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舆论监督需把握两种意识

2010-08-15 00:43林炎根
中国地市报人 2010年1期
关键词:舆论监督马路舆论

林炎根

(闽南日报社, 福建 漳州 363000)

新闻舆论监督是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联系、沟通的一座连心桥;是人民群众通过媒体对社会权力、公共政策以及社会事态进行评说;是一项意义重大的得人心、稳人心、暖人心的工作。新闻和舆论是一种互动关系:一方面,新闻要关注舆论,传播舆论;另一方面,舆论要借助新闻来实现自己的意志。分散的原发性舆论最初只是一种社会心理情绪,媒体用一定的方式公开传播后,如果是领导重视、群众关注而又普遍存在的问题,就会引起舆论强势,从而引发其他形式的监督。为此,新闻舆论监督是在一定的舆论基础上借助媒体的广泛性、公开性传播以批评性、揭露性报道干预生活,形成舆论强势,从而迫使被监督者接受社会规范,改变即定作为的一种特殊的民主监督方式。无数实践告诉我们,编辑记者在策划舆论监督时需把握两种意识:即人民群众参与意识和人民群众参与监督意识。只有这样,它才不会扰乱社会安定,而且具有强大的民心凝聚力。

群众参与意识

既然舆论监督的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因此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参与舆论监督的积极性、主动性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在实施舆论监督的过程中,人民群众在阅读和收看中会提出一些新的想法和问题,这些想法和问题往往是新闻工作者所想象不到的。如《闽南日报》在报道平和县秀峰学区领导人截留师生捐助灾区人民的款项问题,因为所提的问题与党和政府当时的中心工作紧密相关,又加上有一套周密的报道计划,问题一经提出马上就得到解决。整组报道的新意也就凸显出来,在读者中也引起不小的轰动。又如有一次,《闽南日报》编辑部接到平和县秀峰中学团委会写来的一封呼吁书,信中说,该中学有两兄弟刘水宫、刘金埕在当年高、中考中,以优异成绩同时被集美大学和龙溪师范学校录取,这在贫困山区是件天大的喜事,但是两兄弟家里贫穷,又面临着失去升学的机会。信中呼吁,希望社会有关组织和各界有识人士能伸出援助之手,慷慨解囊,帮助两兄弟升学,让他们将来成为对社会更加有用的人。编辑部接到这封来信,认为当时对高校贫困学生没有实行贷款制度,惟一的办法是社会给予支持。于是,群工部围绕如何让这两个贫困学生升学问题进行了策划。第一和漳州市其他媒体一起联手刊发秀峰中学团委会的呼吁信;第二向平和县有关部门和领导通报情况;第三向录取学校反映学生处境;第四及时报道社会人士捐助事迹;第五记者首先到这两个学生家中看望并带头捐款。这样,在社会上把资助贫困学生升学的事情“炒”热。这一事件由于有了周密的策划,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两所录取学校决定给予两兄弟免费上学;市、县、乡领导和社会各界人士纷纷解囊捐款。两名贫困生在社会的支持下顺利地升学深造。这一事件的报道之所以获得成功,就是编辑部制订了“炒”热新闻的计划,而且,贫困学生如何进入高校读书,也是当时教育界研究探讨的问题,和人民群众参与议论的热点问题,能引起读者的共鸣。让更多的读者参与到事件中来,让事件能在读者中引起轰动,这就是报道新颖的魅力所在。

在新闻舆论监督中,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意识,既能避免媒体“一家言”的冷场气氛,又能营造好一种群体监督的气氛,有利于对监督对象造成威慑力,对其工作的尽快改进大有裨益。同时也可在参与的群体当中传播公正、民主、正义的健康风尚,使舆论监督不再单枪匹马,孤军奋战。

社会监督意识

舆论监督是以事实为依据的,但问题性报道所涉及的往往并不一定只包含一个问题,常常有许多问题在其中。记者在采写时既不能空洞无物,又不能面面俱到。可见,加强舆论监督的针对性,准确地从复杂的新闻事件中提炼出主要矛盾非常有必要。在舆论监督报道过程中进行有针对性的揭示和批评,同时也要带着善意,本着治病救人的宗旨深入浅出,以事实和道理来服人。如“马路市场”是城市管理的一大顽症,芗城区群众针对市区“马路市场”的问题给《闽南日报》编辑部写了10多封投诉信。这些信件是不同的人群对“马路市场”提出不同的看法,有的提出要“封杀”,有的提出可以“保留”,但总的对“马路市场”现象大多数是提出批评的,希望政府能解决这一问题。对于“马路市场”问题,《闽南日报》以前曾经作过零碎报道,提出批评,但不能引起有关领导的重视,有关部门互相推诿,无动于衷。但是,这次群工部门接到群众的反映后,不再只是一般的报道而已,而是在群众的意见中提炼出几种现象,针对这些现象派出记者进行采访。记者到“马路市场”目击现场,调查了城管、工商、交警、街道办事处等部门和单位,采写了《“马路市场”为何有市场——漳州市区占道经营的调查》。文章从目击“马路市场”开始,分析“马路市场”为何屡禁不止的原因,提出治理“马路市场”的思路。此篇文章刊出后,编辑部紧接着又组织社会各界人士对“马路市场”展开讨论。讨论文章分两期刊出。本来有关部门对“马路市场”现象已经熟视无睹,群众也认为再提也没用,但是经过策划,这么一调查,一分析,一讨论,给这一旧问题赋予新意,引起读者的注意。漳州市委一位主要领导在报纸上批示,要求城管等有关部门组织人员学习报纸上的文章,并结合实际,提出整治措施。

在实践中我们认识到,编辑记者掌握好新闻舆论监督的两种意识,就会形成“无处不在的眼睛”,其优势:1、覆盖面最大;2、影响大;3、有预警作用,可以一定程度上防患未然;4、其本身是在公众监督之下的监督,不可能搞暗箱操作,必须公之于众;5、它是各种监督的开山斧和同盟军,其他监督形式可以与之携手,也可以踵武其后,其作用将会大大增强;6、舆论监督还是各种监督的监督。有“不怕上告,只怕登报”的说法。尽管舆论监督是一种非权力型的公开性和广泛性,给被监督者造成一种威慑,并引起中央或地方党委政府的重视,有利于职能部门顺势依法介入,促成问题的解决或状态的改善。新闻实践告诉我们,舆论监督要引起最大的社会效果,就必须进行周密的策划,要把握住人民群众参与意识和人民群众参与监督意识,才能引起读者的关注和互动。

猜你喜欢
舆论监督马路舆论
人来车往的马路
探索舆论监督报道的“破”“立”之道
舆论监督报道要注重“建设性”
舆论监督报道如何促成更多“解决”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过马路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过马路
“见怪要怪”:舆论监督报道的切入点
谁能引领现代舆论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