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跃奎
《长亭送别》以景物描写设置戏剧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离愁别绪,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碧云天”,碧色乃青绿色,这里的“碧云”应该是黑云,再加上是暮秋时节,是送别场景,所以应该是“愁云惨淡万里凝”、“黑云压城城欲摧”的压抑、烦闷、凄凉、愁苦与寂寞的心境。
“黄花地”,黄花即菊花,枯萎、凋零、残败的菊花撒满地上,随着萧瑟的秋风胡乱翻飞,点染出十分悲凉伤感的心境。
“西风紧”,一个“紧”字,既点化出秋风的大、急、狂、烈和冷以及人的落寞惆怅,又点染出“碧云天”中彤云密布、漫天翻滚以及“黄花地”中叶随风落、风撵花扑、花败叶损的凄冷与悲凉,让人感到无限的落寞、惆怅和衰败。
“北雁南飞”,大雁是大型的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与羁旅感伤,同时,鸿雁在古典诗词中也常作为信使的象征,但也多被寄寓惆怅、哀婉、失意、落寞等情怀。这里的大雁既寄托了崔莺莺对张珙即将离去的怀亲挂念之情,也寄寓了自己在张珙离去后的百无聊奈的烦闷与落寞,更体现出崔莺莺的希望与矛盾的心理。几多的愁思、伤感、无奈和矛盾都凝聚在这“北雁南飞”上。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我们在注意它的炼字和拟人手法时,切不可忽略它还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方法,它使人深沉地感受到了离别给人的苦痛与摧残。“染”、“醉”二字,写木叶不是被风霜而是被离人泪不断浸润,色彩渐渐变红,不堪“西风紧”,于是在秋风中纷纷离开树枝,飘然坠落于地。这里的“霜林醉”不是要渲染一种“霜叶红于二月花”似的枫叶流丹、艳丽热烈、生机勃勃、陶然而醉的迷人秋色,而是用拟人手法,借木叶也难堪离别树枝之伤愁,并像很懂人事一样为愁所扰而借酒消愁,却不但没有消愁削忧,反而更加沉郁凝重。枫叶尚且如此,离人又何以堪。
此曲的景物描写,把萧瑟的秋景与悲惨的心境化而为一,使大自然的景物融入凝重的离愁,蒙上一层沉郁忧伤的感情色彩,创造了委婉深沉、令人感伤的悲凉意境。
[脱布衫]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衰草萋迷。
“下西风”即[端正好]中的“西风紧”,点染凄凉、衰败、落寞的情怀。“黄叶纷飞”让人深感调零、残败、萧瑟、肃杀的悲凉。“染寒烟”,一个“染”字让人联想到烟雾越来越多、越来越稠,又因为一个“寒”字,不禁让人顿感悲凉。“衰草萋迷”则让人感到心中的朦胧与惨淡、迷惘与渺茫、失落与幻灭。
[一煞]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相遮蔽。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
青山、疏林、淡烟、暮霭似乎很不解人间风情,或有意遮挡在面前阻塞了去路,或故意陡然变得茂密挡住了视野,或骤然聚集一片迷茫,让崔莺莺孤零零地怅然痴立、极目难寻,眷恋、怅惘、怨恨而又无奈。偏偏此刻已是日夕薄暮,本是当归之时,却连挥泪远别都难以天随人愿,情何以堪。而一个“古”字不知又平添了多少苍凉的况味,“无人语”既写张珙离去后夕阳古道的寂寞,更写崔莺莺从此欲语无人的凄凉。“禾黍”语出《诗经·王风·黍离序》,相传西周灭亡后,周大夫长途跋涉来到西周都城,看到过去的宗庙宫室都成了长满禾黍的田地,触景伤怀,无限感慨,就作《黍离》诗一首。后来微子其朝见周王时,路过殷墟,看到宫室毁坏,长满禾黍,非常哀伤,就作一首《麦秀》歌。这里的“禾黍秋风”描绘了一幅萧索、凄凉、荒芜的景象,渲染了悲凉寂静的气氛,寄托了沉重的愁思。“听马嘶”打破了日夕薄暮、古道青山的可怕的寂静,可也撕碎了莺莺本就伤透的心,听到了马的叫声却不见骑马远去的人儿,其心又何以胜。
[收尾]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
因青山阻隔、疏林遮蔽、寒烟浓稠、山色迷茫,视野变得狭窄,人物仿佛置身于被越围越小的笼匣之中,心情也更加凝重窒闷。“鞭”,名词动用,用鞭子抽打,抽打碧云天,抽打青山、疏林、淡烟、暮霭,一鞭抽去,风急云涌,一束残阳撕破天宇,也掀动了莺莺的心绪,故烦恼才多得沉得无以复加——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总之,文章写景,不是单纯地把景物当作描写对象,而是站在抒情主人公的角度,把看到的不同景物产生的相应感受写出来,与主人公的离愁别恨浑然天成,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