的写作手法更加灵活,语言更加生动,但与传统的新闻报道具有同样的真实性。事实上,文学性新闻报道,要求记者的采访必须更加细致,更加投入。优秀的文学性新闻报道的生命力在于它使得真实事件的报道具有与文学作品同样强大的震撼力。
消息限于篇幅的短小和本身的特性,用笔一定要俭省,但是消息因注入了文学的养料而熠熠生辉的事例很多:1932年1月28日夜间,爆发了著名的“淞沪抗战”。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关于“1·28”事变发生的一条消息的导语写道:“今天晚上,上海的街道给鲜血染红了。”仅有11字的描写,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日寇的野蛮,上海军民抗敌的英勇以及战事的惨烈;另外,1982年4月,埃以经过长时间的交战和谈判后,以色列同意把侵占的西奈半岛交还埃及。路透社就此发了一条电讯:今天,最后一名以色列士兵含着眼泪离开这里。这表明,埃及正式收回了西奈半岛战略要地的控制权。“含着眼泪”撤离,字虽4个,却生动深刻,催人警醒,让读者浮想联翩。
读者和群众喜欢的,就是具有生命力的。基于真实性的基础,形式的多样活泼和表达方式的创新与个性,都是我们主张的。把握好这个原则,新闻写作就会更加得心应手,新闻就会充满魅力。当传媒步入今天这个充满竞争的时代,除了遵循新闻写作一般规律的要求,独特的个性,恰当的情感性,精湛的文学性,都是记者写作新闻时不可缺少的。只有这样,新闻报道才会更有活力,更受关注,充满蓬勃向上的生命力与发展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