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华堂
(三明日报社,福建 三明 365000)
(作者系福建三明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三明日报社社长、总编辑)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得党心民心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作为党的喉舌的新闻媒体理当顺应党心民心,承担起舆论引导的使命,关注民生,反映民生,服务民生,着力做好民生新闻,为改善民生创造良好舆论环境,提供舆论支持。如何做好民生新闻的报道,使报道能更好地服务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这是一个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本文就此问题进行了探讨。
民生新闻,简单地说就是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新闻。可以理解为,以平民视角来关注和表现普通百姓的生命、生存、生活、生计等内容的一种新闻形式。当前教育、就业、医疗、社会保障等民生问题涉及千家万户,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关注民生问题,做好民生新闻宣传报道,是党和国家宣传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党中央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的政治目标相吻合。近些年来,一些报纸、电视新闻媒体纷纷推出一些以反映民生问题为主要内容的栏目,如《三明日报》开辟了“都市新闻”、“生活周刊”、“这事帮您问了”、“曝光台”等栏目,他们把目标对准了百姓生活,这些栏目有效提高受众的关注力、社会反响度和公信力。与此同时,民生新闻日渐成为一种新的报道理念和报道模式,我们看到从电视媒体到平面媒体,类似节目、专版层出不穷,已成为这些年来我国新闻传播事业的新亮点。
多年来,中央和地方各级新闻媒体作为国家大政方针宣传的主阵地,正确宣传党和国家方针政策,为促进国家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尤其是近年来媒体积极关注涉及普通百姓的民生问题,对民生新闻现象进行了深度的报道,掌控了舆论的导向,取得了实质性的成果。但是,我们不能不看到当今各媒体在争相报道民生新闻的同时,存在不少问题和缺陷。具体如下:一是题材过于肤浅,过于通俗,甚至走上庸俗化的道路;二是过分渲染暴力、色情或者凶杀场面;三是以所谓的客观报道为口号,以直接面对困难群体面临的问题为由头,没有明确的导向性,增重了社会的无助感;四是覆盖面窄,只关注城市居民的民生问题,不重视农民的民生问题。这些思想认识和操作手段上的缺陷,要求民生新闻报道必须有新的改革和提升。
社会民生问题,既具有事物的普遍共性,又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纷繁复杂,多姿多彩。它涉及群众的生产、生活,每天都在发生着许许多多的新鲜事,如果媒体对民生问题的报道平淡无奇,缺乏鲜明特征和典型意义,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就会减弱。什么样的新闻才是贴近群众的新闻?笔者认为,选择的关键是要在挖掘典型上努力,在报道视角上求新。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采写好民生新闻的关键,民生问题新闻报道只有坚持“三贴近”原则,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做到从平常问题中挖出鲜活的新闻。具体而言这就要求记者要深入到群众的生活中,站在读者的角度,站在时代的高度,从平常问题中把握出新的典型进行采访报道,使报道的这个典型、这个特色,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具有时代意义。而只有当新闻线索能反映普遍性,具有指导性,新闻报道才具有价值。如《三明日报》在报道将乐县政府将出资为3000多名农村中小生提供早餐生活补助这一事实时,没有仅仅停留在生活补助这一平面上而是以《将乐县实施“农村中小学寄宿生食宿改善工程”》为题,将补助这一行为报道为是学生身心成长的“健康工程”,学生行为养成的“育人工程”,教师关爱学生的“爱心工程”,突出了新闻的鲜活的一面。再比如,永安市种猪场沼气工程建设,记者并没有就该项革新进行平淡的报道,而是以《推广节能技术发展循环经济》为题,对永安市种猪场建设沼气工程实现养猪场废弃资源的综合利用角度进行报道,把新闻写活。这样的民生新闻报道具有时代感,有新意。总之,民生热点问题的报道可以从平常问题入手找出典型和特色,做到宏观与微观的结合,从而把报道做的有声有色。
由于受媒体多元化的冲击,一些媒体为适应市场需求,把办报的市场定位于经济商业部门,对民生问题报道流于形式。另外在报道民生问题时,有的媒体只是满足于对各级党委有关民生问题的方针、政策的一般性报道。呈现出报道会议多、领导讲话多的情况,介绍一般性的经验多,一些报道流于形式,走过场,对民生问题缺乏深度报道。问题的关键在于缺乏对民生问题进行深入思考,没有端正民生问题报道态度。
报道民生新闻要有深度,就必须站的层次要更高些,即从百姓生活角度去反映国家民生政策,展示出国家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新方针、新思路、新举措,给政府献计献策。在报道民生新闻中要处理好“小民生”与“大民生”的关系问题,“小民生”就是老百姓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要选好角度,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角度报道老百姓身边的琐碎事、平凡事、麻烦事等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生产、生活问题,并从中报道好党和政府关于民生问题的重大方针、政策,这也是一个新闻工作者的义务和责任。如《三明日报》在报道农民工维权方面时内容没有仅停留在维权这个层面上,而是以《农民工维权为何这般难?》为题,对农民工维权这一问题进行深度挖掘,从政府、法律、观念、体制等等方面进行了系统分析,指出该问题的症结所在。再比如,针对“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三明日报》以《是去“平价医院”还是去“实价医院”?》为题,对当前一些政府部门实行“平价医院”的无奈之举进行分析,进而指出根治该问题要严格实行医院内部成本核算制度,规范医疗服务收费。这样报道达到一定深度,必然具有可读性,也受到读者欢迎。
当前,社会民生生活中出现诸多热点问题,有些严重影响了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新闻媒体面对如此众多的民生热点问题,在发挥能动性,积极参与、主动介入的同时,要注意从稳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大局出发,对热点报道进行冷静、理性思考,做好策划和部署。对民生热点问题,作为新闻工作者,要有敏锐的政治观察力,不仅要充分了解民众对各种问题的热点、难点的本质所在,又要对进行宣传报道之后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有一个正确的判断。尤其是,对民生热点问题形成的原因及将造成的影响进行深入地了解,以及对其他群众、其他干部的影响等都要进行深入了解,然后才决定是否进行报道。本着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站在全局高度,做到态度明确,旗帜鲜明。
当前民生问题很多涉及负面问题。作为新闻媒体,对待民生问题的报道,一定要站在更高、更宽的视野去辩证分析,从中发现积极因素,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引导民众掌握真相、明辨事理,从而化解矛盾。不能把民生问题的落后面当作所谓的热点,大肆宣扬,迎合社会上一些民众的低级要求。
如《三明日报》在报道三明市第二医院连续发生4名患者在18天内因麻醉后死亡的事件时,没有陷入报道的误区,不理性考虑社会影响,充当不正确观点支持者,感情用事。而是抱着积极的态度,保持清醒的头脑对待这样的问题。首先为避免引起患者的恐慌,报道该事件已引起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派出调查组前往调查,同时报道三明市卫生局对三明第二医院进行了全面整顿,通过整顿强化医院内涵建设,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严格执行医疗技术操作规范和常规,实行医疗质量责任追究制等内容。同时以《三明市第二医院整改合格恢复手术业务》为题进行连续报道,从负面问题中进行正面报道。再比如,《三明日报》报道三明市第一医院医生与与患者家属纠纷问题同时,及时发表本报评论员文章《和谐社会呼唤和谐的医患关系》,对该问题进行评论达到化解矛盾、营造健康向上态势的作用。
当前我国社会正处在转型期,同时也是矛盾凸显期,各种利益之间的冲突处于不断加剧之势,这就必须有让民众表达自己利益诉求的渠道,否则,就会为社会稳定埋下隐患。
媒体无疑是民众利益诉求表达的重要渠道。党报的民生新闻,报道的就是民众生活,更要起到为他们提供表达渠道的作用。事实上,在涉及百姓具体利益的住房、教育、医疗卫生、交通、食品安全等问题上,百姓不仅有种种意见要求,往往也提出一些有助于问题解决的好办法,民生新闻报道完全可设置专版和专栏,既合理反映民众需求,又收集民众意见、理顺民众情绪,并给政府相关部门研究采纳,为领导决策服务。《三明日报》不定期开辟的“群言谈”栏目就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这个作用。如《三明日报》针对城中村“拆迁难”的问题在“群言谈”栏目开展讨论,民众踊跃投稿表达不同意见,为政府关于城中村拆迁政策的出台提供了参考。再比如,针对一些地区出台关于购房者中考加分的政策,引导读者进行讨论,促使上级及时纠正了这项政策。当然也可以集中一段时间,针对性报道全地区民生问题,创设多个主题,寻找突破口,达到一个共同点,即把民生问题的报道引导到理性观察问题上。
但是,另一方面,民间舆论很多时候带有自发特征,不同人群站在不同利益立场,发出不同的声音,甚至互相矛盾。此外,民间舆论有时又会偏激、轻信,媒体在报道相关事件时应该坚持客观、公正、平衡的原则,使民间舆论能适时掌控。因此,在反映民间舆论的同时,媒体要注意引导民间舆论的方向。比较好的做法是在报道民生热点、难点问题时,既报道老百姓的呼声,也充分报道政府的难处和采取的积极措施,力求在民众和政府之间营造理性交流、共克时艰的和谐氛围。
综上所述,对待民生热点问题,必须从体现时代精神与反映生活入手,应当进一步发挥舆论导向作用,作好宣传报道,为群众起到释疑解惑的作用,从而推动改革发展中出现的一些新矛盾、新问题的解决,使媒体真正利党利国利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