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晚报公信力的几点思考

2010-08-15 00:43张吉彬
中国地市报人 2010年1期
关键词:晚报舆论监督公信力

张吉彬

(三江晚报,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4)

舆论是利益关系相近的人们对其所关注的某一现实问题的共同意见。通过舆论,人们可以体察群众的情绪,了解民心的向背,审视政局的动荡,把握社会的脉搏。因此,执政者常常把舆论视为民情民意的晴雨表,作为了解民情民意的重要依据。认识舆论的这一特点,新闻媒介就应当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及时、准确地了解和掌握群众的情绪、心态、意向和要求,同时要尽可能地通过舆论传播,充分地反映民情民意,帮助政府根据群众的意愿,调整有关政策和决策,使其能够真正代表人民群众的意愿,真正不脱离群众。只有牢牢地把握这一点,晚报才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提升公信力。

在搞好正面报道上下功夫

舆论宣传是一门艺术,需要掌握一定的技能、技巧,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正确把握舆论宣传的艺术和技巧,对于新闻媒体,尤其是晚报来说十分重要。笔者认为,晚报要想提升公信力,就要着重在搞好正面报道上下功夫。

多年来,正面报道,特别是典型报道已成为我们新闻宣传中的“常规武器”,在信息大爆炸和媒体竞争白热化的今天,有的人开始看不起它了,认为它没有批评报道具有杀伤力,而且对提升媒体的公信力没有太大帮助,甚至放弃了对正面报道的挖掘,或在做正面报道时,有气无力,敷衍了事,而对于批评报道则摩拳擦掌,苦心经营。最终造成的结果往往是正面报道少有人或没有人看,使正面报道失去了读者,党的舆论工具就失去了其固有的作用。其实这是一个错误作法。作为党报,必须坚持主旋律,必须让正面报道,特别是典型报道唱主角。着重宣扬新时期的典型人物,以先进的事迹感染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这既是新闻事业的时代使命和历史责任,也是凝聚人心,振奋精神,鼓舞激励人们斗志,弘扬正气,推动社会进步的需要。而对于晚报来说,就要从我们身边的小人物入手,只要他们的事迹感人,具有时代意义,就大力宣传。对社会上涌现出的见义勇为、不怕牺牲的典型人物,更要不惜版面地加以宣传。

在《三江晚报》每天刊发的大量稿件中,正面报道占了很大比例。2009年4月,佳木斯市法制办工作人员富强为了保护人民群众的财产安全,赤手空拳与歹徒殊死搏斗,光荣负伤。我们得知消息后,当即组织记者进行采访,于4月7日,以整版的篇幅,配以照片,以《绝不放过你》进行了报道,之后又连续进行了报道,使富强这个典型迅速传遍全市,市直机关随即发出了“向富强同志学习”的号召,可以说我们的报道有力地推动了全市“两个文明”建设。

把握好敏感题材

新闻媒体在日常的舆论监督中,难免要碰到一些容易引发干群矛盾或群体性事件的敏感题材。许多敏感题材是与负面有关的新闻报道,或是上级党政机关没有明确可否报道的热点新闻。如何把握好这些敏感题材,是我们做好舆论监督工作、有效提升晚报公信力的重要一环。

敏感题材往往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涉及政府有关职能部门是否正确行使权力的问题。经常碰到的有:企业坑害消费者问题;有关部门乱收费、乱摊派的问题;党政干部腐败及公检法不公问题;群众看病难、上学难及环境卫生恶劣等。

当前敏感新闻题材的报道存在两种错误思想。一是认为敏感题材引发矛盾,需负责任,易犯错误,因而谨小慎微,不敢越雷池半步,这样既压抑了采编人员的积极性,也使媒体失去可读性与亲和力,与读者的距离越走越远,也就更无从谈起提升晚报的公信力;二是片面追求轰动效应,认为媒体要引起人们的关注,非大肆炒作“敏感”题材不可,因而不顾后果,一抓到线索就大做特做。这样往往易捅“大娄子”,引发社会矛盾,甚至是不安定因素,给党和政府带来麻烦与干扰。所以我们在把握敏感题材的报道时,既要强调报纸的“卖点”,又要维护社会大局稳定,让人民群众和政府“双满意”。例如:在佳木斯市宏大小区和华阳小区之间的路口处,由于一居民因动迁费用问题与开发公司发生矛盾,致使一座50立方米的大垃圾山长期堵在路口,居民对此怨声载道。本报记者经过深入调查后,以《垃圾山来来去去为哪般?》进行了报道,之后本报又进行了近一个月的后续报道,此问题引起了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在有关部门的协调下,垃圾山终于被彻底清理干净,附近居民对本报的舆论监督纷纷拍手叫好,市政府领导也对本报的作法给予了充分肯定,晚报在读者中的威信也大大增强。

提高服务意识,增强亲近感

笔者认为,晚报“反映群众的呼声太少”会淡化受众的注意力,进而影响到媒体的公信力。

晚报不仅要对上负责,发挥喉舌作用;而且要对下负责,充分运用舆论优势,讲究宣传艺术,增强贴近性、服务性,切实指导生活。这意味着,晚报不仅反映人民群众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解决人民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积极开展舆论监督,而且应从受众需要出发,为受众提供全方位的服务。近年来,佳木斯《三江晚报》将更多的目光投向对民生的关注。通过开办诸如“民生”、“百姓热线”等栏目,来反映问题,并提供沟通、反馈、解决途径,起到了沟通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桥梁作用。

实践证明,晚报的服务意识越强,其广泛的介入性和互动性优势越能充分发挥,无形之中拉近了媒体与受众的距离,增强了亲近感,这在客观上为晚报树立形象、培养信誉度,提高公信力创造了有利条件。

把握好新闻宣传中的“度”

当前,在中国人民全面迈向小康的进程中,改革力度日渐加大,舆论监督更要积极稳妥地进行,决不能因为我们工作的失误,给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造成不良影响,给社会稳定带来危害。要防止舆论监督把握不当,产生负面影响。舆论监督既可以发挥弘扬正气的作用,又不可避免地要曝光一些消极丑恶现象,这种双重效果,就要求新闻媒体必须把握好度。一条新闻,该抢还是该压;一篇报道,该热处理还是冷处理;一组稿件,该浓墨重彩地处理,还是淡化安排,这里面有许多技巧和学问,都有个“度”的问题。如果处理不当,都可能导致传播失误,导向失控,出现事与愿违的后果。2009年3月份以来,本市相继发生了几起群众因行为过激欲跳楼事件,一时间市民议论纷纷。如果每次跳楼事件本报都做详细报道的话,势必会产生负面影响。在又一次发生跳楼事件后,我们不再对事件进行报道,而是用一篇综合消息从正面加以引导,让市民知道采取这种做法的后果以及该采取什么办法解决问题,鼓励他们拿起法律的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由于我们对数次“跳楼事件”处理得当,使得市民不再惶恐。既解除了读者的疑惑,又从维护稳定的大局出发,没有给政府添乱。

笔者认为,要做到一个时期的宣传或对某一事物的宣传应当有点有面,点面结合,布局合理,疏密适中,切忌动不动就连篇累牍,虚张声势,空造舆论。要通过有分寸的揭露批评,给人以启迪,给人以信心。

协调好正面宣传与批评报道的关系

新形势下提升晚报公信力,还有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协调好正面宣传与批评报道之间的关系。正面宣传是从正面颂扬和肯定一切值得褒奖的好人、好事、好现象、好意见,批评报道则是从总结反面教训中找出新的前进的道路。两者都是为了把工作搞得更好,让事业发展得更快。对每个媒体来说,都应当始终把握好让正面报道占主导地位,批评报道只能占次要地位的报道原则。有时,一定时间内由于形势和工作的需要,批评报道可能相对多些,但新闻媒体要抓住主要矛盾,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事关大局的问题上,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力求最佳社会效果。如果舆论监督只停留在日常性的一般批评报道上,媒体就办不出权威。只有紧紧围绕大局,突出重点,才能有特色,有权威,充分发挥舆论监督巨大的警示、制衡和推动作用,更好地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服务,使批评报道在与正面报道的相互配合中,收到良好的宣传报道效果,提升晚报的公信力。

总之,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既要站在党的立场,自觉接受和服从党的领导与监督,在思想、政治和组织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又要站在人民的立场,充当人民的代言人,坚决维护人民的利益,忠实反映人民的意见,努力把人民群众的思想引向正确的轨道,真正做让党放心、人民满意的舆论工具,我们的报纸才会更加具有公信力。

猜你喜欢
晚报舆论监督公信力
新时代人民警察公信力提升对策
探索舆论监督报道的“破”“立”之道
舆论监督报道要注重“建设性”
舆论监督报道如何促成更多“解决”
《圣诞夜》晚报
新时期纪检监察工作公信力提升的途径
“见怪要怪”:舆论监督报道的切入点
精耕本土新闻:地市晚报自强的法宝——《上饶晚报》探索与实践
“公信力”和“公信度”一样吗?
香港红十字会公信力长盛不衰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